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人民政府网站9月26日发布中共甘肃省委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的意见,其中提到甘肃省将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坚决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具体包括落实生态文明基础体制、完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创新绿色低碳发展机制等措施。中共甘肃省委关

首页 > 大气治理 > 脱硫脱硝 > 烟气脱硫 > 政策 > 正文

甘肃省: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坚决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

2024-09-27 10:00 来源: 甘肃省人民政府 

甘肃省人民政府网站9月26日发布中共甘肃省委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的意见,其中提到甘肃省将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坚决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具体包括落实生态文明基础体制、完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创新绿色低碳发展机制等措施。

中共甘肃省委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的意见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中共甘肃省委十四届五次全体会议结合省情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决定》部署要求上来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是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具有继往开来的里程碑意义。全会拉开了新一轮改革发展的大幕,是对新时代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再宣示,充分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改革进行到底的坚强决心和强烈使命担当。全会审议通过的《决定》,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主题擘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宏伟蓝图,是我们党历史上又一重要纲领性文件,是继续把改革推向前进的“实践续篇”和“时代新篇”,必将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大新动能,必将有力激发全国各族人民奋进新征程的豪迈气概,必将在中华大地上迸发出更加澎湃的力量。《决定》深刻总结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守正创新、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坚持系统观念的重大原则,深化了我们党对改革的规律性认识,对于增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科学性、预见性、主动性、创造性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决定》科学谋划围绕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举措,明确了指导思想、总目标、重大原则,重点部署了未来五年的重大改革任务,是新时代新征程上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向广度和深度进军的总动员总部署。《决定》鲜明提出党的领导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保证,体现了我们党坚持以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的高度自觉。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始终把改革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学习好、宣传好、贯彻好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切实增强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在甘肃落地见效。

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幸福美好新甘肃,根本出路在于全面深化改革,根本动力也在于全面深化改革。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是: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激发和增强社会活力,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加注重系统集成,更加注重突出重点,更加注重改革实效,奋力谱写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加快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甘肃篇章。

我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到二〇二九年,完成本意见提出的改革任务。到二〇三五年,甘肃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幸福美好新甘肃奠定坚实基础。紧扣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融入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紧扣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深化民主和法治体制改革,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推动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建设更高水平的法治甘肃;紧扣建设文化强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健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体制机制,扩大文化供给,提升陇原文化吸引力和影响力;紧扣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深化社会体制改革,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的民生问题,推动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紧扣建设美丽甘肃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切实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紧扣建设更高水平平安甘肃深化维护安全体制改革,健全主动创安主动创稳工作机制,构建安全和发展良性互动格局;紧扣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为各项事业发展提供坚强保证。

二、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激发全社会内生动力

(1)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完善以管资本为主的国资监管体制,建立跨部门协调机制,深化政企分开、政资分开,强化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深化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推进国有企业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完善国有企业功能界定与分类,健全国有企业主责主业管理制度,明确国有资本重点投资领域和方向。完善国有企业推进原始创新政策体系,加大国有资本对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的支持。深化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改革,打造国有资本投资布局、整合运作和进退流转专业化平台。开展国有经济增加值核算。完善国有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办法,推动“一业一策”、“一企一策”考核全覆盖。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弘扬企业家精神,分层分类创建更多一流企业。

营造有利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制定民营经济促进法实施办法。深入破除市场准入壁垒,推进基础设施竞争性领域向经营主体公平开放,完善民营企业参与重大项目建设长效机制。规范实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支持社会资本按规定参与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运营。优化高技术高成长性高附加值企业培育壮大机制,支持民营企业参与重大技术攻关,推动大型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完善民营企业融资支持政策,健全贷款利率定价机制,支持有条件的民营企业首发上市和再融资。健全涉企收费长效监管和拖欠企业账款清偿法规体系,将拖欠企业账款清偿案件执行情况纳入地方政府年度考核体系。完善民营企业信用状况综合评价体系,建立优质民营企业增信激励机制。支持引导企业完善治理结构和管理制度,加强企业合规建设和廉洁风险防控。加强事中事后监管,规范涉民营企业行政检查。

(2)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预防和制止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完善整治地方保护、市场分割突出问题专项行动机制,清理和废除妨碍全国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坚持招商引资与招商选资并重,建立招商引资政策和重大招商引资项目提级报备机制,健全市场化招商体系,完善招商政策保障机制,规范招商引资制度规定。拓展公共资源交易“全省一张网”建设,完善统一规范、信息共享的招标投标和政府、事业单位、国有企业采购等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体系,实现项目全流程公开管理。健全市场监管体制机制,开展“数字+执法”行动,提升市场综合监管能力和水平。对接国家标准体系,深化地方标准管理制度改革,推动标准化运行机制创新。

完善要素市场制度和规则,推动生产要素畅通流动、各类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潜力充分释放。构建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推动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与国有建设用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落实促进资本市场规范发展基础制度。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完善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机制。推进水、能源、交通等领域价格改革,深化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完善天然气上下游价格联动机制,优化居民阶梯水价、电价、气价制度。深化能源管理体制改革。完善流通体制,构建现代流通网络,发展物联网和多式联运,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

深入落实扩大内需战略,建立政府投资支持基础性、公益性、长远性重大项目建设长效机制,健全政府投资有效带动社会投资体制机制,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市场无法较好配置资源领域,深化投资审批制度改革,健全全程网办服务机制,完善激发社会资本投资活力和促进投资落地机制,形成市场主导的有效投资内生增长机制。完善扩大消费长效机制,减少限制性措施,合理增加公共消费,保持大宗商品消费政策连续性,优化消费环境、创新消费场景,发展首发经济。

(3)健全市场经济基础制度。完善产权保护制度,健全产权保护联合工作机制,依法平等长久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出台全省知识产权促进保护条例,建立高效的知识产权综合管理体制。健全市场信息披露制度,完善商业秘密保护制度。对侵犯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和合法利益的行为实行同责同罪同罚,统一法律适用标准,完善惩罚性赔偿制度。加强产权执法司法保护,防止和纠正利用行政、刑事手段干预经济纠纷,健全依法甄别纠正涉企冤错案件机制,完善趋利性执法司法行为监督机制,推行重大涉企案件集体议案制度。完善市场准入制度,落实“全国一张清单”管理模式,优化新业态新领域市场准入环境,开展市场准入效能评估。深化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度改革,引导存量公司修改章程调整出资期限、认缴数额。健全企业破产、企业退出机制,优化破产处置府院协调联动机制,推动企业注销“一件事”高效办理。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和监管制度。

三、完善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着力塑造发展新优势

(4)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推动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推动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优化组合和更新跃升,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以高技术、高效能、高质量为特征的生产力。制定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政策措施,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建立重点产业急需攻关技术常态化征集和动态调整的重大议题凝练机制,加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突破一批保障产业发展的底层技术。紧盯国家重大生产力布局,加强新领域新赛道制度供给,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完善支持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量子科技、生物医药、文化旅游等战略性产业发展政策体系。围绕新型储能、重离子装备、同位素靶向药物等方向,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产业标准研究、应用场景开发。促进国家标准在产业链上下游实施应用,实施一批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服务型制造标准,支持企业应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提升传统产业。健全环保、安全等约束制度。鼓励和规范发展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发展耐心资本,促进“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

(5)完善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制度。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完善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提升政策,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完善优势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行业共性技术平台,促进产业模式和企业组织形态变革,提升优势产业领先地位。优化重大产业基金运作和监管机制。落实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投入机制,合理降低制造业综合成本和税费负担。完善促进数字经济发展体制机制,健全推动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政策措施。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全方位全链条普及应用,健全工业互联网平台培优机制,实施“智改数转网联”,培育打造算力、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数字产业集群。促进平台经济创新发展,健全平台经济常态化监管制度。出台甘肃省数据条例,完善数字政府建设制度机制,建设和运营数据基础设施,完善数据产权、流通交易、收益分配、安全治理等方面数据基础制度,健全公共数据资源授权运营管理制度,推进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强化数字经济关键要素供给,提升安全治理监管能力。

(6)健全发展服务业体制机制。完善支持服务业发展政策体系,深化服务业核算改革,加强服务业标准化建设。聚焦研发设计、工业设计、检验检测、质量认证等重点环节,完善分领域推进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机制,发展产业互联网平台,推进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健全促进生活性服务业多样化发展机制,培育赛事会展、演出服务、文创展销、智慧教育、智慧医疗等新业态新模式。完善中介服务机构法规制度,促进中介服务机构诚实守信、依法履责。

(7)完善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体制机制。建立新型基础设施规划体系,探索新型基础设施融合利用机制,构建信息基础设施布局体系,推进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拓宽多元融资渠道,完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协调机制,促进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高水平运行。深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改革,健全综合交通统筹规划、建设、管理体制机制,支持开展收费公路政策优化试点。健全综合交通一体化发展规划体系和管理机制,完善发展通用航空和低空经济政策。落实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法人运行机制,探索多元化工程管理机制。

(8)健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制度。完善强化集成电路、工业母机、先进材料、生物制药、医疗装备等产业链发展体制机制,全链条推进技术攻关、成果应用。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提高抗风险能力。健全承接东中部地区产业转移协作机制,探索完善跨区域利益分享机制。完善储备运行管理和协调联动机制,构建多元储备体系。完善促进战略性矿产资源建设开发机制,跟进健全探产供储销配套机制和衔接体系。

四、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全面增强创新体系效能

(9)推进教育领域改革。构建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高质量教育体系,加快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完善立德树人机制,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完善德育工作体系,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深化教育评价改革。优化高等教育布局,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分类推进高校改革,超常布局急需学科专业,提升基础学科,培育新兴学科,发展交叉学科,提高拔尖人才培养质量。完善高校科技创新机制,提高成果转化效能。加快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完善学生实习实践制度。引导规范民办教育发展。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建立同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机制。健全市、县、校三级优质教育资源配置联动机制,完善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推进机制。健全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专门教育保障机制。提升教育数字化水平,完善终身教育保障体系,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

(10)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建立健全省委科技委员会统筹推进科技创新谋划、执行、督办、考核等工作机制,健全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支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在甘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与建设,优化省级科技创新平台(基地)布局,鼓励和规范发展新型研发机构,构建高能级创新平台体系。完善区域科技创新布局,推动兰州白银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体制创新,加快区域创新高地建设。推动战略科技力量、区域创新力量优势互补,增强科技创新体系化能力。健全以企业为主体、以应用为导向的创新机制,构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指挥体系、责任体系、资源配置体系和政策配套体系。完善全省财政科技经费分配和管理使用机制,健全财政科技计划执行和专业机构管理体制。扩大财政科研项目经费“包干制”范围,赋予科研人员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更大经费支配权、更大资源调度权。改进省级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完善竞争性支持和稳定支持相结合的基础研究投入机制。健全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体系,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激励政策,支持建立企业研发准备金制度,建立专家实名推荐的非共识项目筛选机制。健全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壮大机制。深化科研机构改革,允许科研类事业单位实行比一般事业单位更灵活的管理制度,探索实行企业化管理。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健全科技成果分类评价制度、规范和流程,建立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评价机制,推广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试点经验,允许科技人员在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上有更大自主权,建立职务科技成果资产单列管理制度。落实高校、科研院所收入分配改革。布局建设一批概念验证、中试验证平台,完善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应用政策,加大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力度。加强技术经理人队伍建设。

(11)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建设吸引集聚人才平台。优化科技领军人才发现机制和项目团队遴选机制。完善综合性柔性引才政策,改进东西部协作对口引才模式。健全培养扶持机制,积极培养造就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推动人才计划和科研项目倾斜支持青年人才。落实省属高校、科研院所引进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人才事后备案制。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围绕区域产业发展需求,健全人才合理布局的政策机制。打通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人才交流通道。健全保障科研人员专心科研制度,加大为科研人员松绑减负力度。完善人才创新容错试错机制。健全领导干部联系服务专家工作制度。

五、完善经济调控制度机制,切实增强统筹管理能力

(12)完善政策统筹协调机制。坚持规划定方向、财政作保障、金融为支撑、其他政策相协调,构建规划与宏观政策取向一致的协同联动机制。完善省级发展规划及其专项规划等与国家相关规划衔接机制,健全省级专项规划、区域规划与发展规划统一衔接机制。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基础作用,完善与发展规划对接贯通机制,为重大任务和项目落地提供空间保障。加强经济政策和非经济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推行“财政+国资”模式,建立国有资产资源价值实现机制。落实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统计指标核算体系,加强新经济新领域纳统覆盖。加强产业活动单位统计基础建设,优化总部和分支机构统计办法,逐步推广经营主体活动发生地统计。推进专家参与公共决策制度建设。

(13)深入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加大财政资源和预算统筹力度,把依托行政权力、政府信用、国有资源资产获取的收入全部纳入政府预算管理,加强全口径预算收支管理。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绩效评价制度,强化重大战略任务和基本民生财力保障。健全公共服务绩效管理政策措施,强化事前功能评估。推进零基预算管理,优化支出结构。统一预算分配权,提高预算管理统一性、规范性。完善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规范税收优惠政策,落实对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税收优惠支持。推进绿色税制建设,调整完善资源税制度,实施水资源费改税。落实消费税、地方附加税、非税收入管理权限下沉、房地产税收制度等改革。加强税收保障能力建设,深化税收征管改革。推进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完善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和抵扣链条,优化共享税分享比例,完善省与市县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推行“财政+金融”模式,优化政府投资引导基金管理机制。加强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管理,实行全口径地方债务监测监管,加快地方融资平台改革转型。

(14)充分发挥金融支撑作用。推动设立一批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等细分领域的特色专营机构,构建现代金融服务体系。培育壮大法人金融机构,推进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健全服务实体经济的激励约束机制。发展多元股权融资,加快多层次债券市场发展,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推进企业挂牌上市“玉如意计划”,引导上市公司完善内控机制。健全投资和融资相协调的资本市场功能,满足重点企业差异化融资需求。健全省内基金公司同全国头部私募基金合作机制,制定吸引风投、创投等基金入甘激励办法,加强对重点产业的孵化培育。优化国有金融资本管理体制。制定金融法实施办法。完善金融监管体系,强化机构监管、行为监管、功能监管、穿透式监管和持续监管,完善地方金融监管网格。健全金融消费者保护和打击非法金融活动工作机制,牢牢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

(15)加快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以“一核三带”区域发展格局为引领,构建优势互补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建立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机制。完善兰白经济圈发展体制机制,深化兰州新区改革,打造全省发展高地。健全河西走廊经济带、陇东南经济带、黄河上游生态功能带发展的政策体系,优化酒嘉双城经济圈建设机制,有序推进酒泉、天水区域中心城市建设。推进开发区管理制度改革。健全各市州产业协作体系,鼓励市州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共同承接省外产业落地,以“飞地经济”发展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强化国土空间优化发展保障机制。落实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战略,完善相关政策体系和制度机制。健全推动兰西城市群建设体制机制,完善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关中平原城市群建设机制。协同完善西部陆海新通道省际协商合作联席会议机制,促进跨区域经贸合作。推进甘青川交界地区合作开发,推动建立区域合作互助机制。

六、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扎实推动共同富裕

(16)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构建产业升级、人口集聚、城镇发展良性互动机制。健全引导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体制机制,完善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政策体系。实施强县域行动,按照工业主导、城市服务、农业优先、文旅赋能、生态功能等类型引导县城错位发展,推动县城补齐城镇化短板。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推行城市城镇落户“零门槛”政策,推动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社会保险、住房保障、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等享有同迁入地户籍人口同等权利,建立新增城市建设用地指标与常住人口增加协调机制,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配套政策。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合法土地权益,依法维护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依托农村改革试验区探索建立自愿有偿退出办法。健全城市规划体系,深化城市建设、运营、治理体制改革。深化赋予特大镇同人口和经济规模相适应的经济社会管理权改革。建立可持续的城市更新模式,加强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和老旧管线改造升级。完善城市运行风险防范化解机制,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

(17)落实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稳步开展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试点。深化农村承包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改革,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健全农业经营体系,完善承包地经营权流转价格形成机制,深化农民合作社建设,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扶持政策同带动农户增收挂钩。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因地制宜推广农业生产单环节托管、多环节托管等模式。稳步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构建产权关系明晰、治理架构科学、经营方式稳健、收益分配合理的运行机制,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健全集体资产监管体系。

(18)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体系。健全乡村振兴投入机制,以“甘味”品牌建设为牵引,促进“牛羊菜果薯药”等农业特色产业全产业链集群式发展。健全推动种业振兴政策机制,加强种质资源创新利用,推进良田良种良机良法深度融合。开展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试点,创新集成盐碱耕地生态治理与高效利用技术模式。完善利益分配机制,促进农户增收。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建立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优化农业补贴政策体系,发展多层次农业保险,推动农业保险“扩面、增品、提标”,推行农产品“保险+期货”模式。落实国家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分层分类帮扶制度,高效运行“一键报贫”系统,完善覆盖农村人口的常态化防止返贫致贫机制。建立帮扶资金项目资产一体化管理机制,创新公益性资产管护、经营性资产运营模式。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健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长效工作机制。深化粮食购销和储备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健全粮食和食物节约长效机制。

(19)提高土地利用质效。严格控制占用耕地规模,完善“以补定占”机制,调整耕地占补平衡管理范围,确保全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强化补充耕地质量刚性约束,健全补充耕地质量验收制度。完善高标准农田建设政策体系,优化分区分类建设内容和投资标准,健全建后管护属地责任分级落实机制。完善保障耕地用于种植基本农作物管理体系。允许农户合法拥有的住房通过出租、入股、合作等方式盘活利用。有序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健全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建立计划指标配置与资源禀赋、发展需求、节约集约水平挂钩的长效机制,提高土地要素配置利用效率。落实新增城镇建设用地指标配置同常住人口增加协调机制。优化城市工商业土地利用,加快发展建设用地二级市场,推动土地混合开发利用、用途合理转换。盘活城镇低效用地,探索建立不同产业用地类型转换机制,完善各类产业园区用地管理机制。落实工商业用地使用权延期和到期后续期政策。

七、优化扩大对外开放体制机制,加快提高发展外向度

(20)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加快构建支持共建“一带一路”的立体互联互通网络,积极融入西部陆海新通道和向西开放大通道建设。支持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深度参与共建“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完善国际友好城市和地区长期合作机制,推动走出去、请进来管理便利化,深化对外交流合作。健全放宽准入、资本市场双向开放、扩大劳务输转等机制,以市场化、商业化方式支持共建“一带一路”项目。

(21)稳步扩大对外贸易。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健全内外贸一体化发展政策体系,出台《甘肃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加快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推进智慧海关建设,深化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应用,推进通关、税务等监管创新,提升国际贸易便利化水平。完善外贸主体培育政策,加快发展外向型产业。优化货物贸易结构,发展“同线同标同质”产品。创新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外贸转型升级基地运营机制,建设跨境电商产业园。完善文化旅游、生物医药、先进技术等领域服务贸易支持政策,推动“甘肃服务”走出国门。

(22)完善外贸外资外经外运融合发展机制。提升综合保税区、航空口岸、铁路口岸等开放平台能级,推动口岸基础设施和监管智能化。健全国际货运班列常态化运营机制,打造国际货运班列集散分拨中心。健全中国兰州投资贸易洽谈会、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等重大节会促进对外合作机制,深化中医药、设施农业等特色产业国际合作,加强敦煌文化国际交流与合作。严格执行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深化外商投资重大项目服务改革。依法保障外资企业平等适用国家和省内各项政策,公平参与政府采购、招投标、标准制定等工作。完善境外人员入境居住、医疗、支付等生活便利制度。支持省属国有企业优化对外投资结构,合理布局产业链,完善国际产能合作机制,增强资源保障能力。

八、健全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体系,广泛汇聚事业发展的智慧力量

(23)完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坚持好、完善好、运行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丰富和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甘肃人大实践。健全人大对行政机关、监察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监督制度,强化人大预算决算审查监督和国有资产管理、政府债务管理监督。健全立法、监督、决定重大事项协商制度,探索实行重大民生实事项目代表审议监督制度。完善人大议事规则和论证、评估、评议、听证制度,丰富人大代表联系人民群众的内容和形式,健全吸纳民意、汇聚民智工作机制。发挥群团组织联系服务群众桥梁纽带作用。

(24)健全协商民主机制。健全人民政协深度协商互动、意见充分表达、广泛凝聚共识的机制,完善反映社情民意、联系群众、服务人民机制。优化政协民主监督机制。健全制度化平台,加强各种协商渠道协同配合。健全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之中的落实机制,完善协商成果采纳、落实、反馈机制。

(25)落实基层民主制度。完善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拓宽基层各类组织和群众有序参与基层治理渠道。完善办事公开制度。落实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完善企业职工参与管理的有效形式。

(26)完善统一战线工作体制机制。健全发挥统一战线凝聚人心、汇聚力量政治作用的政策举措。把统战工作融入基层党建和社会治理,构建上下贯通、协同高效的责任体系。优化民主党派作用发挥机制,健全党外代表人士日常发现、跟踪培养、科学使用、管理监督机制。制定甘肃省民族团结进步促进条例,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法规制度。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一廊一区一带”行动,健全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政策体系,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系统推进我国宗教中国化,加强宗教事务治理法治化。完善党外知识分子和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政治引领和发挥作用机制。推进工商联改革和建设,完善政企沟通和领导干部联系企业制度。完善港澳台和侨务工作机制。

九、推进法治领域改革,有力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27)推进地方立法领域改革。完善保证宪法全面贯彻实施制度,落实宪法实施情况报告制度。完善党委领导、人大主导、政府依托、各方参与的立法工作格局。统筹立改废,加强重点领域、新兴领域立法,推进红色法治文化地方立法,完善备案审查制度,提高立法质量。探索区域、流域协同立法。健全党内法规同地方性法规衔接机制,开展联动审查和法规动态清理。健全完善全省统一的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信息平台,提升智能化管理水平。

(28)完善依法行政体制机制。推进政府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健全政府部门权责清单调整、审查、公开机制。促进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完善覆盖全省的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健全重大决策、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查机制。完善行政执法事项目录清单。健全基层综合执法体制机制。优化跨区域执法工作机制,落实行政裁量权基准。完善行政处罚和刑事处罚双向衔接制度。健全行政复议与信访、行政诉讼衔接机制,探索建立行政复议官、行政复议辅助人员制度。完善行政裁决制度,深化行政执法协调监督体制机制改革。稳妥推进人口小县机构优化。优化事业单位结构布局,强化公益性,推进政事分开、事企分开、管办分离。

(29)健全公正执法司法体制机制。完善执法司法权相互配合和有效制约监督的制度机制。加强刑罚执行工作制度建设,建立法院、检察院、司法行政机关联席会议制度及社区矫正、监狱执法同堂培训机制。推进审判权和执行权分离改革,完善执行活动全程监督机制。完善执法司法救济保护制度,建立“一案一分析一反馈”机制。深化和规范司法公开,落实和完善司法责任制。推进专门法院改革。推进行政案件级别管辖、集中管辖、异地管辖改革。优化警务体制机制,推进公安机关机构编制管理改革。规范警务辅助人员管理制度。加强人权执法司法保障,健全非法证据排除制度,完善刑事案件律师全覆盖辩护保障和法律监督机制,完善涉及公民人身权利强制措施以及查封、扣押、冻结等强制措施的制度,依法查处利用职权徇私枉法、非法拘禁、刑讯逼供等犯罪行为,全面推行法制监督员制度。建立轻微犯罪记录封存和前科消灭制度。

(30)完善法治社会建设推进机制。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推进律师制度、公证体制、仲裁制度、调解制度、司法鉴定管理体制改革。推进仲裁制度改革,强化仲裁机构监督管理。改进法治宣传教育,健全“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落实机制。完善以实践为导向的法学院校教育培养机制。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权益保护,推进市县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实践中心全覆盖,健全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和治理机制。

(31)健全涉外法治工作机制。建立一体推进涉外立法、执法、司法、守法以及法律服务、法治人才培养工作机制。推进国家级敦煌“一带一路”法治交流研究实践中心和涉外法治人才创新基地建设。打造“一带一路”涉外法律服务平台,为企业和公民“走出去”提供域外法律查明、咨询、引导、争端解决等法律服务。培育涉外仲裁机构、律师事务所,推进“一带一路”兰州和敦煌两大国际仲裁院建设。

十、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积极推动陇原文化繁荣发展

(32)完善和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健全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工作体系,完善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制度。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构建适应全媒体生产传播工作机制和评价体系,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优化省内媒体与中央主流媒体合作机制,完善舆论引导机制和舆情应对协同机制。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完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制度机制。改进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机制,深化文明乡风建设。创新爱国主义教育和各类群体性主题活动组织机制,优化英模人物宣传学习机制。完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机制。健全网上思想道德教育分众化、精准化实施机制。完善“扫黄打非”工作机制。

(33)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健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机制,推进公共文化设施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置改革。深化文化领域国资国企改革。分类推进文化事业单位深化内部改革,完善文艺院团建设发展机制。实施陇原文艺高峰攀登工程,优化文艺创作生产工作机制。健全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完善“八个一”文化品牌体系。健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深化文化领域行政审批备案制度改革,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深化文娱领域综合治理。建立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协调机构,加强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统一监管。健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完善竞技体育管理运行机制。

(34)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深化网络管理体制改革,实施网络信息内容治理能力提升工程,整合网络内容建设和管理职能,推进新闻宣传和网络舆论一体化管理。完善生成式人工智能发展和管理机制。加强网络空间法治建设。完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工作体系。

(35)完善国际传播体系。发挥对外宣传专项工作机制作用,推动国际传播重点基地建设,优化省内主流媒体与境外媒体合作机制,拓展海外传播矩阵。发挥敦煌文化、黄河文化、始祖文化等文化资源优势,加强国际化提炼表达,构建融通中外的对外话语体系。积极践行全球文明倡议,扩大国际人文交流合作。

十一、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体系,持续增进人民群众福祉

(36)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落实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完善劳动者工资决定、合理增长、支付保障机制,全面落实最低工资制度。落实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再分配调节机制。支持发展公益慈善事业。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完善有效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稳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合理调节过高收入的机制措施。深化省属国有企业工资决定机制改革,合理确定并严格规范国有企业各级负责人薪酬、津贴补贴。

(37)优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高质量充分就业促进机制,完善就业公共服务体系,拓宽市场化社会化就业渠道,促进人力资源供需高效对接。完善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统筹城乡就业政策体系,同步推进户籍、用人、档案等服务改革。优化创业促进就业政策,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完善促进就业机会公平制度机制。健全“鲁甘人力”、“津甘技工”等系列劳务品牌和地方特色劳务品牌创建机制。完善劳动关系协商协调机制,加强劳动者权益保障。

(38)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健全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新就业形态人员社保制度,全面取消在就业地参保户籍限制,落实社保关系转移接续政策。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扩大年金制度覆盖范围,推行个人养老金制度。推进基本医疗保险省级统筹,优化完善全省多元复合式医保支付机制,加强医保基金常态化监管。完善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制度。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常态化开展“结对帮扶·爱心甘肃”工程。健全妇女、儿童、残疾人合法权益保障制度。建立租购并举住房制度,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给,完善收购存量商品房用作保障性住房机制,满足工薪群体刚性住房需求。支持城乡居民多样化改善性住房需求。落实房地产开发融资方式和商品房预售制度改革。

(39)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公共卫生体系,完善社会共治、医防协同、医防融合机制。以基层为重点建设分级诊疗体系,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均衡布局,推进紧密型医联体和县域医共体建设,落实基层首诊政策。深化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公立医院改革,促进医疗、医保、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引导规范民营医院发展。创新医疗卫生监管手段。健全支持创新药和医疗器械发展机制。完善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政策。

(40)完善人口发展支持和服务体系。健全应对人口老龄化、少子化制度体系,完善覆盖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人口服务体系,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健全生育支持政策和激励机制,支持各地实行育儿补贴、生育奖励制度,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推进普惠育幼服务体系建设,支持用人单位办托、社区嵌入式托育、家庭托育点等多种模式发展。健全银发经济发展政策。落实中央关于稳妥有序推进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改革部署。优化基本养老服务供给,培育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健全公办养老机构运营机制,创新互助养老、医养结合模式,补齐农村养老服务短板。改善对孤寡、残障失能等特殊困难老年人的服务,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十二、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坚决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

(41)落实生态文明基础体制。完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实施“一单元一策略”精细化差异化环境准入,开展生态环境监测和评价。落实覆盖全域全类型、统一衔接的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规划许可制度。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管理制度体系,完善全省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委托代理机制。落实国家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保护利用和资产保值增值等责任考核监督制度。完善生态安全工作协调机制。制定《甘肃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例》、《甘肃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办法》,开展生态安全屏障建设、腾格里沙漠边缘荒漠化防治等条例立法调研。

(42)完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推进生态环境治理责任体系、监管体系、市场体系、法律法规政策体系建设。健全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制度机制,落实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监管制度,优化排污单位排污许可管理机制。建立新污染物协同治理和环境风险管控体系,开展新污染物调查监测和环境风险评估,推进多污染物协同减排。推进市级环境信息依法披露规范化管理,完善环保信用评价机制,推进环保信用评价结果应用。健全流域上下污染防治联合监测、联合执法、应急联动、信息共享机制。落实生态保护红线管理制度,健全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机制,推进重点区域生态保护治理,完善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黄河流域生态保护、荒漠化综合防治等长效机制。理顺大熊猫、祁连山、若尔盖国家公园管理体制。健全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政策体系。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协同机制。落实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支持创建“两山”实践创新基地。深化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改革。健全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推进生态环境损害赔偿。

(43)创新绿色低碳发展机制。实施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财税、金融、投资、价格政策和标准体系,完善绿色低碳产业发展支持政策,创新绿色金融产品,促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建设。落实绿色采购政策措施,将政府绿色采购嵌入单位内控制度。完善推进“能水粮地矿材”一体化节约制度机制,健全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健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机制。加快构建新型能源体系,推进国家新能源综合开发利用示范区建设,创新绿电消纳机制,探索推广源网荷储一体化等消纳利用模式。推进深化气候适应型城市试点建设。建立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全面转型新机制,落实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产品碳标识认证制度、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强化碳排放标准、计量、认证体系建设,开展碳排放配额核定、发放、清缴、交易,参与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

十三、完善维护国家安全体制机制,不断深化主动创安主动创稳

(44)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建设。强化国家安全工作协调机制,完善重点领域国家安全风险研判、信息报送、管控处置等安全保障体系和重要专项协调指挥体系。构建联动高效的国家安全防护体系,健全风险监测预警和评估体系。健全海外利益和投资风险预警、防控、保护工作机制。

(45)完善公共安全治理机制。健全重大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处置保障体系,完善大安全大应急框架下应急指挥机制,强化基层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完善跨地区、跨层级、跨部门的灾害预防指挥体系,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提升安全生产“五大体系”建设水平,完善安全生产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和责任倒查机制。完善食品药品安全责任体系。健全生物安全监管预警防控体系。

(46)健全社会治理体系。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完善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体系,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落实全国统一的人口管理制度。健全社会工作机制,加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推进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和志愿服务体系建设。完善信访工作法治化机制。提高市域社会治理能力,强化市民热线等公共服务平台功能,健全“高效办成一件事”重点事项清单管理机制和常态化推进机制。完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健全发挥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在基层治理中作用的机制。深化行业协会商会改革。完善社会组织管理制度。健全乡镇(街道)职责和权力、资源相匹配制度,推动编制资源向基层倾斜。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推进综治中心实战化,加强诉调警调访调“三调”对接,健全扫黑除恶常态化机制。

(47)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完善国防动员体系。深化民兵制度改革,完善民兵工作跨军地跨部门协调机制。完善双拥工作机制。健全退役军人服务管理保障体系。

十四、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坚强保证

(48)强化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省委负责全省改革的规划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各级党委(党组)负责本地区改革举措的组织实施,鼓励基层进行差别化探索。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把社会期盼、群众智慧、专家意见、基层经验充分吸收到改革工作中。完善改革激励和舆论引导机制,营造良好改革氛围。

(49)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完善党的建设制度机制,实施凝心铸魂、选贤任能、人才赋能、强基固本、先锋引领工程。加强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健全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长效机制。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大力选拔政治过硬、敢于担当、锐意改革、实绩突出、清正廉洁的干部,完善干部全方位管理和经常性监督机制,着力解决干部乱作为、不作为、不敢为、不善为问题。建立政绩观常态化教育制度,健全有效防范和纠治政绩观偏差工作机制。落实“三个区分开来”,完善容错纠错、澄清正名机制。落实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规定及其实施细则,加大调整不适宜担任现职干部力度。健全常态化培训特别是基本培训机制,加强通识教育和新知识新技能培训。落实领导干部任期制,优化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结构,健全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变动交接制度。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制定加强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党的建设制度措施。完善党员教育管理、作用发挥机制。完善省级层面管党治党有关法规制度。

(50)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体制机制创新。完善政治监督具体化、精准化、常态化机制。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健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惩戒机制。精简规范会议文件和各类创建示范、评比达标、节庆展会论坛活动,严控面向基层的督查、检查、考核总量。制定乡镇(街道)履行职责事项清单,健全为基层减负长效机制,落实《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建立经常性和集中性相结合的纪律教育机制,准确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综合发挥党的纪律教育约束、保障激励作用。健全“三抓三促”行动长效机制。完善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工作机制,深化整治权力集中、资金密集、资源富集领域腐败,优化腐败预警惩治联动机制,有效防治新型腐败和隐性腐败。加强诬告行为治理。健全追逃防逃追赃机制。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完善纪检监察监督与巡视巡察监督、审计监督、财会监督等各类监督贯通协调机制。强化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健全加强对“一把手”和领导班子监督配套制度。推进执纪执法和刑事司法有机衔接。健全纪检监察机关与司法机关衔接机制,优化监察管辖与审查起诉管辖、审判管辖衔接工作流程。优化监督检查和审查调查机构职能,配合做好在垂管系统省级以下单位开展涉嫌职务犯罪案件管辖和监察措施使用试点工作。健全巡视巡察工作体制机制。深化基层监督体制机制改革。

(51)健全改革落实机制。出台省级层面改革举措实施规划,细化改革的任务书、时间表、优先序,明确改革的实施主体和责任。优化重点改革方案生成机制,提升改革议题针对性。改进督察方式,开展专项督察、全面督察、综合督察,强化跟踪问效。把改革落实情况纳入监督检查和巡视巡察内容,完善改革考核评价体系,推进各项改革任务落实落地。

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奋力开创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新局面,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幸福美好新甘肃建设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点击空白区域关闭图片,
双指拖动可放大图片,单指拖动可移动图片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