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这篇文章,我还是把近期接触下来的情况做一个统一的梳理,这其中内容既包含了闭门会的一些有价值的内容,也包括了这段时间前来拜访的朋友所传递的有价值的思考。

首页 > 大气治理 > 脱硫脱硝 > 烟气脱硫 > 评论 > 正文

被时代毒打过的环保人 如何避免在下个时代再一次惨遭毒打?

2021-10-31 10:23 来源: 青山产业评论 作者: 环保老兵

今天这篇文章,我还是把近期接触下来的情况做一个统一的梳理,这其中内容既包含了闭门会的一些有价值的内容,也包括了这段时间前来拜访的朋友所传递的有价值的思考。

换句话说,这是一篇由多人参与的,被毒打后的心得分享。

总结起来,这其中有几点我认为是尤其需要注意的,特别是打算把环保作为正经工作和长期事业的朋友。

01

时代的毒打

从心有猛虎到心有病猫

最近一年多以来,有一个感受是越来越强烈的。

在我和山少爷接触到的这些环保朋友当中,有很大一部分朋友都处在一个很相似的状态中。

如果用一句话来描述下这种状态的话:

那是一种被时代毒打后的蔫儿和迷茫,从心有猛虎变成了心有病猫。

一位在上市公司技术总工的读者朋友说,这些年,他就一个深刻的领悟:

环保行业并不是“落后,就要挨打”,而是“认真,就要挨打”。

这位朋友的话中明显带了不少负面情绪,但他的确用一个偏激的结论一定程度上指出了行业的弊病和困境。

其实有类似的调侃,并非这位朋友一人,我记得去年底的一次小型私董会上,一位70后的企业家朋友也做过类似的调侃和自黑。

他说自己是被这个时代和社会毒打后,才真正弄明白什么是生意什么是事业,最难受的是,你不仅经历了常人难以承受的毒打,还要交上昂贵的学费,这简直是花钱买罪受。

被毒打过之后,大家的反应也是不一样的,总的来说,主要有以下三种反应:

第一种反应是,失望透顶,拂袖而去;

第二种反应是,开始怀疑人生,迷茫中踉跄前行;

第三种反应是,被毒打后,依然保持乐观的心态,不仅没有受伤,这些年反而练就了一身抗击打的能力。

打不死,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特意请教了那些看起来四平八稳的企业创始人。

被时代毒打过的环保人,如何避免在下个时代再一次惨遭毒打?

总结起来,他们其实是给了一个大致相同的建议:

心有猛虎,细嗅蔷薇,可能是当下合适的心态。

02

生存的法则

先活着,再赚钱

2021对于环保行业的很多创业者来说是非常不容易的一年。

十四五这一局开的是个史诗级的难局。

钱收紧了、项目收走了、控制权也掳走了,这开局相当于卸了所有装备。

这种不容易,很多朋友可能是比较难理解的,这样说吧,现在行业里很多企业包括一些上市公司,别说发展了,很多公司的基本盘都已经垮掉了,眼瞅着就没米下饭了。

所以,活着成了至少成了未来三五年(也许会更长时间,大家要做好准备)很多环保企业最核心的任务。

下面讲的几点会比较重要,尤其是对于入行不久的朋友,这些友情的提醒,相信会让你少走一些弯路:

1、不搞清楚项目就入场,极大概率会被骗死。

下场之前一定要对自己投资的项目前前后后,里里外外调查清楚,不要放过任何一个细节。

逛个淘宝都要货比三家,研究项目一定要多花时间。最好(不是最好是一定)到现场调查,眼见为实。

2、江湖上混的大多是来找钱的。

这帮人都想把别人钱包里的钱,转到自己那里,所以大家都盯着你的钱包。

总之,在这个节骨眼上,你尤其要对自己的钱负责,成功和失败都是我们的思维能力造成的,根本上来讲并不是市场和外部力量能够影响的。

3、少碰偏远地区的环保。

如果你去统计下环保上市公司这些年打过的官司,答案就会非常明了,民企和地方政府打官司,无论官司输赢,这种结局本身就已成输局。

其实这背后的逻辑并不复杂,我们看看今年环保督查在东部地区的“成果”,就可以很容易理解。

东部的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已经达到了发达国家水准,即便如此,这些地区的环保就真的好干了和干好了吗?

这里是要画一个巨大的问号。

经济发达的地区如此,那些经济不发达甚至贫困的地区,拿什么搞环保,或者他们真的需要现在搞环保吗,跟着东部一起玩,虽然都是一个国家,但大家别忘了,中国是一个多大的国家,这里面个地区的差异到底会达到什么程度。

这些问题,早已有人交过学费了,后来者真没必要再重复付费。

行业本身江湖险恶,加之年景不济,生存不易。

先活着,再赚钱。

03

思维的模式

慌乱的行业与错误的逻辑

我写文章通常是尽量避免用高级词汇,如果一篇文章没办法让七成以上的潜在受众读懂,那写作者更多的是在自娱自乐。

思维模式这个词已经算是高级词汇了,其实这里讲的思维模式就是赚钱的逻辑或者说生意的逻辑,这样讲可能更好理解。

要谈赚钱和生意的逻辑,那最擅长的是投资人,他们专职研究赚钱和生意的事儿。

近两年,我和山少爷接触过不少(曾经奋斗在)环保行业的投资人,这些人大多已经换了战场,离开了环保行业。

换个角度看,环保行业如今不再受资本的追捧。

说实话,不仅不追捧了,现在很多曾经的环保投资人对环保行业已经出现了一种“嫌弃”的心态。

这种微妙的心态变化其实正是环保行业生意逻辑的变化。

这环保行业上一波(某些细分领域仍在持续)慌乱的大发展中,由于长期以来畸形的外部发展环境,导致部分人形成了错误的认知。

这其中的一部分错误认知,我在之前“万亿环保消失的红利”一文章重点做了分析。

这篇文章重点谈另外一个层面的错误逻辑。

也即,环保行业是一个没有技术含量的行业。

有一部分人认为环保行业是一个没有技术含量的行业,这背后的逻辑是,这个行业用的底层知识是生物、化学、材料等基础科学。

这个逻辑本身的推导是有问题,环保行业的确是交叉科学的工程型行业,但由此认为环保行业是没有技术含量的行业,这简直是驴头不对马嘴的傲慢。

这种思维逻辑的实质是把科学思维与工程思维对立了起来,非要凭一个高低之分,这简直是吃饱了撑的。

一个既需要基础科学领域的技术突破同时又需要工程领域的技术突破的行业,能是没有技术含量的行业?

另外还有一部分人认为,环保行业该有的技术都有了,技术上不再是门槛,行业如今已经变成了纯粹的资源导向型的行业。

这种观点背后的逻辑就更加荒谬了,高昂的环保治理成本之下,竟然有人认为这个行业该有的技术都有了。

的确,如果不计成本,水气固废领域确实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但这样到底是在解决环保问题,还是在解决掉产生环保问题的企业。

恐怕这不是在解决问题,而是解决掉了有问题的人。

这种模式推下去,阻力大是自然的,环保变成了要命的东西。

所以,上面两种逻辑怕是很难自圆其说。

究其根本,环保行业还是在技术上没有实质性的突破,这种实质性的突破不单纯指技术层面的,更是成本层面的。

回到问题的根本上来,我们理清一个对接下来环保行业很重要的逻辑:

环保行业是同时需要依托于生物、化学和材料等科学领域的技术突破和工程应用层面突破的,而前者也即科学领域的突破通常来讲是以百年为周期的,而工程领域的突破是以十年这个数量级为周期的。

如今,我们正处在多个科学领域的百年周期突破时间点上,而3060碳达峰和碳中和这种极具挑战性的任务,也正是建立在这些基础科学领域的重大突破这个大的前提下所设定的。

天津大学一位环境领域的教授讲过这样一句话,我想可以作为这个部分的总结:

“只有当我们把思维模式从没有技术含量转变高科技的时候,只有认识发生这样的变化时,才会促使行动的变化,我们才真正愿意去在更长时间维度上去做一些技术创新的事儿,如果未来中国有值得尊敬的环保公司,那也一定是在这样的公司当中产生。”

04

赛道的选择

烂尾的大赛道与长青的长赛道

一位无锡做环保的朋友在交流时坦言:

对于环保行业各细分领域赛道的认识,其实也是被毒打后获得的认知。

这其中有一个重要的观察是这样的:

环保行业这十几年快速发展期以来,行业里其实出现了很多大的赛道,比如环境修复业务,黑臭水体修复,土壤修复,动辄万亿的市场空间,但很显然,这些年下来,这些大赛道和大赛道里的公司遇到了很大的问题。

说到底,这类大赛道本质上并不是一门“合格”的生意,很多企业的角色本身是不适合做这块业务。

另外,无论是之前的黑臭水体还是现在的土壤修复,这种修复类业务天然具有单次博弈的特点,基本就是一次性工作。

而这类大赛道背后的单次博弈属性进一步为一地鸡毛的结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所以,环保行业有些生意的确是需要三思,不是所有能解决的问题都是值得被解决,或者需要你去解决。

如果我们仔细去观察行业里一些优秀公司的布局,我们会发现,这些有定性的公司基本不会把主要精力放到这类所谓的大赛道里。

他们的主航道更多的是建立在更长而非简单的更大上,这背后其实也没什么深奥的道理,就是基本的商业规律,只有建立的可持续的需求之上的商业模式才是长久之计,也才值得投入更多资源去攻克。

关于环保行的大赛道和长赛道,其实是青山研究院一直在重点跟踪的研究主题,这个话题在成熟之后,到时会有一份更详细的分析,相信这会对接下来生意方向的选择有帮助。

05

写在最后

时势与英雄

这篇文章其实更像是一篇痛的领悟,一群被时代毒打后的环保人的所感所思。

坦率地讲,当下环保行业的确出现了比较多的问题,而与此同时,整个行业其实又在经历中重大的转折。

环保行业的这些年很有意思,都说时势造英雄,但这些年,很显然,时势并没有造就环保行的英雄,反而是毒打了环保行业差点成为“英雄”的那一批。

不过,也没必要因此而过于悲观。

如果我们把时间维度拉得更长些去看,时势终究还是会造英雄。

也许是五年,也许是十年,但一定不再会是三两年。

这个行业的青春期过了。

原标题:被时代毒打过的环保人,如何避免在下个时代再一次惨遭毒打?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