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提升农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水平方面,印发了《西安市2022年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实施方案》《西安市2022年废旧农膜回收利用工作方案》《西安市农田地膜残留监测技术方案》等总体及专项方案,指导各区县开展源头管控
生活垃圾焚烧设计处理能力达到4000吨/日,焚烧能力达到100%;全市农膜回收率达到85%以上,地膜残留量实现零增长。...全市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处理系统,塑料废弃物收集转运效率大幅提高;保持原生生活垃圾实现“零填埋”处置,2025年生活垃圾焚烧设计处理能力达到4000吨/日,焚烧能力达到100%;全市农膜回收率达到85%以上,地膜残留量实现零增长
重点领域不合理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现象大幅减少,电商快件基本实现不再二次包装,可循环快递包装保有量达到14万个;全市生活垃圾焚烧处理总能力达到8125吨/日左右,焚烧能力占比达到80%以上,塑料垃圾基本实现零填埋;全市农膜回收率达到85%以上,地膜残留量实现零增长
市农业农村局、市水务局、市发展改革委支持指导两区结合田长制和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工作,布设农田监测点位,持续开展地膜残留监测,在密云水库及辖区内重点河流断面、湖库等布设监测点位,持续开展水体微塑料监测,
开展了农田地膜残留情况调查评估,结果显示农田中废旧地膜亩均残留量为0.91kg,按照《农田地膜残留量限值及测定》(gb/t 25413-2010)分级标准,全市废旧农膜农田土壤残留量属于一级标准,即有少量残留
塑料废弃物收集转运效率大幅提高;全市生活垃圾焚烧处理总能力达到**万吨/日左右,焚烧能力占比达到**%以上(请市住房城乡建设局提供),塑料垃圾直接填埋量大幅减少;全市农膜回收率达到**%以上(请市农业农村局提供),地膜残留量实现零增长
全省地级以上城市市区和具备条件的县城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处理系统,塑料废弃物收集转运效率大幅提高;全省生活垃圾焚烧处理总能力达到13万吨/日左右,焚烧能力占比达到80%以上,塑料垃圾直接填埋量大幅减少;全省农膜回收率达到85%以上,地膜残留量实现零增长
完善覆盖全市的农用地膜生产、销售、使用、回收、加工监督管理制度,构建完备的农用地膜回收利用体系,农用地膜回收率达到80%以上;厚度小于0.01mm的聚乙烯农用地膜基本淘汰,地膜残留量显著下降(市农业农村局
推进地膜科学使用回收。科学推进加厚高强度地膜应用,有序推广全生物降解地膜,健全高效回收利用体系,加强地膜科学使用。(四)推进农业产业链低碳循环化。推动农业低碳发展、循环发展,全产业链拓展农业发展空间。
持续开展农田氮磷流失监测、农田地膜残留污染监测。2.农业面源污染环境监管。加强全省农业源普查、生态环境统计、畜禽粪污综合利用信息、排污许可管理平台等工作对接共享。
全市农膜回收率达到85%及以上,地膜残留量实现零增长。在垃圾清理方面,全市河流、湖泊、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农村地区露天塑料垃圾基本清零。三、主要任务(一)积极推动塑料生产和使用源头减量。...(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牵头负责)巩固禁塑成果,加大监管执法力度,严厉查处违法生产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超薄塑料购物袋、厚度小于0.01毫米的聚乙烯农用地膜和含塑料微珠的日化产品行为。
回收处置能力不断提升,基本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实现乡镇生活垃圾转运系统全覆盖、行政村生活垃圾治理常态化,全省农膜回收率达到85%,地膜残留量实现零增长。...严格按照国家规定,全面禁止生产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超薄塑料购物袋和厚度小于0.01毫米的聚乙烯农用地膜、含塑料微珠日化产品等部分危害环境和人体健康的产品。
应光国表示,研究对我国各省份农膜的残留量、侵蚀量和全生命周期中塑化剂释放量进行估算,并构建基于逸度方法的地膜和棚膜的环境多介质模型,模拟了塑化剂的环境归趋,为我国农膜的环境污染管理提供了数据基础和技术支持
地级及以上城市因地制宜基本建立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处理系统,塑料废弃物收集转运效率大幅提高;全国城镇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能力达到80万吨/日左右,塑料垃圾直接填埋量大幅减少;农膜回收率达到85%,全国地膜残留量实现零增长
地级及以上城市因地制宜基本建立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处理系统,塑料废弃物收集转运效率大幅提高;全国城镇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能力达到80万吨/日左右,塑料垃圾直接填埋量大幅减少;农膜回收率达到85%,全国地膜残留量实现零增长
加强农用地土壤环境保护与安全利用,严格控制在优先保护类耕地集中区域新建高污染高排放行业企业,推进农用残留地膜、农药化肥塑料包装等清理工作。...陕 西强化土壤污染源头管控,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化,加强土壤污染治理和修复。实行耕地土壤环境质量分类管理,集中推进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示范,推进农田残留地膜、农药化肥、塑料包装等清洁整理。
白色污染久矣,可降解塑料有望彻底解决废塑堆积。...人类社会生产的塑料制品近半数最终会填埋处理或流入自然环境,而塑料的自然降解一般长达百年以上,残留的塑料垃圾不仅占用了宝贵的土地资源,而且对土壤、水体乃至生物链产生了极大的危害。
纸袋、布袋等替代品产能提升较慢;主要河流塑料垃圾污染、农田残留地膜污染问题未有效根治等。...重视新污染物治理制定实施新污染物治理行动方案“另一重要抓手是新污染物治理。”邱启文说,新污染物指新近发现或被关注,对生态环境或人体健康存在风险,尚未纳入管理或现有管理措施不足以有效防控其风险的污染物。
固定污染源通过管道直排进入环境,能够对环境质量产生直接影响,而农业面源污染受到生物地球化学转化和水文传输过程的共同影响,农业生产残留的氮磷等营养元素通常会在土壤中累积,并缓慢的向外环境释放,对受纳水体环境质量的影响存在滞后性
在全省范围内推广使用标准地膜,配合市场监督管理等部门开展执法检查,推进全生物降解地膜试验示范。开展农膜回收利用试点,加强农田地膜残留监测,加强宣传发动,推动农业绿色发展。
到2025年,农膜基本实现全回收,全国地膜残留量实现负增长,农田白色污染得到有效防控。...可降解膜可从源头上治理农膜污染,是今后的主导发展方向,可降解塑料在地膜领域也有望迎来突破性的进展。
开展塑料垃圾专项清理,重点解决生活垃圾随意倾倒堆放导致的塑料污染问题,开展地表水体周边垃圾塑料清理行动,推进农田残留地膜、农药化肥塑料包装等清理整治工作,逐步降低农田残留地膜量。
农业方面,将在全市农村地区推广使用0.014毫米(含)以上地膜,开展全生物降解地膜试验示范和农膜残留检测,妥善处理废弃育苗盘和节水灌溉材料等农业塑料废弃物。...治理污染: 重点场所、沿线2023年基本消除白色污染使用环节减塑的同时,“限塑10
加大农田残留地膜监测力度,推进农田残留地膜、农药化肥塑料包装等清理专项整治,逐步降低农田残留地膜量。
为防治农田地膜残留污染问题,欧洲和日本等国家的地膜厚度在0.02毫米-0.03毫米,使用后实行强制回收,达到了有效控制农田地膜残留污染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