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复原理:污染土壤修复的重点在于降低土壤中污染物的含量,固定土壤污染物。将土壤污染物转化为毒性较低或无毒的物质,或阻断土壤污染在生态系统中的转移途径,从而减小土壤污染物对环境、人体或其他生物体的危害。
我国土壤修复技术“发展史”
我国经历了从简单的挖走发展为填埋、化学治理,到现在的生物治理,用植物吸收有毒重金属、用微生物降解土壤中的农药、石油及其他有机污染物:基本上和国际同步。
简单挖除
但在技术研究的广泛性和深度方面与发达国家还有一定的差距,特别在工程修复方面的差距还比较大。
污染土壤修复技术可以分为原位修复和异位修复两种。
原位修复:可以深层次污染的土壤进行修复。特点:经济有效,对污染物就地处置,使之得以降解和减毒,不需要建设昂贵的地面环境工程基础设施和远程运输,操作维护起来比较简单。
异位修复技术:环境风险较低,系统处理的预测性高于原位修复。
实例对比介绍
原位修复越来越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在美国超基金支持的修复计划中,原位修复技术所占的比例呈现上升的趋势(图1),其平均百分比从1985~1988年的28%上升到1995~1999年的51%。原因与环境工程技术人员和当地政府对这些新兴技术信赖度的提高关系密切。较大面积的污染土壤,异位修复必须大量挖掘土壤并进行处理,工程造价太高,此时更适合采用原位土壤修复技术。
美国超基金源头控制技术中原位修复工程各年变化
美国超基金修复计划17年中所选择的各种原位和异位土壤修复技术的总览如下图所示。
土壤原位蒸气浸提、原位固化/稳定化技术和原位生物修复是最常用到的原位土壤修复技术,应用频数较高的异位土壤修复技术是异位固化稳定化技术、异位热解吸技术以及异位生物修复技术。
土壤异位修复
土壤修复技术特性对照表
污染土壤修复新方法的研究与现有技术的改进,需要诸如生物学、植物学、化学、物理、土壤学和地质学等基础学科的知识,并融会贯通。由此,也促进了这些学科的进一步交叉,有利于新的学科生长点的形成,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推进我国环境科学与工程技术研究进入到一个新的水平和新的发展阶段。
原标题:土壤修复技术分述——原位及异位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