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结论
行业进入集中度提升的竞争阶段。2019年我国危废处理行业的CR10达到11.5%,同比增长59.7%,实现大幅增长。在经历过起步、快速发展阶段后,行业进入集中度提升的竞争阶段。
近两三年内市场将迎来危废处置利用能力的集中释放。根据项目投资、审批、建设周期,2015-2017年大批投建的项目,将在2019年起的两三年内陆续投产。危废总体处理能力不足的矛盾,以及区域性结构性处理能力不均衡的问题将得到一定缓解。
围绕危险废物物料来源的竞争将加剧。今年以来,一些处理价格过高的地区(比如山东、江浙等)均难以维持高处理价位,市场进入平稳发展阶段,行业投资热度降温,围绕危险废物物料来源的竞争将加剧。新建项目技术和管理水平总体提升,对原有设施陈旧、技术落后、管理不规范、规模不适宜的经营单位将产生较大竞争压力。
1、危废处理行业
产生量增速有下降趋势。2016年全国工业危险废物产生量增长率为34.5%,2017年29.7%, 2018年21.1%(2018年工业危险废物产生量8400万吨为市场预测数据),增速逐年下降。(数据来源:中国环境统计年鉴)
▲图1 2012-2018年全国工业危险废物产生量及增速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环境统计年鉴、公开数据资料整理)
设施利用负荷率26.4%,在低水平徘徊。2018年,全国危险废物经营单位核准收集和利用处置能力同比增长24.9%,实际收集和利用处置量增长19.2%,实际收集和利用处置量增速低于核准收集和利用处置能力增长。(数据来源:生态环境部)
▲图2 2006-2018年全国工业危险废物处理能力
(数据来源:根据生态环境部公开数据资料整理)
在运产能利用率低,有效供给稀缺。部分企业拥有危废经营许可证却无实际经营能力,可能原因包括:产能在处理种类上错配;核准的种类和地区匹配差异导致危废处理仍有缺口;项目环评建设周期长,尚在建设中;工艺技术不达标,需要通过技改才能释放产能。虽然核准规模远超危废产量,由于产能利用率不足,危废处理仍有较大缺口,许可证容量错配问题严重。
产废企业的话语权会越来越大。2019年下半年起,处理能力不足在部分地区得到一定的缓解。2019年山东省危险废物经营单位利用处置总能力比上年增加395万吨,增幅达41.59%。长远来看,会逐步进入买方市场,产废企业的话语权会越来越大。危险废物经营单位由外延扩张式的规模化竞争转为内涵升级式的品质化竞争,企业发展进入一个淘汰期,技术与管理水平不高的企业面临淘汰。(数据来源:山东省生态环境厅)
2、医废处理行业
疫情期间医废处置能力增长27%。截至2020年6月6日,全国医疗废物处置能力为6245.4吨/天,相比疫情前的4902.8吨/天,增加了1342.6吨/天,增长27%。自1月20日以来,全国累计处置医疗废物44.7万吨。(数据来源:生态环境部)
从提质角度补短板。全国31个省区358个地市医疗废物处置设施运行平稳,医疗废物尤其是涉疫情医疗废物,基本实现了“日产日清”。从全国整体来看,医疗废物的处置能力相对充足,基本可以满足各地区医疗废物处理需求。今年2月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中强调的“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加快补齐医疗废物、危险废物收集处理设施方面的短板”。其中的“短板”并不是通过短期大量资金投入盲目弥补部分区域的医废、危废产能缺口,更多是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转型阶段从提质量的角度增强医废、危废处置能力。(数据来源:生态环境部)
3、机会与风险
生产者责任制推动一体化处理。新《固废法》明确建立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在推进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下,国家鼓励产品生产者开展生态设计,促进资源回收利用。通过产废企业自行建设或专业园区统一建设的方式,提升危废综合利用能力,用生产者责任制推动危废一体化处理模式落地。
填埋场成为战略基础资源。填埋场未来将作为城市必备的战略资源进行顶层规划,并作为城市的稀缺资源科学使用,通过技术升级实现可持续填埋,同时实施精细化和数字化管理,提升填埋场运营及使用效率,真正实现填埋场的价值。并将针对集中焚烧和填埋处置危险废物项目在税收、资金投入和建设用地等方面给予政策保障。
风险:理性投建医废处置设施。立足于应对类似本次新冠肺炎疫情这样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需要构建涵盖区域、省、市不同空间尺度,并以医疗废物集中处置中心为核心,包含危废焚烧、垃圾焚烧等多种处理手段的立体、多层次医疗废物综合处置体系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体系。但此次疫情将不会迎来医废处置市场的再度爆发,企业和地方需理性投建医废处置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