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
▍污水处理补短板方案颁布,资源化、管网、污泥处置为三大关键词
7月31日,国家发改委与住建部联合印发《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补短板强弱项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
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补短板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本次《方案》的推出政策路径清晰。整体来看,资源化、管网、污泥处置为三大关键词,总体要求为提升城镇生活污水收集处理能力,加大生活污水收集管网配套建设和改造力度,促进污水资源化利用,推进污泥无害化资源化处理处置;实施目标明确,到2023年县级及以上城市设施能力基本满足生活污水处理需求,城市污泥无害化处置率和资源化利用率进一步提高,缺水地区和水环境敏感区域污水资源化利用水平明显提升;主要任务为四项,分别为强化城镇污水处理厂弱项、补齐城镇污水收集管网短板、加快推进污泥无害化处置和资源化利用以及推动信息系统建设。
▍关键词一:资源化——顶层规划加快,千亿市场释放可期
《方案》重点提出污水、污泥资源化建设。污水资源化是解决水资源短缺、水污染问题的最佳方案,污水资源化行业内生成长逻辑清晰。今年以来,国内污水资源化规划明显加快节奏,发改委环资司陆续召开污水资源化利用工作推进会以及专家座谈会,整个行业顶层规划体现出强支撑、快节奏的特征。污水资源化技术路线多样,从我国需求角度来看,膜技术适用性较强。我们基于多项假设前提,认为在污水资源化大潮下,2021-2025年再生水利用设施建设-膜工艺总投资额预计为1055-2110亿,其中膜材料销售及换膜市场约333亿元。
▍关键词二:管网——补短板重中之重,缺口亟待补足
《方案》将城镇污水收集管网建设作为补短板重中之重,“十三五”期间规划新增污水管网12.59万公里,老旧污水管网改造2.77万公里,合流制管网改造2.87万公里,2020为收官之年,建设进度或将加快。据生态环境部统计,2018年全国仅污水管网缺口就有约40万公里,资金缺口在万亿元以上。我们从短期和远期两个视角对管网投资进行测算:短期预计2019-2020年管网建设所需总投资额约1036亿,其中新建污水管网投资约356亿元;远期测算方面,我们基于多项假设,包括到2025年城市、县城、建制镇的污水收纳率可达95%、93%和90%;用水人口年复合增幅分别为3%、2%、1%;污水处置率提高至99%、97%、80%等,预计2019-2025年污水管网长度将增加37万公里,按照单位投资额1695元/米测算,对应市场空间6276亿。
▍关键词三:污泥处置——处置能力滞后,减量化为基础
加快推进污泥无害化处置和资源化利用是《方案》提出的一大重点任务。污泥处置始终是水污染防治行业的重点,政策支撑充分。《“十三五”全国城镇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设施建设规划》要求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应由“重水轻泥”向“泥水并重”转变。目前我国污水处理规模已位居世界第一,但污泥处理处置的能力和水平严重滞后。据E20环境平台预测,预计2019-2020年全国污泥无害化处置的总投资将超过100亿元。从技术及行业趋势来看,“脱水干化”深度减量为污泥处理的重要基础,也是污水厂提质增效的重要任务。
▍风险提示:污水资源化政策低于预期,政策执行力度低于预期,项目进度低于预期
正文
1. 解读污水处理补短板方案三大投资机会
7月31日,国家发改委与住建部联合印发《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补短板强弱项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总体要求提升城镇生活污水收集处理能力,加大生活污水收集管网配套建设和改造力度,促进污水资源化利用,推进污泥无害化资源化处理处置。
1.1. 污水处理补短板方案颁布,资源化、管网、污泥处置为三大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内在要求,政策推力路径清晰。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75万亿元,重点支持“两新一重”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是当下国内重点工作。《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提出,节能节水产品、再生利用产品比例大幅提高,城市地下管网覆盖率明显提高。因此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补短板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本次《方案》的推出政策路径清晰。
内容梳理:资源化、管网、污泥处置为三大关键词。我们对《方案》进行简要梳理,主要分为四大部分,包括总体要求、实施目标、主要任务及保障措施,整体来看,“资源化”以及“管网建设”为关键内容,具体来看:
《方案》总体要求为:提升城镇生活污水收集处理能力,加大生活污水收集管网配套建设和改造力度,促进污水资源化利用,推进污泥无害化资源化处理处置。
《方案》实施目标较为明确:到 2023 年,县级及以上城市设施能力基本满足生活污水处理需求。生活污水收集效能明显提升,城市市政雨污管网混错接改造更新取得显著成效。城市污泥无害化处置率和资源化利用率进一步提高。缺水地区和水环境敏感区域污水资源化利用水平明显提升。
《方案》主要任务为四项,分别为强化城镇污水处理厂弱项、补齐城镇污水收集管网短板、加快推进污泥无害化处置和资源化利用以及推动信息系统建设。
《方案》保障措施全面:从责任主体、收费政策、资金来源等多个角度明确了方案落地的六大保障措施。
1.2. 关键词一:资源化——顶层规划加快,千亿市场释放可期
我国人均水资源量地区分布极不均匀,东部发达地区人均水资源短缺现象较为严重,同时水污染问题仍然十分严重。污水再生回用具有可靠性、多样性、可行性及良好的生态效益,是解决水资源短缺、水污染问题的最佳方案,污水资源化行业内生成长逻辑清晰。
国家污水资源化规划加速,有望为行业提供充分顶层支撑。今年以来,国内污水资源化规划明显加快节奏,发改委环资司陆续召开污水资源化利用工作推进会以及专家座谈会,此次《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补短板强弱项实施方案》也重点提出污水、污泥资源化建设。整个行业顶层规划体现出强支撑、快节奏的特征。
延伸阅读:
发改委 住建部联合印发《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补短板强弱项实施方案》
污水资源化技术路线多样,从我国需求角度来看,膜技术适用性较强。再生水处理工艺大致可分为以物化处理为主的“老三段”工艺(混凝-沉淀-过滤)、以生物反应为主的生物处理技术、以超滤、微滤和反渗透膜技术为主的“膜处理”工艺,MBR 工艺及生物工艺适用于环境用水要求高的用户。从需求角度看,以北京为例,2018年北京市再生水利用量供给10.76亿立方米,其中92.1%是生态用水,用于景观环境用水等。根据文献《北京市再生(中)水开发利用现状及风险分析》中的统计,北京市各再生( 中) 水处理厂中膜技术处理水量约190万吨/日,占比43%。
在我们2020年6月19日的外发报告《污水资源化如何形成千亿市场规模?》中,我们基于“再生水利用率”、“污水处理量增速”等七项假设前提,认为在污水资源化大潮下, 2021-2025年再生水利用设施建设-膜工艺总投资额预计为1055-2110亿,其中膜材料销售及换膜市场约333亿元。
“污水资源化”是《方案》一大关键词,行业顶层规划节奏加速,外部政策支撑渐强,同时较强的正外部性也为行业空间提供内生支撑。结合膜工艺的较强适用性,我们认为污水资源化将打开膜工艺在污水领域的应用市场。
1.3. 关键词二:管网——补短板重中之重,缺口亟待补足
《方案》将城镇污水收集管网建设作为补短板的重中之重,我国当前管网缺口明显。“十三五”期间规划新增污水管网12.59万公里,老旧污水管网改造2.77万公里,合流制管网改造2.87万公里。2020年是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项目建设实施进度将加快推进。2019年5月印发的《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三年行动方案(2019-2021年)》,明确经过3年努力,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基本无生活污水直排口,基本消除城中村、老旧城区和城乡接合部生活污水收集处理设施空白区。根据生态环境部统计,2018年全国仅污水管网的缺口就有40万公里左右,资金缺口在万亿元以上。
我们从短期和远期两个视角对管网投资进行测算:
短期测算:预计2019-2020年管网建设规模共计5.97万公里,按照十三五规划的投资额估算的单位投资额,计算得到2019-2020年管网建设所需总投资额约1036亿元,其中新建污水管网投资约356亿元。
远期测算:假设到十四五结束即2025年,城市、县城、建制镇的污水收纳率可达95%、93%和90%,用水人口年复合增幅分别为3%、2%、1%,污水处置率提高至99%、97%、80%,人均年供水量与2018年保持相当。假设污水管网长度增长比例与污水处理量呈线性相关,测算结果到2025年污水管网将达到93万公里,2019-2025年污水管网长度将增加37万公里,按照单位投资额1695元/米测算,对应市场空间6276亿元。
管网建设为当前城镇污水补短板重中之重,当下缺口亟待补足,未来市场空间广阔。
1.4. 关键词三:污泥处置——污泥处置滞后,减量化为基础
加快推进污泥无害化处置和资源化利用是《方案》提出的一大重点任务,要求在污泥浓缩、调理和脱水等减量化处理基础上,根据污泥产生量和泥质,结合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选择适宜的处置技术路线。
污泥处置始终是水污染防治行业的重点,政策支撑充分。2015年国务院印发的《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要求我国地级及以上城市污泥无害化处理处置率应于2020年底前达到90%以上;2017 年国家发改委和住建部联合印发的《“十三五”全国城镇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设施建设规划》要求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应由“重水轻泥”向“泥水并重”转变,现有不达标的污泥处理处置设施应加快完成达标改造,优先解决污泥产生量大、存在二次污染隐患地区的污泥处理处置问题,为污泥的规范处理处置提出了明确要求。
污泥处置滞后,预计2019-2020年无害化处置总投资将超百亿。目前,我国污水处理规模已位居世界第一,但相较于污水处理,污泥处理处置的能力和水平严重滞后。近年来,随着我国污水处理率和排放标准的不断提高,污泥产量呈现逐年快速增长趋势。根据住建部统计,2017年全国城市及县城污水厂产生的污泥量已突破5980万吨。据E20环境平台预测,我国城市及县城污水厂产生的污泥产量将以每年10%至15%的速度增长,与此同时,预计2019-2020年全国污泥无害化处置的总投资将超过 100 亿元。在长三角、珠三角等发达地区的引领下,湖北、安徽、广西等省份均专门出台了地方城镇污水设施建设规划。
“脱水干化”深度减量为污泥处理的重要基础,也是污水厂提质增效的重要任务。
一方面从技术上看,如果不能通过脱水干化将污泥总量大幅减少,不论采取何种处理处置途径,均面临难以存放、运输和二次污染问题,而且会加大污泥处理处置所需的人工、设备、投资、运行消耗。因此,污泥的脱水干化是污泥处理处置过程中最重要的步骤和“刚需”。
另一方面从行业趋势上看,在污水厂提质增效政策的推动下,我国城镇污水的收集率和污水厂进水污染物浓度都将显著提升,一方面将显著提升污水厂的污泥产量,另一方面将显著提升污泥中有机物的比重,这都将对污泥在污水厂内源头深度减量设施的处理能力和技术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
延伸阅读:
发改委 住建部联合印发《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补短板强弱项实施方案》
原标题:解读污水处理补短板方案三大投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