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经济的社会发展中,水是战略性的自然资源,具有重要的基础性、公益性和不可替代性。如今,我国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持续提升,污染物的排放量不断增加,生态水被社会用水挤占的现象越来越多,因此,水生态系统开始逐渐面临着严峻挑战。与此同时,伴随着大众环保意识的提升,生态保护以及宜居环境的需求开始逐渐引发社会各界的关注。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的一项伟大战略,水生态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就目前而言,我国的水生态文明正在初步形成,了解我国水生态系统正在面临的现状和问题,实施生态保护及修复是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
1 、水生态保护及修复的总体方向
水生态文明指的是遵从人水和谐的观念,从而来实现水资源的合理使用,保障生态的良性循环,是生态文明的基本内容和重要组成部分,将生态文明理论融合于水资源的开发、治理、利用、保护、节约和配置的各种方面以及水利建设、规划和管理的环节。保护和修复水生态系统要根据以下几点原则:
(1)绿色发展,保护优先,努力向事前保护和自然恢复的方向转变,改变从前的“以需定供、经济最优、技术可行”的思路,提高水生态系统的自然修复能力,把人工修复和自然修复策略相互融合,以此才能建设友好生态水工程。
(2)流域总体规划和系统修复。着重考虑流域水生态系统的结构以及功能的层次性、尺度性和流域性,转变治理模式,从流域的角度分析水生态保护及修复的总体布局。
(3)综合性治理和技术上的创新。创新水生态的保护及恢复管理机制,研究提高水生态保护和修复的新方法、新技术,重视主要区域的综合性治理,发挥其示范作用。
2 、水生态保护与修复的主要措施
目前我国的水生态保护及修复的关键措施有以下几点:
2.1 完善水生态文明体系,实施水生态的红线管理
快速建立完整的水生态文明体系,规划、引导及约束利用、开发水生态和水资源的各种行为;控制建设项目占领自然岸线,城市规划要保留一定面积的水域;结合我国的功能区划和生态区划,了解水生态的空间分区,划出湖泊、河流的保护管理范围,以及划出生态环境的脆弱区域;限制用水量,逐步开始恢复被占领河流的生态环境用水及过度开发的地下水。为了改善黑河、石羊河以及塔里木河等紧缺水资源河流的水量调度,对长江三峡、黄河干流、淮河闸坝群等大河大江水量进行联合调度试点。
2.2 加强流域协调管理,实施山水湖田的综合治理
让水生态及水量和水质规划统一,制定科学的水生态保护及修复方案,尽快实施流域水资源的保护。促进流域的综合治理,改善污染防治和水资源保护的协调机制,实施国家重要的湖泊江河划分,创建防污治污的体制。完善健全水生态的补偿机制,调节经济利益和生态环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实施水体治理,创新江河湖泊额管理模式。
2.3 建设友好生态水工程体制,发挥水工程的生态保护和修复作用
为了让水工程的规划设计更加标准规范,要协调生态保护和建设水工程之间的关系,加强水工程的建设实施、操作调度、规划设计等多个环节的生态保护。提倡小影响、仿大自然的水利工程建设,河流工程的布局应该保持天然性,保持浅滩、河湾、湿地等多种栖息地。闸坝和水库的生态运行将满足河流的生态用水量。为了建设农村的沟渠河塘治理,可以采用河渠连接、清淤疏浚等策略来实现生态河塘,打造一个河岸清澈秀丽的美丽乡村。
2.4 建立生态水网的体系,实现河道湖水系统的连通性
实施河道湖水连通是提升水利工程保障能力、优化水资源、推进水生态建设文明的一项有效策略。坚持天然连通性和人工连通互相结合,依托天然河湖水系统以及大中型的蓄水工程,重点建设流域生态水网系统,加快河道湖泊的连通建设,增强河流与湖泊的连通性,提高河流和湖泊水环境的容量,复原其河流湖泊的生态系统。东部地区要尽量加快骨干建设,保持河网通畅,领先建立现代水网系统。东北地区要加快连接工程建设,同时要重视开源节流,加快湖泊和湿地水源的扩增。中部地区要积极开展清淤疏浚,建立人工通道,加强江河湖泊的连通性。在西部地区应科学论证和合理建设水源工程以及水系统的连接。
2.5 重点区域的水生态修复
以水源涵养区、生态保护区、重要湿地、河源区和脆弱区为重点开展水生态修复,退养还滩、退耕还湿,逐渐开始扩增河湖水域、湿地等一些生态绿色空间。融合“一带一路”的主要发展策略,以建设北京、天津、河北“六河五湖”的生态治理为重点,长江经济带领着治理沿江生态环境,促进滇池、太湖等一些重点的湖泊以及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河湖水环境治理。合理运用河湖清淤、调水引流、截污治污和生物控制等策略,恢复湖泊湿地的生态环境。划定水生态重点保护河段,限制或者禁止开发,开展重要的水域增值和释放,保护水生物的多样化。加强对地下水采区的修复及治理,控制开采量。华北地区依靠引黄引江工程,调整种植的结构、减少罐区,逐步减少地下水的开采量。
2.6 在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引导下,建设了人与水和谐的水生态保护模式
促进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构建水清、河畅、景美的人类生活用水和谐生活空间,以此为引导探索水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流域和区域水生态的提高及完善。加快海绵城市的建设,运用“渗、蓄、排、用、净”等策略,根据当地条件,合理安排水的滞流、收集和利用等。增加凹形绿地、草种沟、人工湿地、透水性路面及砂石地面和天然地基,以及城市的可渗透空间,如停车场和广场,确保充足的空间用于洪水蓄滞。
2.7 推进科技创新,增强监管能力
对生态用水、分配和调度、生态补偿、生态修复技术和水生态评估及监测、管理机制和保障措施等主要技术进行了研究,建立和完善水生态保护标准以及技术规范体系。增强水生态的保护与修复,加强新技术、新材料的开发应用。加快对我国的水生态监测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对河流、湖泊水生态状况进行连续系统监测,开展水生态安全评估。建立水生态预警与决策体制。增强监督管理能力的建设,建立多层次、多形势的监督机制,加强对违规无序发展活动的监督管理。
3 、结语
目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迅速发展阶段中。社会经济发展对于水生态环境的影响将持续下去,水生态系统的安全也将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和重大风险。水生态问题逐渐从区域性和局部性向整体性和国家性变化,社会经济对水生态系统压力负荷的空间发生转移,以至于水生态条件较好的区域出现严重恶化的危险。往后一段时期,我国水资源保护与修复工作要主要考虑水资源的短缺以及水环境恶化和水管理基础薄弱等相关问题,重点是工程和非工程支持体系的建设、流域管理模式的转变、生态脆弱及恶化区域的综合治理、水生态文明试点城市建设等,全面推进水生态系统的保护与恢复。
原标题:【技术交流】水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