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中部地区落实碳强度控制目标要求,开展低碳城市、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支持湖北建设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机构。三、持续深化大气污染治理(四)强化大气污染联防联控。
推动海绵城市建设,开展曲靖市深化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到2035年,气候适应型社会基本建成。三、加快生态绿色高质量发展,壮大经济之美(六)构建科学有序国土空间格局。
九江市完成第一批国家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萍乡市完成国家海绵城市试点建设,萍乡、南昌、新余3个国家水生态文明城市试点建设通过验收,景德镇市完成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建设,赣州市完成全国水土保持改革试验区建设任务
下一步,生态环境部将进一步加强部际统筹协调,强化气候变化影响和风险评估,深化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提升重点领域和区域适应气候变化能力。
适应气候变化技术体系和标准体系基本形成,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全社会适应气候变化理念广泛普及。
下一步,生态环境部将以防范气候风险、强化适应行动、提升适应能力为目标,进一步加强部际统筹协调,强化气候变化影响和风险评估,深化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提升重点领域和区域适应气候变化能力,持续为推动美丽中国建设和全球气候治理作出积极贡献
深圳市生态环境局 深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11部门印发《深圳市适应气候变化规划(2023-2035年)》,该《规划》是国内首个市级适应气候变化中长期规划,旨在有序推进深圳市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全面提升适应气候变化能力
组织开展低碳试点示范,征集低碳领跑者、气候友好型示范区域项目。七是加强城市气候适应性建设。...落实本市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推广开展“海绵校园”、“海绵公园”、“海绵道路”等海绵城市建设工程,建成区海绵城市达标面积比例不低于36%。(三)深入推进“三水”统筹一是强化水资源保护。
启动国家美丽河湖创建工作,加快国家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创建工作,力争创建成省级生态文明示范市。...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发展——访市铜川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刘战杰2023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铜川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空气质量位居汾渭平原15地市和关中7市区“双第一”,历史首次进入全国重点城市前百名
武汉、十堰作为国家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不断探索城市适应气候变化建设管理模式。
,全社会适应气候变化理念广泛普及,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范围逐步扩大并取得阶段性成效。...,高温干旱、低温冻害、暴雨洪涝、山地灾害、风暴潮、海上大风等气候相关灾害防治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各重点领域和重点区域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有效开展,气候适应型城市试点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全社会自觉参与适应气候变化行动的氛围初步形成
,指导开展一批省级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大中型城市的供水、供电、交通和应急通讯等基础设施的综合适应能力技术得到提升。
自然资源、水资源、农业、能源、交通、基础设施等重点领域及城市、沿海、沿黄等重点区域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有效开展。适应气候变化区域格局基本确立。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取得显著进展。先进适应技术得到应用推广。
、预期示范带动作用强的试点城市,积极推进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二、推进深化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为贯彻落实《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持续实施《城市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生态环境部等8部门日前联合印发《关于深化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的通知》,将在全国范围内遴选一批工作基础好
到2035年,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经验得到全面推广,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面开展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
省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建成投用,气象预警信息公众覆盖率达95%,气候预测质量居全国前列。完成全省23个园区和20个大型风能、太阳能项目的气候可行性论证。武汉、十堰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成效显著。
33第六章开展应对气候变化试点示范35第一节开展近零碳示范建设35第二节深化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36第三节推动气候友好型项目实施36第七章健全应对气候变化激励约束机制38第一节完善经济政策38第二节优化价格政策
以“双碳”目标为引领,开展近零碳示范建设。深化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开展气候适应型城市试点。推动气候友好型项目实施,探索碳捕集利用与封存试点示范。五是健全应对气候变化激励约束机制。
此外,我国低碳试点示范和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工作不断推进,组织编制《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持续提高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全社会低碳意识也不断提升。
持续深化国家低碳省、低碳试点城市及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积极参与全国碳市场建设,加大碳排放数据质量核查力度,加快形成碳排放数据质量管理长效机制,做好全国碳市场第二个履约周期工作。
试点建设和国际合作取得积极进展。在青岛市第二批国家低碳城市试点的基础上,济南、烟台、潍坊3市成功入选第三批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同时济南市也入选了国家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
呼和浩特市获批国家首批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2017年)和国家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城市(2020年),新城区荣获生态环境部第四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荣誉称号(2020年)。
广元、成都低碳试点城市和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成效明显,建成一批省级低碳社区。“十三五”时期,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单位gdp能耗分别降低29.9%、17.4%。大气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发电量和技术专利数多年来稳居世界第一;2018年森林面积达到33.1亿亩,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量分别比2005年增加4110万公顷和45亿立方米,成为同期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的国家;陆续开展了三批共计87个低碳省市试点、28个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
要积极参与并配合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扎实推进气候投融资国家试点,进一步深化国家低碳试点城市和商洛市、西咸新区国家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推进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示范工程、近零碳排放示范工程和零碳示范区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