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流域和区域相协同、工程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统筹干支流防洪体系建设,提升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增强应对极端暴雨洪水的韧性。(二)完善流域防洪工程体系。...持续开展气候变化对江河水源补给影响科学考察和研究评估。科学推进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加强对人为水土流失的监管。(十四)建设江河绿色生态廊道。
同时,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深入实施适应气候变化“十大行动”,应对气候变化取得新进展新成效。...该份报告系统梳理了2024年四川省及各市(州)应对气候变化进展和成效,包括将应对气候变化摆在重要位置、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积极有序适应气候变化影响、持续夯实气候变化治理能力四大部分内容。
同时,我国积极响应联合国“全民早期预警”倡议,生态环境部、中国气象局联合发布《早期预警促进气候变化适应中国行动方案(2025—2027)》,并启动气候变化南南合作早期预警旗舰项目,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高早期预警和适应气候变化能力提供支持
关于印发《中国适应气候变化进展报告(2024)》的函为梳理总结2024年落实《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情况,回顾我国适应气候变化工作进展和成效,持续推进各层级适应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生态环境部组织编制了
立足新发展阶段,明确司法服务“双碳”工作原则和要求,推动形成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能源结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最高人民法院组织召开涉碳排放权交易法律适用问题研讨会,四川法院设立全国首个“气候变化司法应对研究中心”,服务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文件提及,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标准体系包括基础能力支撑标准、减缓气候变化标准和适应气候变化标准3类一级标准子体系,并进一步细分为15类二级标准和45类三级标准。
在江苏省应对气候变化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的大力支持下,省生态环境厅系统梳理了应对气候变化最新政策要求和全省在产业转型、能源优化、降碳行动、适应气候变化等方面取得的工作成效,系统回顾了低碳宣传与国际交流情况
深化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提升城市风险评估和适应气候变化能力。推进生态园林城市建设,实施立体绿化,高水平打造一流滨江公共空间和城市山地生态公园。
此次导则的出台,针对公路项目环评中存在的噪声预测模型采用参数不一致、评价重点不突出、生态及噪声防治措施不明确、温室气体排放和适应气候变化等新要求未纳入评价内容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进一步规范公路项目环评工作
《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结合我区实际,我们研究制定了《广西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现印发给你们,请会同有关部门做好组织实施。...4月27日,广西壮族自治区生态环境厅等17部门印发《广西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
要统筹国内国际需求,从基础能力、减缓气候变化、适应气候变化等方面,搭建好应对气候变化标准体系框架,同时加强基础研究,提高标准质量,及时修订和完善标准。
,全社会适应气候变化能力显著提升,适应气候变化理念深入人心,气候适应型社会基本建成。
2022年5月,生态环境部等17部门联合印发《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要求各地生态环境厅(局)牵头研究编制省级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
编制实施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到2027年,新能源车辆渗透率争取达到50%。(三)推进产业结构绿色低碳转型。
要准确把握履约报告特点和定位,扎实做好宣传解读,充分展现我国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重点工作成效。...会议强调编制《中华人民共和国气候变化第一次双年透明度报告》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气候变化第四次两年更新报告》,是积极履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巴黎协定》、展现大国担当的重要举措。
《年度报告》全面介绍了2023年以来各领域各部门应对气候变化政策、措施和重点工作的成效,梳理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新部署新要求,展示了中国减缓、适应气候变化、全国碳市场建设、政策体系和支撑保障以及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等方面的进展
入库的绿色项目应符合分类目录,包含温室气体排放控制、适应气候变化、污染防治、资源高效利用、生态产业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绿色装备制造、基础设施绿色化、绿色服务等领域。...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绿色项目库(以下简称“项目库”)是指为金融支持生态环境改善、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节约高效利用等建立的项目信息库。
(五)增强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完善气候变化观测监测体系,强化预测预警和风险评估。推动实施水资源、农业、生物多样性、防灾减灾和生态脆弱地区等领域区域的适应气候变化行动。
完善适应气候变化工作体系。建立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全面转型新机制。...这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更好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必然要求,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的必然要求
这些在新加坡、中国和菲律宾的合作以数字解决方案、海水淡化以及水资源的回用为目标,体现了苏伊士致力于解决水资源紧缺问题的决心,增强社区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并提升其韧性。
江西省生态环境厅印发《江西省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的通知(赣环气候字〔2024〕266号),提出坚持减缓和适应并重,将适应气候变化全面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推进适应气候变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生态环境部编制并发布了《中国适应气候变化进展报告(2023)》,该报告报告从适应气候变化政策体系、气候变化监测预警和风险管理、自然生态系统、经济社会系统、区域格局和保障机制建设等六方面全面总结了《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
包括重点领域碳达峰碳中和关键技术;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黑土地固碳减排技术;重点领域适应气候变化关键技术。(七)清洁生产。
,提升能源领域适应气候变化能力,提升交通领域适应气候变化能力,提升人居环境适应气候变化能力,提升敏感产业适应气候变化能力,提升健康与公共卫生领域适应气候变化能力,提升全社会综合防灾减灾能力等。
此次展会主题是“适应气候变化的后果”,既是技术和产品展示的平台,也是环境保护创意和知识的交流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