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28-29日,第三期生态修复沙龙“铬污染场地状况调查与治理修复探讨”交流座谈青海行在西宁市举办。此次活动由中国生态修复网主办,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作为联合主办单位,在青海省环保厅的大力支持下顺利开展。
28日,考察组一行30逾人考察了青海中星化工厂遗留厂区、杨沟湾铬渣堆放场和七一路延长段原铬渣堆放场,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王兴润副研究员分别讲解了三个铬污染场地的岩土特征、水文地质特性和污染特性的不同特点,针对其各自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问题、周边居民健康隐患问题及历史遗留问题等方面与考察组成员进行了深度交流和探讨。
生态修复沙龙考察团留念
中国环境科学院王兴润副研究员讲解铬盐生产线污染情况及解决方案
铬盐生产线污染现状
考察结束后,考察组一行举行了主题为“铬污染场地治理修复技术经验”座谈会。青海省固体废物管理中心赵生奎主任、西宁市环保局铬渣办胡新峰、西宁湟投环境资源有限公司周斌部长出席了座谈会,赵主任首先介绍了青海省铬污染治理现状、思路及存在问题等,并指出青海铬污染土问题严峻,需要各相关部门、企事业单位的通力配合才能完成预定目标。随后,中国环境科学院王兴润副研究员做了发言。王兴润说,感谢青海省环保厅对此次活动给予的多方支持,并重点介绍了目前铬污染治理修复的常用技术和部分示范工程的应用情况,强调在相关部门、企事业单位推动下,全国各地也相继开展了铬污染治理修复项目,有些实践经验和技术方案及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值得探讨。
接着,来自青岛新天地环境服务集团技术总监陈有志、永清环境研究院院长贺前锋、北京高能时代环境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冯国杰分别就长沙铬盐厂治理修复经验及感触、湖南铬污染现状及修复技术、铬污染场地治理修复技术方案及相关案例介绍(湖北陨县治理修复项目)做了会议发言。
座谈会重要环节——讨论交流环节由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黄锦楼副研究员主持。讨论主要围绕“铬污染场地存在的原因、防治主要任务及政策措施;铬污染的识别,堆放,贮存、挖掘、运输、处理处置;铬污染场地的监测、污染判断,治理修复与环境管理等;青海省铬污染场地特点和治理修复解决方案”等议题展开。
铬污染治理修复技术经验座谈会
通过2个小时的讨论,得出如下结论:第一,六价铬水溶性和迁移性强,百分溶解度达到167g/100g水,可通过毛细作用迁移,导致地下水往往受到严重污染。因此,铬污染场地的治理不单单是土壤的治理,应重视对铬污染场地地下水的污染防控与治理。
第二,铬污染场地的治理应首先考虑风险防控。不应该要求所有的场地治理达到相同的标准,导致治理的成本很高。建议针对场地的规划用途、场地对周边居民的健康影响风险、场地对地下水的污染情况采用不同的控制方法。例如,部分场地位于偏远地区、不涉及地下水污染、周边人群分布很少,这类场地可采用暴露途径控制的方法采取控制的对策,投资成本将大大降低。
第三,按照基础理论化学计算,三价铬需要强碱、二氧化锰存在等情况下才能转化成六价铬。但自然界非常复杂,三价铬和六价铬的相互转化还没有统一的研究认识。因此,需要针对这一问题,系统研究在不同地质条件、不同气候条件下,甚至出现极端气候条件下,六价铬和三价铬的相互转化关系。并由此,开展不同地质结构基于健康风险的污染土壤环境基准研究,提出可行的治理标准目标值。
第四,农田土壤应考虑治理后的土壤需要恢复其利用功能,包括有机质(腐植酸等)、矿物质、微生物、酸碱度等。工业场地应考虑对周边居民和地下水的环境健康影响风险。
最后,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雷梅和青海省环保厅赵主任分别做了总结。雷梅说,通过大家的热烈讨论,我们从铬污染场地的不同角度对铬污染场地治理修复进行了深度剖析和解读,讨论结果值得推究且意义深远。赵主任表示,再次感谢考察团一行来到青海西宁进行考察,并对青海铬污染土治理提出了适宜的治理修复技术建议。
29日,考察团一行赴海北州进行生态环境保护考察,下午返程。
原标题:铬污染场地污染状况考察与治理修复-青海行在西宁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