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域生态修复工程包含若干修复项目,流域内干支流有大量的修复项目备选,但是由于受到资金、效益、技术可行性、水资源禀赋和土地利用等条件限制,只有部分甚至少量项目能够列入规划。因此需要制定流域生态修复工程优先排序规划。
5.4.1 优先排序规划
制定生态修复工程项目优先排序规划十分重要。首先,修复项目的先后顺序要符合生态修复规律。因为有些修复项目的成功取决于另一个项目的完成。例如,一个位于大坝上游洄游鱼类栖息地修复项目,取决于这个大坝的拆除或鱼道增建,障碍物处理项目就应优于其上游栖息地修复项目。其次,合理的修复项目排序,可以遴选生态效益高的项目,淘汰生态效益低的项目,使资金利用更为有效。最后,优先排序明确了项目的轻重缓急,流域内的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可以分期实施。
流域或区域生态修复工程优先排序,要遵循科学的方法,既要反映生态修复的自然规律,又能符合资金合理使用的经济规律。优先排序方法有多种,可以采用简单计算方法也可以采用计算机模型。
1.修复工程类型、目标、指标
生态修复工程类型不同,采用的优先排序准则不同。所以,制定生态修复工程优先排序规划,首先要明确生态修复工程的类型、目标和指标。表1列出了几种生态修复工程的目标和考核指标。举例说明,表中“河流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是一种全面、综合的修复工程,目标是河流生态系统完整性恢复,涉及的指标包括水文指标,水质指标,河流地貌形态指标,河势稳定性指标。表中“恢复和保护濒危洄游鱼类”修复工程,目标相对单纯,主要是恢复河流连通性,指标包括流域地形地貌指标;洄游障碍物指标;洄游鱼类及其洄游习性指标;指标数量相对较少。再如“风景旅游区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目标是“提升生态景观美学价值”,涉及的指标不但有生态服务指标,而且包括旅游经济指标,优先排序时还要权衡造价/效益关系。附带说明,表5-4-1中涉及的各类指标及计算方法,在本书的相关章节中都有阐述。例如,水文指标包括5种水文组分:水量、频率、时机、延续时间和过程变化率,共33项参数,详见4.2.6节。栖息地评价指标包括水文特征、水质特征、生物特征、地貌形态特征和社会经济共6类,共34个参数,详见3.2.5节。当然,在进行优先排序时,不需要采用全部指标,只需要选取带有标志性的部分指标,这样可以简化计算工作。
2.时空尺度
在制定优先排序规划时,可以把生态修复工程分为3类,不同类型的工程规划尺度不同。一类是河流生态系统完整性恢复,涉及水文、水质、地貌和生物多样性的全面保护与修复,应该在全流域范围内,对于各重点河段修复项目进行优先排序。第二类是专项修复工程,如河道内栖息地修复与加强项目、城市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等,可以在流域范围或区域范围内,分别对不同河段和不同城镇项目进行优先排序。第三类修复工程是河流连通性恢复、濒危洄游鱼类保护与恢复等工程,因涉及水系、干支流关系,应该在流域范围对河流闸坝和其他障碍物的拆除、改建和改善调度项目进行优先排序。
编制优先排序规划,需要确定规划现状基准年和规划水平年。影响时间尺度的因素包括资金投入、项目规模、技术复杂性以及各个项目间的关联性。另外项目完成与实际效果还存在时间滞后现象。例如,鱼道工程或者鱼类洄游障碍物拆除项目,一般在项目完成后即可见效。但是像河滨带植被修复项目就需要多年方可见效。在这种情况下,应在优先排序规划中说明项目全部效益达到所需的年限。
5.4.2 优先排序准则
编制生态修复工程优先排序规划,需要先确定优先排序准则。优先排序准则应根据工程性质、特征和自然禀赋等条件,因地制宜地确定。以下列举5项可供参考。
1.有效性
如果一个修复项目能够促使生物多样性改善和提升;促进栖息地发生长期良性变化,栖息地面积得到恢复,质量能够持续改善;能够保护和恢复濒危鱼类或其他生物;而且项目成功的可能性较大;那么这个项目就应该取得优先地位。例如美国北部鲑鱼恢复计划优先排序,按照有效性(持久性、成功可能性、栖息地变化、鱼类丰度增加的可能性)原则编制。
2.栖息地适宜性
在流域内会有诸多备选的栖息地修复项目。依据保护物种栖息地适宜性评估(见3.2.5节)结果,识别适宜性评分较高的栖息地项目。再应用历史资料数据,计算当前栖息地损失比例,得到可恢复的栖息地面积。显然,适宜性高且恢复面积大的项目,应该获得较高级别的排序。“生命周期模型”是更精确的栖息地适宜性评估方法(Reevel et al 1989)。这种方法针对特定保护鱼类,识别生命周期中,哪个生命阶段以及何种类型栖息地是这种鱼类生产力的瓶颈。这样,优先修复这类栖息地就是顺理成章的事。
3. 效益/投资分析
通过同类修复项目的效益/投资分析,效益高的项目应获得较高级别的排序。在效益分析方面,生态修复工程与传统水利工程不同,其效益估算比较复杂。生态修复工程效益主要体现为生态系统服务效益。在本书1.4.2节介绍了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定量化方法,包括市场定价法、预防成本法、置换成本法、机会成本法等。
4.自然保护区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的定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体或者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截止2016年5月,已经批准设立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共447处,其中包含不少珍稀濒危野生水生生物及其栖息地。特别是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一个地跨四川、贵州、云南、重庆四省(市)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大,保护目标明确。另外还设有专门针对白鱀豚、大鲵、鳄蜥和细鳞鲑等珍稀、特有水生动物保护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修复项目优先排序时,位于自然保护区的项目应予优先级别。
5.预期物种多样性、鱼类生产力和栖息地面积
按照预期鱼类物种多样性增加值;从该项目受益的稀有、濒危物种数目;修复栖息地面积恢复程度等指标优先排序。也可以采用预期鱼类密度、渔业生产力提高、单位鱼类产量所需资金投入等生产力指标进行优先排序。
原标题:流域水生态修复工程优先排序方法(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