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来川指示精神,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四川省德阳市编制了《美丽德阳建设规划(2024—2035年)(公开征求意见稿)》,并将《公开征求意见稿》全文公布,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建议。美丽德阳建设规划(2024-2035年)(公开征求意见稿)

首页 > 大气治理 > 脱硫脱硝 > 烟气脱硫 > 政策 > 正文

美丽德阳建设规划(2024-2035年)(公开征求意见稿)

2024-06-12 09:19 来源: 德阳市生态环境局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来川指示精神,认真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四川省德阳市编制了《美丽德阳建设规划(2024—2035年)(公开征求意见稿)》,并将《公开征求意见稿》全文公布,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建议。

美丽德阳建设规划(2024-2035年)

(公开征求意见稿)

前 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开展了一系列开创性工作,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生态文明建设从理论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要“把建设美丽中国摆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突出位置”,系统部署了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战略任务和重大举措,为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根本遵循。2023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聚焦美丽中国建设的目标路径、重点任务、重大政策提出了细化举措,为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好家园作出了科学指引。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深情牵挂四川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要求我们在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上持续发力,把生态文明建设这篇大文章做好,谱写美丽中国的四川篇章。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全国、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根据《美丽四川建设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要求,编制《美丽德阳建设规划(2024—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是指导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美丽德阳建设的行动指南。《规划》近期为2024—2027年,远期为2028—2035年。

第一章 规划背景

第一节 基础优势

德阳是一座得天独厚的富饶城市。德阳市地处四川盆周山区与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地貌格局呈现“五丘三坝二分山”特征,景观具有“山林相见、水网润泽、城田相容”特色,集如诗如画的平畴沃野、巍峨横空的雪山森林和景色秀丽的湖泊山水于一身。全市森林覆盖率达26.4%,有植物资源3600余种,野生动物500余种,列入国家级保护的野生动物70余种、野生植物30余种。境内河流分属沱江和涪江水系,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30.7亿立方米,有流域面积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18条(段),百里凯江造就四川盆地盆底画廊。境内矿产资源36种,其中磷矿、天然气、石灰岩、地热及矿泉水最为丰富,是全国四大磷矿生产基地之一。现有自然保护地面积734.75平方公里,大熊猫国家公园(德阳片区)、四川龙门山国家地质公园、四川云湖国家森林公园、剑门蜀道风景名胜区、蓥华山风景名胜区等生态资源丰富、自然景观幽雅、文化积淀深厚。“山水雄奇、风光绮丽”的自然之美为美丽德阳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先天条件。

德阳是一座生机勃勃的工业城市。拥有中国二重、东方电机、东方汽轮机、宏华石油等一批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重装制造企业,核电产品、大型轧钢设备、水电机组、火电机组分别占全国市场份额的60%、50%、40%、30%,是名副其实的“中国重装之都”。拥有中国名酒剑南春、长城雪茄、冰川时代矿泉水等一批优质品牌,建成了亚洲最大的雪茄烟生产基地。大力发展以核电、风力发电、太阳能、潮汐发电、生物能、燃料电池、锂电池等为重点的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发电设备产量全球第一,被联合国列为“清洁技术与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国际示范城市”。新材料、医药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是国家新材料产业化基地和中药现代化生产基地。建成蔬菜、生猪、烟叶、家禽、食用菌、药材等九大优质农副产品生产基地,是国家级苗畜基地市、省级优质瘦肉型生猪出口基地市和省级优质粮油生产基地。粮食生产连年增产,人均粮食占有量、粮食单产等指标居全省前列。“欣欣向荣、岁丰年稔”的产业之美为美丽德阳建设增添了强劲的发展动能。

德阳是一座生态宜居的幸福城市。德阳市深入实施西部山区、中部平坝、东部丘陵生物多样性差别化保护,构建起以大熊猫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得到有效保护,成功获批优秀旅游城市等多项荣誉称号。生态文明示范创建、“无废城市”扎实推进,2023年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在全国重点城市中排名同比提升1位,14个国省考核断面水质优良率100%,8个断面达到II类及以上水质。全市土壤环境质量保持稳定,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94.36%,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100%。公众生态环境满意度上升幅度全省第一,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入选国家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试点城市,被誉为“中国鸟语城”。“乐活闹市中、闲步清泉旁”的环境之美为美丽德阳建设奠定了良好的环境基础。

德阳是一座定位清晰的现代城市。德阳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要节点城市和成都都市圈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德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的印发,德阳市“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重要承载地、世界级重大装备制造基地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制造强市、成都都市圈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古蜀文化胜地”的总体定位逐渐形成。推进跨区域协同规划编制,开展《成都都市圈国土空间规划》《德阳市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总体规划》等编制,完成海绵城市、绿地系统等专项规划。有序开展详细规划的修编和新编,中心城区控规覆盖率达到95.8%。完成永久基本农田和永久基本农田储备区划定,持续巩固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成果,稳步推进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2019年成立大熊猫国家公园德阳管理分局,理顺了管理体制机制。“显山露水、疏密有致”的形态之美为美丽德阳建设塑造了全新的空间格局。

德阳是一座积淀深厚的文化名城。德阳古蜀文化源远流长,有以三星堆遗址和桂圆桥遗址为代表的古蜀遗迹,以金牛古道、庞统祠、诸葛双忠祠、张飞点将台为代表的三国遗迹,全国“四大年画”之一的绵竹年画,西南第一的德阳文庙。人文底蕴深厚,孕育了南宋贤相张浚、一门三孝姜诗、川菜川剧之父李调元、战斗英雄黄继光等众多古今杰出人物。工业文化独具魅力,其中中国第二重型机器厂、东方电机厂、东方汽轮机厂、东方电工机械厂是德阳工业精神和三线文化的代表。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现有各类非物质文化代表性项目148项,成功创建国家级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全省首批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县、全国公共服务机构功能融合试点单位各1个以及创评一级文化馆6个、一级图书馆2个。“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的文化之美为美丽德阳建设提供了肥沃的文化土壤。

德阳是一座综治完备的美丽都市。深入推动美丽德阳建设,把建设美丽德阳作为推动德阳高质量发展的“六大工程”之一,实施美丽德阳“十大工程”,系统推进新时代美丽德阳建设。高标准服务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推动印发《成都都市圈(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规划(2020—2025年)》《《成德同城化乡村振兴先行示范带规划》等,广汉—青白江、什邡—彭州、中江—金堂分别签订合作协议,边界毗邻区域合作不断深化。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打造丘陵地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样板示范,中江县入选四川省首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什邡、罗江等地加快创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开拓进取、精细管理”的治理之美为美丽德阳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治理根基。

第二节 主要问题

生态环境保护任务依然艰巨。生态系统连通性不高,市域西北高山区和东北丘陵区极易发生水土流失、生境退化等问题,森林覆盖率低于全省平均值近十个百分点。空气质量仍未摆脱“气象影响型”,夏季臭氧和冬季细颗粒物(PM2.5)污染问题突出,环境空气质量排名全省靠后。流域水环境问题比较突出,坪桥河、龙井堰、白鱼河、黑龙堰、24支渠、仓山河等小流域水质难以稳定达标,河流季节性特征明显,初期流量较低,水生态环境需要进一步提升。土壤安全利用任务较重,现有污染地块55处,短时间内难以彻底解决磷石膏、钛石膏、电石渣历史堆存问题,累积性土壤重金属超标现象较为突出。

装备制造产业结构不够优化。腰部企业力量薄弱,企均营收与潍坊、株洲等工业城市还有一定的差距,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双轮驱动格局尚未形成。部分大型央企、国企尚未形成敏捷开发体系,提质增效的变革还需加快,大中小企业之间缺乏适宜的合作机制,无法支撑较高水平的协同制造,数字化技术根植性还有较大差距。机械装备产业的本地配套率不足30%,产业链偏短、价值链组织能力偏弱等导致成本竞争力不强。缺少具有较强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能力的大学、科研机构、创新服务机构,吸引和整合国内外创新资源的力量不够。

城乡人居环境亟待改善。现代公园城市生态体系尚未形成,生态建设与自然资源本底结合不足,城市各类绿色分布不均,街头绿地、口袋公园分布较少,老旧小区改造数量较多,乡镇公共绿地建设严重不足。城乡景观风貌有待改善,“重城轻乡”“先城后镇”等问题仍不同程度存在,乡村风貌特色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还存在较大差距。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能力不足,城区管网存在老旧破损、雨污混接现象,城中村、老旧城区和城乡结合部仍有污水收集管网空白区,生活污水收集效能还需加快提升,部分乡镇污水、垃圾处理的设计规模与实际情况匹配度不高。

城市文旅主题形象不突出。文旅品牌影响力不足,文旅资源价值转化不够,旅游产品体系不丰富,景区标准化、精细化打造不够,服务质量水平不高,本土培育和引进的文创团队较少,文创产业增加值占比较低。文化基础设施亟需完善升级,场馆等基础设施维护参差不齐,服务意识有待更新,从业人员专业素养需要提高。产业创新能力不足,内涵挖掘不够,产品衍生体系不完善,文化产品存在同质化问题。

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仍需健全。生态文明各项改革措施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还未充分有效发挥。环境执法监管全覆盖和零容忍的高压态势尚未完全形成,环境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联动机制亟待进一步深化,环境监察监测机构不健全,乡镇(街道)和农村环境监管力量薄弱。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仍不完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机制尚未全面推进。

第三节 重大机遇

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明确前进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重要讲话精神、多次亲临四川的殷殷嘱托以及到三星堆博物馆新馆视察指导精神,对美丽德阳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将进一步助推德阳在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扮靓特色鲜明美丽家园、传承保护巴蜀文化等领域从更高层次、更广空间上贡献旌城智慧、德阳方案。

重大战略红利交汇叠加提供强大支撑。“一带一路”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等重大战略在德阳交汇,同时随着“双碳”战略推进和构建新型电力系统驱动,水风光氢天然气等清洁能源装备发展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将为装备制造“金字招牌”的德阳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和市场,为德阳在四川大局中的竞争优势、战略位势提升注入强大动能,有利于德阳向全省展现助推美丽四川建设的担当和决心。

全省战略部署加快美丽德阳建设进程。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美丽四川建设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等对加快建设美丽四川、全面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创造性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进一步增强了德阳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打造全省主干新高地、加快建设西部现代化典范城市、积极创建美好生活等方面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成为美丽德阳建设的行动指南。

第二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坚定不移贯彻党的二十大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认真落实四川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及省委十二届历次全会、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对美丽德阳建设的战略部署,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在更高起点上谋划推动高质量发展,把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以筑牢沱江上游生态屏障为统领,以推进绿色低碳经济发展为支撑,全面推进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美丽德阳建设,全力擘画一幅生产美产业强、生态美环境优、生活美家园好的“三生三美”斑斓画卷,将德阳建设成为一个集发展与保护并重、烟火与诗意并存、历史与现代交融的美丽西部典范城市。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坚持生态优先,全领域转型。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准确把握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辩证统一关系,加快能源、工业、交通运输、城乡建设、农业等领域绿色低碳转型,坚定不移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以久久为功、积厚流光的“和谐共生”理念夯实建设美丽德阳的绿美生态本底。

坚持系统谋划,全方位提升。坚持要素统筹和城乡融合,一体谋划美丽县城、美丽乡村、美丽河湖、美丽交通等“美丽系列”建设,打造特色鲜明、形式多样的美丽样板,以百花齐放、五彩缤纷的“美丽细胞”绘就浑然一体的美丽德阳画卷。

坚持以人为本,全社会行动。坚持最严格的制度和最严密的法治,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把建设美丽德阳转化为全市人民行为自觉,建立多元参与行动体系,鼓励机关、社区、学校、园区、企业、景区等基层单位开展绿色、清洁、零碳引领行动,以积少成多、春风化雨的“星星之火”凝聚建设美丽德阳的磅礴力量。

第三节 战略定位

——建设美丽四川先行市。坚持先行意识,优化美丽德阳空间格局,推动重装之都绿色低碳发展,提升沱江之源生态环境质量,提高公园城市宜居品质,繁荣古蜀之源文化,构建现代化多元协作治理体系,充分绽放德阳独特的生态之美、生产之美、生活之美。

——建设西部地区践行新发展理念公园城市典范。依托沱江、涪江建设城市生态蓝网,强化水源涵养、水土保持、河流互济、水系连通,为旌城戴上“蓝色项链”。依托西部龙门山、东部龙泉山建设城市生态绿地,推进全市“绿心”“绿肺”“绿楔”“绿脉”“绿廊”“绿轴”“绿居”“绿园”“八绿润城”建设,为德阳镶上“绿色宝石”。将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城市,塑造“蓝绿田汇融、人城水共生”的公园城市形态,在全国率先建成为一座“远者来、近者悦、居者安”的现代化公园城市。

——建设绿色发展典范城市。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全面提升生态容量,补齐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历史欠账,不断提高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打造绿色发展新动力,在全国率先走出一条老工业基地城市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实现老工业基地城市的“绿色转身”。

——建设美丽西部高品质生活宜居典范城市。立足德阳古蜀之源、山水之城、重装之都的城市特质,打造宜居宜业宜游优质生活圈,擦亮“世界三星堆,安逸游德阳”城市名片。构建高品质生活空间,建设如诗如画、生活富足、安居乐业、文化繁荣的西部宜居家园。

第四节 建设目标

到2027年,美丽德阳建设取得初步成效,公园城市空间格局初步构建,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绿色产业比重显著提高,居民生活品质不断改善,历史文化名城特征更加彰显,现代环境治理体系更为健全,培育2个以上美丽四川建设先行试点县(市)。

——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环境质量逐步改善,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持续提升,城市优良天数比率达到86.8%,PM2.5浓度控制在33.6微克/立方米以内,重污染天气、城市黑臭水体基本消除,14个地表水国控、省控断面优良水体比例达到100%,土壤污染风险得到有效管控,森林覆盖率高于25.17%,生态安全格局基本形成。

——绿色产业比重显著提高。绿色循环发展的产业体系初步形成,重点行业和重要领域完成绿色化改造,特色优势产业集群成链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未来产业前瞻性布局,“2+5”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基本形成,生物经济规模达到1500亿元,清洁能源装备产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文旅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5%,一二三产业融合互促发展。

——居民生活品质不断提升。城市更新行动全面开展,城市园林绿化品质大幅提升,全面实施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培育6个省级百强中心镇,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达到70%,行政村农村生活污水有效治理比例达到85%以上,繁华城市与繁荣农村相得益彰,成功打造一批宜居宜业宜养宜游的建设样板,初步建成西部地级城市践行新发展理念公园城市典范。

——文化名城特征更加彰显。多层级多要素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基本健全,“三九大”品牌深化合作,文化展示力、发展带动力、文明传播力进一步彰显,国家级传统村落保护规划覆盖率达100%,成功创建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世界三星堆,安逸游德阳”名片持续擦亮。

——绿色政策体系趋于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公众参与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基本形成,成德眉资同城化共建机制更为健全,生态补偿、绿色金融等机制加快建立,生态示范创建全域推进,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通道进一步拓宽。

到2030年,美丽德阳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公园城市格局更加凸显,基本完成经济转型任务,绿色生产生活方式蔚然成风,影响人民群众生态环境幸福感的突出环境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更加完善,美丽德阳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清洁能源装备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总体达到国际一流水平,初步建成世界级清洁能源装备制造基地,培育4个美丽四川建设先行试点县(市)。

到2035年,基本建成美丽德阳。园中建城、城中有园、推窗见绿、出门见园的公园城市形态基本建成,生态空间与生产、生活空间衔接融合,绿色低碳循环的生产生活方式全面形成,城乡居民生活品质大幅提升,现代化环境治理体系成熟定型,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美丽德阳画卷全面呈现。

美丽德阳建设指标体系表

第三章以筑牢两山七水格局为根基,守护自然生态空间

第一节 守护山水相依的生态空间

筑牢龙门山生态安全屏障。优化龙门山生态安全格局,统筹推进山区生态保护修复和大熊猫交流廊道、沿山生态廊道建设,构筑“一核两廊”的大熊猫保护生态安全屏障。高质量建设大熊猫国家公园,以大熊猫国家公园“同城融圈”建设为突破口,统筹推进大熊猫九顶山小种群(岷山L种群)栖息地修复保护、植被生态系统恢复和改造、植被结构改善,严禁在邓池沟、龙门山山脊线及周边地区等核心保护区、核心控制区区域内进行生产开发活动,稳步推进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加快野生大熊猫交流廊道建设,打通九顶山小种群交流廊道建设,重点打通西南与白水河、龙溪—虹口,西北与土地岭虎牙种群栖息地的自由交流廊道,缓解大熊猫国家公园德阳片区野生大熊猫栖息地“破碎化”“孤岛化”难题,有效提升野生大熊猫种群“串门”“自由交流”甚至跨种群繁衍空间。构建沿龙门山生态廊道,统筹什邡、绵竹段龙门山资源,联动湔氐镇、蓥华镇、九龙镇、麓棠镇、广济镇等平原、浅山区域保护与开发,依托沿山路和S216 等交通线路形成自然与城市区域之间的带状生态隔离带与缓冲带。

建设龙泉山城市生态绿心。强化龙泉山保护修复,实行分区管控、分类保护,科学管控海拔600米以上的深丘或中山区域,优化提升海拔500至600米的浅丘及山前区域,着力改良树种提升林相、造林增绿减排固碳,建设生态优良、物种多样、季相丰富、功能复合的高品质森林,持续为龙泉山充“植”添绿,提升水源涵养与水土保持能力。持续提升龙泉山城市服务功能,合理布局区域生态康养、休闲旅游、体育健身、文化展示、高端服务及对外交往空间布局,开展“森林+”系列行动,创新探索“森林+运动”“森林+科普”“森林+康养”等生态赋能模式,因地制宜推动罗江—旌阳—广汉—青白江—成华—锦江—龙泉—双流—彭山—东坡—青神,罗江—中江—金堂—简阳—仁寿,中江—金堂—简阳—仁寿3条沿龙泉山通风廊道建设,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合力打造龙泉山生态绿心,联合成眉资实施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增绿增景”,积极开展沿龙泉山农旅融合发展区、籍田视高融合发展示范点、凯州淮州融合发展示范区、成眉新区产城融合发展示范点等毗邻地区合作,培育打造同城化绿色发展示范区,推动龙泉山功能由生态屏障提升为都市圈共享的世界级城市绿心和国际化城市会客厅。

构筑七条河流生态廊道。构建生态安全的河湖水系,充分发挥绵远河、石亭江、湔江、青白江、凯江、郪江、人民渠7条重要水域的河湖生态调控、循环、净化等生态服务功能,保障水资源,改善水环境,依托河湖水系构建自然生态廊道。提升河湖水域韧性,开展湿地恢复、河岸植被重建、生态堤防建设和河道疏浚综合治理等,逐步提升重点区域、重点城镇防洪排涝能力,整体提升流域的综合调节性能,保障区域防洪排涝安全,守护河道洁净安澜。以“千里碧道”为抓手,高标准实施河湖水系连通项目,推动青白江—三星湖、凯江—小东河、天府旌城直管区等水系连通工程,严格控制通道两侧建设总量和功能,修复生态廊道河网水系与湿地湖链,构建推窗见绿、开门亲水、移步入园的生态网络。到2025年,完成水系生态廊道建设244.55公里,重要河流宜绿地段绿化率达85%以上。

第二节 构建高效能产业空间

优化工业空间布局。深入实施制造强市战略,擎起万亿“工业雄心”,优化“一带两翼”产业空间布局。打造世界级清洁能源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带,以德阳经开区装备制造产业功能区、德阳高新区通用航空产业功能区、天府旌城总部经济产业功能区、罗江先进材料产业功能区、广汉数字经济产业功能区、天府数谷数字经济产业功能区、物流港临港制造产业功能区为载体,构建以天府大道北延线、G5京昆高速为纽带,南接成都、北连绵阳,串起广汉、旌阳、罗江的核心产业集聚带。壮大东翼产业集聚区发展优势,精准对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与成都“东进”战略,以中江医药食品产业功能区、凯州新城装备制造产业功能区为载体,积极融入成都电子信息、智能制造等产业生态圈,构建以金简仁产业带为纽带的产业快速增长极。提升西翼产业集聚区品质,以什邡通用航空产业功能区、绵竹医药食品产业功能区、德阳—阿坝先进材料产业功能区为载体,积极融入成都食品饮料、生物医药、航空航天产业生态圈,构建以彭什交界地带融合发展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夯实农业空间格局。聚焦平原、丘陵地域特色,打造300公里和180公里的乡村振兴“双环线”,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形成“两带两区”农业区域空间格局。强化粮食安全保障,以绵竹孝德、麓棠,什邡雍城、方亭等平坝区乡镇为重点,发展优质稻米、食用油料、高粱、小麦等产业,打造中部平原现代农业耕作带。以罗江略坪、金山,中江辑庆、仓山等丘陵地区乡镇为主体,推广优质水稻种植和旱作节水农业种植模式,打造东南丘区现代农业耕作带,共同建设“两带”现代化粮油生产基地。促进特色农业多元发展,以绵竹九龙、麓棠,什邡湔氐等沿龙门山乡镇为重点,发展蔬菜、水果、食用油料、茶叶等农业及旅游产业,打造龙门山山地农业发展区。以中江永太、罗江鄢家等为主,发展稻渔综合种养、设施蔬菜、观光农业等,打造龙泉山特色农业发展区,共同建设“两区”农业与生态融合发展。

构建优质高效的服务业格局。按照德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要求,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特色化聚集,形成与城市能级提升需求相匹配的“一核两区三轴多点”生产性服务业空间格局。助推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强化以德阳主城区为核心的引领作用,推动天府旌城、德阳经开区、广汉市等与德阳主城区串联协调,打造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核心区。龙泉山以西的旌阳、广汉、什邡、绵竹、罗江区域等龙泉市西部服务业拓展区,加快发展商务会展服务、家庭社区服务、人力资源服务等成长型服务业。龙泉山以东的凯州新城、中江县城区域等龙泉山东部服务业拓展区,发展医疗康养、文体旅游等新模式新业态。建立服务业发展集聚区,依托天府大道北延线,串联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核心区域以及天府数谷、天府检验检测园、物流港等服务业集聚区,构建成德绵生产服务协同轴。依托龙门山生态片区,充分发挥绵竹、什邡与成都“西控”区域自然生态、文化旅游资源优势,共同打造文化旅游协同发展轴。培育服务业新业态,依托龙泉山脉独特的生态自然景观,以及中江丰富的农产品、中药材等资源,打造龙泉山森林公园协同发展轴。积极培育市级支撑型服务业集聚区和县级成长型服务业集聚区,形成产业聚集、错位发展、优势互补、功能完善的服务业发展空间形态。

第三节 塑造风景美如画的生活空间

1.完善城镇空间格局。坚持“强心聚廊、联轴成片、簇群结合”,全面对接成都都市圈城镇空间发展布局,构建“一轴一核两翼”为引领优化城镇空间格局。强化“一轴”引领,优化以成德绵城市发展轴为核心的空间布局,支撑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集聚区域创新要素、区域高等级服务、重大产业功能。推动“一核”示范,强化成德同城发展的核心功能、现代化公园城市示范引领作用,重点提升城市能级,增强主城区对全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发展“两翼”支撑,整体提升什邡绵竹西翼、中江东翼城区综合服务水平,做强产业园区在两翼发展中的支点作用。

构建乡村发展新格局。衔接乡村国土空间规划,按照发展功能打造“四区”,形成乡村全面振兴和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协调推进什邡市石亭江产城融合发展片区、罗江区文旅科教城乡融合片区、中江县城乡融合片区等区域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建设城乡融合带动区。统筹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旌阳片区、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中江片区等区域环境治理、生态保护、绿色转型有机统一,构建科学发展格局和生态安全格局,建设美丽家园示范区。大力推动什邡市龙门山旅游带什邡半山片区、龙门山旅游带绵竹片区、绵竹市酒乡画境农文旅融合发展片区、旌阳区德孝文化农文旅融合发展片区、广汉市三星堆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片区、中江县仓山农文旅融合发展区、中江县继光湖生态康养旅游片区等区域文化旅游融合发展,高水平融入环成都文旅经济带和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建设文旅融合提升区。以绵竹市绵远现代农业发展片区、广汉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片区、罗江区生态农业产业片区、中江县凯北现代农业片区和郪江特色农业发展片区等区域现代产业体系推进乡村产业振兴,全力推进“粮食+、旅游+、生态+”等乡村产业优化、提质发展,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区。

构建“四园”全域公园体系。以园融景,将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城市,发挥区域内山林生态公园、田园乡村公园、城市特色公园、历史人文公园优势,构建“城园相融景如画”的全域公园体系。以蓥华山风景名胜区、大熊猫国家公园、九顶山风景名胜区、四川省鸭子河自然保护区、继光滨水公园等国家自然保护地体系中植被覆盖率较高的山林生态公园为主,提升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等生态服务功能。以绵竹年画村公园、凯江大回湾公园、调元镇美食公园、中国芍药谷运动康养主题公园、仓山音乐公园等具有特色农业、特色风貌、独特文化民俗的田园乡村公园为主,促进健康山水颐养公园、田园乡野休闲公园、乡村民俗体验公园的“颜值”“品质”双提升。以剑南春酒坊主题公园、雪茄文化主题公园、文庙公园、石刻公园、东湖山公园、龙泉山数字主题公园等城市特色公园为主,持续提升城市综合公园、专类公园、社区公园、小游园、微绿地、邮票公园的园林景观品质和绿地服务功能。以三星堆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白马关三国文化主题公园、德孝文化公园、雒城遗址公园、继光红色文化公园等历史人文公园为基础,丰富历史遗址公园、特色人文体验公园在历史与现代、文化与休闲方面的美感。

塑造现代公园城市发展格局。构建全域绿道网络,改造现有的村道、组道、机耕道、河堤道、园林道等绿道体系、路网体系,形成“走人字、游古道、品蜀水、环山野、绕丘田”的精品区域绿道,展现自然地理和历史人文的完美融合。依托重要的蓝绿空间及城市道路设置,规划浅山绿道、街旁绿道、公园绿道,打造城市级绿道。串联社区公园、小游园和街头绿地及社区公共服务设施,有效衔接公交站、地铁站,扮靓“回家的路”,形成“区域级、城市级、社区级”三级绿道体系。塑造大美城市形态,围绕绵远河公园带、天府大道北延线、龙泉山前山带等大型蓝绿空间、公园绿地、城市制高点,打造“望雪山”视廊。针对高铁区域、老城区域和柳梢堰区域三大片区,以立体天桥、人行通道、无边界公园等方式强化龙泉山与城市的无界融合,塑造“山城相依”的临山界面,实现“远可拥望雪览江山,近可游园观光”的愿景。营造“客厅—阳台—街市”特色城市滨水空间,差异化引导滨水空间的延线功能、交通组织和空间形态,形成石亭江“水客厅”、绵远河“水阳台”、天府旌城“水街市”等“多水映城、碧水润城”的中心城区滨水特色空间。

优化城乡交通空间布局。建设高效的城乡交通网络,加快推进市域铁路S11线建设,积极推动成都外环铁路前期工作,推进G5成绵高速扩容、G42成南高速扩容及德阳绕城南高速、S28 绵茂高速、S53 新德高速建设,完善天府大道北延线(德阳段)、德罗快通、德中快通、德什快通等干线通行能力,实现一环路(青衣江路、西一环、嘉陵江路、秦岭山路)、二环路(鸭绿江路、成德大道、南湖路、东山大道)、三环路(高速环)闭环成网。优化重要交通节点,对庐山路、泰山路、秦岭山路等城市干道拥堵节点进行改造,加快庐山路、泰山路下穿隧道建设,推动泰山路与嘉陵江路分离式立交、华山路与嘉陵江西路分离式立交建设。优化货运通道布局,推动孝黄公路(德阿公路至G108段)、孝黄公路东段、S401北京大道、G108旌阳区金沙江路至青白江界等过境通道与货运干线提升,完善枢纽体系。统筹充换电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围绕新能源汽车发展态势,积极推进充换电网络布局,合理布局加氢站,协同周边市(州),构建成渝双城经济圈内的城市加氢网络。

第四章 以建设中国装备科技城为引领,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第一节 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切实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有序推动清洁能源发展,优化能源生产结构,加大光伏、生物质发电等装机规模,大力推动户用光伏等分布式电源建设,稳步推动中江天然气发电、绵竹抽水蓄能等项目建设。推动构建互联互济的新型电力系统,优化电网建设布局,完善核心主网架结构,加快德阳南500千伏变电站及配套布点建设,积极推动“新能源+储能”、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发展,开展智能配电网、微电网建设,因地制宜建设天然气调峰电站和新型储能电站,提升系统综合调节能力。促进新型储能产业发展,加强锂电池、飞轮储能、重力储能、压缩空气储能等储能装置系统集成核心技术和关键装备研发,创新推进机械储能产业发展,适度拓展磷酸铁锂、锂电池铜箔等原材料本地产能,切实推进什邡动力电池和储能产业生产基地等项目建设,推广“二氧化碳储能+飞轮储能+光伏发电”示范项目,形成全链条储能产业体系。到2025年,清洁能源装机结构提升至70%以上,天然气年产量达到30亿立方米。到2030年,清洁能源装机结构提升至80%以上,天然气年产量达到40亿立方米。

扎实推进节能降碳增效行动。系统提升园区能效,针对“电、热、冷、气、水”等多种能源流,建设智慧化能源综合管控平台,开展园区公共设施节能改造,切实提升园区“绿电”比例,推动什邡经济开发区实施近零碳排放试点园区、德阿新材料化工园区综合能源利用项目建设。促进能源生产领域节能降碳,优化能源生产工艺流程,推动化石燃料向原料转化和生产端清洁能源利用,加快电能替代,推广应用安全节能技术和设备,构建高效顺畅能源物流网络,提高能源系统整体效率。加强新型基础设施节能降碳,在交通、能源、工业和市政等基础设施规划建设中同步考虑5G建设,采用直流供电、分布式储能、“光伏+储能”等模式,提升新型基础设施绿色电能使用水平,积极推广使用高效制冷、先进通风、余热利用等节能技术,提升数字信息基础设施整体节能水平。到2025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比2020年下降14.5%。到2030年,重点耗能行业能源利用效率达到国际国内先进水平,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70%以上。

发展循环经济助力节能降碳。推进产业园区循环化发展,重点推进绵竹新市化工园区、绵竹新材料化工园区绿色转型,支持和鼓励园区基础设施共建共享、集成优化,通过循环化改造实现园区各项资源能源利用率提升和污染物大幅降低。建立健全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开展国家级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重点城市建设,健全完善废旧物资循环利用和回收物流体系,推动废旧轮胎、废旧动力电池、废旧电器、报废汽车等回收利用。推进垃圾减量和资源化,提升垃圾分类效率,综合利用厨余垃圾进行生物处置和生产工业油脂、生物柴油、土壤调理剂、沼气等,大力推进磷石膏、冶炼废渣等大宗工业固体废物在矿井充填、筑路材料、市政基础设施充填材料等规模化利用,推动在土方平衡、林业用土、环境治理、烧结制品及回填等领域大量利用建筑及装修垃圾,提升建筑及装修垃圾综合利用率。到2025年,城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率100%,市中心区域餐厨垃圾无害化处置率100%,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75%,大宗固体废物年利用量达到1000万吨左右。到2030年,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实现全覆盖,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80%,大宗固体废物年利用量达到1300万吨左右。

推进城乡发展全面“向绿而行”。强化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充分衔接国土空间规划和各类专项规划,统筹统筹生产、生态、生活三大空间布局,推动以“三线一单”为核心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的落地应用。大力发展节能低碳建筑,全面推行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节水标准,实施绿色建筑创建行动,推进城市和园区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发展,老旧小区改造、农村危房改造、抗震加固等同步实施节能改造和设备更新,切实推进绿色建材领域“德阳造德阳用”,推动绿色建筑规模化发展。加快优化建筑用能结构,推动可再生能源建筑一体化应用,积极提升新建厂房、公共建筑等屋顶光伏比例,推进新建建筑太阳能光伏一体化设计、施工、安装,在大型商场、办公楼、酒店等建筑中推广应用热泵、电蓄冷空调、蓄热电锅炉,探索建设以“光储直柔”为特征的新型建筑电力系统,发展柔性用电建筑。推进农村用能低碳发展,实施农村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积极推进绿色农房建设和农房节能改造,鼓励农光互补、林光互补等复合开发模式,加快生物质发电向热电联产转型升级,推动天然气供气设施向农村延伸,持续提升农村电网供电保障能力。到2025年,城镇建筑可再生能源替代率达到8%,具备条件的地区新建公共机构建筑、新建厂房屋顶光伏覆盖率力争达到50%。

推进交通运输领域绿色低碳发展。优化绿色低碳交通运输结构,以德阳国际铁路物流港、保税物流中心为依托,推进大宗货物和中长距离运输“公转铁”,大力推行“一单制”联运服务。构建绿色高效交通运输体系,大力发展智慧交通,推动5G、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在交通运行监测预警、交通污染防治、能耗及碳排放统计分析等领域的应用,实施德阳公交南站、成兰铁路客运枢纽站等交通站点智慧化改造,打造系统配套、一体便捷、站城融合的智能交通枢纽,建设德阳城市交通大脑。广泛普及节能低碳交通工具,大力推广绿色清洁交通运输工具,科学推进电力、天然气、氢能在公共领域清洁能源车辆的推广应用,促进短途运输车辆向轻型、厢式、专用型、低排放方向发展。到2030年,当年新增新能源、清洁能源动力的交通工具比例达到40%左右,营运交通工具单位换算周转量碳排放强度比2020年下降9.5%左右。

第二节 壮大装备制造产业引领优势

全面推进清洁能源装备制造。做优做强机械装备产业集群,以产业高端化、集群化、绿色化、智能化、服务化为主攻方向,着力构建清洁能源装备创新策源、成套和极限制造、智能制造和产业互联网、基础材料和关键零部件供给、系统集成服务“五大中心”,彰显清洁能源装备制造“硬实力”。优化完善产业发展链条,做大做优做强以风电、水电、核电、气电、太阳能、氢能、地热能等为主的“源”端装备,以先进电网装备为主的“网”端装备,以充电桩、节能电动机等为主的“荷”端装备、以抽水蓄能、空气储能、飞轮储能、锂电池等为主的“储”端装备,构建涵盖研发、设计、制造、服务、运维等各环节的清洁能源装备制造全产业链,增强产业配套、延链、补链发展能力。提升产业发展能效,推动装备制造业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集成转变,支持整机企业向研发设计、智能制造、运维服务等微笑曲线两端延伸,鼓励开展一体化解决方案服务、供应链管理服务、定制化服务、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等新业务,提升清洁能源装备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水平。到2025年,清洁能源装备产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建成国省级创新平台80余个。到2030年,清洁能源装备产业产值突破2200亿元,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等绿色示范主体突破20家。到2035年,清洁能源装备产业产值突破3000亿元,全面建成世界级清洁能源装备制造基地。

创新发展优势与新兴产业。构建食品饮料产业集群,延伸食品饮料产品上下游产业链,支持食品饮料企业开发采用绿色生产工艺,推广使用清洁能源、环保原料、节能技术设备、安全环保设施等,提高生产过程的密闭化、连续化、自动化、循环化水平,重点培育世界知名的1000亿级白酒、烟草产业基地,建设一批绿色食品饮料厂、绿色食品饮料园区,打造国内知名、优势突出、绿色生态的食品饮料产业基地。发展先进材料化工产业,多元化发展锂电材料、特种金属材料、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电子材料、新型显示材料等细分领域,提升基础锂盐生产规模,发展磷酸铁锂材料,探索磷酸铁锰锂材料、锂离子电池隔膜材料等,打造具有绿色低碳循环示范效应的3000亿级材料化工产业集群,形成在西部地区具有较大影响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先进材料产业基地。加速发展数字经济产业,推动工业互联网建设和数字赋能,依托德阳光大AI未来城新经济产业园、东湖智力新经济产业(孵化)基地等,形成电子信息、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业态并举的多元数字产业格局,建成西部领先的2000亿级数字经济产业集群,打造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四川)先行区。

推动传统产业绿色转型升级。强化基础化工产业转型,以绿色低碳环保为导向,积极推进绿色环保技术在天然气化工、氯碱化工以及精细化工行业的迭代升级,推动氢能、生物燃料、合成原料、垃圾衍生燃料等替代能源在化工行业实现规模化应用,有序推动清洁生产改造,鼓励龙蟒大地、龙佰钛业、金路树脂等有条件的龙头企业革新传统生产工艺装备和工艺替代,进一步发挥磷化工产业的资源、技术与产业优势。推动钢铁产业转型发展,积极研制高端装备用特种合金钢、核心基础零部件用钢、钒钛特种钢材等产品,鼓励电弧炉短流程炼钢技术推广,协同消纳城市及周边废旧钢铁,支持四川盛泉钢铁集团有限公司进行超低排放改造,发挥西南钢铁智慧产业园作用,构建钢铁供应链一体化服务平台,建成西南地区规模最大、功能最完善、配套最齐全、辐射范围最广的先进、生态、和谐的创新钢铁产业中心。大力发展新型建材,加快水泥、玻璃、墙体材料、化学建材及装饰装修建材等产业转型升级,引导建材行业轻型化、集约化、终端化、制品化转型,支持西南水泥、信义节能玻璃、四川嘉寓门窗、四川良木道、联塑管业集团等企业提升资源利用效率与行业竞争力,持续推动建材产业健康发展。

第三节 发展环境友好生态农业

高标准建成“天府粮仓”。深入实施“藏粮于地”战略,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集约用地制度,全面推行“田长制”,构建市县乡村组五级联动覆盖全部责任到人、监管到位的耕地保护网络,有效防止耕地“非农化”“非粮化”,完善广汉人民渠、什邡前进渠、绵竹牟尼庙支渠、罗江高峰和石庙、中江元兴右干渠等骨干渠系和支斗农渠系配套建设和现代化改造,优先在永久基本农田、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建设一批“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筑牢粮食生产安全基础。全面落实“藏粮于技”,坚持“以粮为主,粮经统筹”发展,加快广汉市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旌阳区粮油现代农业园区、中江县粮油现代农业园区等粮食园区建设,提升旌阳区稻菜现代农业园区、广汉市稻菜现代农业园区、什邡市稻菜现代农业园区、中江县稻菜现代农业园区等水旱轮作区粮食生产能力,着力开展优良新品种、先进新技术、适宜新机具示范推广,优化主要粮经作物种植结构、品种结构、品质结构,充分展现稻菽千重浪、遍地粮满仓的“天府粮仓”大美画卷。到2025年,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313万亩以上,争创30个县级及以上粮油现代农业园区。

促进农业特色优势产业集聚发展。实施现代农业产业提升工程,培育建设农业产业强镇、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发挥罗江区金山镇国家农业产业强镇品牌效应,不断扩大水稻、粮油种植产业、万亩优质梨产业优势,带动旌阳区德新镇、什邡市湔底镇等特色农业发展,打造一批主导产业突出、产业链条深度融合、创新创业活跃、产村产城一体的农业产业强镇。壮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规模,依托什邡市、罗江区等建设四川省设施蔬菜产业集群,打响什邡绵竹紫皮大蒜“蒜盘”和大蒜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品牌,提升罗江调元镇万亩优质青花椒生产基地、龙泉山优质柑橘与桃产业带,龙门山优质猕猴桃与梨产业带,什邡黄背木耳优势产业集群、龙泉山丹参与白芍中药材种植产业带、中江县东南优质蚕桑产业带的知名度,打造中药材、水果、蔬菜、食用菌、蚕桑等“五大”名优特色优势产业。提升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品质,发挥罗江贵妃枣、广汉缠丝兔、广汉松林桃、什邡板鸭、中江柚、罗江鳜鱼等产品品牌优势,扩大产业发展空间。

推动农业绿色循环发展。推广秸秆焚烧生物质发电、成型颗粒燃料等秸秆能源化利用模式,加快推进生物质发电项目建设,鼓励农林生物质发电项目实施热电联产,完善秸秆“收、储、运、加、用”相关基础设施和产业体系。推进养殖业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实现以种定养、以养定种,就地消纳、种养循环,构建养殖与种植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良性互动的可持续生态系统,采取“干清粪+储粪池+沼气池+沼液池+干粪堆放场+消纳土地”的治理方式,实现种养平衡。发展现代高效节水农业,推进适水种植、量水生产,推广膜下滴灌、垄膜沟灌等农田节水技术和地膜覆盖、耕作保墒等农艺节水措施,实现灌溉精准化、节水长效化,做好田间节水文章。发展智慧农业,结合5G、遥感监测、人工智能、无人机等技术,建立土地利用动态采集分析数字农业管理平台,推广水肥一体化智慧灌溉、视频监控、无人农机、AI病虫害监测等物联网设施,创新智慧农业应用场景。

专栏一重装之都绿色低碳发展行动

1.重点工业绿色低碳发展行动。面向清洁能源设备,提升火电、水电、气电(燃气轮机)、核电、风电设备的设计研发及关键材料、零部件、控制系统制造水平,加大飞轮储能装置、全钒液流电池的研发应用,发展用于分布式能源系统及热、电、冷联供,应用微型、小型燃气轮机组成的微型或小型CAES电站,加快多层包扎高压储氢容器、高压大容积储氢罐、大容积液氢球罐、液氢运输及加注设备等氢能储运与利用领域的研发推广。推动冶金装备向智能化先进冶金装备转型升级,石化装备向智慧石化装备转型升级。培育通用航空、轨道交通、智慧农机等特色装备发展。发展智能网联汽车、先进工程机械、节能环保装备等新兴产业。

2.生态农业绿色低碳行动。加强全市242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和管护,重点发展水稻、小麦、玉米目标粮食作物。大力改造稻田、冬(囤)水田及老旧池塘,建设一批稻鱼综合种养示范基地,打造旌秀桂花智慧农业园区、罗江区川菜食材基地、广汉市连山镇水果现代农业产业园、什邡雪茄现代农业园区、什邡市川芎现代农业园区、绵竹市沿山猕猴桃现代农业园区、中江柚现代农业园区等一批特色农业产业园区。建设稻菜轮作优质蔬菜供应基地30万亩,提升改造标准化果园10万亩、桑园3万亩,建设中药材标准化基地5万亩。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开展整县推进秸秆综合利用试点,推广种养循环模式,大力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争创1个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培育一批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和优势特色农产品品牌。

第五章 以保护中国鸟语城为核心,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第一节 分类打造沱江之源生态美

推进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高质量建设大熊猫国家公园(德阳片区),以保护大熊猫及其栖息地为核心,强化自然生态系统原真性、完整性保护。加强大熊猫国家公园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开展生态系统、重点物种及重要生物遗传资源调查、监测、评价,推动保护与管理、建设与发展的制度体系建设。加强大熊猫野生种群的保护管理,修复大熊猫九顶山小种群栖息地和生态交流廊道,打通九顶山-土地岭生态交流廊道,强化大熊猫九顶山小种群等珍稀濒危物种保护复壮。构建德阳片区监管巡护体系,科学设置德阳片区保护站点和巡护样线,开展标准保护站建设。建设德阳片区天空地一体化监测平台体系,构建“前端感知+中段传输+后端服务”的天空地一体化监测平台。大力推广德阳片区生态体验和自然教育,打造德阳大熊猫IP,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在绵竹市清平镇、九龙镇和什邡市蓥华镇开展入口社区共建。

加强“两区一园”自然保护地建设。推进四川鸭子河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维护和修复红胸黑雁等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及其栖息环境,规范自然保护区内生态友好型经营活动。加强剑门蜀道(德阳段)、九顶山、蓥华山等风景名胜区保护,实行科学规划、统一管理、严格保护、合理利用。重点提升四川云湖国家森林公园、四川龙门山国家地质公园(德阳片区)、四川绵竹清平—汉旺国家地质公园、四川省天鹅省级森林公园等自然公园保护和建设,有效保护珍贵自然景观资源、地质地貌及其所承载的生态功能和文化价值。加快推进“二区一园”自然保护地分类分级管理体制,实施自然保护地管理评价考核和自然保护地生态系统保护成效评估。到2035年,“二区一园”自然保护地管理效能显著提高,大自然的馈赠得到全面守护。

强化“五丘三坝二分山”生物多样性保护。加强东部丘陵地区生态系统保护,以旌阳(和新镇、双东镇、新中镇)、罗江、中江等龙泉山周边区域为保护重点,推进河流、水库、池塘、农田湿地、农林复合生态防护体系、道路绿带、河道走廊等建设。提升中部平坝地区生态系统功能,以旌阳、罗江、广汉、什邡和绵竹等区域为保护核心,重点保护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国有林场等生态系统功能,采用乔灌、林果、林草、林粮等立体间作栽植模式,改善农田动植物多样性生态环境。持续夯实西部山区生态屏障,聚焦什邡(蓥华镇)、绵竹(清平镇、汉旺镇、九龙镇、广济镇)等龙门山周边区域,加强森林、野生动植物资源管理,重点保护大熊猫、川金丝猴、羚牛等国家I级、Ⅱ级重点野生动物,推动西部山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屏障建设。到2025年,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有效提升,国省重点保护物种及四川省特有物种有效保护比例达85%以上。

分类推进生态保护修复。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综合应用自然恢复和人工恢复两种手段,因地因时推进“两山两区两水多廊”国土绿化,分区分类推进森林、河湖湿地、矿山、水土流失等重大生态修复。科学推动河湖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修复,重点修复绵竹、什邡等岷山—大渡河流域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水源涵养区,统筹推动河湖湿地保护与流域污染治理。加快矿山地质环境修复与治理,以龙门山、龙泉山和沱江流域河流沿岸历史遗留矿山为重点,通过地貌重塑、土壤重构、植被重建、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重组等措施,推动旌阳、罗江、中江等区域建筑用砂岩和砖瓦用页岩无主露天废弃矿山,恢复和提升矿区生态功能。持续开展水土流失防治,重点保护绵竹、什邡山区林草植被,推动西北部沿山地区以及东南部丘陵地区开展以整治坡耕地、发展经果林、营造水保林等为重点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到2035年,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1703平方公里,矿山生态修复1平方公里。

第二节 持续提升公园城市天空蓝

聚焦“三大结构”实施源头治理。优化调整产业结构,综合考虑德阳市大气区域传输规律和空间布局敏感性等,强化分区分类差异化大气环境分区管控,持续推进什邡经济开发区近零碳试点建设,引导德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广汉工业集中发展区等园区开展近零碳排放园区试点,鼓励开展循环经济产业园区、绿色工业园区、绿色智慧示范园区建设,实现主要污染物产生量大幅降低。持续调整能源结构,实施煤炭消费减量替代工程,重点控制化石能源消费比例,提升清洁能源消费占比,探索农光、林光、渔光等“光伏+”项目,推进形成以德阳经济技术开发区为核心、德阳高新区和凯州新城为支撑的清洁能源装备特色产业带。加快调整运输结构,构建绿色交通运输体系,推动城市步行和自行车等慢行交通系统建设,依托德阳国际铁路物流港加速大宗货物、集装箱运输“公转铁”,优先在城市公交、出租(含网约车)、环卫、城市物流配送、邮政快递、党政机关公务用车等领域推行新能源汽车,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瞄准稳定达标协同管控。围绕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部署,协同开展空气质量持续稳定达标和碳达峰“双达”行动。聚焦旌阳、罗江等重点区域实施空气质量达标攻坚,加强细颗粒物、挥发性有机物协同控制,加强移动源和面源污染防治,协同减少氮氧化物(NOX)和挥发性有机物(VOCs)排放。以广汉、绵竹、什邡、中江等为重点,加强城市精细化大气污染管控,强化重点企业挥发性有机物全过程管理,实现已达标县(市、区)空气质量持续提升。强化重污染天气应急管控,以夏季和秋冬季作为重点控制时段,推动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鼓励四川利森建材集团有限公司、龙佰四川钛业有限公司、四川宏达股份有限公司(洛水基地)等重点企业开展绩效等级提升行动。开展工业源、扬尘源、移动源整治等“六大专项行动”,提升机动车清洁化水平,建立“以克论净”扬尘考核和绿色标杆工地管理体系,以机械、建材、化工等重污染、高耗能、高排放行业为主,大力推进VOCs、NOX等多污染物协同减排。到2027年,市区细颗粒物平均浓度下降到33.6微克/立方米以下。到2035年,市区细颗粒物平均浓度下降到30微克/立方米以下。

第三节 统筹治理沱涪两江水

科学保护沱(涪)江水资源。强化沱江、涪江水资源刚性约束,严格落实水资源用水总量、用水效率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管控,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考核制度,实现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综合考虑中江、广汉、旌阳、罗江等缺水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格局和保护需求,构建总量控制、定额管理、资源优化、集约节约的水资源保护管理体系,合理配置生活、生态、生产用水,实现全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实施全面节约战略和国家节水行动,推进广汉市、罗江区节水型社会标准化建设,强化工业、农业、生活节水系统化改造,开展水循环利用提升行动,实现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到2025年,全市用水总量控制在18.86亿立方米以内。到2030年,全市用水总量控制在21.5亿立方米以内,水资源得到有效保障和合理利用。

分类施策改善水环境。深入实施城镇污水垃圾处理工程,加快完善污水管网体系,建立完善市政排水管网系统,推行污泥片区无害化处置和资源化利用,推动污水处理绿色低碳标杆厂建设。全面加强水污染防治,开展以石亭江、湔江、郪江、凯江等为重点的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统筹推进不达标水体、城市公园水体和工业、农业等污染综合整治,全面消除沱江、涪江流域劣V类水体,全面推进广汉、绵竹等国家级农村黑臭水体整治,将什邡“三水”统筹智慧管理平台打造成“美丽河湖智慧城市”示范样板。强化土壤、地表水、地下水污染协同治理,开展以什邡、绵竹、罗江为重点区域和农业、“三磷”为重点领域的地下水环境污染整治,加强罗江区略坪镇等国家地下水环境质量考核,逐步建立“分区管理、分类防治”的地下水污染防治体系,推动什邡经开区入选全国化工园区土壤及地下水污染管控修复试点。强化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加强农村分散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监管,加快绵竹市官宋硼渠首、中江县黄鹿水库、旌阳区孝感水厂和华强沟水库等应急备用水源地建设。到2025年,全市地表水考核断面水质优良率和乡镇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均达100%。

全力打造优美水生态。强化河湖生态流量管理,积极推进“引大济岷”工程,提升通江、高景观、鹰嘴岩等水库调蓄能力,建立生态流量监测预警机制,保证凯江、石亭江、绵远河等主要河流基本生态用水需求。推进河湖生态屏障建设,实施绵远河、石亭江、凯江、郪江等主要江河水生态提升工程,实施旌湖、东湖山生态保护修复项目,推动沱江水系水网滨河两岸生态缓冲带建设,促进凯江—小东河、石亭江—射水河等河湖水系断带合拢、改造更新。加快推进美丽河湖建设,推进以绵远河、石亭江、湔江、青白江、凯江、郪江、人民渠等流域湿地保护为重点的湿地公园建设。到2027年,绵远河、湔江、凯江、射水河等建成省级及以上美丽河湖。到2035年,北河、富顺河、中河、郪江、人民渠、华强沟水库、八角水库等建成省级及以上美丽河湖。

立足源头防范水风险。强化水环境风险评估,实施重点流域、区域、工业园区、饮用水水源地、重要生态功能区风险源差别化管理。加快绵远河、石亭江等重点流域建设水环境风险预警平台,全面实施重点河流环境应急“一河一策一图”,不断提炼和完善“以空间换时间”的突发水污染事件应急处置模式。深入开展绵远河、石亭江、湔江、青白江、凯江、郪江、人民渠、华强沟水库等重点流域及饮用水水源地风险排查,加强旌阳、罗江、什邡、绵竹、中江等区域内人民渠沿线污染综合治理。全面实施防汛水利提升工程,加快推进沱江干流德阳南北段、绵竹市射水河梅子沟等一批重点防洪治理项目,加强广汉、什邡等城市防洪排涝治理。强化流域上下游信息共享和协调配合,加强公安、消防、水利、交通运输、应急管理、生态环境等部门应急联动,共同防范区域水环境安全风险,保障河流安澜和健康。

第四节 系统保护旌城土

强化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开展土壤污染家底“精准掌控”行动,全面排查土壤环境风险隐患,建立健全土壤污染分区管控体系。加快工业企业污染源头预防,加强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隐患排查、涉重金属重点行业企业和园区监管,全面开展涉镉等重金属排放在产、关停企业排查和问题排查整治“回头看”,推动矿产资源开发和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加强农业污染源头防控,深入推进以广汉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德阳市旌阳区粮油现代农业园区、绵竹市猕猴桃现代农业园区、中江县中药材现代农业园区等为载体的化肥农药减量化示范区建设,加强以中江、绵竹、什邡、罗江等畜牧大县的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加强农业投入品和废弃物监管。到2035年,土壤环境风险得到有效管控。

推动天府良田分类管控。强化优先保护类耕地保护,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在永久基本农田集中区域不得规划新建可能造成土壤污染的建设项目,深入实施打造更高水平“天府粮仓”德阳片区实施意见,推动“天府粮仓”德阳多产粮、产好粮。巩固提升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加快推进德阳市全域耕地土壤污染成因排查,强化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和风险管控,推动污染退化耕地治理和修养生息,加强受污染耕地产出秸秆管理和酸化土壤调节,推动什邡、绵竹等受工业园区、有色金属冶炼、无机酸制造影响较大的乡镇发展稻渔综合种养。加强严格管控类耕地风险管控,鼓励采取改种饲用作物、观赏花卉苗木、生物质高粱和发展非土壤基质食用菌、水果等农产品生产等措施,确保严格管控类耕地退出水稻、小麦、玉米等口粮种植。

加强建设用地管控修复。严格污染地块用地准入,动态更新污染地块名录及其开发利用负面清单,未达到土壤污染风险评估报告确定的风险管控、修复目标的建设用地地块,不得开工建设任何与风险管控、修复无关的项目。有序推进污染地块风险管控和治理修复,坚持标本兼治,强化暂不开发利用或现阶段不具备治理修复条件的污染地块风险管控。积极探索土壤污染治理修复技术,探索具有地方特色、可复制、可推广的重金属等治理修复实用技术。到2027年,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得到有效保障,确保老百姓“住得安心”。

专栏二山水之城生态环境改善行动

1.自然保护地建设行动。开展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持续推动大熊猫国家公园德阳片区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国家公园管理、国家公园协调发展、保护科研和科普宣教等项目。加强自然保护区重要生态系统恢复,在九顶山省级自然保护区、蓥华山自然保护区、鸭子河湿地自然保护区的核心保护区开展植被恢复,加强受损森林、草原、湿地生态系统修复,开展工矿废弃地生态修复。强化自然保护区重点物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在九顶山省级自然保护区、蓥华山自然保护区、鸭子河湿地自然保护区开展重点物种及其栖息地调查,实施区域物种及栖息地保护,加强栖息地巡护管理,开展生态环境恢复,建设生态廊道,构建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

2.生态保护修复行动。强化矿山生态修复治理,推进龙门山、龙泉山和沱江流域沿岸历史遗留废弃矿山治理修复工程、“龙门山煤炭、非金属矿开采区”省级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中江县建筑用砂页岩重点治理工程。推动森林生态修复治理,以西北部龙门山和中部龙泉山的森林保育区为核心构建生态屏障系统提升生物多样性维护、水源涵养功能和生态碳汇能力。加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实施东南丘陵水土流失防治重大工程,有序推进龙门山、龙泉山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推动河湖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加强绵远河、石亭江、湔江等河湖湿地生态区域的保护管理,逐步恢复河湖湿地生态功能。

3.大气环境质量提升行动。推进 PM2.5和 O3协同防控、VOCs 与 NOx 协同减排,加强季节性污染排放调控,实施重污染天气差异化应急管控。持续推进水泥、砖瓦、玻璃、水泥制品、石灰石膏等建材行业废气排放提标改造,化工、工业涂装、橡胶塑料、制药、包装印刷等重点行业建立完善源头、过程和末端的 VOCs 全过程控制体系。强化工业园区污染治理,以涉及铸造、建材、有色、包装印刷、家具、涂装、有机化工行业为重点,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重点针对德阳经开区等国家级、省级开发区和凯州新城、广汉工业集中发展区开展“一区一策”废气治理。

4. “四水同治”行动。统筹推进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水资源保护、水风险防范,夯实美丽河湖建设。加快推进通江水库、高景关水库、金花寺水库等骨干性水网建设,推进引大济岷等调水工程建设,支持绵远河旌阳区獐子堰、石亭江旌阳区红旗堰生态流水堰工程。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推进广汉龙井堰、坪桥河,什邡筏子河21支渠,绵竹24支渠,罗江黄水河,中江清溪河、仓山河、小东河等重点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加快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完成石亭江、天元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提标扩容工程,实施旌阳区供水建设项目、凯州新城污水处理厂扩能及再生水利用项目、中江县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改扩建工程,绵竹物流园区工业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及配套系统提标改造项目。加快推进水生态修复工程,在罗江区、广汉市、什邡市、中江县等地实施流域水环境治理项目及水环境整治提升项目,实施坪桥河、濛阳河等流域水生态综合治理项目,什邡市刘家庵、洗脚河水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加快推动什邡经济开发区地下水污染治理试点工程。

5.土壤污染风险防控行动。深化以四川宏达股份有限公司(师古基地)、双盛禾丰工业集中发展区、新市工业集中发展区、德阿产业园等铅锌冶炼、无机酸制造、无机盐制造行业企业周边地土壤环境质量调查,有序开展周边大气干湿沉降中重金属镉监测。加强固体废物堆场污染监管,以四川龙蟒磷化工有限公司(新市基地)磷石膏堆场等6座在用固体废弃物堆场为重点开展环境隐患点排查和整治,有序推进污染地块风险管控和治理修复。

第六章 以建设天府后花园为目标,打造美丽宜居城乡

第一节 打造天府城市公园形态

推动城市增绿添彩。以“公园+”建设思路,依托德阳“两山七水”自然山水骨架脉络,打造“蓝绿田汇融、人城水共生、德韵意满城”的公园城市形态,在城市方寸之间邂逅诗和远方。大力实施“增绿添彩”行动,推动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璀璨“绿心”、大熊猫国家公园生态“绿肺”、三条楔形绿地“绿楔”、五条绿道“绿脉”、两江发展“绿廊”、五大街道“绿轴”、天府旌城等“绿居”及三星堆、文庙、工业记忆等“绿园”的“八绿润城”示范性工程,开展旌湖两岸、东湖山和城市重要街道、重点建筑、特色商圈夜景光彩行动,在自然回归与现代突围中点亮现代化公园城市地标。到2035年,实现“来可拥望雪览江山水城之秀”“留可品绿色宜居活力城之美”的美丽德阳建设愿景。

全域建设“无废城市”。系统谋划“无废城市”建设,研究制定德阳市重点行业与领域碳达峰目标、路线图,将绿色低碳发展理念科学融入生产生活全过程,探索建立兼具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无废城市”建设模式,推动德阳建设国家资源综合利用“双百工程”示范基地。加快“无废城市”“两网”(再生资源回收网络、垃圾分类收运网络)融合,实行生产、收集、运输、贮存、利用处置等全过程监管,统筹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农业废弃物、建筑垃圾、危险废物等利用处置能力集约化、专业化、科技化、规模化建设,推进锂渣规模化、高值化、多样化利用,稳步推动德阳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实施绵竹龙蟒磷石膏综合利用升级改造工程,推动什邡磷石膏综合利用和规范整治。积极开展全域“无废城市”创建,推动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梯次发展“无废园区”“无废企业”等“无废细胞”集群,选择罗江区等有条件、有基础且规模适当的乡村开展“无废乡村”建设试点示范。到2025年,力争成功创建全国“无废城市”,建成“无废细胞”100个。

引导绿色低碳生活。加大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推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进学校、进农村、进企业、进社区等,依托环境日、生态日、地球日、节能宣传周、低碳日等开展绿色低碳主题活动,培育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构建从干部到群众、家庭到学校、企业到社会的全民参与机制,加快推动居民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由“筑基”向“践行”转变,营造建设美丽德阳良好氛围。开展绿色低碳生活专项行动,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探索建立低碳产品认证、碳足迹评价、“碳普惠”等公众参与机制,将绿色消费、绿色就餐、绿色出行、废物回收等低碳行为积分化、价值化,通过标签化手段强化居民对绿色低碳产品属性及身体践行的价值认同。鼓励支持绿色出行,丰富“轨道交通+新能源公交+绿道慢行”多样化绿色出行选择,强化建筑节能,推进城市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因地制宜推动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稳妥推进装配式建筑发展。到2035年,基本形成人人、事事、处处、时时践行绿色低碳生活理念的社会风尚。

第二节 促进旌城城镇升级蝶变

提升城镇管理“精”度。科学合理确定中江、广汉、旌阳等城市人口、用水、用地规模及开发建设密度和强度,规划引领城市精细化管理,突出规划在城市精细化管理中的先行作用和链条传递,统筹推进城镇治理规划、建设、管理闭环一体化。深入推进城镇精细化管理,重点围绕公共场馆、商业街区、农贸市场、通行系统、老旧社区等区域分级分类推进精细化管理示范项目,推动重要市政公用设施布局向城郊及中心镇延伸,实施城市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工程,以绣花功夫静心雕绘“城市会客厅”。建立城市管理高位协调机制,推动完善市政道路、园林绿化、市容环卫、城管执法、公共服务等领域精细化管理标准规范体系,加快数字化城市管理向智慧化升级。到2035年,基本实现城镇管理精细化、智能化、规范化。

增强城镇宜居韧性。实施美丽建设基础设施提质工程,构建绿美常在、和谐自然的交通、能源、物流、水利、环保、市政等领域基础设施体系,加强“一老一小”等适老化和适儿化改造,增强城镇基础设施的安全实用韧性。强化城市内涝系统化治理建设,系统推进全域海绵城市建设,因地制宜推动天然海绵涵养区、海绵缓冲与水生态保护保护区、海绵城市新建区、海绵城市改造与水质提升区、海绵城市更新与污染控制区、海绵城市建设与水质净化区等6大分区建设,推动青衣江下穿宝成线等内涝点综合治理,加快实施自然洼地、坑塘沟渠、园林绿地、广场和次要道路等雨洪调蓄和行泄工程,形成“上蓄中疏下泄”的现代化排涝格局。推进“智慧城市”“管廊城市”等新型城市建设,强化新理念、新技术、新模式运用,着力破解“城市病”,注重城市风险防控,提升城镇宜居指数、群众幸福指数。

彰显城镇美丽特质。借助“三星堆”品牌优势,擦亮“世界三星堆,天府后花园”的德阳城市名片,统筹推进“刷新”全域面孔和保留德阳记忆,营造更有温度、更具韵味、更具生活气息的美丽德阳。旌阳区以“都市田园,烟火旌阳”为主题形象,重点体现德孝、露营、休闲、艺术等特色元素。罗江区以“蜀道门厅,调元故里”为主题形象,重点体现调元、三国、诗歌、蜀道等特色元素。广汉市以“世界三星堆,古蜀原乡游”为主题形象,重点体现三星堆、美食、田园、桃源等特色元素。什邡市以“雪茄之都,山水什邡”为主题形象,重点体现雪茄、清凉、康养冰雪等特色元素。绵竹市依托美丽四川建设先行试点市优势,以“美酒名城,画境绵竹”为主题形象,围绕年画、美酒、运动、芳香等特色元素,打造试点探路的美丽示范,以点带面,典型引路,推动美丽四川建设整体向纵深推进。中江县以“继光故乡,乐游中江”为主题形象,重点体现黄继光、大乐、挂面、芍药等特色元素。加大城镇历史建筑、历史遗存、工业遗产的保护和挖掘,引导小城镇多元特色发展,梯度培育德阳清洁能源装备、什邡雪茄、绵竹玫瑰、罗江玄武岩纤维等一批有魅力、有活力的重点中心镇和特色小镇,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城镇新名片。

第三节 激发乡村田园新型活力

打造高水平的精品示范乡村。深化农旅融合,推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提档升级,大力发展乡村研学、乡村康养、田园养生、乡村民宿、中医药旅游、会展博览等产业。依托广汉连山镇松林桃、旌阳和新镇迷迭香、罗江贵妃枣、什邡雪茄烟草、中江白芍等特色农业资源,推动乡村旅游特色景区和重点村建设。拓展乡村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功能,建设一批宜居、宜业、宜游、宜养的天府旅游名村,打造中江挂面村、什邡红豆村、旌阳高槐咖啡文化村等特色文旅村落。探索“农村产业+旅游”“农村风景+旅游”“农村文化+旅游”“民俗节气+旅游”“特色资源+旅游”等融合发展新模式,以龙门山康养休闲度假、龙泉山山地户外运动休闲为主线,构建串联全域乡村旅游发展的生态旅游大环线。探索农民致富“出圈”路径,培育一批“中江月嫂”“绵竹年画画师”等致富能人,让愿意留在乡村、建设家乡的人留得安心,让愿意上山下乡、回报乡村的人更有信心。

打造高品质的美丽乡村。全面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完善乡村水、电、路、气、通信、广播电视、物流等基础设施,重点提升山水田园、户外运动、烟火美食、民宿文化等保障服务,打造城乡一体化高品质生活宜居地。结合德阳市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镇村规划“1+N”体系,大力推广罗江农村环境整治模式,以县域为单元分片区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五年提升行动,推动厕所改建、污水治理、垃圾处理、农业面源污染协同治理,逐步让农村具备现代生活条件。深入推进村庄绿化美化亮化净化行动,结合乡村振兴示范村评选和美丽巴蜀宜居乡村“双百工程”,积极推广绵竹市成功创建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经验,选择罗江区略坪镇长玉村、什邡市禾丰镇文顺村等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基础条件较好的乡村、家庭争创国家级、省级美丽宜居村庄和美丽庭院。到2027年,美丽乡村整县建成比例达到40%,绘就“山清水秀、天蓝地绿、村美人和”的美丽乡村新画卷。

打造高颜值的山水田园。完善乡村绿色网络,按照见缝插绿、身边增绿、精准建绿的思路,扎实推进“三沿”(公路、铁路、河道沿线)绿化美化,重点实施农村“四旁”(路旁、水旁、宅旁、村旁)增绿行动,实现山区森林化、平原林网化、乡村田园化、廊道林荫化、庭院花园化。深入实施乡村美化行动,高标准开展乡村规划设计,将改善院落环境和发展休闲旅游相结合,美化微景观、微田园、微环境,延续乡村山水田园与村落相融相合,以成德主要交通干道沿线乡村为重点,联动打造一批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彰显川西林盘田园风光的独特魅力。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风貌,规范罗江区凤雏村、广汉市川江村、什邡市龙居寺村、绵竹市麓棠村、中江县三江村等特色村庄开发性活动,在尊重和维护乡村居住区的原生态基础上注入现代化元素,最大限度保留原汁原味的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特色景观旅游名村,留住田园乡愁和历史印记。

专栏三公园城市美丽宜居升级行动

1.城市公园建设行动。实施引水入城、绿色覆城、园林布城“三大”工程,推动“破墙透绿、增花筑景”,构建大中小结合、分布均衡、特色鲜明、功能互补的城市公园体系。加快建设旌阳区北天府中央公园、广汉市金雁湖公园和绵竹市绵竹公园、马尾河公园、滨河公园、挂榜山公园等综合性公园,推进旌阳区城北公园、绵竹市众力公园、中江县凯江生态公园、广汉市马牧河公园、什邡市城南公园等社区公园以及各种专类公园、邮票公园建设,推动德阳市建成集“山、水、园、城”为一体的山水宜居城市。

2.城市安全韧性提升行动。加强城市更新示范建设,加强城市交通、供水、排水防涝、供热、燃气和污水、污泥、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结合智慧城市建设完成市政基础设施运行安全监控布点,绘制“红、橙、黄、蓝”四色等级安全风险空间分布图。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加强城市内涝系统化治理建设。加大城市新能源建设力度,减煤、控油、稳气、增电、发展新能源,实施清洁能源替代攻坚,推动生产、交通、家庭生活等领域电能替代,加快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推动川西水电、川西北光伏风电输入通道建设。

3.城乡人居环境提升行动。协同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市域中心城市+县域中心城市+中心镇+一般镇,以四大功能区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实施户外广告整治、城乡风貌提升、市容市貌集中提升、城镇缓堵保畅攻坚、交通要道环境治理、噪声治理管控等行动,鼓励各县(市、区)开展美丽县建设,建成一批“生态优、环境美、形象好”的精细化管理示范街区和示范乡镇。

第七章 以守护世界三星堆为重点,绽放文化名城新韵

第一节 传播古蜀之源文化名城独特魅力

激活三星堆品牌新活力。加大保护传承力度,实施《四川省三星堆遗址保护条例》,加强对三星堆遗址的保护、管理,配合国家和省级考古发掘研究,加快推动三星堆遗址与金沙遗址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坚持保护与发展相衔接,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博物馆,联动打造文物修复馆、文创馆、数字体验馆,全面提升三星堆博物馆运营和服务能力。积极开展三星堆符号、风格等活化利用,与国内各大权威学术研究机构合作,与各大博物馆、博物院开展出土文物分析检测、出土青铜修复与矿料分析等课题研究,进一步提升古蜀文明发掘力。打造三星堆文旅发展极核,高质量建设三星堆文化旅游发展区,推动三星堆古蜀文化遗址博物馆及重大旅游服务设施建设,打造世界级旅游景区,发展遗址观光、商务会议、文物博览、科考体验、主题游乐、文化创意、影视演艺等多业态。借助三星堆国际影响力,提升全市文旅国际化品牌形象。

保护传承三国文化明珠。梳理提炼三国文化内涵与历史脉络,加强白马关、庞统祠、诸葛双忠祠等三国文化遗迹以及有关匾联、碑刻、字画等珍贵文物史料保护研究,加强三国文化考古发掘与学术研究。深入挖掘白马关和金牛古道历史文化,积极与广元、绵阳等地联合推动“蜀道”申报世界遗产,白马关积极融入四川省蜀道文化旅游带建设,成为三国秦蜀古道—金牛道上的重要节点。引入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先进技术,活化三国文物展示,举行三国文化专题文物展,通过展示陶瓷、玉器等历史文物,系统呈现三国时期的文化特色和艺术成就。举办德阳三国文化论坛,研究探讨蜀汉三国文化,以罗江为重点,将三国文化中爱国、忠义、智慧等内涵传承弘扬,促进历史回音与现代共鸣的融合交织。

擦亮中国德孝城名片。弘扬德孝文化,整理“一门三孝”“姜诗孝亲、涌泉跃鲤”“安安送米”等德孝故事,以孝德镇、孝泉镇为重点,打造德孝文化弘扬与传承基地。鼓励和支持相关的文艺创作,以诗歌、散文、舞台剧、公益广告、微电影、动画等艺术作品为载体,展现德孝文化精神风貌。发挥德阳文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践基地”引领作用,围绕《二十四孝故事》等著作经典,结合文明城市建设、中小学德育教育,国学文化研究传播基地建设,定期举办德孝文化主题讲座、展览、演出等,进一步弘扬传统优秀德孝文化。培养社区、乡村德孝新风尚,深入挖掘德孝典型,积极推进“德孝模范光荣榜”行动,营造家庭和睦,尊敬长辈,孝顺父母的浓厚文化氛围。以孝泉镇“孝文化”为主导,开发建设以孝文化体验为主的特色文化风情体验旅游区。

第二节 加强千年古城历史文化保护传承

繁荣文艺精品创作。支持鼓励本土作家、艺术家利用本土题材讲好德阳故事,围绕“五个一工程”、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等,重点扶持以古蜀文化、三星堆文化、三国文化、三线文化等为主题的歌曲、舞蹈、小品等原创作品,支持舞剧《三星堆》创作排演。实施川剧振兴,鼓励、支持排演优秀传统剧目,扶持创作一批经典剧目、精品剧目和创新剧目。加大对文学、影视、川剧曲艺、舞台剧、网络文艺等重大文艺项目的扶持和奖励力度,激发各类文艺团体(组织)和文艺工作者的创作热情。

建设文化宣传阵地。充分利用广播电视传播途径,定期播送德阳特色的歌曲、戏曲等传统作品,为百姓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信息。开展民歌类、戏曲类等特色文化活动,加大公益电影放映深入乡村、社区、学校的力度,丰富百姓文化生活,全面提升市民文化素养。创作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传递德阳正能量。发挥艺术宫、演艺中心等公益属性,承担德阳群众文化活动开展,推进绵竹创建四川省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县。加强文化人才培养,建立文化发展人才资源库,设立人才基金,加强在非遗传承、文艺创作、新媒体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领军人才和复合型人才队伍建设。

促进文化交流全民参与。坚持国际视野国际水准,加强德阳古蜀文化、三国文化、德孝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对接、对话与融合,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文化交流、文化合作和文化贸易,共同开展古蜀文明研究大会、阅读分享交流等学术交流活动,共同举办文化汇演、专项展览等交流活动,提升“文化德阳”传播力。实施市民教育工程、素质提升工程,打造城市“15 分钟文化圈”和农村“十里文化圈”,培育全面热爱文学艺术、参与文化活动的高雅志趣和文化氛围。做好做强文体类活动,提升一批本土传统活动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依托绵竹年画非物质文化遗产,采纳绵竹年画旅游活动。

加强马祖禅文化研究。加强马祖禅文化研究和绵竹年文化研究。成立巴蜀佛教历史文化馆(马祖文化中心)、四川中华年文化研究院。组织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定期举办学术研讨会、讲座,推动马祖禅文化的学术交流与研究。加强马祖禅文化历史挖掘,对古籍、碑刻、寺庙志等相关历史文献进行系统整理与挖掘,整理提炼马祖禅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和核心思想。加强马祖禅文化普及推广,促进出版相关著作、学术论文等研究成果,探索马祖禅文化特色旅游开发。

活化“三线精神”工业文化。有效保护与利用德阳“三线精神”为代表的工业文化,擦亮“三线精神”文化符号,诠释“重装之都”文化内涵。依托东汽、二重等一大批德阳本土大型企业,修缮东汽地震遗址,博物馆,401专列轴线,利用老厂房遗址、老设备,开发露天博物馆和室内博物馆,馆内配齐完善生动的解说,结合增强现实(AR)、虚拟现实(VR)技术生动展示工业历史。依托旌阳区金鑫老工厂区、冶轴文创园等,深入挖掘“三线”工业文化内涵,做大做强“三线文化”旅游精品。依托旌阳区金鑫老工厂区、冶轴文创园等,深入挖掘“三线”工业文化内涵,做大做强“三线文化”旅游精品。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保护和传承德阳非物质文化遗产,梳理地域文化形态,加强非遗调查和记录,推动建设全市非遗大数据库,加强重点非遗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等记录档案建设。以我市国省级重点非遗项目为基础,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得以孕育、发展的文化和自然生态环境进行整体保护,积极申报国家级、省级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积极推动建设一批非遗传习所、传承实践基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等,形成集传承、体验、教育、培训、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传承体验设施体系。充分发挥微博、微信、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的作用,加大非遗的普及与传播力度。

第三节 提升世界三星堆文化名城旅游体验

优化文旅发展格局。加快形成“一核一轴两带五区”的文旅体验布局。以三星堆为引擎,形成文旅发展极核,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推动世界旅游目的地示范区建设,培育三星堆—金沙遗址国际游客聚集区。以旌阳区为支撑,向南对接成都市,打造成德同城文旅发展轴,融入环成都文化旅游经济带和巴蜀文化旅游走廊。以龙门山运动康养度假产业和环龙泉山户外运动休闲产业为基础,打造两大特色山地旅游发展带。以全域旅游为引领,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实现资源整合,形成旌阳魅力之城都市旅游功能区、白马关蜀道三国文化旅游功能区、德孝文化与年画文化产业功能区、工业旅游观光与体验功能区、红色文化旅游功能区。

繁荣文旅新型业态。实施全域“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推动文旅深度融合。积极推动旅游与农业融合,依托广汉连山镇松林桃产业,开发以休闲观光为主的乡村旅游;依托旌阳和新镇长寿村迷迭香产业,打造现代休闲农业产业园区。推进文旅特色村镇建设,建设中国雪茄小镇等一批特色农旅小镇,活化乡村文化,建设三星堆镇、孝德镇、孝泉镇等以文化资源为主的特色文旅小镇,加强对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传承和利用,打造中江挂面村、什邡红豆村等一批特色文旅村落。加快三星堆文化旅游发展区建设,打造集文物博览、考古科研、遗址观光、文化体验、商务会议、主题游乐等功能于一体的大型古蜀文明主题文化旅游区。推动文庙步行街、凹街、旌东里等德阳本土特色文化街区建设。推进绵竹年画村、罗江白马关三国文化等省级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支持旅游装备制造发展,鼓励本土旅游装备企业发展,发展房车露营、体育用品、户外装备、水上旅游、智慧旅游、宾馆饭店用品等旅游装备制造业态。推动非遗与研学旅游融合,开发一批非遗研学产品和线路,推动非遗与演艺融合,充分利用九顶山山歌、仓山大乐、汉剧等文化遗产资源,创排一批演艺剧(节)目。

提高文旅服务效能。推动公共服务文化设施提档升级,加快市博物馆新馆、市图书馆新馆、市规划馆、市科技馆、市“智慧之心”、市民中心等文化服务单元建设。鼓励基层文化阵地拓展旅游、文创、电商等服务功能,构建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升文化服务效能,加大文旅服务设施免费开放和普及力度。开展全民阅读活动,打造“书香德阳•全民阅读”文化品牌,构建现代新型城市阅读服务体系。大力开展“文化列车”等公益活动和“我们的节日”系列品牌活动,设立全民艺术普及周、举办全民艺术节。推进乡村文化振兴,保护传统村落、建筑、民俗等优秀文化遗产,创作优秀“三农”题材作品,积极组织群众喜欢的文化下乡活动,培植德阳自己的文化乡土人才。

专栏四历史名城文化新韵建设行动

1.三星堆古蜀文明保护行动。建设三星堆文化旅游发展区、三星堆古蜀文化国际对外交流中心、三星堆重大旅游基础设施;三星堆古蜀文化遗址博物馆及附属设施工程、三星堆博物馆老馆改造、三星堆博物馆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三星堆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保护利用建设项目、三星堆安防系统工程、三星堆遗址考古与出土文物保护修复;三星堆遗址保护展示与环境整治;三星堆考古与文物保护修复中心、成都市考古标本库房等项目。

2.深化非遗保护行动。深化非遗保护行动。做好绵竹木版年画、中江挂面、德阳潮扇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版权保护工作。夯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建设,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体系建设,推动非物质文化代表性项目进学校、进社区。鼓励申报建设国、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3.特色文化产业培育行动。发挥世界文化遗产对当地文化旅游的龙头带动作用,共同推进德阳“文化遗产旅游化、文化遗产旅游国际化”。利用废弃的工厂、矿区空间、设施和环境,结合城市规划和社区建设的功能配套,加入现代文化元素,开发创意产业园、购物中心、社区公园或大型文化活动场所等,集购物、娱乐、休闲于一体进行综合开发。壮大绵竹年画产业,培育龙头骨干文创企业,鼓励年画文创企业走出去,坚持与主流价值观的宣传相融合,寻求绵竹年画新的发展空间。

4.文化基础设施提升行动。提升德阳各县(市、区)博物馆的知名度和吸引力,更好地发挥博物馆的公共文化作用。各县(市、区)博物馆应根据自身的优势,建设精致、特色的主题展厅,增加互动展示的空间和创新主题活动,增加对公众的吸引力。

5.文农工旅融合发展行动。建设孝感红光田园综合体项目、旌阳和海田园综合体、旌阳孝泉文化古镇、中国西海生态小镇项目、罗江嘉禾庄园、云躲林间艺术文化群落项目、中国雪茄小镇(二期)项目、马祖农禅文化产业园、绵竹茶仙谷、绵竹年画村·睿村非遗社区建设项目、中江中医药康旅等项目。

第八章 以服务成德同城化为驱动,推进治理体系建设

第一节 构建同城化开放治理体系

共赢搭建开放协同平台。借势借力成都高能级开放合作平台载体,加快形成平台共享、协同联动的对外开放协作体系,促进成德两市对外开放协同共进。协同开放合作创意策划,在国际舞台上联合推介成都都市圈、成德同城化。联合搭建境外招商网络,建立健全驻外机构互通联络机制。用好用活成渝经济区商会合作峰会、成渝毗邻地区合作联盟、成渝轴线区(市)县协同发展联盟等合作机制和平台作用,大力开展城市营销。建设“国际班列订仓系统”“铁路集拼箱系统”“集拼箱仓库管理系统”等信息化共享平台,推动成德两市海关互认、既有口岸功能共享。率先推广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试点经验,探索与成都共建内陆自由贸易港,积极推动德阳经开区、德阳高新区、德阳国际铁路物流港自主创新改革。

建立健全同城化治理体系。建立两市重点领域制度规则和重大政策沟通协调机制,提高政策制定统一性、规则一致性和执行协同性。进一步完善德阳市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工作机制,明确成德同城化发展领导小组职能职责,健全成都都市圈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生态环境保护重大问题。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考核,继续推进区域差异化综合考核评价制度,持续深化应对气候变化、大气、水等环境要素专项考核。健全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推动各级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全面履行生态环境保护责任。

创新同城化管理服务机制。联手创新规划编制审批方式,在发展战略、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探索建立共同编制、共同实施的规划管理体制。探索建立标准统一管理制度,在环境联防联治、生态补偿、基本公共服务、信用体系等领域先行开展两市统一标准试点。加快推动互认互通智能化,启动德阳市民云平台建设并上线运行,对接成都天府市民云平台,实现所有民生事项和企业事项“一网通办”。加强都市圈公共服务政策协同,提升公共服务共享水平,助推建强“大后方”、唱好“双城记”、做强“都市圈”、建好“示范区”、打造“幸福城”。

第二节 完善同城化发展共兴体系

共建同城化发展新机制。建立健全同城化协同发展机制,建立两市重点领域制度规则和重大政策沟通协调机制。加强两市政策的协同衔接,建立企业登记、土地管理、环境保护、投融资、财税分享、人力资源管理、基本公共服务等领域政府间协商机制。建立两市跨市投资、税收等利益争端处理机制,探索建立两市产业转移、重大招商引资项目、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园区合作的成本分担和利益共享机制。建立各类市场主体协同联动机制,促进各类市场主体融入成德同城化进程。开展交界地带融合发展改革探索,实施成德眉资同城化综合试验。共建开放合作平台,加快建设自贸试验区德阳协同改革先行区。

共谱都市圈同城发展格局。按照“平原一体、两山统一、毗邻融合、全域推进”的思路,推动成德空间一体。强化德阳中心城区核心支点,持续提升城市规模品质,强化城市综合功能,持续完善城市特色内涵。罗江充分发挥位于成德绵发展主轴的区位优势,积极融入成德临港经济产业带,深化与成都的校企科技合作,加快建设成德新兴产业协作区。广汉依托“金青新”大港区建设,加快建设铁路临港产业协作区和自由贸易试验区协同改革先行区,发展能源装备和农产品加工,以三星堆为核心深化“三九大”品牌合作。绵竹依托地处成都平原腹地和阿坝藏区交界的特殊区位,全力建设“川西门户”,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连接川西北藏区的重要门户枢纽。培育龙泉山、龙门山发展走廊,“广汉—青白江”和“中江—金堂”、“什邡—彭州”同城化毗邻协作区。

推动成德基础设施一体化。推进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构筑“10高18快13轨”成德同城综合交通体系,全面融入成都都市圈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强化成德快速轨道交通建设,加速构建轨道交通“半小时”通勤圈。深化全域高速公路联网加密和瓶颈高速路扩容提能,全面融入成都都市圈高速公路网,形成内联外畅的高速公路通道。持续合力推动成都国际铁路港和德阳国际铁路物流港一体化运营,加快建设德阳国际铁路物流港基础设施,共建高能级高效率物流枢纽。共同推进以大中型水利工程为枢纽、跨界协同的水资源利用和水安全保障体系,构建管网互通和油品储备共享的跨区域能源保障体系。

建立现代化产业协同体系。强化成都、德阳产业协同,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及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两市产业规划一体化,引导两市产业分工协作,高标准建设成德临港经济产业带。推动成德农业产业基地设施共享、协同连片发展,建设成德现代高效特色农业示范区。加快发展彭什跨区域资源转化合作试验区,以凯州新城同城化综合试验区建设助推中江—金堂协同发展,推动广汉—青白江、广汉—新都交界地带融合发展,构筑形成产业关联互动、功能优势互补、分工合理有序的产业生态圈。着力推动绿色转型,科学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促进水风光氢天然气等多能互补发展。深入开展工业企业安全环保节能技术改造,大力培育绿色工厂、绿色工业园区和绿色供应链,积极打造“硫—磷—钛—铁—锂—钙—氮”绿色循环经济。

促进公共服务一体化。围绕建设城乡一体的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加强公共服务政策协同,提升公共服务共享水平。深化基础教育同城合作,积极推进成德基础教育优质学校结对共建,在教育教学、教学管理等方面开展结对交流,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推进医疗卫生合作共享,探索跨区域医疗卫生资源布局联动,不断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优化医疗卫生服务供给,加强与华西医院、四川省人民医院的交流,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推动文体事业合作发展,不断拓展文物保护合作的深度和广度,联合开展三星堆—金沙考古研究和文化遗产保护,推动各类公共文化设施向成德居民统一开放,探索美术馆、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科技馆等联盟运行模式。

第三节 健全同城化环境保护体系

协同推进跨区域水环境治理。建立完善成德跨区水环境治理合作机制,促进跨区信息合作共享,定期召开跨区域水环境治理会议,以沱江等流域为重点制定共同的治理目标和策略,共同推进沱江流域水环境治理试点,联合开展水体污染源调查和污染治理,重点实施青白江、北河、湔江等跨(共)界水体综合整治工程。系统推进城镇、工业、农业污染治理与黑臭水体、重点小流域整治,持续推动沱江上游出境水质稳定达标。开展流域联防联控,联合开展巡河行动,共同推进饮用水源保护区联合管控,进一步优化彭州、什邡、广汉、青白江、金堂等上下游突发环境事件跨区域协作处置机制。对跨区域、跨流域的重特大环境污染案件,联合公安、检察机关等挂牌督办。

联合开展大气综合防治。深化同城区域联防联控,重点围绕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温室气体协同减排、联合执法、数据信息共享等方面,探索建立成德眉资区域协作治气模式。健全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建立成德两市重污染天气应急动态决策管理系统,提升大气环境风险预测能力。积极参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率先构建区域重污染天气应急动态决策管理系统,共同搭建成都平原经济区非道路移动源管理一体化平台,推动毗邻地区大气监测设备和资源统筹使用,提升大气污染防控软硬件水平。深入对接成彭、新青一级通风廊道建设,划定同城化地区一二级通风廊道,合理实施廊道管控。在什彭、广青、中金、中三、罗安等交界地带统一设定重污染天气预警分级标准,共同建立完善大气污染联合执法工作机制,巩固完善空气质量预报预警城市轮值制度。到2027年,基本形成毗邻地区大气联防联治新格局。

协同推进两市土壤污染防治。联合开展土壤污染源与污染情况调查,摸清污染面积、污染程度与类别分区。以重金属污染防控区、工业园区等为重点,动态更新重点监管工矿企业名单。进一步优化农业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布局,设立统一的跨区土壤污染监测网络,加强监测数据共享,搭建土壤环境监测预警基础平台,促进协同预警,形成治理合力。共同加强土壤污染监管修复,融入“大灌区”系统保护治理,实施土壤污染分类管控工程,协同推进都江堰灌区农地质量保护,制定实施石亭江、绵远河等沿线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方案。

加强固废危废联防联治。共同推进重点行业企业固废减量和资源循环利用,统一区域范围内企业生产绿色包装、控制过度包装等源头减量标准,建立两市统一的固废危废防治标准。协同加快生活垃圾分类“全链条”管理体系建设。深化邻近区域固废协同处置,重点加快中江县垃圾综合处理及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项目、中江光大国际生物质发电热电联产项目以及什邡开源创新资源利用环境保护项目,增强成德边界区域固废循环利用能力。

提升同城化环境监管能力。坚持信息共享、监管一体、响应联动原则,推进成德生态建设、环境治理智慧化协同联动。加强双城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进一步优化监测点位布局,固定污染源自动监测、视频监控、用电监控等手段,构建生态大数据专题数据中心、智慧生态云平台。完善环境监管执法体制机制,加强生态环境网格化监管体系建设。整合“部门执法+属地监管+社会服务”力量,提升基层执法能力。充分利用卫星遥感、无人机、在线监控、大数据分析等新技术应用,探索共同搭建成德数智环境综合应用平台,建立“生态大数据+”体系,支撑引领生态建设和环境治理,提高执法效能。加快建立生态安全监测和森林火灾等安全事故预警平台,建立健全智慧化的跨区域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响应机制。

完善区域生态共治长效机制。聚焦政策和机制创新,加快区域补偿试点、完善企业环评联动、探索资源权益市场化,着力构建生态共治长效机制。强化规划环评的约束和指导作用,加强规划环评与项目环评联动。健全环评预审制度,探索将碳排放评价纳入环评管理。建立健全跨区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落实沱江流域水环境生态补偿机制,建立双向补偿、横向补偿和市场补偿“三位一体”的生态补偿机制。以自然资源交易、生态价值核算、环境容量交易为突破口,协同探索完善区域资源权益交易机制。共同推进用能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协同推进排污权、水权、林权、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

专栏五美丽建设治理体系构建行动

1.成德同城化环境污染联防联治行动。实施成德数智环境综合应用平台建设工程,建设成德区域土壤污染预警预报信息系统。成德眉资环境一体化管理平台建设。共同打造成德眉资数智环境综合应用平台、成都平原大气复合污染研究和防控院士(专家)工作站(含重点实验室)、成都都市圈土壤环境质量保护重点实验室和土壤污染防治工程中心、成德眉资区域土壤污染预警预报信息系统。

2.智慧都市圈同城共建。推进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同城同质发展,加快建设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5G 等信息基础设施,加强智慧城市服务、数据资源共建共享,强化公共服务同城通办。

3.数字产业协同行动。推进建设天府数谷数字产业园、云上天府大数据产业园(云计算中心)、德阳智慧之心项目、德阳市智慧城市和大数据管理运营中心、光大特斯联AI CITY、58同城未来产业学院总部、南威科技园、中国电子软件产业园、华为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中国电子软件产业园、京东西南智能运营结算中心。

4.共建国际贸易平台。推动中国(德阳)自贸试验区协同改革先行区建设。推动共建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一带一路”进出口商品集散中心,争取布局国家级和省级外贸转型基地,积极推动德阳国际铁路物流港保税物流中心(B型)建设;完善“属地报关、口岸放行”功能,建设“国际班列订仓系统”“铁路集拼箱系统”“集拼箱仓库管理系统”等信息化共享平台;推动成德两市海关互认、功能共享;加快蓉北临港(高铁)快运物流园建设。以成兰(成西)高铁什邡西站为依托,建设冷链物流、电子商务仓储快运等方式联运,与天府国际机场高铁快运基地形成“一南一北”基地格局,打造蓉北综合交通枢纽物流中心,助力“一带一路”。

5. 社会协同治理行动。完善同城化防灾减灾和应急管理协作机制,强化沱江防洪、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等联动协作,推动应急平台互联、物资共享、队伍互助。建立完善信息互通、资源共享、打防联动的警务协作机制,深化维护稳定、打击犯罪、治安管控、交通管理等领域合作。推动成德两地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三社联动”,引进成都优秀社会组织、社工机构在德阳开展示范项目。鼓励市政维护、环卫清洁标杆企业协同开展城市管理运营维护,统筹考虑规划布局、项目选址、设施建设、服务区域、运行管理等,共同研究谋划城市管理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确保最大化发挥资源效益。

第九章 保障措施

第一节 加强组织领导

把党的领导始终贯穿于推动美丽德阳建设的全过程,成立美丽德阳建设领导小组,发挥牵头抓总、统筹协调作用,定期召开会议,负责组织协调、计划制定、重要决策、督导调度、定期检查等工作,协调推进美丽德阳建设涉及的重点任务、重大项目。各地区各部门要把美丽德阳建设作为事关全局的重大任务来抓,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积极谋划推进,强化政策供给,加强要素支撑,及时研究解决重大问题,形成美丽德阳建设的工作合力。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立法工作和法律实施监督,各级政协加大专题协商和民主监督力度。

第二节 强化考核评估

实施美丽德阳建设进程评估,适时开展督查,通报工作进展情况,并将督查结果与各部门的考核结果挂钩,形成强有力的倒逼推进机制。市委、市政府要对目标完成情况进行综合考评,对推动力度大、真抓实干、成效明显的县(市、区)及部门给予奖励支持,对未完成目标任务的进行通报批评。以5年为周期开展规划实施情况评估,评估结果向社会公布。对在美丽德阳建设中成绩显著、贡献突出的先进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考核结果作为人才选拔及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离任审计的重要依据。

第三节 加大投入保障

把美丽德阳建设作为公共财政支出的重点领域,建立健全投入稳定、结构优化的财政资金投入机制。拓宽社会资金筹措渠道,鼓励不同经济成分和各类投资主体参与美丽德阳建设。加强生态环保关键性技术研发,提升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水平。建立重点项目推进机制,将美丽德阳建设重点工程项目优先列入重大项目建设规划和项目库。加强对重大项目资金使用、实施效果、服务效能等监督评估。

第四节 开展先行示范

强化示范引领作用,支持各地因地制宜开展美丽县城、美丽园区、美丽乡村、美丽社区、美丽河湖、美丽交通、美丽学校、美丽景区等美丽细胞工程建设,积极探索形成美丽德阳建设的有效路径和模式。建立健全美丽德阳建设成果总结和示范推广机制,及时总结推广好经验好做法,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成果。通过“以点带面、连点成线、连线成片”,打造美丽四川建设德阳样板。

第五节 强化宣传引导

持续开展“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主题实践活动,推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普及宣传,激励公众积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使美丽德阳建设成为全市上下的共同责任和行动自觉。举办现场工作会、学术研讨会、交流座谈会、摄影写生、文学创作等多种活动,扩大美丽德阳建设的知名度和名誉度。构建全方位立体式宣传矩阵,广泛宣传美丽德阳建设成效、典型经验和先进事迹,吸引社会各界力量积极参与,营造全民参与的浓厚氛围。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点击空白区域关闭图片,
双指拖动可放大图片,单指拖动可移动图片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