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5日是一年一度的环境日。环境日当天,湖北省生态环境厅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2019年全省生态环境质量状况。
通报称,2019年,湖北省地表水水质状况总体良好,长江干流总体水质为优,长江支流总体水质从良好提升为优;汉江干流总体水质为优,汉江支流水质总体为良好。三峡库区、丹江口库区及主要支流水质为优。146个县级以上(含县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全省“水十条”考核断面水质持续改善,114个考核断面中,水质优良断面比例为88.6%,同比提高2.6个百分点,高出全国13.7个百分点。
2019年,全省环境空气质量总体保持稳定。17个重点城市空气优良天数比例平均为77.7%。全省13个国考城市PM2.5年均浓度较2015年下降了29%。
按照《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进行评价,全省生态环境状况指数为70.5,稳定在良好级别。
三个重点,打赢碧水保卫战
2020年是水污染防治攻坚战收官之年,湖北省将持续以长江大保护为重点,以工业、生活、农业等污染控制为主线,统筹控源、减排和增容,持续改善水环境质量。
以“建、治、管、护”为重点,强化污染源管控。坚持补短板、强弱项,推进实施《湖北省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行动实施方案》,有效解决生活污水直排问题,2020年完成城市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持续加强畜禽、水产养殖污染防治监管,重点督导“湖边塘”和“河边塘”整治。持续开展工业园区问题整改,实现省级及以上园区污水处理设施达标运行。落实各级河湖长责任,强化日常巡查保洁,杜绝通过雨水管线排污或冲刷入河入湖。
以满足群众需求为导向,治理突出环境问题。以饮用水、黑臭水体、水生态环境整治为重点,解决群众身边的环境问题,提升生活休憩品质。深入推进水源地规范化建设,2020年底前完成乡镇级水源地清理整治,地级以上城市完成备用水源建设。以黑臭水体整治为契机,加快补齐生活污水收集处理短板,防止黑臭反复。着重关注水中的“森林覆盖率”,鼓励建设人工湿地净化工程、河湖生态缓冲带。协调加强水资源调度,保障基本的生态流量。
以系统协同思维为指导,夯实重点工作基础。针对影响生态环境的薄弱环节,全面谋划“十四五”重点流域规划。2020年湖北省将以四湖流域为试点,谋划建设水环境综合监控平台,提高预警预测和处置应对能力。力争在“十四五”时期,全省水生态环境管理能力实现飞跃。
三个结合,打赢蓝天保卫战
在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下,湖北省空气质量“十三五”改善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国家评定湖北 “大气十条”考核为优秀等级;2019年恩施州达到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实现了地级城市达标零的突破。
下一步,湖北省生态环境厅将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打赢蓝天保卫战的决策部署,坚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坚持科学治污、精准治污、依法治污,做到“三个结合”:
大气污染防治攻坚和服务经济社会恢复发展相结合。聚焦影响全省环境空气质量的关键因素,既支持企业复工复产,又因地制宜减少大气污染排放,在全省经济社会恢复发展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大气污染防治的引导作用,在做好重大项目要素保障的同时,积极倡导低碳生产、减量排放、绿色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大气污染防治两促进、两提高。
细颗粒物(PM2.5)和臭氧(O3)协同治理相结合。在延续颗粒物治理措施,推进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和工业炉窑综合治理项目建设,做好秋冬季重污染天气应对的同时,针对臭氧污染推进挥发性有机物和氮氧化物协同减排,开展挥发性有机物治理攻坚行动,突出源头替代、无组织排放管控和末端治理,分类指导精准施策。
污染防治攻坚收官与中长期谋划相结合。在落实蓝天保卫战行动计划各项任务要求的基础上,立足下一阶段湖北环境空气质量改善需求,组织编制好“十四五”空气质量改善规划,为全省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绘制蓝图。
多个网络,强化监测技术支撑
生态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工作的基础和重要支撑,近年来,湖北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不断完善,监测技术能力显著增强,基础性地位更加凸显,为全省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提供了有力支撑。
据介绍,目前,湖北省已建成覆盖空气、地表水、土壤、生态、噪声等环境要素,覆盖全省域范围、功能较为完善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体系。在大气方面,监测点位由“十二五”的101个增加到161个,建成了10座大气超级站,城市空气质量预报的能力由3天提升为7天到10天。
在地表水方面,国控手工监测断面由51个增加到128个;全省水质自动监测站数量由67座增加到170余座,实现了全省重要河流、跨省市界断面水质自动监测的全覆盖。新添置一艘监测船,可对长江干流实施走航监测,湖北成为全国少数具备水质走航监测能力的省份之一。
在土壤监测方面,全省共布设了6000多个点位,基本覆盖主要土壤利用类型、主要污染行业企业和县级以上行政区域,由过去的试点监测转变为现在的常规例行监测。
下一步,湖北省将以“十四五”全省生态环境监测规划编制为契机,科学谋划全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进一步拓展监测网络范围,完善网络功能,提升监测网络的科学性、代表性、全面性,为全省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更有力的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