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焚烧行业进入沉浸式运营时代“十二五”前后,“垃圾围城”曾一度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彼时生活垃圾处理依赖单一填埋方式的困境已然成为历史。...自“十二五”起,在2011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工作意见的通知》、2012年《关于完善垃圾焚烧发电价格政策的通知》、2016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处理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的促进下
焚烧厂“产能过剩”住建部自“十二五”开始对焚烧设定明确考核指标,后又在《”十四五”城镇生活垃圾分类和处理设施发展规划》(简称”十四五”规划)中进一步提高目标:“到2025年底,全国城镇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能力达到...除了垃圾分类在源头上减少了焚烧量之外,在工厂的投资建设阶段,生活垃圾收集运输能力的过高估计、焚烧企业抢占市场时的产能布局、地方政府为了招商引资目的虚报数据、地区之间难以共享等等,都可能造成垃圾焚烧的“产能过剩
号)文要求,提出到2020年底,全国城镇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设施能力占无害化处理总能力的50%(“十二五”35%)以上,其中东部地区达到60%(“十二五”48%)以上建设目标。...在十二五、十三五期间,我国垃圾焚烧发电行业迎来黄金发展期,投运、已建、在建垃圾焚烧发电设施创历史新高。
步入“十四五”中期,很多企业感慨环保行业的生意越来越难做了,传统领域的发展早已失去了“十二五”、“十三五”那时的生机和令人振奋,新机会的减少和竞争的日益激烈使许多环保企业都开始思考这样两个问题——怎样从手里的项目挤出更多利润
能源消费增速整体趋缓2020年,全市能源消费总量1787.1万吨标准煤,“十三五”年均增速2.9%,较“十二五”下降1.3个百分点。...能源体制改革扎实推进积极推动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推进用能权市场化改革、配合开展电力直接交易改革、增量配电网改革、地方电厂管理。健全完善节能管理、监察、服务“三位一体”的节能管理体系。
十二五”末相比提升了13个百分点。...全市pm2.5年平均浓度为36微克/立方米,与“十二五”末相比下降42.4%,pm10年平均浓度为58微克/立方米,与“十二五”末相比下降33.1%,均为有监测记录以来最低值;空气质量优良率85%,与“
水泥行业氮氧化物排放标准及政策我国从“十二五”时期开始对大气nox实行总量控制,其中水泥行业是仅次于火电行业的nox第二大工业排放源,是控制的重点。...因此,标准越来越严格,目前国家及地方水泥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限值汇总如下表。3. 水泥行业氮氧化物控制技术及发展趋势水泥窑烟气脱硝工艺技术经济技术指标见下表。
我市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引领,坚持有色绿色齐头并进、农业工业协调发展、三次产业融合提升的发展方向,不断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大力培育现代产业体系,生态产业发展初具规模,培育形成一批绿色品牌,三次产业结构由“十二五...率先在全省开展燃煤机组超低排放改造,完成白银有色集团烟化炉烟气治理等工程35个,整治燃煤锅炉635台,淘汰老旧机动车2.4万辆;市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连续四年超过300天,2020年达到344天,优良比例达到94.2%,比“十二五
截至2021年年底,全国危险废物集中利用处置能力约1.7亿吨/年,是“十二五”末的3...有关地方积极研究源头治理机制,贵州等地出台磷化工企业“以渣定产”政策。二是推进资源化利用。
发电装机快速增长,2020年末,全市发电总装机达到494.27万千瓦,较“十二五”末期增加50.13%。...2020年末,可再生能源总装机210.8万千瓦、占比42.67%,其中新能源(光伏和风电)总装机达到149.7万千瓦,较“十二五”末期增加1356.86%。
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底,全国危险废物集中利用处置能力约1.7亿吨/年,是“十二五”末的3.3倍;全国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能力215万吨/年,较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前的2019年增长39%。...危险废物处置能力提升危险废物处置能力不足曾是很多地方面临的难题,一些地方频发危险废物跨境转移倾倒案件。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大量增加的医疗废物也考验着地方的处置能力。
年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六大水系出境跨界断面水质稳定保持ⅲ类以上,较基准年(2014年),全省优良水体比例提升17个百分点,达到83%,劣ⅴ类水体比例由12%降至4%;九大高原湖泊中劣ⅴ类水体的湖泊,由“十二五
在“十二五”时期标准工作的基础上,增加了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标准,制定了农村污水处理设施、有机化学品、电子工业、餐饮业等固定污染源排放标准,并配套制定了监测方法标准和监测技术规范,发布了重型汽车排放标准和第六阶段车用汽油
2020年湘潭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为86.1%,较“十二五”末增加3.2个百分点,优良天数增加30天;主要污染物pm2.5、pm10、so2、no2和co浓度较“十二五”末分别下降26.4%、36.1%
钢铁与装备制造、新材料、文旅康养、特色现代农业四大主导产业蓬勃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壮大,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较“十二五”末增长近2倍。加速推进重点领域低碳工作。...出台《三明市“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规划》,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效,三明作为全国5个地市之一,被评为2020年度生态环境领域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方,获国务院督查激励,成为全省第一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
州发展和改革委印发《黔西南州 “十四五”工业发展规划》,加快构建绿色制造体系,推进生产绿色改造升级,大力推进资源综合利用详情如下:黔西南州“十四五”工业发展规划序言“工业强州”是黔西南州委、州政府自“十二五...”以来一直长期坚持的战略思路,依托丰富的煤炭资源和地方特色优势资源,已经初步形成以能源、材料、冶金、化工、建材、装备制造、特色轻工为主的七大产业,打造形成煤电铝、煤电化、煤电钢等特色产业链。
1 碳达峰政策实施现状1.1碳排放强度考评政策为实施碳排放总量控制提供了基础自我国“十二五”开始实施单位gdp碳排放强度目标考核制度以来,碳减排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2020年全国碳排放强度相较2005年降低约...“十三五”时期,北京、上海、甘肃、云南等地也从地方层面积极探索建立碳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和分解落实机制。
调整能源结构,完成120多万户散煤取暖清洁化治理,改燃关停1.1万台燃煤锅炉,煤炭消费总量较“十二五”时期末减少17.4%。...按照“一年一部环保法规”的节奏,制修订6部地方性法规、21项地方标准。实施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环境保护企业“领跑者”制度。
“十二五”和“十三五”期间,国家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和环境保护建设,中央和地方加快出台生活垃圾分类管理相关政策法规,开展了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源头减量和分类收集、推进一体化环卫管理、推进餐厨垃圾无害化和资源化
全市工业企业污染物排放稳定达标,万元gdp综合能耗较“十二五”预计下降25.64%,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提高到18.9%,新经济、绿色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分别提高到24%、46%...四、生态环境保护制度逐步完善过去五年,贵阳市先后修订《贵阳市大气污染防治办法》《贵阳市绿化条例》等地方性法规,进一步完善地方生态环境保护法规体系;出台《贵阳市生态环境保护司法执法联动机制的实施意见》,建立生态保护
,垃圾填埋设施处于相对饱和阶段;垃圾焚烧厂463座,较“十二五”末新增240座,增幅超110%,“十三五”是垃圾焚烧建设高峰期;其他无害化处理设施180座,较“十二五”新增5倍。...万吨,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超99.8%,较“十二五”增长30.19%。
2009年提出2020年单位gdp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目标(“4045”)后,实施了目标分解考核、碳交易市场、清单编制等一系列碳排放目标管理措施:实施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目标分解与考核,从“十二五...对明确碳排放总量的谨慎态度主要来源于对总量目标可能约束经济增长的担忧,因此碳排放控制目标自“十二五”以来只有碳强度这一非刚性的约束,这就导致了只要经济增速足够快即可实现目标的结果,使得各地更加重视把地区生产总值这一分母做大
同时,我国新建水处理膜生产线40多条,膜产能增加6000多万平方米,比“十二五”末增加30%以上,膜工业产能规模和产品性能均取得重大进展。...过去五年间,我国膜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保持在15%左右,2019年的膜工业总产值比“十二五”末翻了一番,目前中国已经成为全球膜产业大国之一。
“十二五”时期在进一步约束“单位 gdp 能耗降低 16%”的 背景下,首次提出“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的要求,并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提 高可再生能源在一次能源中的占比等手段,结构节能的作用不断强化。...当 前实行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的双控制度,主要有三大举措,一是对各级地方政府 设定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控制目标,并进行监督考核;二是把节能指标纳入生态 文明、绿色发展等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引导全社会发展理念的转变
对比“十二五”“十三五”和“十四五”的“能耗双控”指标,“十二五”要求单位gdp能耗降低16%,“十三五”要求单位gdp能耗降低15%,“十四五”要求单位gdp能耗降低13.5%。...至今,“限电”仍在多地蔓延,个别地方甚至将“限电”延伸至居民用电领域。这一轮一些地方的“拉闸限电”牵动了全社会的敏感神经。有许多待解的疑问:近期为何会发生供电短缺?此轮供电短缺是否与“能耗双控”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