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公私交叉——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的路径选择近年来,由于各种原因,环境司法建设处于不断调整的不稳定状态,包括环境法庭建设、司法管辖以及各类以保护公共利益为目的责任追究机制不断浮现,对于“公共利益”的争议
政府部门可建立环保责任追究,环境污染损害赔偿制度,通过约谈、环境督察等、环境诉讼、环境警察甚至环境法庭等多元化的方法,提高环境执法力度;在投融资层面,一方面在政府加大绿色金融投入力度的同时,民间资本通过
政府部门可建立环保责任追究,环境污染损害赔偿制度,通过约谈、环境督察等、环境诉讼、环境警察甚至环境法庭等多元化的方法,提高环境执法力度。五是投融资层面的创新。
环境法庭加强审理环境案件,为健康的环境提供了法律保障。中国推崇刚柔相济的胡萝卜加大棒策略,在挥舞大棒的同时,也不忘必要的激励机制。中国正在全国推广废弃物循环利用与电动汽车项目。
截至2016年6月,全国共设立了558个环境法庭、环境合议庭和巡回法庭。2015年就审理了大大小小约50余件环境公益诉讼案件,2016年的数量更多一些。
11月14日-15日,第四届全国模拟环境法庭大赛将于在重庆大学举行。...大赛旨在通过在大学生中举行模拟环境法庭大赛,吸引更多的人关心环保,激发大学生学习环境法和参与环保的热情,培养大学生环保司法实务技能;学习推广环保审判的成功经验,讨论当前环保审判存在的疑难问题,探索解决路径
全国模拟环境法庭大赛,是我国两大法学模拟法庭大赛之一(另一个为理律杯全国高校模拟法庭竞赛),规模大、规格高、阵容强,是培养、选拔我国环境保护所需优秀法律人才的重要平台之一。
模拟环境法庭比赛分初赛、复赛和决赛共三轮六场。...,给来自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最高人民法院和全国各地环境法庭作为评委的法官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大赛旨在通过环境法庭的模拟审判形式,推进环境资源司法专业人才法学教育模式的创新与发展。...2014年11月15日至16日,第三届全国模拟环境法庭大赛在上海财经大学隆重举行。经过两天激烈角逐,重庆大学参赛队夺得本次大赛亚军,法学院硕士研究生柏辰荣获本次比赛最佳选手。
2014年11月15-16日,由中华环保联合会、国家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和上海财经大学主办的第三届全国模拟环境法庭大赛在上海财经大学隆重举办。...来自全国包括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南开大学、同济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等16所高校的参赛队伍进行了激烈的角逐,共同磋商研讨环境法案例,交流学术经验。
被迫成立的环境法庭中国第一个环境法庭,于2007年在贵阳市清镇县成立;第一个案子,是当地的水源地污染案件。特别之处在于,该法庭是专门为该污染案而成立。第一个案子一直就存在,比成立法庭还早。
司法不公进一步加剧了环境案件中已经非常严重的权利不对等,也造成了越来越多的群体性事件。最高法院和多个省市已经建立环境法庭,这一进展值得关注。挑战之四是环保部门能否与社会机构进行开诚布公的合作。
地方保护主义阻挠、专业环境法官缺乏、环境鉴定费用高昂等成为导致环境公益案件立案难、审判难、判决难的重要原因。而此次最高院成立环境庭,无疑是推进环境公益诉讼的重要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