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7日,随着一篇名为《曲久辉等6位专家联合撰文:建设面向未来的中国污水处理概念厂》的文章在业内媒体疯传,水务行业近年来最具行业影响力和认可度的事业标杆——建设中国污水处理概念厂,也随之拉开了帷幕。笔者有幸进入了概念厂专家委员会秘书处,得以近距离观察概念厂事业在这一年走出的每一步,并在本期以“概念厂的第一年”为题与读者进行分享。对于一项刚起步的事业,第一年只能称为开始,或者仅是开始的开始,但对于一个主流技术已延续百年,在中国蹒跚而行的事业来说,这一点创新探索的开始,便显得尤为珍贵。如何在一个&l

首页 > 水处理 > 市政污水 > 评论 > 正文

2014 污水处理概念厂的第一年

2015-02-28 09:06 来源: 中宜环科环保产业研究微信 作者: 高嵩

2014年1月7日,随着一篇名为《曲久辉等6位专家联合撰文:建设面向未来的中国污水处理概念厂》的文章在业内媒体疯传,水务行业近年来最具行业影响力和认可度的事业标杆——建设中国污水处理概念厂,也随之拉开了帷幕。

笔者有幸进入了概念厂专家委员会秘书处,得以近距离观察概念厂事业在这一年走出的每一步,并在本期以“概念厂的第一年”为题与读者进行分享。

对于一项刚起步的事业,第一年只能称为开始,或者仅是开始的开始,但对于一个主流技术已延续百年,在中国蹒跚而行的事业来说,这一点创新探索的开始,便显得尤为珍贵。

如何在一个“过于成熟”的行业内进行创新?笔者曾尝试和概念厂几位专家探讨过这个问题,就污水处理行业而言,是否也存在着一个类似于“摩尔定律”的创新规律?但一番回顾下来,在这个行业中,技术的革新应用似乎是一个匀速发展的历程,鲜有根本性的变革。王凯军教授曾用充满感性的笔触来描述活性污泥法:他简单,混沌,易于复制,让无数想尝试变革的科学家与工程师最终与之同化。而行业中为数不多的系统创新的成功案例,如美国的21水厂,新加坡的NEWater工艺,则都是通过国家、地区的战略选择,带动技术集成与进步实现的。尤其是NEWater,通过十年的战略抉择、技术选择、工艺优化、成本降低,及至近年来设立水周和水奖,来扩大影响,将本国运用成熟的模式向外推广,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新加坡也因此由一个饮水都要靠进口的弹丸小国,一跃成为世界级的水务中心。这种战略+技术+市场的组合,至少让人们看到了,在这个行业创新与进步的一种实现方式。

与国际水科技大师的深度研讨

中国刚刚完成了污水处理量的积累,正在步入追求效果与质量的发展阶段,数十年的发展,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与技术,从这个角度上看,概念厂的提出,更像是一次战略上的突破。用“水质永续,资源循环,能源利用,环境友好”这样的四个追求来清晰地指向未来社会需要的产品,让数年来早已习惯各类规划叠词堆藻的人们有了一次面向未来的系统思考,这本身就是一个了不起的贡献。

而从行业的反映来看,“概念厂”确实也收到了这样的效果,各类期刊、网站、公众号,开始密集地产生有关反思与展望的文章,“概念厂”也成为行业各个微信群的热门讨论话题。很多人虽然并不完全认同概念厂的内涵,在实施步骤和技术路线上也众说纷纭,但向前看、往前做的精神,已经成为普遍的共识。如北控提出的“建设21世纪的标杆水厂”,碧水源提出的“新水源厂”,都在这一年应运而生,这在行业发展的历史上,也是首例。

阶段成果报告

一个系统的创新工程,是战略、技术、组织等一系列工作的综合与集成。概念厂在起步初期,也有意识地开展了此方面的工作,如举办的概念厂校园设计大赛,吸引了来自90余所高校、160支队伍、690多名满怀梦想的学子。可以预见,这次比赛不单会对他们的职业历程产生深远影响,也让一代人触摸到了梦想的温度。

“概念厂˙水未来”校园设计大赛

2014年7月,概念厂组织专家核心团队在8天时间内,密集参观了11座污水处理厂,参观的过程与专家的体会,通过微信平台进行实时直播,共吸引了累计5万人的阅读,成为一次国外先进知识与实践的成功传播案例。

概念厂欧洲考察

这一年的核心任务是概念厂的概念设计方案,王凯军,王洪臣,俞汉青三位专家分别组织研究团队,各自出具概念设计方案,成为一项精彩而又令人期待工作。笔者曾分别参与过几位老师的研究会议,王凯军教授的构建涵盖了技术前沿、生态农业、生态景观等各方专家,王洪臣老师则偏重工程的可实现化,俞汉青教授应用的是荷兰最前沿的创新方法体系,三个小组都被核心专家烙上了深刻的个人印记,同时也兼容并蓄,让人们对三个方案对比融合之后的产物神往不已。

概念设计工作组会

创新,从外人来看,是一个浪漫而传奇的字眼,但对于实施创新的人来说,则是一个时刻需要勇气与坚持的过程。在一次概念厂会议上,一位与会教授评价六位专家:几位不缺名,不缺地位,不缺课题,却勇于突破,这样的勇气令人佩服。概念厂的提出,固然吸引眼球,看似风光,但也将长久以来稳坐象牙塔的学者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记得年初,一篇题为“3500座污水厂的末日到了”的文章着实引人眼球,但也让负责宣传的秘书处成员心惊胆战了好一阵。当时笔者就感概,创新首先需要的,可能不是技术,而是勇敢。

虽然创新之路充满了荆棘,但根据笔者的观察与体会,这份事业带给大家的感悟,更多的仍然是充实和快乐。年初的封闭会议,每月一次的工作会,各位专家都要从满满的日程表中挤出整块时间,在周末相聚,没有会上会下,吃饭散步都在研讨,这种氛围,是笔者在各种会议上所不多见的。

很巧的是,在笔者写下这段文字时,业内正在疯传陈吉宁校长即将赴环保部履新的新闻,这也是一位以创新为生命的学者。文章最后,就用今天陈校长清华演讲的结语来结尾吧。“我们还年轻,我们拥抱未来”。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