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天津虽为临海城市,但却属于资源型缺水城市,水资源短缺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向大海要水”成为破局的必由之路。近年来,天津市着力加强海水淡化产业发展,海水淡化全产业链渐入画来。
样本 循环经济多位一体
“这里是国内最大的海水淡化基地。”天津国投津能发电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投北疆)工作人员在接受采访时自豪地介绍。
国投北疆是国家首批循环经济试点项目和示范项目,也是国内首批海水淡化产业发展试点单位,全国循环经济工作示范单位。作为国内首个向社会大规模供水的海水淡化工程,海水淡化最大产能为20万吨/日。截至2020年年底,国投北疆向社会供水10045.37万吨,相当于装满4.7万个标准泳池。
17年前,国投北疆所在地还是天津远郊一片荒芜的盐碱滩涂。企业采用“发电—供热—海水淡化—浓海水制盐—土地节约整理—废弃物资源化再利用”的循环经济模式,一步步将脚下的“荒芜”发展成集海水淡化、发电工程、浓海水制盐、供热、土地整理开发和废弃物资源化再利用等多位一体的“宝地”。
目前已经成熟的海水淡化技术可大致归为两类——“热法”和“膜法”。国投北疆使用的技术就是“热法”,通过热能将海水蒸发,最后形成纯净水。热法技术具有对原料海水水质要求低、装置产能大、结构简单、操作容易等技术特点。
发电机组供应的低品位蒸汽,在换热管内被管外的海水冷却凝结成水,这部分水即为淡水,管外的海水则受热蒸发,产生几乎等量的再生蒸汽,这部分温度和压力稍低于供热蒸汽的再生蒸汽再流入到下一效的传热管内,作为下一效的换热汽源,从此逐级到最后一效,各效蒸发冷凝的水集中收集起来即为产品水。国投北疆相关工作人员告诉新金融记者,目前国投北疆的技术可以做到1吨蒸汽制出15吨淡水。
同时,国投北疆是京津唐地区装机容量最大的发电厂,为华北电网提供了可靠的电力支撑。另外,国投北疆还利用机组的五段抽汽作为热源,淡化水作为冷源,经过换热,为汉沽城区、生态城、宁河区各换热站提供采暖热负荷,2021年底供热总面积将达到2000万平方米,供热辐射半径为25公里。发电厂利用海水冷却,同时产生淡化水。既节约生产所消耗的淡水,也利用了原本会浪费掉的热能。
制水发电过程中得到的粉煤灰、炉渣、脱硫石膏等还可作为原料,通过配比搅拌之后浇注到模具里预养,之后进行切割、再进入蒸压釜里加热,生产出加气混凝土砌块。它是一种非常环保的建筑材料,可以用作建筑物的填充。
布局 技术雄厚链条完整
在海水淡化领域,天津一直走在全国前列。
1978年,国务院即批准在天津成立海水淡化研究所,即现在的自然资源部天津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研究所,在海水淡化领域做了许多技术上的积累。
如今,海水淡化水已占天津市滨海新区总用水量的6.1%,其中14%为生活用水,86%用于工业,在规模化应用上仍具备广阔空间。
目前,天津已集聚自然资源部天津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研究所、国投北疆、大港新泉、中盐工程技术研究院、中海水处理科技、蓝十字膜科技、中海科技实业、恩那社水务等科研单位和行业龙头企业,应用环节工程装机总量保持全国领先,形成了上游海水淡化技术研发、中游成套装备研发生产和下游工程总包为主的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产业链,海水淡化工程规模总量全国领先。
同时,一批新项目也纷至沓来。
国家海洋局天津临港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示范基地项目一期中试实验区已完成建设,该项目利用大型试验取排海水的便利条件,可开展海水淡化与海水综合利用相关的大中小型实验,并在此基础之上形成产学研用一体化的技术研究和开发机制,将具备科研开发、检测评价、孵化转化、勘察设计、交流培训、信息集成等六大功能。
先达公司天津南港工业区海水淡化及综合利用一体化(30万吨示范)项目已于今年7月在天津经开区南港工业区正式启动。总投资近49亿元,将分三期建设。一期建设15万吨/日规模海水淡化工程,二期增加至30万吨/日,三期开展浓海水梯级利用及零排放工程建设。项目一期依托自然资源部天津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研究所在海水淡化领域的技术储备与研发实力,将在5套系统中打造1套全国产化装备,将成为国内首套全国产化海水淡化装备,计划在2022年年底具备出水条件,2023年一季度开始运营投产。一期投用后,将充分满足中石化120万吨/年乙烯、华电南港热电、渤化“两化”搬迁等重大项目的用水需求。
恩那社水务工程临港浓海水淡化及综合利用一体化项目将贯彻节能、环保、绿色、智能、循环经济、资源综合利用的设计理念,并采用国际先进的环保生产设备和自有专有技术,将建成集浓海水淡化、生产多品种盐,提取钾、溴化钠、镁等化学品为一体的浓盐水处理及资源综合利用项目。
中盐盐业技术研发中心天津临港研发基地项目已竣工投入运营。该项目着力打造卤水资源化利用过程中多种资源的有序开发和综合利用平台,实现传统盐业升级改造与战略新兴产业之间的有机融合。
去年8月,天津海水淡化产业(人才)联盟在滨海新区成立。联盟成员来自天津、北京、山东等10个省(市),包括海域规划、装备制造、工艺集成、科学研究、终端用户等各个环节的51家代表性单位,覆盖整个海水淡化产业链。这既是务实合作、抱团发展,也是海水淡化技术、人才、产业基础较好的天津立起的一面旗帜。
难点 突破技术打通供应
在海水淡化产业蓬勃发展的背后,还存在一些共通的难点尚待突破。
首先是浓海水排海问题。虽然国家近期出台的《海水淡化利用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5年)》已经明确,按照环境影响评价要求,浓盐水可采取混合稀释、加速扩散等方式处置后入海。但有些地方仍存在顾虑,急需开展浓海水排放监测试点,回应社会关切。
在这个问题上,国投北疆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浓缩海水如果直接排入大海,可能会对海水交换能力差的渤海湾生态环境产生影响。我们海水淡化后产生的浓海水温度在30摄氏度左右,这种带着温度的浓海水特别适合用来提溴等化工原料,不需要额外加热和浓缩。”上述工作人员表示。国投北疆将浓缩海水就近引入汉沽盐场制盐,制盐后的母液进入盐化工生产流程,生产氯化钾、溴素、氯化镁、硫酸镁等市场紧缺的化工产品。至此,海水被“吃干榨尽”,还大大提高了盐场的产盐量,也节约了22平方公里的盐田用地。节约的盐田经过整理开发形成建设用地,土地的利用价值大大提高,为滨海新区的建设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同时,由于大面积退盐,滨海新区的生态环境已得到极大改善。
其次是淡化水入网和价格问题。一些已建成海水淡化水厂并不能全产能投入,其原因在哪里呢?
成本,是新金融记者在采访中听过的最多的答案。当然,同样是淡化水厂,不同的技术设备、工程规模、能源价格、原水水质都影响着制水成本。
国投北疆海水淡化就面临供水的挑战。“国投北疆拥有高品质的淡化水产品,最优用户为大型工业化工企业。”上述工作人员说,“临近区域的部分企业有用水需求,但缺少供水管网,未能实现‘高品质供水’与‘高品质需求’的良好契合。”
据了解,国投北疆海水淡化日产20万吨,除3万吨电厂自用外,其余淡化水可向社会供应,目前,国投北疆淡化水外供主要是通过华泰龙公司向市政水厂和玖龙纸业公司输送。在天津市及新区政府大力支持下,企业正在着力开发新的淡化水市场。
针对以上问题,海水淡化产业相关专家对新金融记者表示:“我们可以鼓励沿海工业园区新建及改、扩建高耗水行业企业应用淡化水,企业的用水指标与实际用水量的差额可在当地水权交易平台上出售,构建节水增效的政策机制。同时,提高中央及地方预算内投资对自主大型海水淡化工程的建设投资补助金额,等同享受大型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支持政策。理顺海水淡化水的供水体制,实行海水淡化水产供销一体化,鼓励采用政府购买服务或补贴等方式,推动海水淡化水用于城市市政供水。”
海水淡化利用具有较强公益性,既需要市场积极参与,也离不开政府规范引导。不久前刚发布的《海水淡化利用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5年)》明确提出,沿海缺水地区要将海水淡化水作为生活补充水源、市政新增供水及重要应急备用水源,逐年提高海水淡化水在水资源中的配置比例,建设海水淡化示范城市和示范工程。推动天津等沿海缺水地区建设大型海水淡化工程,做好厂网一体化和配套设施建设,依法强化重点项目的用地用海、配套设施等保障。
天津也在政策层面上予以推动。日前,天津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会同市规划资源局、水务局起草了《天津市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若干规定(征求意见稿)》,从产业集聚、装备制造、核心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应用、创新合作、金融支持、标准引领、领军人才培育等多方面提出了一系列鼓励支持政策。征求意见稿提出,鼓励在具备使用海水淡化水条件的沿海缺水地区,采用政府购买服务或补贴等方式推动海水淡化水进入城市公共供水管网,缓解沿海地区城市生活、生产用水紧缺问题。进入城市公共供水管网的海水淡化水,应当采用掺混、调值等措施,确保水质符合国家和本市相关标准,保证供水安全。此外,根据征求意见稿提出的目标,天津将建设全国海水淡化产业先进制造研发基地,打造具有世界竞争力的海水淡化产业集群,推动海水淡化示范城市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