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政府日益重视经济发展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持续加大对环境治理的力度。十九大明确提出着力解决环境问题,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并且在水土保持、城市生态恢复、国土治理、河湖与湿地保护、海洋生态保护等山水林田湖各个领域政府都出台了相关政策予以推动。
行业类别
生态修复行业主要覆盖领域包括八类,其中主要涉及矿山生态环境治理,荒漠化、石漠化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道路边坡等基础设施修建区生态修复,及部分海域、海岸带和海岛综合整治,河流、湖泊与湿地修复,污染场地治理等。
资料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市场规模
随着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和市场需求的快速释放,生态修复行业快速发展,市场规模不断扩大。2015年至2019年,我国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固定资产投资额规模逐渐上升,年均复合增长率达21.27%,预计2021年市场规模可达到9563亿元。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我国生态修复行业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从2015年2358亿元增长至2019年3872亿元,2015年至2018年行业增速也呈上升趋势,预计在2021年市场规模可达到4579亿元。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未来发展趋势
1.生态环境治理领域成为园林绿化行业企业的转型方向
在园林绿化行业竞争激烈的形势下,传统的园林绿化公司纷纷寻求业务突破和转型,业务结构明显转向生态保护和修复领域。随着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愈加重视,十三五规划进一步强调加强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提高环境质量,加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加快补齐生态环境短板。在政策助推下,未来生态环境治理行业发展空间广阔,也将吸引传统园林绿化企业向这一领域转型。
2.行业内企业向综合型生态修复治理方向发展
除了为应对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等生态环境问题,政府也加大对城市环境生态的修复力度,越来越多的城市大型综合生态治理项目随之出现。在大型的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项目中,涉及的修复场景区域多样、专业水平要求更高,要求企业能够有针对性的系统筹划,定制化的设计整体修复方案。因此,企业不仅能面对单个专业的生态修复项目,也需具备综合性生态修复方案解决能力。
3.行业集中度逐渐提升
在行业规模迅速增长的同时,行业内优胜劣汰效应逐渐显现。技术水平、项目经验和项目承接能力等门槛必然使得部分小企业在竞争中逐渐被市场淘汰,同时也减少行业内依靠价格作为竞争手段的情形,市场也会逐渐规范。而具有实力的企业则凭借其较强的资金规模、技术实力、跨地区经营能力等优势获得较多业务项目,具有扩大市场份额的机会,行业集中度将会逐渐提升。
未来发展前景
1.生态环境治理需求释放促进行业市场增长
当前,我国生态环境主要面临自然生态空间过度挤压、土地沙化、退化及水土流失、水资源短缺、城乡人居环境严峻等诸多挑战,环境治理的需求迫切。在生态修复领域,矿山生态环境恢复、荒漠化、石漠化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道路边坡等基础设施修建区生态修复等行业市场发展前景广阔,未来将持续具有增量空间。
2.国家产业政策大力支持行业发展
国家及各部委也出台了一系列相关产业政策,包括污染防治、生态修复、园林绿化、环境保护等多个方面,大力扶持生态环保的发展,促进行业市场需求水平的不断提高。2019年2月,为进一步厘清产业边界,将有限的政策和资金引导到对推动绿色发展最重要、最关键、最紧迫的产业上,有效服务于重大战略、重大工程、重大政策,国家发改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等七部委联合发布《绿色产业指导目录(2019年版)》,将生态保护、生态修复、海绵城市、园林绿化等行业统筹纳入绿色产业范畴。
3.资金政策保障企业发展
2019年4月14日,国务院发布《政府投资条例》(国务院令第712号),明确规定政府投资资金应当投向市场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公共基础设施、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重大科技进步等公共领域的项目,以非经营性项目为主;并且政府投资项目所需资金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确保落实到位,政府投资项目不得由施工单位垫资建设。政府不断出台相关行业政策,以发展资金支持和保障,有力促进了行业内企业的稳定发展,解决了部分现金流回款和资金压力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