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依托煤、延伸煤、不唯煤、超越煤”的思路,加快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传统煤炭产业提档升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动煤电化一体化发展;合理调控矿产资源利用总量,促进产业发展方式转变,是七台河市今后五年工业经济的重点方向。
充分释放和激活资源优势延伸煤炭产业链,发展现代煤化工。以煤化工产业园区为平台,在一次煤炭资源转化基础上,积极发展精细化工、材料化工和合成化工,以煤焦油、煤气、粗苯为原料源头延伸产业链条,构建深度加工、综合利用的多元化工产业体系。沿着“焦炉煤气、煤焦油、粗苯→甲醇、焦油加工产品、精苯→甲醇下游产品、焦油深加工产品、精苯下游产品”产业链,使甲醇及下游产品、焦油深加工产品以及精苯下游产品,成为七台河市煤化工产业核心产品体系。
推进煤电转化,充分释放和激活资源优势。把发展电力产业作为实现劣质煤、洗中煤等低热值燃料就地转化、增值,实现能源空中运输的重要措施,支持劣质煤、洗中煤、煤泥、煤矸石、煤气发电和煤矿瓦斯发电项目。推进七矿公司与辰能集团合作建设矸石电厂项目。新建新强、新立乏风发电站项目。
利用大唐电厂和部分企业自备电厂剩余电量,以龙煤七矿公司电网为平台,优化视窗产业园、城市矿产园区等项目供电方式,有效解决七台河市电力运行发、供、需平衡问题,降低企业用电成本,释放发电企业潜能。
多元发展非煤替代产业多元发展非煤替代产业,大力打造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机械制造、绿色食品、木制品等四个产业集群和新兴产业体系。
再生资源综合利用产业集群。加快全省唯一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建设,重点发展和培育废旧钢铁及有色金属加工、废旧机电设备拆解、报废汽车拆解、废弃电子电器产品拆解、废旧塑料回收分选、废旧轮胎翻新加工等主导产业。秉持“物尽其用、变废为宝、化害为利”理念,延伸再生资源拆解加工和综合利用产业链,做强主营业务,扩大园区规模、提升园区示范带动能力。到2020年,园区废旧物资处理能力达到67万吨/年。
机械制造产业集群。依托勃农兴达已有基础,加快农机产业园区建设,进一步整合农机装备制造业产业资源,完善农业播种、耕作、收获等系列农机具产品体系,形成产业集群规模效应。巩固扩大初步形成的农业机械制造、矿山机械制造基础优势,积极引进、挂靠大型机械制造企业集团,重点建设勃农兴达公司秸秆还田大型农机耕作系统项目、恒益电气高效节能大推力直驱电机项目。提升矿山机电、安全生产、监控、救护等技术档次,着重矿山机械产品和防爆设备的研发,支持薄煤层重采支架、薄煤层采煤机、防爆电机电器等带动能力较强、市场前景好的产业项目。
绿色食品产业集群。整合优惠扶持政策,加快勃利县、金沙新区健康产业园规划建设,着力引进和重点扶持水稻、玉米、果蔬、肉类等精深加工企业,加快发展绿色食品、保健食品、速冻食品、休闲食品及调味品、酒类、饮料系列,加快烘焙类食品生产项目建设。以隆兴源、大森林、五方、大兴牧业等企业为龙头,加快畜产品深加工的发展步伐,利用5年时间打造省级绿色食品加工基地及食品产业集散地。
木制品产业集群。充分发挥双叶牌实木家具中国驰名商标的品牌优势、销售网络优势及俄罗斯林木资源优势,依托新兴木制品园区,引导木制品企业协作配套、集群发展,形成木制品加工上下游产业良性互动、协作配套的发展格局。
重点开发具有现代家居文化内涵的实木家具、橡木酒具、家装系列等高附加值木制产品。提高木制品及相关产业牵动能力,积极发展包装材料、家居装饰材料、小五金制造等配套产业,加速形成全省家具、家装产品生产销售集散基地。
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在全力发展煤炭工业和非煤传统工业的同时,依托现有初具规模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新的产业布局,为经济转型赢得更多战略时间。
生物产业。重点推进年产30万吨玉米淀粉项目、年产5万吨衣康酸项目和年产5万吨葡萄糖酸钠等项目建设,推动生物基产品及其衍生物开发和产业化。依托北药资源,发展壮大人参、五味子、水飞蓟等北药种植规模,积极开发花色素苷、黄色素油、水飞蓟素等医药中间体提取加工项目,不断壮大生物医药产业。
新材料产业。重点支持宝泰隆公司做大超导电型石墨烯/磷酸铁锂正极材料产业,实现石墨烯及其衍生产品规模化、专业化、产业化;以石墨矿、高纯石墨、航天石墨、石墨洗选加工项目为牵动,延伸产业链,将主导产品向石墨烯、锂电池正极材料等高附加值领域升级。做强奥瑞德蓝宝石等特种材料及相应配套产业;因地制宜利用粉煤灰、煤矸石等开发新型建筑材料及伴生材料。
新能源产业。不断优化风力发电、秸秆发电、煤层气发电等绿色能源发展模式。积极推进分布式光伏发展,谋划锂电池等高效储能产品。以七台河兴发生物质能热电项目、勃发清洁型煤项目、隆兴源集团饲料生产为支撑,变废为宝,发展生物质能。
节能环保产业。重点开发推广高效节能锅炉、高效节能电机等高效节能技术装备及产品,带动能效整体水平的提高。扶持垃圾发电项目建设,不断探索垃圾的资源化和能源化新路径。推进市场化节能环保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建立以先进技术为支撑的废旧商品回收利用体系,积极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大力推进秸秆回收利用体系建设,到2020年实现秸秆年回收利用率达到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