时间的车轮驶入2019年12月,在今年的最后一个月开始之际,我们照例还是盘点下11月的水处理市场。
11月,亿级水处理项目共23个,虽说数量上并不显突出,但总投资额达到了274.08亿元,大项目频出,10亿级的项目就占据8席。
与以往国企民企在中标数量上平分秋色不同,11月无论是在数量还是在投资金额上,国企都呈碾压之势。我们在感慨国资进场后环保领域格局有望重塑之时,又不禁发出灵魂拷问:在国企大举进场之时,民企的出路究竟在哪儿?
水环境类项目集中释放
11月,虽然项目数量的大头还是被市政污水握在手中,但水环境治理项目以其投资总额优势稳稳领跑。
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一般包括水资源管理、水利建设、水环境、水生态、生态景观修复等多方面内容,同时涉及给排水、水利、景观、绿化、生态环保、市政等多个专业技术类别,可以说是集多类于一身,因而具有复杂程度高、综合性强、投资规模大等特点。
广西玉林玉北同城化及其区域内水系环境综合整治提升PPP项目(一期)以75.83亿元的投资额问鼎本月投资总额最大的项目,中山市未达标水体综合整治工程EPC+O项目以67亿紧随其后。
EPC模式占比上升
北极星水处理网梳理11月水处理中标项目发现,相比以往,EPC类项目实力抢镜。包括菏泽市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工程EPCO项目、中山市未达标水体综合整治工程EPC+O项目等在内的6个项目均采用此模式,总投资额逾95亿元。
EPC(Engineering Procurement Construction)是指公司受业主委托,按照合同约定对工程建设项目的设计、采购、施工、试运行等实行全过程或若干阶段的承包。业主按工程进度安排支付施工方款项,建设期施工方不垫资,项目竣工后移交给政府。
PPP模式涉及企业、政府、spv公司、融资方等主体,如果地方政府没有一个协调部门或者协调机制,项目运作中会遇到多重阻碍。在EPC模式下,业主把工程的设计、采购、施工和开工服务工作全部托付给工程总承包商负责组织实施,业主只负责整体的、原则的、目标性的管理和控制,在设计等过程对接快变更少,工期较短;总承包商更能发挥主观能动性,能运用其先进的管理经验为业主和承包商自身创造更多的效益。
两广地区大项目释放
11月广东和广西分别总投资以89.23亿元和77.11亿元摘得项目投资总额的金银牌。广东地区项目释放数量多且有大项目支撑,而广西地区11月亿级水处理项目虽仅有2个,但75亿元广西玉林玉北同城化及其区域内水系环境综合整治提升PPP项目(一期)在手,也足以将其余省份甩在身后。
10亿级大项目多被国资斩获
11月水处理大项目频出,北极星水处理网梳理发现,23个项目中,10亿以上的项目高达8个,占比34.78%,其中不乏广西玉林玉北同城化及其区域内水系环境综合整治提升PPP项目(一期)及中山市未达标水体综合整治工程EPC+O项目这种50亿+项目。
8个10亿+级别的项目中,除东莞市东引运河流域樟村断面综合治理工程(污水管网完善工程第四标段)被岭南股份摘得之外,其余中标者皆为国企。
而在11月的23个项目中,国企中标数量为15个,投资总额高达244.86亿元,而民企中标数量为8个,投资总额仅为29.23亿元。国企VS民企,相差悬殊,国企实力碾压。
国企高调进场后,民企出路在哪儿?
据澎湃新闻从11月30日举办的2019中国环境上市公司峰会上获悉,目前全国128家央企中,涉足生态环境产业的央企有53家,包括中节能、光大国际、三峡集团、葛洲坝、中车等等,几乎涵盖了环保产业的所有细分领域,其中涉水的最多,有28家央企开展了各类水处理业务,包括工业废水处理、农村分布式水站处理和城市传统水务。
水处理行业一直以“国企、民企、外企”三足鼎立的格局而存在,在PPP热潮之下,民企和国企的“戏份”加重。站上风口的水处理行业被越来越多的国企看中,他们也纷纷召集“大兄弟”,开启环保水务的进击之路,如三峡集团、葛洲坝、中信集团等。
民企一方面看中国企的资本优势,一方面似乎又忌惮国企的“大举入侵”,二者相互依存却又良性竞争。且在一番鏖战之后,国企的优势愈发凸显。从11月中标项目可见,国企牵头,带着自己的民企“大兄弟”,协同中标之路开启。
而与此同时,国企们开始成立公司,联动各路资本,欲把资本优势发挥到最大。
行业纷纷认为,加入国企央企队伍是环保行业的大势所趋,那么,除此之外,拥有技术优势及创新活力的民企真的就没有其他出路了吗?
延伸阅读:
三峡集团:“巨鳄”进击 牵头推进环保领域重组!
博天环境引入国资战投 新合作能否解救老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