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分好的垃圾去哪儿了?会不会“前端细分类,后端一锅烩”?这是垃圾分类推进过程中常常听到的疑问。事实上,从前端到中端分类收运、末端分类处置,垃圾分类链条需环环相扣,才能实现闭环。南京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对这个链条进行了革命性的再造、提升。跟着垃圾去“旅行”,记者近日对分类后的垃圾转运处置工作进行了全程探寻。
重塑收运体系,垃圾也有“公交线路”
每天早上7点,南京鼓楼管养集团的收运人员张元元便驾驶厨余垃圾收运车出发。“我一天要收运42个小区、47个点位的厨余垃圾,车队共开设了13条收运路线,我跑第四条,依次去宁海路街道、华侨路街道、湖南路街道。收集完成后运送到幕府西路厨余垃圾中转站,像公交线路一样,每天顺着这样一条线跑,不绕路。”到达小区收集点后,他打开箱体,拖出厨余垃圾桶,看是否混有塑料袋等其他垃圾,如果发现轻微混投,他会帮助分类指导员进行二次分拣,然后称重、用带水印的相机现场定位拍照,去“宁分类”平台扫码打卡、记录,并对收集点的分类情况打出ABC等级,再拖运。
“分类效果好打A等级,B等级主要是指厨余垃圾中存在轻微混投,C等级则混投严重,我们通常会拒收。”张元元说,他做垃圾收运工作已经五六年,以前主要收运其他垃圾,到现场直接装桶运走,无需做过多检查。南京实施垃圾强制分类前,他接受了厨余垃圾分类、操作运输车辆的培训。“厨余垃圾收运把控很严,不能混入塑料袋等其他垃圾,对分类质量要求高,现在感觉我们就像‘质检员’一样,到小区先看分类合不合格,工作更细致了。”
随着垃圾强制分类的推进,垃圾收运体系悄然变化。鼓楼管养集团垃圾分类调度员蒲康说,他们从2020年年中就开始逐步增加运力,为强制分类做准备。“按照‘不同车辆、不同要求、不同去向’的分类收运要求,我们的厨余垃圾车由原来4-5辆增至20辆,餐厨垃圾车由11辆增至18辆,还增加了32辆收运小电动车,负责收小街小巷的厨余垃圾。全区现在每天可收运60-70吨厨余垃圾。”
“去年11月1日全面推行垃圾分类后,6000多个小区都要进行分类收运。厨余垃圾、其他垃圾每天收运,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每周收运,整个收运体系进行了再造,可以说是环卫系统的革命。”南京市城管局副局长陈雷说,推进垃圾强制分类,南京总计投入了2508辆垃圾运输车辆,比之前增加了271辆收运厨余垃圾、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及大件垃圾的车辆,各区还改造了部分旧车辆。所有人员、车辆,要求按照公交化的线路,定时、定点、定线到所有分类小区、单位收运。
加快补齐短板,提高垃圾转运效率
张元元从小区收集的厨余垃圾,统一运到鼓楼区幕府西路厨余垃圾中转站。南京鼓楼管养集团工程建设部副部长陶春霞说,幕府西路垃圾中转站始建于2004年,过去主要转运其他垃圾,每天可转运30吨。垃圾强制分类后,分出的厨余垃圾量逐步提高,鼓楼区将此中转站升级改造为日转运量60吨的厨余垃圾中转站,来提高厨余垃圾转运能力。
“附近小区和农贸市场的厨余垃圾先由小型垃圾车运到中转站,站内两个卸料机位会分别对家庭厨余和其他厨余垃圾进行分类压缩,沥掉过多水分。‘变干’的厨余垃圾再由大型垃圾运输车运至江北废弃物综合处置中心。‘小车换大车’,减少了运输次数,提升了效率。”南京鼓楼管养集团副总经理陈筑明说。
鼓楼区城市管理局副局长陈涛介绍,相比过去用流动转运车一次次运输,厨余垃圾中转站的投用,大大提升了转运效率,降低了转运成本。随着垃圾分类的深入推进,鼓楼区将继续推动厨余垃圾就地处理设施建设和常规垃圾中转站改造,计划在鼓楼区南部选址改建厨余垃圾中转站,进一步提升转运、处置能力。
厨余垃圾去厨余垃圾中转站、其他垃圾进生活垃圾转运站……四大类垃圾,由不同运输车辆收运、转运至不同地方处置,有效避免混装混运问题发生。陈雷说,强制实施垃圾“四分类”后,厨余垃圾分出量增加,必须送到较远的处置点处置,所以转运效率必须提升。每个区,尤其是离末端处置点较远的城区,基本上都需设置两个以上厨余垃圾中转站。眼下,南京一共有100多个垃圾中转站,其中多为其他垃圾中转站,通过改造,城区每个区将各有1-2座厨余垃圾中转站。
各区在加码补上厨余垃圾中转站这块短板。去年,由其他垃圾运输点改造的栖霞区丁家庄厨余垃圾中转站投入使用,目前每日可转运厨余垃圾60吨,备用车厢对接平台可转运30吨厨余垃圾,可全量接纳栖霞区居民小区产生的家庭厨余垃圾和40家农贸市场产生的其他厨余垃圾。
处置效益明显,厨余垃圾变废为宝
从建邺区出发,驱车36公里,记者来到了江北废弃物综合处置中心。只见6个巨大的灰白色罐体整齐排列,旁边是一大片现代化的车间,在青山、蓝天的背景下,像是科幻电影里的神秘工厂。这是目前南京最大的餐厨及厨余垃圾集中式处理场所,于2019年建成,主要处理主城六区和江北新区的餐厨、厨余垃圾。厂长徐继超介绍,自2020年11月1日南京实施垃圾强制分类以来,处置中心一直满负荷运转,几乎每天都要加班加点,最高峰时日处理厨余垃圾170吨。
记者在现场看到,一辆来自江北的厨余垃圾车驶入车间,垃圾转运箱与缓存区的料仓对准后,满满一箱厨余垃圾倒入料仓。进入预处理车间,一条条传送带上,可以清晰看到各类厨余垃圾,在流水线上经过机器分拣后,成为合格“原材料”,与污水一起被送入大罐子,采用厌氧发酵法来生产沼气。
徐继超说,刚开始不知道厨余垃圾分类质量到底如何,厂里预先准备了“机器+人工”分拣的方案。但强制分类后,发现送来的厨余垃圾分拣质量越来越好,远远超出预期。所以,现在已经完全取消了人工分拣,仅靠机器分拣便可以完全满足处理要求。
“处置厨余垃圾的最大益处是无害、减量,而处置中带来的副产品沼气可以发电,这样又产生了经济价值。”从2020年11月1日到12月26日,江北废弃物综合处置中心共处理厨余垃圾约8356吨,可产生约84万立方米沼气,发电168万千瓦时。根据处置中心目前的餐厨垃圾、厨余垃圾的处理量测算,一年可产生1300万立方米沼气,可发电2700万千瓦时。
记者从南京市城管局了解到,目前南京每天可分出800多吨小区厨余垃圾。南京拥有江北废弃物综合处置中心,溧水、高淳、六合区餐厨垃圾处理厂,还有100多处厨余垃圾分散处理设施,厨余垃圾日总处理能力达1650吨,可基本满足现阶段分类处理需求。不过,末端处置“偏科”现象还较重。“分出的800多吨厨余垃圾,相比其他垃圾总量还是很少的,其他垃圾每天有将近9000吨被焚烧处置。”南京市城管局相关负责人说。
从前端到末端,南京市、区不同层面为垃圾分类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如何实现可持续?东南大学法学院副教授顾大松认为,相关配套制度,特别是差异化生活垃圾收费制度需跟上,“分类垃圾少付费、混合垃圾多付费”,用经济手段持续提升分类效果。
智慧管理也是趋势。南京专门建立了垃圾分类信息管理平台。“垃圾分类管理范围这么大,如果不通过数字化手段,不仅耗费人力物力,最后统计结果、分析判断都可能不准确。”陈雷说,垃圾分类相关数据,包括各投放点信息、指导员指导情况,收运车辆轨迹信息,各个处理点、焚烧厂、餐厨垃圾处理厂等情况,都能在平台看到。平台目前还在继续完善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