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区、高校、公共机构、工业园区和用水产品等荣誉的重要对象。...优先支持获得国家级、省级水效领跑者,节水标杆单位和节水型企业、灌区、高校、公共机构、工业园区、用水产品等节水载体创建主体,以及信用评价等级良好及以上企业。
推动工业企业和园区废水循环利用,实现串联用水、分质用水、一水多用和梯级利用,严重缺水地区示范推动工业园区废水应用尽用。...缺水城市新建城区要提前规划布局再生水管网,鼓励沿工业园区建设再生水厂。西北干旱地区因地制宜推广再生水“冬储夏用”。四、推进污泥处理节能降碳(七)推广低碳处理工艺。
全面推进农业节水增效、工业节水减排、城镇节水降损,优先配置利用再生水、提升再生水利用率,提高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效率。...推进黄河流域水环境治理,严禁在黄河干流及主要支流岸线1公里范围内新建化工园区,强化城镇、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运行监管,深入开展入河
园区层面,以提升工业园区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为切入点,推动探索节水减排、污水回用、污泥发电等绿色低碳发展技术组合模式。污水处理厂层面,试点建立典型污水处理厂全过程、系统化的减污降碳
实施和平渠改造工程、河滩路排洪渠续建工程、乌拉泊水库至红雁池水库输水渠道工程、水磨河、高崖子河、甘泉堡工业园区防洪工程等共计19项防洪工程,总投资23.33亿元。...加快灌区续建配套和现代化改造,配合相关单位,推进农业节水增效,推动农村生活用水计量收费。推进工业节水减排工作。巩固国家节水型城市建设成果,推进区(县)节水型社会的创建。
、改建、扩建高耗水项目,不符合水耗等有关要求的工业项目严禁上马,严控省级及以上开发区(园区)新水取用量,遴选一批企业水效领跑者,创建一批节水型工业园区。
加强高耗水行业节水改造、废水深度处理和达标再利用,实现节水增效。升级改造工业园区,鼓励企业串联用水、分质用水、一水多用、循环利用。...实施规模养殖场节水改造和建设,发展节水渔业。(责任单位:省农业农村厅、水利厅)2.加快工业节水减排。推广节水工艺和技术,推进工业节水改造。
统筹推进工业园区废水综合治理与资源化利用,探索建立企业间点对点用水系统,推动园区企...(二)基本原则节水优先、统筹推进。秉持节水减排理念,坚持节水优先,以需求应用为导向,强化用水总量和强度双控,优化资源配置。加强部门协同,形成合力,统筹推进。因地制宜、重点突破。
以工业行业节水减排为突破口,着力推进节水型工业园区试点建设,累计创建省、市级各类节水型载体 331 个,打造了城市雨水收集利用、非常规水资源利用示范工程等一系列节水亮点项目,计划用水率达到 100%,非常规水利用率提高到
宁东能源化工基地煤化工园区成为全国首个废水“近零排放”大型综合工业园区。工程水利搭建全区发展脉络。...全面推进工业节水减排,自治区重点用水行业规模以上节水型企业达到90.4%,全区万元gdp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2015年分别下降26.8%和31%。
在工业节水领域,《规划》从优化产业结构的角度强调以水定产,特别点出黄河流域要严格准入;从企业自身角度强调推进节水减污,创建重点高耗水行业标杆发挥带动作用;从园区角度强调建设节水型工业园区,结合园区循环化改造工作
项目的实施是已建成包头化工项目环保技术升级和节水减排的示范。...包头煤化工外排废水脱盐达标排放改造项目是黄河流域的重点环保项目,位于内蒙古包头市九原工业园区,是由神华包头煤化工有限责任公司投资建设的示范性项目,处理规模为450m 3 /h。
六、加强已建成项目监管各有关地区要加强对已建成高污染、高耗水、高耗能项目的监管,全面梳理形成台账,逐一排查评估,有节能节水减排潜力的项目要改造升级,达不到国家或地方有关排放要求的要实施深度治理,属于落后产能的项目要坚决淘汰
本导则规定了综合性工业园区节水减排工作一般性的原则和企业内、企业间、园区三个层面主要节水减排技术途径,旨在为综合性工业园区的相关管理人员和相关企业的节水减排提供参考。
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人民政府发布了《关于加强自治州城镇污水再生利用工作的实施方案》,详情如下:各县市人民政府,各综保区、景区、工业园区管委会,州人民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关于加强自治州城镇污水再生利用工作的实施方案
根据园区发展趋势和产业需求,加快集中式工业废水处理厂和企业自建废水处理设施建设。各工业园区要严格执行规划环评,按照园区规划环评要求建设污水处理设施。
新建设的工业集聚区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应安装自动监控装置,涉磷工业园区应增加总磷自动在线装置。2019年,全市基本形成较为完善的产业园区(开发区)工业废水集中处理系统,确保工业废水达标排放。
在京津冀、上海、广东、安徽、四川、武汉、西安、沈阳8个等区域和苏州工业园区实施创业投资企业和天使投资个人实施税收试点。对重大技术装备和产品免征关税和进口增值税,减轻环保企业进口大型设备的税收负担。...2.2价格政策方面进一步完善农村供水价形成机制,实施城镇非居民用水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充分发挥价格机制在水资源配置中的调节作用,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城镇节水减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