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原冶金工业部副部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殷瑞钰深入解读了全球钢铁工业发展的共同命题,他表示国际钢铁工业已经进入21世纪20年代,从战略视野上看,其发展命题将是共同的,这就是向绿色化和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同时,对中国钢铁工业而言,产品质量的品牌化也是一个大命题。
对于钢铁工业,特别是钢铁企业的功能而言,已经不仅是生产钢铁产品,而应该拓展为三个功能,即高效率、低成本、智能化的洁净钢制造功能、能源高效转换和及时回收利用功能以及大宗社会废弃物的处理、消纳和再资源化功能。这将引起一系列的技术创新和制造流程的变革,乃至钢厂模式的变化。
钢铁行业要走节能、减排、脱碳等绿色发展道路
钢铁行业作为工业的重要领域,是能源消费大户,同时也是二氧化碳排放大户。我国粗钢产量巨大,能源结构以煤为主,且流程结构上高炉—转炉长流程占主导,造成了钢铁行业CO2排放总量占我国总排放量的份额较大。未来要实现国家的碳减排承诺,我国钢铁工业仍然将面临着巨大的压力,除了不应该继续提高产量,不能大量出口低附加值钢材,还必须走钢铁工业“脱碳化”发展的道路。
殷瑞钰强调当前要高度重视脱碳化,意味着要资源脱碳化、能源脱碳化、生产制造流程脱碳化、进出口贸易脱碳化、政策法规脱碳化,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产业结构优化,走节能、减排、脱碳等绿色发展道路。
同时,中国钢铁工业的流程结构也应在减量化的发展进程中做出调整,需以全废钢电炉生产建筑用长材来替代以中、小高炉—转炉生产螺纹钢、线材等大宗产品,也就是以适当的布局发展城市钢厂、利用“城市矿山”。
钢厂智能化核心是制造流程本质智能化
包括钢厂在内的流程型制造工厂,其智能化核心是制造流程本质智能化,也就是要建立一个信息物理融合系统。
对智能化工厂而言,实现生产流程整体运行智能化才是本质智能化。供应链、服务链信息化并不能代表工程本身整体关联的本质智能化,而是智能化的外延或外延智能化。本质智能化工厂植根于其物理系统的结构优化及其内在组织信息的可提取性和可导入性。物理系统及其结构优化是“本”,其中包括物质流、能量流及它们的网络优化。
要解决钢厂的本质智能化,应该通过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三流”协同和物质流网络、能量流网络、信息流网络“三网”融合的路径,集成推进,使之易于达到动态-有序、协同-连续的运行状态,即“三流一态”。
殷瑞钰指出,中国钢铁工业还要高度重视产品品牌化,产品品牌化的关键是实物质量稳定性、可靠性和适用性。综述所述,中国钢铁工业应在战略反思的基础上,清醒地认识到面临的三大约束,即资源-能源约束、环境-生态约束、市场-品牌约束,理清发展过程中不平衡、不充分的主要方面,通过供给侧结构改革,以高远的战略目标作为引导,适应新常态,正视困难、保持定力,找准方向、途径,调整发展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