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望“十四五”,工业危废第三方运营市场仍将保持年复合15.2%的快速增长,危废处置价格短期虽有波动但盈利水平仍位居环保产业中上,竞争格局远未达到平衡对所有企业仍有机会,这些均表明工业危废市场仍颇具吸引力,相比其他环保细分市场,“进”仍是优选。不过我们也强调,这一市场的“玩法”与过去不尽相同,包括“内外并举,方能做大做强”、“四化运营,方能笑到最后”等等。
然而近半年来,在与一些企业客户沟通发现,工业危废市场的拓展比想象中的困难,有些新进入者“浅尝辄止”,有些已经进入、手持个位数项目的企业正考虑转让退出,而与此同时,一些头部企业也在尝试进行工业危废以外的新赛道拓展,寻求新的发展方向…
这不禁引起我们对这一市场的重新审视。通过对最新政策的解读、对上游产废企业的调研,以及与工业危废企业的深入交流,我们在本报告中仍将维持之前的判断:相比其他细分市场,有规模、有增速、盈利水平中上、行业集中度低的工业危废市场仍然值得关注,只不过对后进入者,当前的竞争环境确实“凶险”,所面临的四大挑战,让他们想“弯道超车”变得困难重重:
挑战1:头部企业触角遍布全国,区域扩张面临阻力
挑战2:当前优质标的较少,并购难以下手
挑战3:运营阶段竞争白热化,传统企业难以适应
挑战4:监管趋严,对企业的能力要求更全更高
挑战1:头部企业触角遍布全国,区域扩张面临阻力
就区域分布而言,头部企业触角已遍布全国(见图1)。除了青海、西藏两地,全国19个省份均有头部企业涉足,而在山东、江苏等省份布局的头部企业超过4家,可见竞争之激烈。
在危废产量高的省份,头部企业更是具有绝对优势,例如光大绿色环保,一方面重点关注危废产生量高度集中的区域,早早布局江苏、山东两个产废大省和贮存大省,将其60%的产能都布局于此,两省累计布局超过110万吨的产能,以此为基础,在江苏、山东产能逐渐过剩时,其最新的项目开始以江苏为中心向东南各省扩展;另一方面,他们也特别关注危废产量高省份在工业园区及周边布局危废处理设施,拥有多个危废项目布局在工业园区及周边,保障危废来源,避免了中小产废企业迁移或关停造成拿料困难的情况(见图2)。
头部企业在优势区域的“捷足先登”,对想挑战的后来者而言并不乐观,其不可避免地要面对投资、运营双强悍对手的有力竞争,尤其在那些产废大省。
挑战2:当前优质标的较少,并购无从下手
“内外并举,方能做大做强”,在不进行外延并购的情况下,无论零起步还是已经小有规模,要想进入行业前10,在短时间内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2019年排名前10位的危废企业最少已有55万吨/年的产能(见图3),如果以单个项目5万吨/年计算,对于新进入者至少要拿下10个以上项目,才有可能跻身前十;而当前的实际情况是,经过2017-2018年的火热过后,多省产能规划超额,部分省份发布引导性公告,项目数量明显下降。单靠内生发展想实现弯道超车显然不切实际。
但问题是,头部企业过去几年已进行了一波并购,当前的优质标的并不多。2017年之前,江苏、浙江等东部沿海地区的危废市场发展快,是并购活动的频发地区,2017年之后,并购活动逐渐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0年8月底,有超过100家工业危废企业被并购(占全部数量的3%),分布在全国68%的省/市;在这些标的之中,有18%的被购企业拥有子公司,他们的产能其实并不低、价值链也较为完备。要想通过并购弯道超车,目前看需另觅时机。
即使是优质标的,能否做好并购后整合,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例如,并购价格低则往往意味着标的经营一般或不善,这需要并购方通过扎实的运营和服务能力,加快并购后整合、改善运营管理,方能扭转亏损、增加效益(见图4)。
挑战3:运营竞争白热化,后来者风险加大
值得注意的是,工业危废运营阶段的竞争同样十分激烈,从来料获取到产品销售都极为市场化(见图5)。以订单获取为例,工业危废往往需要通过一对一客户谈判、投标、中介以及政府指定等方式来展开,这与传统的垃圾处置行业以PPP模式为主是截然不同的。
也正因为此,工业危废企业不仅要面对来自充分市场竞争的价格风险、需求风险和销售风险,甚至要面对无法与地方政府协商分担的环保监管风险,这对新进入者多少有些难以适应。例如,由于产能过剩,叠加今年新冠疫情带来的需求下降,广东、山东等地的危废焚烧处置费从2017年均价6000元/吨跌至目前的2000~3000元/吨,跌幅超50%,企业经营压力陡增(见图6)。
挑战4:监管趋严,后来者进入的能力要求更加全面
政府对工业危废企业经营的要求和监管力度也在日益提高,这无疑对后来者形成更大压力。据了解,有以下特征的企业将被关停:
一是与市场需求种类不匹配,根据2019年最新修订发布的《国家危险废物名录》,我国危险废物分类共有46大类,471种,而我国90%以上危废处置企业仅能处置5种或以下的危废种类,供需种类错配的现象较严重;二是产能落后,处置规模小,技术和使用设备落后,无法满足污染防治的要求;三是安全隐患突出,环境管理水平低下以及相关危险废物经营安全的规章制度不完善,导致环境安全隐患问题突出。可以预见的是,随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小而弱”的工业危废企业将越来越难以适应市场新要求,频频被“出清”。据不完全统计,2010-2014年,每年关停的工业危废服务企业仅为2~4家,2018和2019年则分别达到了13和12家(见图7)。
原标题:面临四大挑战,工业危废后来者“弯道超车”难度加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