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环境污染防治研究所吴伟祥教授团队回收有效问卷3144份,分析结果显示垃圾分类在疫情防控中具有重要作用。

首页 > 固废处理 > 环卫 > 垃圾分类 > 评论 > 正文

新冠肺炎疫情下社区垃圾分类的变化特征及其作用

2021-08-04 14:28 来源: 浙大环防所 作者: 吴伟祥等

浙江大学环境污染防治研究所吴伟祥教授团队回收有效问卷3144份,分析结果显示垃圾分类在疫情防控中具有重要作用。

背景

南京禄口机场疫情爆发使得国内抗疫形势再次紧张起来,病毒溯源结果显示保洁在垃圾清运、卫生作业过程防护洗脱不规范是导致本轮疫情病毒输入的第一个漏洞。垃圾导致的疫情传播引发广泛关注,垃圾分类能够对涉疫垃圾实现闭环管理、有效阻断病毒传播,重要性在疫情中进一步凸显。

社区是城市管理的基本单元,也是垃圾分类和疫情防控的主战场,疫情冲击下社区垃圾分类体系不可避免地发生变化,却也在疫情防控过程发挥新的作用。为探究社区生活垃圾分类体系在疫情期间的变化特征及作用,研究在2020年疫情期间对全国范围内居民展开调查,共计回收有效问卷3144份。研究结果对我国后疫情时期进一步巩固防疫效果,持续推进社区垃圾分类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结论与建议

No. 1

社区垃圾分类的推进对于疫情防控措施落实有明显助益,作用机制可能是从社区工作组织和居民行为意识两方面进行提升(图1)。分类越好的社区所采取的防疫及防疫分类措施越完善、居民防疫意识越强。针对垃圾分类与疫情防控工作间双向促进特点,在社区工作推进过程中,应从两项工作中互相汲取经验,凝练共性特征强化社区治理能力,提升居民素质。利用同步推进中的正协同效应,在组织部署工作时应统筹兼顾,抓住“疫后窗口期”,顺应爱国卫生运动大势,在巩固防疫成效基础上大力推进社区垃圾分类工作。

微信图片_20210804133154.png

图1 社区垃圾分类与疫情防控交互作用机制

No. 2

疫情期间生活垃圾分类体系的响应主要表现在调停分类措施与新增防疫措施两方面。55.3%已开展分类社区做出分类调停改变,其中16.6%暂停了全部垃圾分类工作,措施调整则以暂停易腐垃圾破袋(59.8%)、撤除督导人员(56%)等人工依赖性高措施为主。85.5%社区新增防疫相关分类措施,新增措施以增设口罩专用收集桶(54.0%)、收集箱集中定点消杀(34.2%)为主,社区调整与新增措施比例及程度随疫情风险增高而加大。疫情验证了定时定点模式推广可行性,凸显智能化分类模式在无人监管、无接触条件下维持分类监管力度、保障分类质量的巨大优势,应进一步挖掘智能化分类模式应用潜能。

微信图片_20210804133200.png

图2疫情前后分类措施实施情况

No. 3

疫情导致社区垃圾分类基础成分产生明显变化,废弃口罩大量增加,居民投放垃圾频次显著降低。疫情期间,人均废弃口罩产生频次约为3.7个/周,将近一半(48.2%)被调查者平均每周产生废弃口罩数量在0~3个范围;30.6%居民投放垃圾频率降低,由疫情前5~7次向疫情期间低频段转变趋势明显,疫情越严重地区口罩产频更高、投放垃圾频率降低更多。针对垃圾组分变化,社区应贯彻落实垃圾分类,对涉疫垃圾分类分流收集处置,并灵活调整疫情期间垃圾清运计划,总结居民行为规律,适时调减清运频次降低成本。

微信图片_20210804133203.png

图3 疫情前后居民投放垃圾频次分布

研究结果验证了分类成效稳定性及其在防疫实践中的重要作用,为深入理解垃圾分类作用机制提供新场景和新思路,也为后疫情时期防疫效果巩固以及垃圾分类长效推进提供理论支撑。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点击空白区域关闭图片,
双指拖动可放大图片,单指拖动可移动图片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