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论述了我国日益严重的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主要在土壤的污染概念、污染概况、污染来源、预防对策等4个方面进行了概述。1土壤污染概念1.1土壤污染有关学者有不同观点:一是土壤中的污染物超过背景值称之为污染;二是土壤中污染物超过《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就判定为土壤污染;三是土壤中污染物超过环境

首页 > 环境修复 > 土壤修复 > 评论 > 正文

土壤重金属污染来源及预防对策

2016-03-08 08:39 来源: 论文网 

本文论述了我国日益严重的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主要在土壤的污染概念、污染概况、污染来源、预防对策等4个方面进行了概述。

1土壤污染概念

1.1土壤污染

有关学者有不同观点:一是土壤中的污染物超过背景值称之为“污染”;二是土壤中污染物超过《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就判定为土壤“污染”;三是土壤中污染物超过环境容量,并对农产品的产量和安全质量造成威胁才称之为“污染”,此理解较为全面。

1.2有害重金属

有些重金属摄入微量就会出现病态或中毒症状,常称为有害重金属或有毒重金属,如铅、镉、汞等。铅是重金属污染中较大的一种,一旦进入人体将很难排除,能直接伤害人的脑细胞,特别是胎儿的神经系统,可造成先天智力低下;对老年人造成痴呆等,还有致癌、致突变作用。镉易导致高血压,引起心脑血管疾病,破坏骨骼和肝肾,并能引起肾功能衰竭。汞是重金属污染中毒性最大的元素,食入后直接进入肝脏,对大脑、神经、视力破坏很大;天然水中含0.01mg/L,就会导致人中毒。

1.3污染特点

重金属污染在土壤等环境中具有隐蔽性、滞后性、累积性、不可逆转性和难治理性等特点。土壤一旦被污染,通过自净能力完全复元周期长达1000年。

2土壤污染概况

2.1污染面积

曾有报道,我国土壤污染面积达0.1亿hm2,甚至有的说是0.2亿hm2,这是一个很惊人的数字。

2.2污染趋势

重金属元素在土壤表层明显富集与人口密集区、工矿业区存在密切相关性。与1994—1995年采样相比,土壤重金属污染分布面积显着扩大并向东部人口密集区扩散,长江中下游某些区域普遍存在镉、汞、铅、砷等异常。我国土壤正出现越来越多本来没有或微不足道的危险元素。目前,日益严重的土壤重金属污染等问题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2.3污染状况

目前在全国逾30个省份中,至少有15个地区土壤严重污染。工厂排放的铅和重金属以及农民过度使用杀虫剂和化肥,使土地和食物链受到威胁。不少地方成为皮肤病、肝病、癌症高发区。全国有1/10的大米镉含量超标。每年受重金属污染的粮食高达1200万t,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00亿元。

3土壤污染来源

3.1固体废弃物污染

固体废弃物污染成分复杂,其危害方式和污染程度也不尽相同。以矿业和工业固体废弃物在堆放或处理过程中,在日晒、雨淋、水洗的作用下,以辐射状、漏斗状向周围土壤、水体扩散,从而形成土壤重金属污染。

3.2污水灌溉、污泥施肥污染

城市生活污水、石油化工污水、工业矿山污水和城镇混合污水,造成污灌区土壤汞、砷、铬、铅、镉等重金属含量逐年增加。有些污泥重金属含量高,如采用污泥施肥可带入土中。此外,还有随大气沉降进入土壤的重金属污染以及农药、化肥、地膜等随农用物质进入土壤的重金属污染。

4预防对策

4.1加大法规执行力度、问责制度

加大环保法及有关农业环境保护条例、农产品基地保护条例等法规执行力度和问责制度。尽快制定土壤保护有关法规,促进以法治农、依法护土上台阶。

4.2尽快绘制土壤重金属元素“人类污染图”

加快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步伐,尽快绘制土壤重金属元素“人类污染图”。对已被污染的土地,要把污染源搞清楚并加以切断。农业、国土、地质、环保、水利、交通等部门要通力合作为大地“排毒”。

4.3建立健全和完善土壤污染防治资金保障机制

建立由个体赔偿到责任保险再到补偿基金救济的正金字塔型体系,通过建立健全和完善土壤污染防治资金保障机制来切实落实土壤侵权损害赔偿与补救。

4.4确保粮食供应安全关

严禁生产和使用部分有毒有害化学品,严把农田过度使用化肥和杀虫剂以及工厂、冶炼厂和矿井向地面排放重金属关,确保粮食供应安全。

4.5确保农产品生产安全关

建立农产品产地监测评价、产地分等定级及种植业结构调整和选择合适品种、产地安全管理、产地污染防治等农产品产地安全管理技术体系,进行农产品产地安全质量普查,确保农产品生产安全。

4.6推行生物修复综合技术

研究和推行以植物修复为主、辅以化学、微生物及农业生态措施的生物修复综合技术。

4.7提倡清洁生产

提倡清洁生产,慎用污水灌溉,严格控制渣肥、污泥施用,增施有机肥料,全面推广配方施肥技术。科学地使用土壤改良剂,全面加强土壤治污工作,逐步提高土壤质量水平。

原标题:土壤重金属污染来源及预防对策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