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初步匡算“十四五”中小河流规划的两大类项目,涉及620个具体项目,其中中小河流治理120个,农村水系整治500个。项目总投资739亿元,其中中小河流治理投资654亿元,农村水系治理投资70亿元。

首页 > 水处理 > 黑臭水体 > 政策 > 正文

浙江省水利厅印发《浙江省中小河流治理“十四五”规划》

2021-05-25 09:16 来源: 北极星水处理网 

近日,《浙江省中小河流治理“十四五”规划》发布,明确了建设任务、投资估算等内容。

浙江初步匡算“十四五”中小河流规划的两大类项目,涉及620个具体项目,其中中小河流治理120个,农村水系整治500个。项目总投资739亿元,其中中小河流治理投资654亿元,农村水系治理投资70亿元。

按照“美丽河湖+”理念,浙江全面织就一张有浙北诗画江南水乡、浙东魅力滨海水城、浙西南秀丽河川公园、浙中锦绣生态廊道、海岛风情花园等“五片”浙江韵味的河湖水系网,初步构建“五片百廊”幸福河湖网总体格局。

浙江省发展改革委 浙江省水利厅关于印发《浙江省中小河流治理“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省级有关单位,各设区市、县(市、区)发展改革委(局)、水利局:

《浙江省中小河流治理“十四五”规划》是列入省级“十四五”专项规划目录的专项规划,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附件:《浙江省中小河流治理“十四五”规划》

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浙江省水利厅

2021年4月23日

浙江省中小河流治理“十四五”规划

“十四五”是我省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省和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重要阶段。《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构建安全美丽的“浙江水网”。高品质幸福河湖网是“浙江水网”的重要组成。我省数量多、覆盖广、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中小河流,是推进高品质幸福河湖网建设的主要阵地。实施中小河流治理,有助于进一步补齐防洪薄弱短板、恢复和改善河湖水生态环境、推动河湖治理与产业发展有机融合,全面助力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

根据《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发展改革委关于浙江省省级“十四五”专项规划编制目录的通知》(浙政办发〔2020〕22号),《浙江省中小河流治理“十四五”规划》是我省省级“十四五”专项规划体系中的一般专项规划,规划依据《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浙江省水安全保障“十四五”规划》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等相关规划建议和法律法规编制,是指导全省中小河流建设的重要依据和实施指南。

一、现状情况与形势分析

(一)我省河流基本情况

浙江是典型的江南水乡,自北向南有苕溪、运河、钱塘江、甬江、椒江、瓯江、飞云江和鳌江等八大水系,河流总长13.78万公里,其中流域面积3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14条,干流总长3319公里,其余均为面广量大的中小河流和农村水系。

浙江省中小河流具有数量多、分布广、沿岸人口集聚等特点,其中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中小河流865条,长度总计2.08万公里,50平方公里以下农村水系总长11.37万公里。省内河流按照地形地貌特点,主要分为山区河流、平原河流两类。

1.jpg

(二)“十三五”治理成效

“十三五”期间,浙江省中小河流治理始终秉承绿色发展理念,全力推进以流域为单元的中小流域综合治理,坚持问题导向,把防洪排涝作为河流治理的首要任务;坚持系统治理,把水岸同治作为河流治理的根本之策;坚持保护优先,把生态修复保护作为河流治理的重要举措;坚持绿色发展,把河流治理作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重要载体,把中小河流治理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与美丽乡村创建、美丽城镇建设、产业结构调整、空间布局优化等紧密结合,在防洪减灾、水环境整治、水生态保护与修复等方面均取得了良好成效。“十三五”期间治理中小河流136条(其中宁波市8条),治理河长2333公里(其中宁波市41公里),完成投资158亿元(其中宁波市25亿元),农村河沟整治5717公里,完成投资53亿元。

一是水安全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十三五”期间流域面积200~3000平方公里中小河流堤防达标率提高至77%,“千人万亩”防洪闭合圈达标率提高至79%,县级以上城市防洪闭合圈基本形成。200平方公里以下河流水系结合19个中小河流重点县建设,沿线的美丽城镇、美丽乡村防洪标准大幅度提升。全省因洪受灾人口和年均洪涝灾害损失率均降至历史最低,显著提升全省人民群众的安全感。

二是河流生态环境持续改善。随着“五水共治”工作的不断深化,结合美丽城镇、美丽乡村建设,强化水岸同治,通过大力开展清淤疏浚、水系连通、生态绿化、强化保洁等综合整治措施,全省累计完成河湖库塘清淤(污)3.69亿立方米,保护修复滩地滩林超2000万平方米。河流自然岸线、深潭、浅滩等自然生境逐步修复,水体自然净化能力逐步恢复,水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提高。

三是河流宜居品质不断提升。中小河流和农村水系综合治理工程以建设“美丽河湖”作为目标,与美丽城镇、美丽乡村、特色田园建设等诸多举措有机融合,“十三五”期间累计完成136条中小河流治理,贯通滨水绿道3300余公里,建成省级美丽河湖43条。通过治理切实改善了沿河居民的生活环境,提升了居住品质,增强了幸福感。

四是河流文化特色不断挖掘。依托河流本底特色,挖掘沿线乡风民俗,将历史文化融入中小河流综合治理。如德清东苕溪治理保存了古桥、古树、古丁字坝等历史古迹,挖掘了联谊抗洪记,修缮并恢复了联谊老闸站、塘泾老闸站等旧时代水利设施,充分挖掘和展示了治水精神;松阳县松阴溪治理保留了北宋的白龙堰,明代的青龙堰、午羊堰等十余座堰坝及治水碑、榜、诗歌等,水文化成为了该县新的名片。

五是河流管理规范化不断加强。夯实中小河流建设管理,管理设施不断完善、管理能力不断提升。强化建设管理体制改革,推动县级统一法人机构建设,全面落实项目法人责任制;强化质量监管,开展项目事先指导工作,落实项目质量抽检;强化验收管理,保证验收质量。完善河湖建后管护体系,健全长效管理机制,开展河湖数字化管理工作,不断夯实水域调查、岸线保护利用规划等基础工作,全面完成中小河流划界工作。

六是河流绿色经济惠民富民。通过将中小河流河湖资源转化为城乡发展、惠民富民的经济优势,推动绿色产业“拥河”发展,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快速通道,初步绘就美丽经济新轴线。如衢州石梁溪坚持治水美村与生态富民相结合,打造生态休闲亲水旅游品牌,带动流域沿线农民转产转业,增加人均纯收入,促进乡村振兴发展;开化马金溪百里黄金水岸年接待游客550万人次,营业收入超33亿元;德清蠡山漾刘家桥港沿岸布置田园水街,精准利用当地闲置民房,开发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沿河民宿,有效带动当地旅游业发展。

2.jpg

(三)面临形势

“十四五”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我省高水平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起步阶段,是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省的关键时期,中小河流综合治理和农村水系整治是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重要水利举措。

1.高水平推进省域治理现代化对经济社会安全保障要求更高

浙江省委第十四届六次全会提出“要求推进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更高水平的平安,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决定。当前,我省正处于开启现代化先行省和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的开局阶段,要求进一步完善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空间治理机制、构建全域美丽绿色发展体制机制,对中小河流治理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治理重点从城区向城乡统筹、均衡发展转移,治理范围更广;治理任务从解决防洪问题向构建全域美丽“幸福河”建设转变,治理内容更全;治理手段从行业主导到多部门协同建设转换,治理能力更强。

2.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省、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对高质量、竞争力、现代化要求更高

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省是浙江省“十四五”时期的主要目标,要求“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省委十四届八次全会提出“共同富裕率先取得实质性重大进展”的目标,率先探索构建新发展格局,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长江经济带、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和我省“四大”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等战略部署,要求坚持系统观念、系统方法,着力构建适应时代发展和人民群众期盼的水安全新格局,高水平支撑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省建设。

3.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河湖资源生态价值转换要求更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高标准的幸福河建设是人民美好生活实现的重要途径之一,为我省中小河流治理指明方向。围绕我省美丽乡村、美丽城镇、美丽城市建设的总体要求,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以高标准推进中小河流和农村水系综合整治,建设“幸福河湖试点县”、“水美乡镇”、河湖资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完善绿色发展财力奖补和生态补偿机制,强化美丽经济发展激励,拓宽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通道,打造“百江千河万溪”全域幸福河湖格局,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四)存在问题

“十三五”期间,在“八八战略”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指引下,我省全面推进中小河流建设,全省中小河流水安全、水生态、水环境、水管理等方面得到了大幅提升。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治理不平衡。当前中小河流治理受经济发展水平、地方政府重视程度、河湖资源特色等因素制约,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现象。一方面市县发展不平衡,绍兴、宁波等平原地区治理达标率超过80%,衢州、温州等山丘区治理达标率不足60%;另一方面城乡发展不均衡,当下治理主要集中在城镇段,农村水系治理关注度低,投入力量不多、资金不足、政策文件不充分。

二是防洪安全仍存在薄弱环节。200平方公里以上中小河流仍有23%左右的堤防未达标,主要体现在部分流域区域防洪达标率偏低,如瓯江流域中小河流防洪达标率58%、椒江流域中小河流防洪达标率69%,温州、衢州市域范围内中小河流防洪达标率分别为54%、56%;部分保护区存在防洪保护圈未闭合现象,局部“卡脖子”堤段未达到防洪标准;拦河堰坝、桥梁设置不合理造成行洪不畅,部分堤防堤身结构单薄,存在安全隐患;部分地区防洪标准不能适应城市发展进程,部分新兴产业集聚区、功能区,防洪安全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短板”。

三是河流治理理念还需要进一步提升。部分平原河网水环境、水生态问题突出,山区河流堤岸过度硬化,与我省大花园建设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中小河流治理系统性不足,“水旅文化资源”培育、“水产品价值”挖掘与高质量绿色发展要求仍有差距。

四是治理能力与现代化先行省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部分农村河湖、小微水体的治理水平仍偏低,建后管护机制尚不完善;数字化程度偏低,监测基础设施不够,灾害预报预警能力薄弱,无法实现各类数据的实时监控与共享,距离实现中小河流“数字一张图”的整体目标存在一定差距;流域和区域共治共保、共建共享治理体系有待进一步建立健全,缺乏对美丽经济发展激励的有效机制。

二、规划总则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践行“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建设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核心要义,坚持系统治理理念,与长江经济带、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和我省“四大”建设等战略部署紧密结合,落实建设“浙江水网”,构建高品质幸福河湖网的要求,以水安全提升、水生态保护、水宜居便民、水文化引领、水经济助推、水管理提升六大建设任务为重点,全面推进中小河流和农村水系治理,使河湖水系成为“诗画浙江”的花园水脉、诗路文脉、振兴命脉,为我省高水平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实的河湖安全保障,助力浙江水利成为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重要窗口”的治水样板。

(二)基本原则

以人为本、安全为基。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河湖治理的根本宗旨,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优先解决流域面积200平方公里以上或有重要保护对象防洪不达标问题。充分考虑人民群众的需求和利益,增加老百姓的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

生态优先、系统治理。坚持生态文明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强化河湖生态空间管控,综合施策、系统施策、科学施策,实现人水和谐共生。坚持规划引领,流域整体推进,统筹安全、生态、宜居、富民等综合治理,发挥河湖资源效益最大化。

文化引领、助推发展。中小河流作为承载乡愁的特色载体,充分挖掘河湖文化资源,不断激发水文化创造活力,利用遗产遗迹保护、水文化载体建设、地方民俗风情传承,推动水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数字赋能、改革提升。以数字化改革推动河湖治理建设管理变革,推动中小河流数据资源、建设过程、建后管护等组织架构、方式流程、手段工具系统性重塑。加快推进多规融合、行业联动,不断创新公众参与手段、方式,形成共建共享共管的全社会治水格局。

(三)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范围为全省流域面积在50平方公里至3000平方公里的中小河流和50平方公里以下的农村水系,空间范围覆盖全省11个地市90个县(市、区)。

(四)治理目标

二○三五年远景目标。中小河流防洪全面达标,人水和谐、生态平衡、水清景美、高效赋能的高品质全域幸福河湖网基本建成,河湖幸福指数全国领先。

“十四五”时期主要目标:打造浙江省全流域治理样板,“美丽河湖+”精品示范遍地开花,初步形成“五片百廊”的幸福河网格局。至2025年,完成中小河流综合治理3000公里,流域面积200平方公里以上中小河流防洪达标率提高至85%以上,建成300条“美丽河湖”、500个水美乡镇,中小河流和农村水系初步实现数字化管理,深化河湖资源生态价值转化,全民爱水护水氛围浓厚。

3.jpg

三、总体布局

按照“美丽河湖+”理念,聚焦四条诗路串联形成的浙江诗画山水之“链”,以百条流域面积200平方公里以上中小河流为“廊”,以成片推进农村水系综合整治的“水美乡镇”为“珠”,适应各县(市、区)不同的发展诉求,促进以县域母亲河为主要纽带的流域(区域)高质量发展。全面织就一张有浙北诗画江南水乡、浙东魅力滨海水城、浙西南秀丽河川公园、浙中锦绣生态廊道、海岛风情花园等“五片”浙江韵味的河湖水系网,初步构建“五片百廊”幸福河湖网总体格局。打造百条特色河流廊道,辐射覆盖全省90个县(市、区)城市重点发展区块,融合“生态、安全、景观、文化、旅游、产业”等多种功能,不断提高城镇防洪排涝能力、改善生态环境水平,助推全域幸福河湖建设。

(一)浙北诗画江南水乡片

浙北诗画江南水乡片位于太湖以南,钱塘江以北,天目山以东,范围覆盖浙北地区水网密集的杭嘉湖平原,包括嘉兴市全部,湖州市以及杭州市东北部。区域内地势低平,河床坡降较小,水网密布;经济发达,人口稠密,有京杭大运河穿过,还有杭嘉湖地区人工开凿的河渠溇港和运河頔塘等承载“江南水乡文化”的重要水利设施载体。

片区内杭州主要涉及江北主城区,以打造世界级滨水区域为目标,融入一江(钱塘江)、一河(大运河)、一湖(西湖)、一湿地(西溪湿地)、一遗址(良渚遗址)特色水文化,体现“大气蓬勃、与时俱进”的拥江发展城市时代之美;湖州主要涉及苕溪下游平原区域,以打造休闲梦里水乡为目标,充分发掘浙北生态旅游带和运河水乡民俗带资源,体现现代化生态型滨湖大城市之美;嘉兴市以建设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示范区为目标,发掘江南水乡特色的古镇资源,传承发扬非物质文化遗产“嘉善田歌”,重塑田园渔歌风貌,展现“悠悠田园”的特色风景,着力将嘉善片区打造成为浙江省农村水系综合整治的先行样板区,体现嘉兴在长三角地区江南水乡典范城市之美。

(二)浙东魅力滨海水城片

浙东魅力滨海水城片位于钱塘江和杭州湾以南,苍南县沿浦湾以北,四明山、华顶山、括苍山、雁荡山以东,覆盖宁绍平原、温黄平原、温州沿海成片平原等,主要为海积形成的滨海平原,包括绍兴市、宁波市、台州市以及温州市的主城区部分。区域内地势平坦,河道纵横密布,呈西高东低缓坡状向大海延伸;沿海城镇经济发达,城镇化进程中对原有河网水系改变较大;宁绍平原孕育了吴越文化;温黄平原孕育了瓯越文化。

片区内宁波主要涉及甬江流域下游平原和象山港、三门湾地区独流入海水系,以建设魅力港湾水城为目标,融入拥江揽湖滨海等特色水文化,重点打造县江“玉带绕城、一江两岸”、小浃江“接轨甬城、创新小港”等特色主题廊道,在农耕文明与海洋文明的碰撞交融中,彰显宁波“山海韵味、甬派风情、国际风尚”的风貌特色,滋养出宁波国际港城和江南水乡完美融合的独特神韵之美;绍兴主要涉及曹娥江流域下游平原,以建设现代东方水城为目标,融入大禹治水、镜湖鉴湖、兰亭古址等水文化,重点打造兰亭江“兰亭故事、书法圣地”等特色主题廊道,展现“浙东唐诗之路”必经之地的诗路魅力;台州主要涉及椒北平原、桃渚平原,以建设水上台州为目标,融入椒江港湾文化、黄岩桔乡文化、路桥商贸文化等特色水文化,重点打造椒北片区“章安古城、灵秀水合”、永宁江“橘都黄岩母亲河、一路江水一路景”、百里大河“椒北大动脉”等特色主题廊道,铸就独具魅力的山海水城;温州主要涉及温瑞平原、鳌江平原等,以打造瓯越时尚水城为目标,以山居水乡片、河居水乡片和海居水乡片为特色,重点打造灵桥片“灵桥灵水、山海苍南”、小楠溪“花香沁人心、诗艺小楠溪”、岩坦溪“山水之源头、十里扬帆”等特色主题廊道,展现美丽浙南水乡风貌。

(三)浙中锦绣生态廊道片

浙中锦绣生态廊道片位于钱塘江之江以南,仙霞岭、大盘山以北,衢州以东,覆盖中游河谷盆地区和东部丘陵区,包括金华市全部、衢州市主城区、台州市西北山丘区、绍兴市西南及东南区域部分。盆地底部是宽窄不一的冲击平原,地势低平,盆地地表形态结构复杂多样,盆地边缘与山地界线清晰,河流从四面向盆底汇聚,钱塘江水系衢江—兰江水道纵贯南北;金衢盆地地理优势明显,是上海经济区南翼沿海开放带与内陆腹地间的过渡区域,也是浙江省粮食、棉花、柑橘、花卉等重要的农副产品生产基地。

片区内金华涉及全境,以浙中生态廊道建设为目标,重点打造孝顺溪“智城田园、金义新区”、义乌江“活力商埠头、碧水商城”、游埠溪“古韵风华、双溪寻梦”、白溪“古韵湿意、耕读白溪”、宣平溪“宣莲涟漪、隐逸画卷”等特色主题廊道,全面激活生态涵养功能,建设浙中生态廊道;衢州主要涉及衢江及支流两岸河谷平原,呈珠串式分布,以打造“衢州有礼、幸福水岸”为目标,重点开展芝溪“东区花园、农旅芝溪”、灵山港“灵动灵溪、活力无限”、江山港“浪漫水道、百里须江”、常山县芳村溪“柚茶芳村、香飘万里”等特色主题廊道建设,一同展现幸福、风情、智慧、灵动、浪漫的黄金千里水道风景线,树立东部治水标杆的大美衢州;绍兴西南及东南区域重点打造长乐江“长乐常乐、嵊西重镇”、黄泽江“十里滩林、水墨黄泽”等山区性特色主题廊道;台州市西北山丘区重点打造始丰溪“最有禅意的溪流”、十三都坑“清水仙乡、淡竹客溪”等山区性特色主题廊道。

(四)浙西南秀丽河川公园片

浙西南秀丽河川公园片位于南雁荡山以北,雁荡山脉以西,范围覆盖东苕溪和浦阳江干流以西及金衢盆地以北、丽水河谷。杭州市境内涉及分水江、东苕溪、西苕溪上游区域;衢州市境内涉及城区上游区域;丽水市境内主要涉及碧湖平原、城郊平原,包括丽水市全部。该区域是我省生物多样性维护与水源涵养区,涉及西天目山、清凉峰、千岛湖流域、古田—钱江源等保护区域,是我省重要的生态绿屏;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带动了该区域山水生态旅游,也是我省“黄金旅游”之地,区域支柱产业为绿色农业。

片区内杭州以千岛湖流域、分水江流域、南苕溪流域为重点打造武强溪“白鹭轻舞、田园汾口”、梓桐源“半源山色半源湖”、天目溪“织耕之乡、富饶天目”、昌化溪“青山湖色、生态水韵”等特色主题廊道;衢州钱塘江源头以建设钱江源国家公园为目标,充分挖掘“钱江源头”和“钱塘诗路”文脉联系,重点打造池淮溪“醉香池淮、风情画廊”、苏庄溪“清心古田、绿水苏庄”、龙山溪“龙山密林吐龙泉”等特色主题廊道;丽水以建设瓯江河川公园为目标,充分发掘“丽水三宝”、海上丝路文化、红色文化、畲族文化等特色资源,重点打造好溪“养生河川”、宣平溪“莲香河川”、碧湖平原水系“处州粮仓”、松阴溪“茶香河川”、浮云溪“童话河川”等特色主题廊道,释放政策红利,治理过程中积极探索水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有效路径,促进水生态价值经济溢价,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

(五)海岛风情花园片

海岛风情花园片包括舟山群岛及其他沿海岛屿。区域内有独特的山海风光,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其突出优势,但由于受海岛地理特点影响,地表径流少、无源头活水,难以形成规模水系。该片区结合十大海岛花园建设,以打造海岛风情花园为目标,结合生产生活需求,营造沿湖、沿河水景观带,重点打造普陀城西区域水系、六横岛中小流域等“品质河道”串珠成链扮靓千岛之城,营造舒心自在、多元开放、富有海洋气息的人文环境,保护“山海岛城”的景观格局和“滩峡岬湾”的景观资源,打造具有渔家记忆、彰显东海特色的花园海岛风貌和海岛水乡特色,为舟山海上花园城市建设提供保障、为舟山新区产业提供支撑。

四、建设任务

(一)建设指引

以中小河流全流域综合治理、成片推进农村水系综合整治为切入点,推进“幸福河湖网”建设。各地应根据全省要求,结合各市实际情况,对标区域和流域高质量发展需求,中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应以流域为单位、农村水系综合整治应以行政区域为单元,积极统筹谋划规划方案等前期工作,统一布局、明确定位、有序推进。在建设中坚持系统治理,根据河流特性,按照“美丽河湖+”理念,在全省范围内打造一批具有浙江特色、地方韵味、乡愁情怀的“幸福廊道”。

1.水安全提升:补齐防洪短板,完善防洪体系

聚焦薄弱环节和关键节点,补齐防洪短板,努力构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适度超前的防洪减灾工程体系。一是系统考虑防洪安全,充分衔接有关规划防洪排涝要求,统筹考虑河湖堤岸建设、清淤疏浚、沿岸雨水排放口疏通和恢复,阻水建(构)筑物拆除、安全管护设施建设等综合措施。二是突出建设重点,确保洪涝灾害明显、有重要保护对象河段防洪达标率显著提高。优先安排流域面积200平方公里以上中小河流综合治理工程,确保其堤防达标率整体提高至85%以上,排涝压力较大的防洪闭合圈可适当沿河增设排涝闸泵站,保证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三是合理建设堤防护岸工程和堰坝工程,因地制宜、功能综合。根据山区(海岛)、平原地区不同河流水系特征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采用相应防洪治理措施,注重根据区域差异因循施策,确保安全的基础上综合考虑生态等功能。

专栏一 防洪治理措施建议

系统考虑防洪安全,合理确定防洪标准。统筹考虑河湖堤岸建设、堰坝改造、清淤疏浚、阻水建(构)筑物拆除、安全管护设施建设等综合措施,根据防护区内防护对象的重要性,按照《防洪标准》(GB50201-2014)合理确定中小河流堤防的防洪标准。城市防护区根据政治、经济地位的重要性、常住人口或当量经济规模指标、乡村防护区根据人口或耕地面积,确定其防护等级和防洪标准,原则上同一防洪闭合圈内防洪标准应统一。

合理确定防护工程布局。已建堤防和护岸工程需要提标加固,尽可能维持现状堤防布局,新开河道及新建堤防工程应符合防洪规划及整治工程规划的要求,工程布局应因势利导、符合水流演变规律,统筹兼顾上下游、左右岸的关系,对需要实施裁弯取直的工程应进行多方案比较综合分析。

合理建设堤防(护岸)工程。注重突出区域差异,体现地域特色,根据河流水系特征,合理选择整治模式和堤防断面型式。山区性(海岛)河流已建直立式硬质堤防,可采取软化、绿化、重建等生态化改造措施加以提升;部分凸岸、山地、高地、无人居住区等没有防护要求的河段,减少人为扰动,维持河流自然形态;针对下游是城区的中小河流,可因地制宜设置河道调蓄区、开口堤、溢流堰,统筹考虑河道清淤、阻水建(构)筑物拆除、打通局部“卡脖子”河段等综合措施,达到分级设防、提高重要保护对象防洪排涝能力。平原性河流按照相应的防洪标准建设生态堤防,并考虑护岸工程的亲水性和便民性,尽量维护河流的自然形态,防止人为侵占河道和河道直线化,避免截弯取直,尽量增加过流面积,增加行洪能力。

合理建设堰坝工程。应从稳定河势、灌溉引水、改善生态等方面充分论证堰坝工程建设的必要性,并对堰坝选址进行合理分析,确保堰坝的形态满足安全和消能的“底线”原则。切忌过度筑堰影响防洪安全和河流生态。不宜在山丘区河道上建高堰坝挡水形成长距离的“景观水面”,不宜密集建堰形成水面“梯级衔接”,不宜在河道束窄等水流河势和地质条件不足河段建堰。

2.水生态保护与修复:补齐水生态短板,完善水生态体系

以营造恢复与河湖生物生境相适应的河湖形态和岸坡结构、构建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丰富生物多样性为目标,统筹推进中小河流农村水系水生态保护与修复。一是加强水系源头、河谷等生态敏感区保护,根据“三区三线”评估结果,明确各类水生态空间和生态保护红线功能定位和岸线管控要求,加强生态廊道空间管控。二是开展河流中下游地区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实施河湖水系综合整治,禁止侵占自然河湖、湿地等水源涵养空间,有条件的地方尽可能拓宽河道,归还被挤占的河湖生态空间,恢复河湖水系自然连通,构建健康的河湖生态系统。三是开展流域和区域两个维度河湖生态健康保障体系建设,推动八大流域和各市县形成纵向统一、横向联动、条块结合的水生态修复格局,维护河湖生态安全底线,增强河湖绿色发展特色,为我省水生态文明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提供强劲支撑。

专栏二 健康水生态工程措施

加强江河源头生态保护。加快推进主要江河源头区生态保护,按照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加强生态廊道空间管控,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持续提升水环境质量。

加大平原河网水系生态保护。恢复河湖水系自然连通,持续改善河网水环境,构建健康的河湖生态系统。加快推进农村水系综合整治,重点解决农村水系存在的淤塞萎缩、水污染严重、水生态恶化等突出问题,恢复河湖功能,改善人居环境,重点打造嘉善县、德清县等一批各具特色、示范引领强的县域综合治水样板。

加强河湖生态调查。宜在河湖治理设计前针对性调查河湖常年水质变化、常年水量情况、空间形态、植物、水生动物种类及生存繁衍环境等情况,分析具体存在问题和原因并提出建议。

修复河湖空间形态。系统考虑河湖空间形态修复,平面上,对直线化、规则化的河湖岸线尽量优化调整;对山丘区河流因采砂等原因留下的深坑、乱滩应进行修复整理,营造滩、洲、潭等多样化的生态空间。横向上,尽量修复构建岸、坡、滩、槽形态,相互之间应平顺过渡。纵向上,对现状严重阻隔鱼类洄游、影响生态的拦河建筑物应统筹考虑其功能尽量予以拆除或生态化改造。河湖空间形态修复不应影响行洪安全和结构安全。

保证河湖生态性水量。分析生态性水量问题,确保河湖生态健康。对于因拦河建筑物、引水式水电站等造成生态性水量不足的河道要提出生态性水量泄放要求,新建拦河建筑物不得造成下游河道脱水。对于因采砂等造成河床蓄水能力减退或消失的河段,可采用修建低堰的措施。采取引配水、沟通断头河、拓宽卡口、清淤等措施改善水体流动性。

开展堤(岸)生态化改造。山区河流堤(岸)生态化改造,可通过地形重塑、植物措施等手段使堤岸“隐形”,融入周围环境。平原河流护岸整治,应尽量维护河流自然形态,并对原有的硬质化护岸进行生态化改造,增强自然景观,创造优美的水边环境。

开展河流闸坝生态化改造。修建生态跌坎、过鱼设施等生态修复措施,改善拦河闸坝下游河湖水资源条件,为水生生物营造栖息环境。

加强滩地保护与修复。加强江心岛屿、滩地等保护与修复,保护滩地生物多样性、地质和地貌等自然遗迹,同时对被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长效的恢复和修复,形成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系统,为动物提供栖息地,为人类提供亲近自然的活动空间。

采取合理的植物措施。应结合岸坡稳定、生态修复和自然景观要求采取植物措施,构建河岸带缓冲区,宜林地段应结合堤岸防护营造防护林带,平原水系、山区河滨带和洲滩、湿地优先选择具有净化水体作用的水生植物、低杆植物,湖泊植物配置宜营造湿地景观。城镇区、村庄、田野等不同河段宜营造不同的植物景观风貌,应注意四季色彩变化,可尝试一条河一个或多个植物主题。要充分考虑养护成本,乡村河段不宜配置名贵树种、大草坪等,城镇河段亦需体现自然野趣。植物措施要在充分调查分析行洪影响、洪水冲刷浸没情况等基础上合理配置,不应影响行洪安全。

3.水宜居设施建设:以人民为中心,营建品质滨水公共空间

紧密结合乡村振兴、美丽乡村、美丽城镇建设,在满足流域防洪要求前提下,提高滨水活动区域的贯通性、延展性、丰富度。一是合理布设滨水滨岸慢行道,努力推进水系沿线重要城市、特色乡村岸线公共空间的贯通开放,贯通从源头到河口能漫步、可骑行的滨水绿道,全省城乡基本普及15分钟亲水圈。二是合理建设滨水滨岸小公园,逐步提升水岸公共空间的品质、文化内涵和功能,逐步形成更系统、更完整、更丰富的滨水空间和生态体系,探索滨水岸线利用方式,结合美丽城镇、美丽乡村建设,带动河流沿线区域的城镇更新与功能重塑,增强居民和游客的幸福感、获得感。三是合理布局亲水便民配套设施,增加水岸空间的复合功能,把河湖两岸建成充满活力、绿色生态、舒适便捷、共建共享的滨水公共空间,满足群众多样化需求。

专栏三 宜居水环境工程

合理布设滨水滨岸慢行道。慢行道宜利用堤岸进行布设,堤岸顶慢行道可结合防汛道路,堤岸脚部慢行道应结合防冲功能布置,并考虑行人的安全与舒适度。路面材料应结合功能需要进行选择,乡野段道路宜选择自然生态材料。河道管理范围内的慢行道应与当地整体自然环境协调,不宜千篇一律按照绿道设计规范设计,不宜大量采用彩色路面,人迹罕至、山体侧河段和鸟类等动物栖息地不宜设置慢行道。

普及15分钟亲水圈。15分钟亲水圈指人口集聚地居民大致15分钟步行(约1公里)可达,生态良好、景观优美,且具有一定亲水便民、休闲健身等设施的滨水公共活动空间。原则上以城镇、开发区、乡村(社区)为单位进行认定,应具有滨水绿道(或游步道等)、公园(或景观节点)、休闲健身设施及亲水平台等亲水相关基础条件。确保城乡居民15分钟亲水圈覆盖率大于85%。

合理建设滨水滨岸小公园。在重要节点处可结合需求在居民集居区域或结合古桥、古堰、古树、古村落等布置滨水滨岸小公园,适当考虑居民休闲、健身、文化交流、观赏等综合功能。滩地公园设施不得影响河道行洪安全,岸上公园与市政公园共建共管时不得影响河道管理功能。

合理布置亲水便民配套设施。在居民较集中的位置可结合浣洗、取水、驳船等功能布置相应的河埠头、小码头、垂钓点等设施;在人流量比较集中的位置可设置遮阳避雨设施。在重要节点上可考虑照明、公厕等公共基础设施。


4.水文化引领:守根铸魂,弘扬先进水文化

挖掘发扬新时代水文化精神内涵,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河流水文化建设理念贯穿到河流治理建设全过程,与主体工程同步设计、同步建设。一是加强遗产遗迹保护,挖掘河湖文化资源。坚持治河和传承相结合,充分挖掘河流沿线自然人文资源,加强水工程遗产遗迹保护。二是重视水域空间展现,将挖掘的文化元素融于河流工程和非工程治理措施中,加强文化设施策划与展示,合理建设水文化载体。三是塑造流域意境文化,凸显本土化、个性化,将河流建设成为传承地方民俗风情的新节点、彰显地方历史文化的新载体,打造有流域特色的水文化长廊。

专栏四 弘扬先进水文化措施

加强遗产遗迹保护,挖掘河湖文化资源。研究河湖水系变迁规律,汲取先进治水智慧经验,传承河湖管理保护技术,实现传统水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挖掘整理古桥、古堰、古埠、古渡、古闸、古堤、古河道、古纤道和古水利工程以及河流腹地历代治水人物、故事、诗词文章等内容;水利工程实施内容中涉及古桥、古码头、埠头、河坎、运河等文物古迹保护的,应提出协调原则与处理思路,切实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不受破坏、永续利用。

重视水域空间表达,提升河湖环境品质。将挖掘的文化元素融于河流工程和非工程治理措施手段中,加强文化设施策划与展示,选择合适的位置、型式、内容提升文化内涵和品味;综合考虑河流两岸场所特点和多元文化内容,从中凝练出抽象或具象的设计元素,融入水岸堤防(护岸)、沙洲、河漫滩、桥梁、堰坝等水景观中,可采用情景再现型、园林型、遗址型、文化创意型、市民广场型和主题建筑型等方式,可采用碑、亭、廊、墙、牌、馆、像等载体形式,可采用物、字、图、文、影等内容解读;河流廊道与其腹地交通交汇点上,可考虑设置流域、区域特色文化的导引设施,既作为旅游交通导引,又丰满了河流廊道的文化元素,为全域旅游提供水文化支撑;合理适度建设水文化节点100个,已建承载水文化内涵的载体设施建设过程中需对其进行保护、修缮,新建水文化设施要注重传承保护相结合,有时代精神,从“护其貌、美其颜”逐步升华为“扬其韵、铸其魂”。

塑造流域意境文化,创新河湖地域特色。坚持地域文化特色与城乡文明建设紧密结合,凸显本土化、个性化,将河流建设成为传承地方民俗风情的新节点、彰显地方历史文化的新载体,打造具有各流域特色的水文化长廊和水利风光带,使山水城乡融为一体、自然与文化相得益彰、生态与经济和谐发展;科学研判河湖特色定位,保护好流动的“家乡河”,通过创新治理手段积极打造有文化记忆、诗情画意、休闲野趣、浪漫情怀、健康生态、产业特色、城市印象等不同主题“美丽河湖”,使其能够成为沿岸百姓“寄托乡愁、精神家园”的精神文化纽带。

5.水经济助推生态价值转换:以水为脉,推动滨水高质量经济带发展

一是积极盘活水利资产,进一步规范水利工程资产管理,推行水利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推动实现“水利资产资源化、水利资源产品化”,增强水利自身可持续发展能力。二是深度挖掘水资源、水空间的多维价值,探索河湖砂石资源集约化利用,创新水岸空间资源化管理模式,加强行业协同发展,推动更多“美丽河湖”公共产品供给,带动和引领滨水经济带形成与发展,打造流域、区域经济发展新引擎。三是推动水经济发展作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加的水需求的重要途径,在满足防洪、供水安全的同时,大力开发“美丽河湖+”新业态、新模式等城乡共享经济体,将一江好水变成好产品、激发好价值的新期盼,充分释放河湖生态价值的裂变效应。

专栏五 深挖水利资源资产价值

挖掘水资源和水空间多维价值。借鉴湖州安吉、台州仙居、绍兴诸暨等地经验,打造水上旅游项目,开展河湖岸线主体功能划分,加强河湖水域岸线空间管控;试点推进河湖砂石资源科学利用,通过科学规划、规范许可、有效监管,推动河道砂石合理开发利用,在维护河湖健康生命的同时,有效缓解建筑市场砂石供需矛盾,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探索水生态价值转换途径。以丽水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国家试点为牵引,协同推进安吉县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综合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通过丽水河权到户、河权质押贷款等改革试点,探索“河权制”,实现河湖资源资产化,拓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转化新通道。

6.数字赋能提升管理水平

根据《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浙江省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的通知》(浙政办发〔2020〕32号)、《浙江省水管理平台总体方案》(2019年),在浙江省水管理平台统一框架下,聚焦省市县三级河湖库保护业务需求,充分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以“一库、一图、一节点、一应用”为主要建设内容,构建部门协同、智慧监管、公众参与三位一体的河湖库保护数字化应用,重构河湖管理工作流程,实现河湖库保护“业务协同化、管理社会化”,提升浙江省河湖管理现代化水平。“十四五”期间,开展河流涉水活动数字化动态监测,实现河道采砂、河道漂浮物、河岸垃圾、水域侵占的自动识别、智能监控与自动预警。

专栏六 加强河湖工程数字化管理

强调河湖库保护数据库建设。基于浙江省水管理平台水利数据仓和河湖库保护数据库统一平台上,借助大数据管理能力,形成标准统一的高质量、高价值的河湖数据资产,并支撑省市县三级水利管理部门的河湖数据服务,同时满足水管理平台的数据共享。数据资料数字化要求包括河湖基础数据、工程基础数据、河湖空间数据、河湖监测数据、河湖业务管理数据等,其中工程基础数据要求提供工程参数具体数据、起止点坐标数据、管理范围红线等矢量资料;河湖空间数据要求展示河湖基础类、管理分区类、管理业务类、景观文化类、基础监测类、自然地理类、基础底图类等七大类空间信息;河湖监测数据通过公众上报、督查暗访、巡河自查等多种方式全方位、常态化识别以“乱占、乱采、乱堆、乱建”等“四乱”为代表的水域问题,支撑省、市、县、乡镇相关部门线上协同完成问题处理闭环;河湖业务管理数据建设美丽河湖、幸福河、中小河流治理、农村水系治理的申报管理、建设指导、进展统计、验收考核等功能,为全省各级创建单位、考核专家、主管部门提供在线服务。

加强中小河流建设管理。深化建设管理体制,完善项目法人责任制,规范项目法人组建,完善招标投标制,大力推进水利建设项目电子化招投标,加强标后履约监管;强化质量监管,严格执行工程质量责任终身责任制,开展前期技术服务指导、质量抽查、项目建设稽查、资金抽查等手段,强调工程建设规范性,提升工程建设质量水平;加强工程建设全过程管理,迭代整合建设管理数字化应用、水利工程质量监督数据管理系统等,实现在建工程度汛风险研判等场景化应用,加大水利工程“数字工地”创建,对人员、安全、质量等要素在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数据进行全面共享和协同运作,实现规范化建设、科学化管理和智能化监管;强化验收管理,加强对验收工作的组织协调和业务指导,落实验收工作计划和相关责任,保证验收工作质量。

落实中小河流建后管护。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协调推进河道系统治理、保洁、维修养护等日常工作;推进数字化管理,建设河湖库保护数据库,实现中小河流实情数据、信息采集、存储与共享,为相关决策提供准确、可靠、快捷的数据和信息;加快中小河流水文基础设施建设,补齐部分水文设施建设标准偏低短板,提升水文预报能力,建立健全水文数据传输通道;落实社会参与管理,有效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河道治理管理,逐步加大宣传,提升老百姓的爱河护河意识。

(二)地域特色和建设任务

1.杭州市——拥江发展

杭州市以“拥江发展”建设为依托,围绕发展世界级滨水地区宏伟蓝图,以深化实施“大花园”建设为主线,按照“山水相融、湖城合璧、拥江枕河、人水相亲”的理念,统筹推进钱塘江诗路文化带建设,深入挖掘河湖水文化底蕴,构建以钱塘江、富春江、新安江及千岛湖为中轴的独特韵味、别样精彩世界名城的重要展示带,着力再现现代版“富春山居图”,打造美丽中国杭州样本的鲜明标识。

“十四五”期间,杭州市结合美丽城镇和乡村振兴建设,协调推进钱塘名城线、湖江养生线、浙西湖山线、江南古韵线、山海廊道线等绿道建设,重点实施中小河流13条,综合治理项目13项,完成投资20亿元,治理河长438公里,其中堤防(护岸)加固及新建620公里,200平方公里以上中小河流堤防达标率从87%进一步提升至91%,新增滨水绿道等亲水岸线401公里。开展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下的农村水系连通及综合整治长度500公里,新增滨水绿道等亲水岸线180公里,完成投资8亿元,预计创建“水美乡镇”60个。

专栏七 杭州市中小河流建设要点

杭州市以千岛湖上游中小流域、新安江流域、富春江流域、苕溪流域等为建设重点,加快推进淳安武强溪、东源港、桐溪、梓桐源,临安区天目溪、南苕溪、昌化溪,建德市寿昌江、胥溪、清渚港、后源溪等13条中小河流治理,重点形成天目溪“织耕之乡、富饶天目”、寿昌江“野性艾溪、香溢万里”、胥溪“子胥溯源、多彩水乡”、后源溪“红花青堰、醉美源溪”、武强溪“白鹭轻舞、田园汾口”等特色主题廊道5条,整体上串联辐射廊道周边3个风景名胜区、3个4A以上景区、5个特色小镇、3个重要开发区等,助力杭州打造展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窗口。其中寿昌江紧紧围绕“香”、“野”的特点,重点支撑航空小镇、稻香小镇等建设需求,打造一条集环境景雅、景色醇美、文化厚重、特色鲜明于一体的“生命安全带”、“富民产业带”、“文化景观带”、“休闲运动带”。

2.宁波市——港湾水城

宁波市以“港湾水城”建设为依托,围绕市政府全面建设高水平国际港口名城、高品质东方文明之都,打造现代化滨海大都市的战略部署,结合“浙东唐诗之路”建设,以三江为纽带,以六塘河为骨干,以宁波市域江河干支流为脉络开展中小河流综合治理和农村水系治理,构建“三江成网、六塘织造”港湾水城廊道,打造以杭州湾、象山港、三门湾区域为延展的东翼滨海休闲度假区,形成现代港湾水城样版。

“十四五”期间,宁波市重点实施中小河流8条,综合治理项目7项,完成投资24亿元,治理河长78公里,其中堤防(护岸)加固及新建100公里,200平方公里以上中小河流堤防达标率从88%进一步提升至90%,重点保护洞桥镇、泗门镇、庵东镇、周巷镇、溪口镇等乡镇,新增滨水绿道等亲水岸线10公里。开展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下的农村水系连通及综合整治长度500公里,新增滨水绿道等亲水岸线120公里,完成投资7亿元,预计创建“水美乡镇”50个。

专栏八 宁波市中小河流建设要点

宁波市以鄞东南平原、江口平原、余慈平原所涉中小河流为建设重点,加快推进九曲河、小浃江、剡江、西江、十一塘横江、十二塘横江等10余条中小河流综合治理,重点形成小浃江“潮音入耳、带水盈盈”、九曲河“清流碧波、十里九曲”、剡江“风光旖旎、剡江千寻”等有特色主题廊道7条,整体上串联辐射廊道周边1个风景名胜区、2个4A以上景区、2个特色小镇、2个重要开发区(园区)等与幸福河湖息息相关的自然历史人文产业元素,在农耕文明与海洋文明的碰撞交融中,彰显宁波“山海韵味、甬派风情、国际风尚”的风貌特色,滋养出宁波国际港城和江南水乡完美融合的独特神韵之美。其中小浃江依托小浃江整治工程,重点保障中车工业集聚区、北仑临港工业集聚区等功能区安全发展及开发,串接小浃江水利风景区景观风貌,起到接轨甬城、连通小港重要纽带作用。

3.温州市——瓯越水乡

温州市以山水田园、人文河居、多元滨海形成的浙南美丽大花园三大类风貌区为特色,结合“瓯江山水诗路”构建、美丽城镇和乡村振兴建设,浙南古道线、生态海岸线等绿道建设,以域内瓯江、飞云江、鳌江和楠溪江四条风情带为主轴线,以“三江”、“雁荡”、“廊桥”、“琼岛”、“云湖”、“湿地”、“塘河”、“楠溪”八大主题核心,重点构筑“一心引领、三区特色、四带品牌、八大主题、百线千网”的布局结构,加快打造“湖库相连、江河相通、山水相融、林水相映、城水相依、人水相亲”的美丽浙南水乡,展示城市形象和内涵、促进城市转型升级和经济繁荣发展。温州市中小流域综合治理工作是推进建设美丽浙南水乡的主要载体,也是保障温州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迫切需要。

“十四五”期间,温州市重点实施中小河流11条,综合治理项目12项,完成投资10亿元,治理河长148公里,其中堤防(护岸)加固及新建100公里,200平方公里以上中小河流堤防达标率从54%进一步提升至68%,重点保护永嘉县金溪镇、桥下镇、平阳县水头镇、凤卧镇、文成县西坑镇、南田镇、泰顺县雅阳镇、彭溪镇等20多个乡镇,新增滨水绿道等亲水岸线长度47公里。开展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下的农村水系连通及综合整治长度300公里,新增滨水绿道等亲水岸线150公里,完成投资6亿元,预计创建“水美乡镇”40个。

专栏九 温州市中小河流建设要点

温州市以楠溪江、鳌江和飞云江流域为建设重点,加快推进永嘉县西溪、小楠溪、鹤盛溪(东皋溪)、岩坦溪,平阳县鳌江、带溪、凤卧溪,文成县峃作口溪、泗溪、玉泉溪,泰顺县沙埕港等11条中小河流综合治理,重点形成小楠溪“花香沁人心、诗艺小楠溪”、岩坦溪“山水源头、十里扬帆”、鹤盛溪“灵动灵韵、山水鹤盛”、鳌江“绿满山间、怡然水岸”、玉泉溪“慢城溪景、侨韵芝溪”、沙埕港“雅致会甲、慢行寻青”等6条特色主题廊道,串联辐射廊道周边4个风景名胜区、3个水利风景区、4个4A景区、7个特色小镇、7个开发区(园区)等与幸福河湖息息相关的自然历史人文产业元素,为山区防洪安全保驾护航,为美丽乡村增色添彩,为“美丽浙南水乡”建设擦亮水利底色。

4.嘉兴市——新型田园水乡

嘉兴以新型田园水乡主题风貌为特色,结合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乡村振兴及美丽城镇建设,构建“乌镇-盐官(海宁潮)-超山-丁山湖-塘栖古镇-京杭大运河”水乡旅游环线,发掘江南水乡特色的古镇资源,打造具有国际化品质的现代化网络型田园城市,建设水清岸绿天蓝,宜居宜业宜游、富饶和谐幸福的江南水乡典范,发挥嘉兴市对水利在长三角一体化核心区示范区建设上的更大作用。

“十四五”期间,嘉兴市重点实施中小河流12条,综合治理项目13项,完成投资24亿元,治理河长399公里,其中堤防(护岸)加固及新建400公里,新增滨水绿道等亲水岸线长度213公里。开展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下的农村水系连通及综合整治长度600公里,新增滨水绿道等亲水岸线180公里,完成投资8亿元,预计创建“水美乡镇”60个。

专栏十 嘉兴市中小河流建设要点

嘉兴市以运河流域涉及中小河流为建设重点,加快推进嘉善塘、伍子塘、大寨河、广陈塘、平湖塘、长山河、上塘河、濮院港、北永兴港、百步亭港、里洪塘、古荡河等12条中小河流治理,重点形成长山河“缤纷潮乡 洛水揽洲”、古荡河“乐活山水梦回古荡”、伍子塘“古韵今风伍子塘”、濮院港“烟雨水韵沃野乡趣”等4条独具嘉兴特色的主题廊道,串联起水岸周边1个风景名胜区,2个水利风景区,4个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5个4A景区,9个特色小镇,9个开发区(园区)和1个田园综合体等7种不同类别共计31个幸福元素,展现“江南诗画美窗口”,助力“五彩嘉兴”蝶变跃升。

5.湖州市——梦里水乡

湖州市依托“清丽苕溪、古今辉映”、“生态湖滨、梦里水乡”、“诗画运河、璀璨文明”三大主题,结合乡村振兴建设、美丽城镇建设、大花园建设、长江三角洲一体化发展以及钱塘名城线、浙西湖山线等绿道建设,及古镇、竹海、太湖、文房、名山、湿地、溇港、古迹等特色景观文化节点,打造“三带十区八线”梦里水乡。

“十四五”期间,湖州市重点实施中小河流7条,综合治理项目8项,完成投资20亿元,治理河长552公里,其中堤防(护岸)加固及新建483公里,200平方公里以上中小河流堤防达标率从83%进一步提升至98%,重点保护和平镇、天荒坪镇、下渚湖街道、泗安镇、林城镇等乡镇。新增滨水绿道等亲水岸线长度334公里。开展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下的农村水系连通及综合整治长度600公里,新增滨水绿道等亲水岸线180公里,完成投资8亿元,预计创建“水美乡镇”60个。

专栏十一 湖州市中小河流建设要点

湖州市以西苕溪、泗安塘、合溪等流域为建设重点,加快推进长兴县西苕溪、泗安塘、合溪,安吉县西苕溪、南溪、浑泥港、浒溪,德清县湘溪等7条中小河流综合治理重点形成南溪“江源之溪 活力南溪”、浒溪“浒溪时代 优雅竹溪”、泗安塘“灵山秀水 景胜文昌”、长兴港“醉美太湖风光 泽润生态合溪”等7条特色主题廊道,整体串联起水岸周边1个风景名胜区,2个水利风景区,4个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5个4A景区,9个特色小镇,9个开发区(园区)和1个田园综合体等7种不同类别共计31个幸福元素,最终实现安全水网更高标、资源水网更保障、生态水网更宜居、文化水网更特色、管理水网更高效的五网水脉,助力湖州展现独特水乡魅力,擦亮“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金名片。其中西苕溪作为安吉县与长兴县城市、旅游、产业等多主体综合发展轴,依托长兴县西苕溪流域(长兴南片)综合治理工程与安吉县西苕溪流域综合治理工程两大工程,重点保障浙江省安吉经济开发区、安吉灵峰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浙江省湖州经济开发区等功能区安全支撑及区域开发,串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文化特色风貌,依托竹子博览园、天使小镇、两山创客小镇、太湖健康蜜月小镇等特色小镇、旅游及古镇资源,打造凸显西苕溪特色景观文化带的特色廊道。

6.绍兴市——现代东方水城

绍兴市以“现代东方水城”建设为依托,围绕市政府打响新时代“名士之乡”“先进智造”“文化名城”“稽山鉴水”“枫桥经验”金名片,结合“浙东唐诗之路”建设、美丽城镇和乡村振兴建设,以及山海廊道线、生态海岸线、缤纷行旅线、浙东诗路线、江南古韵线等绿道建设,以湖荡密布、街巷依水、古桥联袂为特色,以古城为核心,以古运河为纽带、以会稽山为脊梁、以历史文化为脉络,着力构建“两江十湖一城”现代东方水城格局。

“十四五”期间,绍兴市重点实施中小河流5条,综合治理项目5项,完成投资6亿元,治理河长51公里,其中堤防(护岸)加固及新建50公里,200平方公里以上中小河流堤防达标率达到96%,重点保护五泄镇、草塔镇、大唐镇、石璜镇、漓渚镇等乡镇。新增滨水绿道等亲水岸线长度13公里。开展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下的农村水系连通及综合整治长度400公里,新增滨水绿道等亲水岸线120公里,完成投资6亿元,预计创建“水美乡镇”40个。

专栏十二 绍兴市中小河流建设要点

绍兴市以长乐江流域、枫桥江流域、五泄江流域、开化江流域所涉中小河流为建设重点,加快推进柯桥区兰亭江,嵊州市石璜江,诸暨市开化江、五泄江、枫桥江等5条中小河流综合治理,重点形成兰亭江“兰亭故里、书法圣地”、石璜江“清流潺潺、诗路石璜”、五泄江“青山挺秀、飞泉成泄”等特色主题廊道5条,其中五泄江依托诸暨市五泄江流域综合治理(二期)工程,重点保障五泄镇、大唐镇、草塔镇等乡镇,以及水韵小镇、袜艺小镇等特色小镇安全发展及开发,串联起五泄风景名胜区,构筑五泄生态长廊,展现袜业商务绿芯。整体上串联辐射廊道周边1个风景名胜区、2个4A以上景区、2个特色小镇、1个重要开发区(园区)等与幸福河湖息息相关的自然历史人文产业元素,展现“浙东唐诗之路”必经之地的诗路魅力。

7.金华市——浙中生态廊道

金华市以“浙中生态廊道”建设为依托,围绕市政府“发展金义都市区、共建大金华”的战略部署,结合“浙中诗路”构建、美丽城镇和乡村振兴建设,以及钱塘名城线、湖江养生线、浙中绿谷线、缤纷行旅线等绿道建设,以金华市域江河干支流为脉络开展中小河流综合治理,区域打通水系、贯通水脉,串联散落的山水林田湖草,辐射金华市全域构建“浙中锦绣生态廊道、婺水流金八咏华章”八婺浙中水乡网,共筑金义都市区诗意水岸家园,推动县域经济向都市区经济转型,打造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金华样板。

“十四五”期间,金华市重点实施中小河流16条,综合治理项目16项,完成投资18亿元,治理河长191公里,其中堤防(护岸)加固及新建240公里,200平方公里以上中小河流堤防达标率从79%提高至94%,重点保护孝顺镇、郑家坞镇、新宅镇、桐琴镇、泉溪镇、汤溪镇、罗埠镇、洋埠镇等乡镇。新增滨水绿道等岸线长度192公里。开展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下的农村水系连通及综合整治长度500公里,新增滨水绿道等亲水岸线120公里,完成投资7亿元,预计创建“水美乡镇”50个。

专栏十三 金华市中小河流建设要点

金华市以钱塘江流域、瓯江流域、椒江流域所涉中小河流为建设重点,加快推进八仙溪、孝顺溪、厚大溪、莘畈溪、武义江、小安溪、宣平溪、壶源江、大陈江、始丰溪、赤溪、游埠溪、白溪、柽溪、义乌江、吴溪等16条中小河流治理,重点形成八仙溪“问道八仙、浙中清心”、孝顺溪“智城田园、金义新区”、武义江“修养福地武义江”、义乌江“活力商埠、碧水商城”、游埠溪“古韵风华、双溪寻梦”、白溪“古韵湿意、耕读白溪”、宣平溪“宣莲涟漪、隐逸画卷”、壶源江“太极壶源、秘境桃源”、大陈江“义浦同城、缘定大陈”、吴溪“佛堂文化、多彩赤岸”等特色主题廊道10条,其中义乌江作为义乌市城市综合发展轴重点依托义乌市义乌江美丽城防工程,重点保障双江湖科教园区、东阳经开区、丝路金融小镇等功能区安全发展及开发,串接双江湖景观风貌,依托佛堂古镇、田心村、U然田园综合体等古镇、美丽乡村及农业基础资源,打造凸显国际商贸城特色的商业旅游特色廊道。整体上串联辐射廊道周边4个风景名胜区、7个4A以上景区、7个特色小镇,10个重要开发区(园区)等与幸福河湖息息相关的自然历史人文产业元素,全面激活浙中水乡生态涵养功能,助力浙中生态廊道建设。

8.衢州市——诗画风光

衢州市以钱江源头、秀丽山水、人文水道为特色,结合乡村振兴、美丽城镇,浙西湖山线、钱塘名城线、浙南古道线等绿道建设,以“一江两港”(衢江、常山港、江山港、马金溪)为轴线,提升水岸品质,建成“四水七美”的衢州有礼幸福Y轴诗画风光带,打造最有发展活力、最具文化魅力、最聚幸福人气和最带产业发展的水岸经济带,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

“十四五”期间,衢州市重点实施中小河流15条,综合治理项目14项,完成投资47亿元,治理河长450公里,其中堤防(护岸)加固及新建150公里,200平方公里以上中小河流堤防达标率从56%提高至86%,重点保护全旺镇、大洲镇、横路办事处、樟潭街道、高家镇、灰坪乡、万田乡、九华乡、上方镇、峡川镇、莲花镇、新昌乡、芳村镇、招贤镇、江山市域区、清湖街道等40多个街道和乡镇;新增滨水绿道等亲水岸线长度437公里;开展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下的农村水系连通及综合整治长度400公里,新增滨水绿道等亲水岸线150公里,完成投资6亿元,预计创建“水美乡镇”40个。

专栏十四 衢州市中小河流建设要点

衢州市以衢州市西片区水系、芝溪、芳村溪、江山港流域为建设重点,加快推进衢江区上下山溪流域、芝溪、庙源溪、芳村溪、龙绕溪、虹桥溪、马尪溪、苏庄溪、池淮溪、龙山溪、灵山港、江山港、大桥溪等15条中小河流综合治理,重点形成芝溪“东区花园、农旅芝溪”、灵山港“灵动灵溪、活力无限”、江山港“浪漫水道、百里须江”、池淮溪“醉香池淮、风情画廊”、芳村溪“柚茶芳村、香飘万里”、庙源溪“醉美两溪、最美溪滩”、上下山溪“白鹭之洲、幸福之源”、龙绕溪“山水柚都、多彩龙绕”等特色主题廊道8条,整体上串联辐射廊道周边5个风景名胜区,6个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1个4A景区,12个特色小镇,13个园区,1个田园综合体,7个历史文化名城和5个风景名胜区等诸多自然历史人文产业相关的幸福元素,着力打造“衢州有礼、幸福水岸”新格局,实现“幸福水域、两岸辐射、纵深发展、全域幸福”的美好愿景。其中江山港作为江山市母亲河,重点依托江山港流域综合治理工程,串联月亮湖水利风景区、峡里湖水利风景区、江郎山风景名胜区等重要旅游文化资源,彰显了大陈乡大陈村、凤林镇南坞村、江山市廿八都镇等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人文资源风貌,重点保障了江山经济开发区、莲花山工业区、江山木艺时尚小镇、江山光谷小镇等工业园区和特色小镇的全面开发和快速发展,着力打造江山港“浪漫水道、百里须江”特色主题廊道。

9.舟山市——海岛风情花园

围绕舟山市政府提出“海洋经济先导区,国际性的港口与海岛旅游城市”的战略部署,结合乡村振兴和美丽城镇建设,以及江南古韵线绿道建设,以“海岛风情花园”为主题,以定海区海岛山海风情为主线,西部突出历史古城定位,东部彰显渔港文化,兼山海形胜,映古今文化,打造独具魅力的海上花园城市。

“十四五”期间,舟山市重点实施中小河流打包项目1项,完成投资2亿元,治理河长26公里,重点保护双桥街道、马岙街道、盐仓街道、金塘镇等乡镇;开展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下农村水系连通及综合整治长度50公里,新增滨水绿道等亲水岸线30公里,完成投资1亿元,预计创建“水美乡镇”10个。

专栏十五 舟山市中小河流建设要点

舟山市以中小片区为建设重点,加快推进定海区群岛水系、六横岛中小流域-双塘片、集聚区新港工业区二期水系等中小河流治理,重点形成金塘片“千古一脉情,大柳碧波情”、双桥片“木偶戏游,山水双桥”、马岙片“海乡古韵,秀美马岙”、盐仓片“煮海流韵、毓秀盐仓”等特色主题廊道4条,统筹海岛古城、十里渔港等多种风景文化的特色风貌。

10.台州市——山海水城

台州市以“山海水城”建设为依托,围绕建设“现代化港湾都市区”的城市发展战略定位,以“唐诗之路、和合文化”为主题,结合浙东唐诗之路线、山海廊道线等绿道建设,以椒灵江“一江”为主干轴,始丰溪为骨干,台州市境内中小河流干支流为脉络,构建“一江两岸”山海水城廊道,打造台州高质量发展产业海湾,着力建成高品质水上台州城,以百里江景带动两岸城市繁茂。

“十四五”期间,台州市重点实施中小河流8条,综合治理项目7项,完成投资12亿元,治理河长138公里,其中堤防(护岸)加固及新建190公里,200平方公里以上中小河流堤防达标率从72%提高至80%,重点保护黄岩区北城街道、东城街道,仙居县白塔镇、淡竹乡,天台县街头镇、平桥镇,临海市上盘镇、桃渚镇,椒江区三甲街道(含椒江农场)、白云街道等23个乡镇街道;新增滨水绿道等亲水岸线长度54公里;开展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下的农村水系连通及综合整治长度300公里,新增滨水绿道等亲水岸线120公里,完成投资4亿元,预计创建“水美乡镇”30个。

专栏十六 台州市中小河流建设要点

台州市以椒江流域所涉中小河流为建设重点,加快推进永宁江、始丰溪、十三都坑、百里大河、大田港等5条中小河流,重点形成永宁江“橘都黄岩母亲河、一路江水一路景”、始丰溪“休闲廊道,诗意情怀”、十三都坑“秀丽十三都坑,神仙宜居景区”、大田港“古城美景,诗画水乡”、百里大河“椒北大动脉”等特色主题廊道,铸就独具魅力的山海水城。整体上串联辐射廊道周边2个风景名胜区、10个特色小镇,3个重要开发区(园区)等与幸福河湖息息相关的自然历史人文产业元素,展示椒江流域水乡生态文化之美。

11.丽水市——河川公园

丽水市中小流域综合治理以“河川公园”为目标,结合湖江养生线、浙中绿谷线、浙南古道线等绿道建设,努力将中小流域打造成特色风情小镇、乡村生态旅游的新亮点,恢复美丽江南水乡的风貌,让美丽河流水系真正成为带动丽水生态经济转型发展的新引擎,为丽水全力打造全国生态保护和生态经济“双示范区”奠定基础。

“十四五”期间,丽水市重点实施中小河流22条,综合治理项目22项,完成投资53亿元,治理河长529公里,其中堤防(护岸)加固及新建400公里,200平方公里以上中小河流堤防达标率从77%提高至87%,新增滨水绿道等亲水岸线长度299公里;开展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下的农村水系连通及综合整治长度600公里,新增滨水绿道等亲水岸线150公里,完成投资8亿元,预计创建“水美乡镇”60个。

专栏十七 丽水市中小河流建设要点

丽水市加快推进宣平溪、小安溪、船寮溪、武义江、贞溪、好溪、乌溪江、松阴溪、周公源、湖山源、小港、浮云溪、泉溪、小溪、竹口溪、松溪、梅溪、八都溪、宝溪、岩樟溪等21条中小河流治理,重点形成好溪“九曲练溪、百丽绿廊”、梅溪“青史梅运、古意梅溪”、宝溪“龙窑之根、山水之魂”、岩樟溪“乡野度假、水韵休闲”、竹口溪“青瓷文化休闲溪”、松溪“百丈飞瀑入松溪”、小港“水墨小港”、乌溪江“田园茶香”、浮云溪“山水家乡情、童话浮云溪”、泉溪“茶香悠悠、泉溪清清”等特色主题廊12条,其中松阴溪作为松阳县综合发展轴重点依托松阳县松古平原水系综合治理工程、松阳县松阴溪界首至石门段治理工程,重点保障丽水生态产业集聚区松阳分区的功能区发展,串联松阴溪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大木山茶园景区,依托松阳茶香小镇、象溪镇等古镇资源、美丽乡村示范乡镇及农业基础,打造突出丽水山水文化的特色廊道。

“十四五”中小流域综合治理串联辐射了松阴溪、十八里翠、云和梯田、南明湖及生态河川、缙云仙都等风景名胜区;莲都古堰画乡小镇、遂昌汤显祖戏曲小镇、景宁畲乡小镇、云和木玩童话小镇、庆元香菇小镇、龙泉青瓷小镇、丽水绿谷智慧小镇、缙云机床小镇、青田千峡小镇等特色小镇;丽水经济开发区、丽水生态产业集聚区莲都分区、松阳分区、缙云片区、龙泉片区等重要开发区(园区)。通过串联流域内自然景观、田园美景、人文圣地和城市花园,形成舒适宜人的山水风光与具有强烈水文化气息的城市新风貌,努力将河湖水域打造成特色风情小镇、乡村生态旅游的新亮点,推进“水旅、水林、水农”融合。

5.jpg


五、中小河流文化风貌塑造

(一)中小河流自然历史人文风貌

中小河流自然历史人文特色是浙江省中小河流的核心价值体现。通过特色风貌重点营造,进一步加强对自然人文景观的保护、对地域文化风情的传承、对区域绿色经济的打造,并依托地域风貌、河流风貌等串接起各类水乡古镇、特色村落、文化遗产和自然景观,充分展现河流独特优美的自然景观、丰富多彩的历史文明、心驰神往的沿岸水脉,最终构建成浙江省各具风貌、五光十色的特色中小河流。

9.jpg

(二)中小河流治理典型工程风貌

依据中小河流以点带线、以线带面、以面带域的特点,从项目高起点全域规划、高标准创新设计、资金投入保障、因地制宜施策建设、文化特色彰显传承、城镇品位持续提升、人居环境改善突出、防洪标准不断提高、防洪减灾效益显著、生态本底资源优良等多维度进行综合考量,筛选出4个典型治理工程作为示范引领型项目,引航推动全省中小河流向“防洪保安全、健康水生态、宜居水环境、先进水文化”的全域幸福品质水网的总体要求稳步前进。

专栏十八 中小河流治理典型工程风貌

建德市寿昌江综合治理工程(二期)。项目所在河流寿昌江属钱塘江流域,是建德新安江的最大支流,位于杭州市。工程治理范围为大坑源至罗桐埠,治理河长200公里,保护人口28万人,保护耕地7.8万亩,项目总投资9.5亿元。沿线分别以李家起源、大同承脉、寿昌转型、更新合力为主题,通过生态堤岸、滨水绿道及便民小公园建设,深度结合流域历史文化、风土人情,以及“航空小镇”、“稻香小镇”建设,描绘烟雨江南的古镇、绚丽多彩的田野、香溢四射的溪流、丰富多彩的人文,使寿昌江成为一条灵动柔美的水文化景观轴,助推建德市全域幸福河湖建设。

安吉县“两山”示范区幸福河湖余村试点工程。项目所在河流为浒溪,涉及余村溪、横路溪、银坑溪、马吉溪等,位于湖州市。浒溪属递铺老城的边界,水面较宽,水量较大,上游已截流成景。工程以余村“两山”示范区范围内水系为核心,通过实施系统的河道治理措施,提升县城到示范区沿路沿线水系品质,治理总长25公里,河道清理20公里,新建、加固护岸工程5公里,堰坝加固6座,新建滨水景观节点14处、绿道20公里,及亲水平台及栈道、两岸植被、边坡绿化、湿地滩地梳理等措施。项目总投资1.5亿元。工程构建“一域五带多点”的总体布局,充分挖掘浒溪水文化,打造乐活水岸浒溪、两山寻源余村溪、古韵溪影横路溪、天下竹香银坑溪、沃野绿水马吉溪等“五彩纽带”,引领县城由“递铺港”跨向“浒溪”时代。

平湖市广陈塘流域水系综合治理工程。项目治理范围为广陈塘及其支流盐船河、卫国河等河流水系,总治理河长80公里,清淤60公里,护岸整治47公里,提升防洪排涝能力;同时开展水生态和水源地保护治理措施,开展水文化、水景观、水生态等措施,项目总投资8.1亿元。广陈塘是平湖人民的母亲河,地处杭嘉湖平原的下游,是上游洪水的主要排涝通道,工程实施可有效提高平湖市的排涝能力和沿线的防洪能力,完善区域防洪排涝体系。同时以河道为主线,串联已有美丽乡村建设成果和沿线历史文化旅游观光点,并进行适当的提升改造,为民众提供旅游、康体、休闲、观光的好场所,进一步促进平湖接轨上海战略的实施和当地旅游事业的发展。

衢州市西片区水系综合治理工程。本项目位于高铁新城,建设内容含防洪排涝和水环境治理工程,主要对柴家溪、翁梅溪、六一溪、压潮溪、回龙溪等9条河道进行防洪治理,综合治理河长17.84公里,实施常山港引配水、石梁溪引配水、“八湖”治理以及堰坝工程等水环境治理工程,结合林网建设,形成水网润城、蓝绿交融的景观,项目总投资8.7亿元。项目实施后,引入常山港优质水源,精雕细琢建设高铁新城网状水系,形成引得进、蓄得住、转得活、排得出的全域未来社区水系格局。

(三)农村水系治理工程典型风貌

农村水系由位于农田或农民居住区域的河流、湖泊、塘坝等水体组成的水网系统,承担着行洪排涝、灌溉供水、生态、养殖及景观等功能,是乡村自然生态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是广大农民群众的家乡河和母亲河,是乡村振兴水利工作的切入点。作为典型的江南水乡,浙江河网密布、湖漾众多,50平方公里以下农村水系长达11万公里,存在农村河湖淤塞萎缩、水域岸线侵占、防洪排涝能力不足、水污染、水生态退化等问题。近年来浙江紧紧围绕“经济高质量发展,百姓高品质生活”,全力推进“门前小溪”农村水系综合整治,以保护绿水青山、赢得金山银山为目标,以德清县水系连通及农村水系综合整治、景宁畲族自治县水系连通及农村水系综合整治为典型,通过实施河道清障、清淤疏浚、岸坡整治、水系连通、生态修复、水源涵养与水土保持、河湖管护等措施,恢复农村河湖基本功能、修复河道空间形态、提升河湖水环境质量,开启了乡村振兴更具想象力的新未来。

专栏十九 农村水系典型治理工程典型风貌

德清县水系连通及农村水系综合整治工程。围绕县域“大花园”“大景区”创建,结合“美丽乡村”升级工作,衔接“美丽河湖”建设格局及相关旅游规划,依托河湖水网,围绕名山湿地、水乡田园,提升旅游度假、文化创意、休闲养生等产业品质能级,提出了“三大区块、五个流域、六片水系”的治理布局,织就以苕溪运河为脉、以河道为线、以湖漾为珠的德清幸福大水网,其中三大区块根据地貌特点、发展重点等进行差异化治理,分别打造西部低山丘陵“国际乡村未来社区”、中部丘陵平原“湿地公园区”、东部平原水网“运河文化示范集成区”。以德清县盘溪、阜溪、合溪等11个水系55条农村河道及6个湖漾为治理对象,对荒山、荒坡、疏残林地补种复绿,使盘溪流域绿化覆盖率达95%以上,有效减少源头水土流失;在盘溪、阜溪等高含沙河道新建拦渣坝,拦截入河砂砾石、淤泥,结合“污水零直排区”建设等,实现双溪流域内污水纳管收集;在幸福联合水系、杨墩水系开展水系连通、清淤疏浚等,促进水体循环;建设入库湿地,打造水杉涵养林生态沟、多级强化生物膜、营养盐集约式植物资源化等净化系统,修复并发挥河流生态系统自净能力;恢复禁药鱼碑、桃源花溪等古迹标志,修复孙青闸、瓜桥闸等民国期间治水设施,依托黄郭治水、范蠡西施隐于蠡山等历史典故,建设历史人文节点,改造东河堰,修复盘溪古堰等,实现一堰一策、一堰一景,打造沿河景观文化长廊,实现以水造景;带动农旅、高端民宿、服务、钢琴等产业发展,打造生态牧场、钢琴众创园、生物育种基地、国际乡村未来社区等德清品牌,实现以水生金;以标准化、智慧化,全面提升河湖空间管控。

景宁畲族自治县水系连通及农村水系综合整治典型工程。以水为纽带、以畲族文化为灵魂,以沙湾片区、城郊片等50条河道及5个湖塘为治理对象,开展农村水系治理130.2公里,支撑培育畲族文创产品开发、乡村民宿经济等全域旅游产业和畲民传统种植、惠明禅茶等“景宁600”生态农业跨越发展,聚焦小流域山洪防御、美丽河湖建设等水系综合治理,推进森林公园、高标农田等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建设,打造极具畲情乡愁和生态诗韵的幸福河,构建“乐游水岸、畲味山间、仙隐云顶”立体生态经济版图,树立浙江省山区性河流治理示范样板,助推景宁全国民族地区城乡融合发展试点工作;在全国率先推出有动态评价指标体系的“河道幸福码”,通过指标建立河道数字画像实现融河入码,以码管河,一码管河;在全国率先推出基于智能计算的县域水利数据大脑,打通从运行感知到智能决策的数据链,融合成熟水利数学模型与山区河道业务场景,为景宁水利管理提供智力支撑,为国内县域智慧水利工程建设提供景宁样板。

六、投资估算及实施计划

(一)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渠道

初步匡算“十四五”中小河流规划的两大类项目,涉及620个具体项目,其中中小河流治理120个,农村水系整治500个。项目总投资739亿元,其中中小河流治理投资654亿元,农村水系治理投资70亿元。“十四五”期间计划投资388亿元,其中中小河流治理计划投资303亿元,农村水系治理投资70亿元;“十四五”期间目标完成投资302亿元,其中中小河流治理完成投资232亿元,农村水系治理投资70亿元。

继续将中小河流投资作为水利投入的重要部分,进一步提高财政资金对中小河流治理的投入力度,积极争取乡村振兴资金支持,加强与金融机构合作,激励金融机构扩大水利信贷经费规模,积极盘活水利资产,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水利工程建设运营。

(二)国土空间规划衔接与用地需求分析

“十四五”期间,将中小河流建设项目纳入水利基础设施空间布局规划成果空间信息平台,实现水利基础设施规划“一张图”,并与省域空间治理数字化平台对接。在水安全保障规划基础上,建立中小河流规划与国土空间规划的动态协调机制,根据项目实施空间布局变化动态调整和优化空间信息。

初步匡算,“十四五”期间工程占地约6万亩(不含农村水系治理)。各县市水利部门进一步做好与当地国土空间规划的衔接,本着集约用地、功能保障、安全可靠的原则,合理安排工程空间布局,做好与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的衔接,在市、县级的国土空间规划中分层次落图落地,增强项目可实施性。

(三)实施计划

依据“十四五”中小河流实施类项目库,“十四五”期间,中小河流项目初拟治理河长3357.8公里,计划投资302.7亿元。其中2021年初拟治理河长679.7公里,投资46.2亿元,2022年初拟治理河长761.5公里,投资54.3亿元,2023年初拟治理河长678.0公里,投资57.6亿元,2024年初拟治理河长653.2公里,投资67.3亿元,2025年初拟治理河长585.5公里,投资77.3亿元。农村水系整治计划每年完成100个乡镇,每年平均投资约14亿元。“十四五”期间中小河流分年度实施计划,详见表6—1。

10.jpg

备注:各项目分年度投资详见附表2

(四)预期效益

(1)防洪保安全

“十四五”中小河流综合治理工程实施后,可有效提高治理河段现状防洪标准及河道行洪能力,全省达标率预计从77%提升至88%,预计有25个县城,137个产业园防洪保护能力提升。规划工程实施后可新增人口保护约783万人,新增耕地保护面积约513万亩,确保了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保障了群众的安居乐业,为浙江省大花园建设做好扎实基础。

(2)生态美环境

建成自然岸坡长度2000公里,新增滨水绿道等亲水岸线长度约3500公里,工程实施后河道更流畅、水更清、岸更绿、景更美,在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中发挥重要作用,对沿岸水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乡村、美丽城镇建设也将起到示范作用,为我省大花园建设提供重要支撑。同时,为植物的生长和鱼类等动物的栖息提供更优良的环境。

(3)文化显情怀

规划工程将结合浙东唐诗之路、大运河诗路、钱塘江诗路和瓯江山水诗路“四条诗路”打造,新增滨水文化节点150余处,营造“隐陶朱故里享合村生仙”、“青史梅运古意梅溪”、“百里水岸显风情溯源钱江觅知音”等别具风貌的特色中小河流。通过河流与文化的相辅相成,擦亮浙江历史与现代相互结合、山水与诗情相互交融、自然与人文相得益彰的“诗画浙江”底色,进一步打响“诗画浙江”品牌。

(4)转型促发展

中小河流综合治理按照“美丽河湖+”理念建设,“十四五”期间预计建成美丽河湖300条(个),水美乡镇500个,幸福河湖试点县30个。将其串联美丽城镇、美丽乡村、美丽田园,带动周边产业集聚发展,引导当地农民发展生态农业、精品民宿,增加旅游观光收入,实现生态富民。与此同时,通过改善河道面貌,吸引撬动民间投资、优化产业结构、增强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

七、环境影响

本规划以提升中小流域防洪能力为主要目标,以生态修复作为重要举措,以水岸同治作为根本之策,不断改善河流生态环境。规划推荐的各单项工程,通过具体设计,在满足规划目标的基础上基本可消除各种不利影响。规划工程对土地利用、生态环境、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湿地资源、自然景观等基本无不利影响。流域工程建设会涉及到占地和移民问题,可能会诱发一些社会问题;个别水利工程会涉及到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等敏感区域;水利工程施工期间废水、废渣的排放以及施工噪声可能会对周边环境带来一定影响。

为此,要高度重视规划工程建设可能对区域周边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依法加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等工作,强化相应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一是秉承绿色发展理念。提倡采用生态型治理措施,通过水系连通和湿地建设,结合周边绿地和林地建设,进行生态要素扩容,提升自然系统净化和自我修复能力;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尽量保持河流、岸线自然形态,并注意与城乡景观、生态环境的协调。

二是统筹前期设计方案。规划项目多,分布广,基本为流域系统治理工程或其中部分工程,在方案设计中应系统分析其对流域的生态环境影响,科学论证工程生态布局合理性,提出切实可行有效的保护、减缓和补偿措施。对直接影响重要生态环境敏感区域和重要目标的项目,优化调整项目布局和选址。

三是加强生态监测评估。加强规划实施可能影响的重要生态环境敏感区和重要目标监测与保护,及时掌握环境变化,采取相应对策措施。加强规划实施的环境风险评价与管理,针对可能发生的重大环境风险问题,制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应急管理措施。

四是严格水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法》《环境影响评价法》等法律法规,强化行业监管,严格项目审批,严把环保准入关。落实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各项环境保护措施,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做好工程规划、设计、建设和运行的全过程环境监管,强化验收环节的管理。

八、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协调

中小河流治理工程是社会公益性项目,涉及到省市县乡各级政府及自然资源、环保、交通等多个相关部门。省级加强规划组织实施,加强规划项目实施的检查指导。各级地方政府加强推进本规划工程建设的组织协调、资金落实、政策处理等具体工作。加强有关行业部门的沟通和衔接,明确职责,统筹协调,密切合作,将规划转变成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

(二)加强要素保障

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力度,积极争取国家投资补助支持;地方政府健全资金筹措方案,利用好土地出让收益,拓展河流治理投融资渠道。加强与国土空间规划、“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等的衔接,处理好重点中小河流建设项目与永久基本农田布局之间的关系,保障必要的建设用地需求。

(三)加强监测评估

加强中小河流治理规划实施监测评估,开展中小河流建设年度绩效评价,根据规划评估情况,将列入规划实施类和储备类项目库实行动态管理,综合研判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与需求变化,经深入论证后提出规划调整意见,按程序动态调整。

(四)加强宣传监督

充分利用报刊新闻、社区宣传、新兴媒体等多种方式,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对河流治理重要性的认识,增加群众对规划工程实施的支持力度,认识到河流治理工程是保障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阳光工程”、“民生工程”,发挥广大公众对规划实施的监督作用。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点击空白区域关闭图片,
双指拖动可放大图片,单指拖动可移动图片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