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期,将以“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为主题,聚焦“生物质能源开发利用”、“沼气发酵”、“秸秆还田”、“有机肥料”等热点话题,汇集国内外的政策制定部门代表、行业先锋、技术专家及科研学者,解码行业应用技术案例
其中,北大荒农垦集团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8%以上,秸秆还田率达到95%以上;哈尔滨市、绥化市、肇州县、肇源县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秸秆还田率达到65%以上;其他市(地)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1%以上
持续推进秸秆肥料化、饲料化、能源化、原料化和基料化利用,发挥好秸秆直接还田耕地保育固碳和种养结合功能。推广秸秆还田后的水分、氮肥优化管理等科学技术措施,提高土壤固碳能力。
因地制宜开展秸秆还田、肥料化、饲料化、基料化、原料化、能源化等利用模式研究和推广,推动县域土壤改良和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化发展,全面提升秸秆综合利用率。
四、重点任务(一)加强秸秆还田肥料化利用,保育黑土耕地。将秸秆机械化直接还田作为重点,严格执行秸秆还田标准和操作程序,因地制宜分区域分作物推广秸秆还田技术模式,提高科学规范还田覆盖率和到位率。
◆ 秸秆综合利用:秸秆肥料化、饲料化、原料化、基料化,秸秆还田,食用菌栽培,秸秆餐具,秸秆制瓦,秸秆人造板、秸秆砖等。
(三)细化生活源治理措施农业农村源中,在秸秆禁烧的同时应大力发展秸秆综合利用项目,加快秸秆利用新技术的研发,鼓励机械化秸秆还田,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
(包含秸秆还田)45.08万吨,饲料化利用15.36万吨,燃料化利用0.32万吨,初步形成以还田为主,肥料化、饲料化、燃料化为辅的“一主三辅”的秸秆综合利用格局。
◆ 秸秆综合利用:秸秆肥料化、饲料化、原料化、基料化,秸秆还田,食用菌栽培,秸秆餐具,秸秆制瓦,秸秆人造板、秸秆砖等。
研究推广机械深耕精细化还田、秸秆快速腐熟等秸秆还田技术,推进农作物秸秆肥料化、饲料化、能源化、基料化、原料化利用。2.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
第十二条〔秸秆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责任〕产生秸秆的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采取秸秆还田、堆肥、饲料化、能源利用、工业原料利用等措施,
市级在保证完成全市秸秆还田利用目标的基础上,可指导各县(市、区)适当减少秸秆直接还田面积,增加秸秆间接还田利用量,确保秸秆科学还田,对辖区内有建成投产且运行稳定的生物质发电厂和大型秸秆利用企业的县(市、
北大荒农垦集团秸秆综合利用率要稳定在95%以上,秸秆还田利用率要实现90%以上。其他地区秸秆综合利用率要达到90%以上,秸秆还田利用率要达到60%以上。
继续聚焦黑土地保护重点县,集中连片开展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重点推广秸秆还田与“深翻+有机肥还田”等综合技术模式,开展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标准化示范推广。
对优先保护类耕地实施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鼓励秸秆还田,指导合理施肥,实施土壤酸化耕地治理示范,提升土壤肥力,遏制和缓解土壤酸化。深入推进化肥减量增效。...台山市启动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示范县建设。对安全利用类耕地,通过开展小区试验示范,筛选适合当地的技术模式和产品。
积极探索有机养分资源利用有效模式,推动粪肥还田利用,鼓励秸秆还田、种植绿肥、增施有机肥,减少化肥使用量。引导地方加大投入,建立化肥减量示范,开展科学施肥技术培
还田比例超过40%以上的秸秆利用重点县,结合主要种植模式,布设不少于1个秸秆还田生态效应监测点位,开展秸秆还田效果监测与评价。4.打造典型模式。
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强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的实施意见》,各级农业农村部门积极推广秸秆还田、秸秆生产食用菌、秸秆生物反应堆等技术,不断拓宽秸秆综合利用渠道,秸秆综合利用率稳定在95%以上。
发展生态种植、生态养殖,建立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鼓励和引导农民采用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种植绿肥等技术,持续减少化肥农药使用比例;探索推动农膜、农药包装等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是不是意味着固体废弃物要完全资源化利用?
但秸秆还田不仅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土地和播种质量、加重病虫害,而且秸秆入土不久便会迅速分解产生大量温室气体,加重温室效应。”...以农作物秸秆为例,当前我国年产秸秆量超过10亿吨,但作为生物质能的主要原材料之一,其能源化利用率仅为3%左右。“为了避免露天焚烧秸秆带来的大气污染,目前相关主管部门对于秸秆利用的主导政策还是还田。
八是强化秸秆禁烧管控,2021年12月底前,全市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3.5%以上,小麦秸秆还田率达到96.3%以上,玉米秸秆还田率达到92.7%以上。
以实施农作物秸秆直接还田为重点,同步推进秸秆堆沤、造肥、过腹转化等间接还田方式,构建科学合理的秸秆还田利用体系,调动农民和合作社等生产主体参与秸秆还田的积极性。
落实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化肥、农药利用率分别达到39.4%、40.2%。形成可持续运行的农作物秸秆还田、离田、加工利用有效模式和机制,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6%。
以实施农作物秸秆直接还田为重点,同步推进秸秆堆沤、造肥、过腹转化等间接还田方式,构建科学合理的秸秆还田利用体系,调动农民和合作社等生产主体参与秸秆还田的积极性。
提高肥效降低氧化亚氮排放,以及改善动物健康和饲料消化率控制肠道甲烷,提高畜禽废弃物利用率和效率减少甲烷和氧化亚氮排放;采用秸秆还田、有机肥施用、人工种草和草畜平衡等改善土壤质量,提高农田和草地固碳增汇能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