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影响评价是重要的环保行政许可,基层环保工作者必须适应新常态,积极探索环评制度改革,在环评目录分类管理、环评文件编制主体、环评文件编制内容、环评文件审批程序上,积极推动改革创新。
环境影响评价是每个项目建设的前置,是污染源头预防的制度设置,是重要的环保行政许可。但是,环评制度在执行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一些中介机构编制环评文件时间长、收费高,内容描述自然经济社会现状多,污染治理措施少,环评文件本身价值不明显,社会企业质疑不断。笔者认为,基于对环保工作高度负责、为经济发展高效服务的使命,基层环保工作者必须适应新常态,积极探索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改革。
一是探索环评目录分类管理改革。目前,环境影响评价等级执行的是环境保护部颁布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目录》。笔者认为,就全国而言,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环境基础情况各异,环境影响评价目录全国实行同一个标准,在同一行业并不科学。譬如畜禽粪便污染,在年降水量丰沛地区,雨水冲流下渗更易对水环境造成污染。而降水量缺少的区域,畜禽粪便可以在场圈熟化后还田,成为企业增收的资源,不易造成水环境污染。因此,以省编制颁布《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目录》比较符合实际。
二是探索环评文件编制主体改革。目前,环评报告书(表)必须由具有资质的社会环评机构编制。因编制人员的水平差异致使环评文件质量参差不齐,同时还存在社会人员拉靠现象,扰乱了市场秩序。企业对自身建设项目污染物排放种类、数量、浓度最了解,对当前市场污染治理的技术、工艺、设施掌握得最清楚,因此,笔者认为,由企业自己编制环评文件更有利于污染物治理。
三是探索环评文件编制内容改革。目前,现有的环评报告书(表)包括各类规划环评,其中80%的篇幅用来描述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清洁生产、安全生产、项目选址、经济效益分析等与污染治理无关的内容,仅有不到20%的篇幅是环保部门关心的环境影响分析及污染防治措施。对于环保而言,可谓是“荒了自己的地,种了别人的田”。因此,必须修订环评报告书(表)编制导则,简化环评文件内容,主要编写污染治理措施与周边环境影响。凡与环境无关的内容不写入环评文件,凡与环保无关的事项不纳入审批范围。
四是探索环评文件审批程序改革。目前,环保部门审批环评报告书(表)都要进行受理公示、专家评审、审批公示。以吴忠市为例,群众对公开的环评文件关注度不高,每年通过网上公示的200个左右的环评报告书(表),每个报告书的网络点击量不足100次。环评文件公示占用时间过长,直接影响审批效率。因此,建议对排放少、污染小,不涉及敏感地区的建设项目实行备案制,不再进行审批。
五是严格执法保障环评文件执行到位。环保部门要从严执法,严禁新建高污染、高耗能项目,对产生废水、废气、废渣的工业项目未进入工业园区的一律不审批,污染治理设施未建成的一律不通过试生产。对超标排放的不放过、不手软,综合运用查封、扣押、停产治理,按日计罚,关停等执法组合拳,维护环境影响评价的严肃性、权威性。
原标题:基层环评要适应新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