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北方多地出现空气重污染过程。据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桂海林分析,2月11日~13日,北京、天津一带地区仍会出现大雾天气并伴有中至重度污染。空气质量差且流动性不佳,雾霾天如何应对新冠疫情?还要不要开窗通风?多位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的专家表示,尚未有确切证据表明雾霾有助于病

首页 > 大气治理 > 综合 > 评论 > 正文

雾霾天如何应对新冠疫情?专家:不要惊慌!

2020-02-14 08:39 来源: 中国科学报 作者: 高雅丽

最近一段时间,北方多地出现空气重污染过程。据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桂海林分析,2月11日~13日,北京、天津一带地区仍会出现大雾天气并伴有中至重度污染。

空气质量差且流动性不佳,雾霾天如何应对新冠疫情?还要不要开窗通风?多位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的专家表示,尚未有确切证据表明雾霾有助于病毒气溶胶传播,公众无需过度恐慌,应当适度开窗,保持空气流通。

《中国科学报》:我们通常说的灰霾天气中的PM2.5颗粒等大气气溶胶和生物气溶胶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李彦鹏(长安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一般在大气科学研究中,常用气溶胶代指大气中悬浮的液态或固态微粒。

这些悬浮于大气中的固体和液体微粒中,有许多是陆地和水生环境中的生物活动所产生的,学界一般将这些含有微生物或其代谢物质具有生命活性的微小粒子统称为生物气溶胶。

根据这个定义,显然,病毒气溶胶也是大气气溶胶的一种。因此,和一般大气气溶胶一样,病毒气溶胶也会在室内外空气环境中扩散与传输。

但是,在空气中扩散和传输并不一定会致病,它还需要有一定浓度、暴露足够长时间、而且还得保持足够的活性,才可能致病。

《中国科学报》:灰霾天气会增加病毒在气溶胶里传播的几率吗?

李彦鹏:一般,雾霾天气中,气象条件主要是静风或微风、空气湿度大、太阳辐射相对弱。

众所周知,风能有效促进悬浮颗粒的扩散,从而降低气溶胶浓度;较强的日光辐射有杀菌作用, 能显著降低空气微生物的浓度;而高湿度有利于空气微生物。

因此,雾霾天气理论上利于病毒气溶胶的累积,导致其浓度增加。但是这方面的数据支撑还较少,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汪名怀(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教授):人类活动例如汽车尾气排放、工厂排放的颗粒物,累积起来会产生严重污染,形成灰霾天气。

虽然灰霾天气空气流动性差、阳光中紫外线浓度降低,可能会成为一个潜在因素,但是我认为当前灰霾天并不是影响新型冠状病毒通过气溶胶传播几率的主要因素。

病毒是需要宿主的,当新型冠状病毒离开宿主之后能存活多久,还需要进一步的证实和研究。

即使新型冠状病毒能通过气溶胶传播,但主要是密闭环境里中,这里浓度高。一旦与外面空气交换,病毒在气溶胶中的浓度很快稀释掉。

这就需要更频繁、更长时间的通风。

虽然灰霾天空气流通会慢一些,整体来讲,外面空气这么大体量,很容易稀释病毒的。

《中国科学报》:雾霾天气下,气溶胶的浓度、生物成分及性质有哪些特征?

李彦鹏:我们现在常说的雾霾天气,是一种大气污染状态,其主要特征就是大气中的细颗粒物(PM2.5)为主要污染物,而PM2.5是大气气溶胶的主要部分。

研究表明,相比于非灰霾天气,灰霾天气下大气气溶胶的生物部分,也即生物气溶胶,其浓度、粒径分布以及组成成分都有明显变化。

一般来说,灰霾天气下,生物气溶胶浓度显著高于非灰霾天,颗粒也多以细颗粒物为主,气溶胶上也能检测出更多对人体有害的微生物种属。

我们近来的数据还表明,随着空气污染程度的加重,空气中的细菌和真菌气溶胶的浓度会相应增加,但是并不是一直增加,当雾霾污染达到重度和严重级别时,生物气溶胶的浓度反而会有所下降。

《中国科学报》:什么才是雾霾天开窗通风的正确“打开方式”?

李彦鹏:一般来说雾霾天会经常听到建议,让大家尽量闭门闭窗,防止室外的污染物进入室内。但是闭门闭窗时间长了,室内空气由于不新鲜反而容易造成人们的不舒服。

因此,建议雾霾天尽量不要在早晚时开窗通风,最好在中午前后阳光充足的时候再开窗。因为一般来说,一天当中中午前后是大气扩散程度最好的时候。

钱华(东南大学能源与环境学院教授):关于雾霾是否应该通风,我还是说明确一点:两害相权取其轻。

我觉得挺简单的,除非雾霾搞到你无法呼吸,在PM2.5和2019-nCoV微颗粒之间,选PM2.5吧。家里能开窗就开,保持空气流通。

另外发挥净化器作用。

《中国科学报》:雾霾天公众还应该做好哪些防护?

李彦鹏: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不要恐慌,不要偏听偏信。戴口罩是很好的防护措施。最重要的是,戴口罩可以大幅减小病人向外传播病原微生物的几率。

另外,回家进门前掸掸衣服与头发、勤洗手等也是简单有效的防护措施,有条件的可以在室内开启空气净化器。

原标题:雾霾天如何应对新冠疫情?专家:不要惊慌!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点击空白区域关闭图片,
双指拖动可放大图片,单指拖动可移动图片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