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作为农村垃圾分类的先行地,目前工作重心已从农村转向城市,并在金东区、浦江县等地开始城区垃圾分类工作的探索,形成了“两定四分”的城市垃圾分类模式。城市垃圾分类相比农村来说更为复杂,其分类模式并非一成不变,还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市委副书记、市长尹学群在垃圾分类工作座谈会上要求,针对不同场所的具体特征,因地制宜探索形成垃圾分类的长效治理机制。
因地制宜,就是有针对性地开展源头减量控制。要开展过度包装专项整治,减少农副产品、食品、礼品、外卖等包装材料过度使用和废弃物的产生。超市、集贸市场等严格执行“限塑令”,倡导使用菜篮子、布袋子。单位食堂、餐厅、宾馆等餐饮服务企业积极开展“绿色消费”宣传,全面推行“光盘行动”。星级饭店、大型连锁酒店等要大力推行限制使用一次性消费用品。加强快递绿色包装治理,实现快递业垃圾源头减量。做好园林垃圾、大件垃圾、装修垃圾的分流处理,促进垃圾投放环节的源头减量。鼓励单位食堂、家庭和蔬果市场等引进新技术、新工艺,有机垃圾饲料化利用、肥料化就地处理。
因地制宜,就是用科技手段实现垃圾分类智慧监管。要不断提高垃圾分类信息化水平,利用“互联网+”、大数据、智慧城管等信息化手段,建设覆盖垃圾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和处置全过程的信息化监管平台。不断提升垃圾分类各环节工作水平,实行投放环节实时监管,严控投放质量;收集、运输环节掌握垃圾去向,杜绝混装混运和跨境运输;末端处置环节建立全域处置信息网。建立绿化垃圾收集、运输和处理体系,实现绿化植物废弃物就地肥料化利用系统。建成居民小区装修(大件)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流处置智能化预约平台。推动环卫垃圾收运网络与小区装修(大件)垃圾收运网络整合,建立各类垃圾快速收运信息系统,健全完善有害垃圾处置监管体系。
因地制宜,就是让垃圾分类工作具有可持续性。市本级和各县(市、区)要按照“统筹功能、合理布局、节约集约、城乡共享”的原则,科学规划建设垃圾分类终端处理设施。充分发挥国资国企作用,探索购买第三方服务,提高垃圾分类专业化水平。大力引导市场主体和社会资本参与垃圾分类工作,扶持有能力的企业全过程参与垃圾清扫、分类、收集、运输、消纳、处置,实行规模化、品牌化发展。
随着城乡全域垃圾分类工作的加速推进,我市生态循环、生物环保产业将迎来新机遇。据专家预测,“十三五”期间,危废处理行业市场空间将达到2000亿元。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掌握核心技术优势能够切实解决环境问题,很多技术型环境企业正在快速崛起。面对如此良机,我市应大力发展生态循环经济,优化产业结构布局,特别是创新“互联网+”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模式,加快废弃物综合利用产业化,助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