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面源污染治理是困扰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一大难题。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破坏了土壤原有的生态平衡,也对水源造成污染。
农膜污染也需要引起重视。据笔者了解,某镇共有耕地6.52万亩,蔬菜大棚、弓棚、地膜覆盖等种植面积2.6万亩,农膜使用率为40%,但目前仍无法完全回收。残留膜累积增加,自然降解缓慢,严重影响土壤通透性,造成土地板结。
在广大农村,分布着规模不一的养殖场(户),一般都实行粗放式管理,污染物处理能力有限,造成周边环境污染。以山东某县为例,全县共有村庄854个,多数村建有养殖场(户)2-3个,全县共有养殖场(户)2000余个。此外,农作物秸秆污染、生活垃圾收运不及时等问题虽然有所改善,但仍需要加强管理。
针对农村面源污染的现状,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发力,加强治理。
首先,严格落实上级文件精神,加大监管执法力度。2017年农业农村部颁布《2017年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重点工作安排》,启动了农业生产“一控两减三基本”的治理方案,即:控制农业用水总量,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使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农膜基本资源化利用。抓好这项工作的根本落实,是解决农村面源污染的关键一步。各级政府部门在农村生态环境管理、环境卫生状况改善等方面出台了不少措施,但需要加强贯彻落实的刚性,确保措施取得实效。
其次,加强法律法规建设,落实补偿制度及奖惩措施。当前,我国面源污染防治的法律法规大多分散在不同部门行业法律法规中,过于宽泛。笔者建议,尽快出台相关专门法律法规,如制定有关控制废弃物排放、农药污染等方面的专项法律法规,完善无公害农产品、有机食品的奖励扶持政策,构建系统完备的生态补偿制度及奖惩措施,调动生产者的治污积极性。
第三,加强技术研究,推广再生资源利用。农村面源污染防治需要有效的技术支持,应围绕高效环保新型肥料、高效低毒农药、畜禽粪便秸秆利用等方面进行技术研发。笔者认为,这是解决农业高产高效与农业面源污染矛盾的根本出路。
同时,完善监测体系,对农村面源污染进行定期监测,包括对农村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监测、农村大气环境质量监测、土壤质量监测和污水排放口的监测。完善农产品生产服务体系以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做到早发现、早预测、早警示、早治理。加强宣传教育,让农民真正了解到农村面源污染的来源与危害,认识到农村面源污染防治的重要性,切实提升环境保护意识。
原标题:农村污染源治理需多方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