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三月,记者走进甘肃省兰州市红古区窑街复兴煤矿等4处矿山治理工程项目现场,“这里曾经因为开采而留下的千疮百孔的山头,采山之痛、污染之源,正逐渐成为历史,取而代之的是被绿油油的植被所覆盖,呈现出生机盎然的景象。”兰州市国土资源局红古分局局长宋全增说。
无序开矿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近日,记者对红古区窑街复兴煤矿等4处废弃矿山治理进行了调研采访。宋全增向记者介绍道:“窑街地区的煤矿开发利用已有400多年的历史,但约从1980年开始,乡镇及村办、个体煤矿峰拥而上,在原国营窑街煤矿矿区东侧范围内进行开采,形成多处无序开采的小煤窑,从而使矿山地质环境遭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土壤流失日趋严重,生态环境日益破坏。尤其是采矿产生的大量废渣堆放在矿区内,破坏地形地貌景观、压占土地资源,并成为当地沙尘的主要物质来源,严重影响当地居民的身体健康。此外,煤矿的开采导致矿区山体被大面积开挖,形成许多高陡的临空面,在破坏区内地质环境的同时加剧了区内地质灾害的易发性,而且废渣堆积高度较大,稳定性差,小规模的滑塌时有发生,威胁着渣堆周边建筑物及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目前,开采区已形成大面积采坑16个,采坑最大深度32米,崩塌点17处,不稳定边坡27条,废弃矿渣总量28万立方米,使得废弃的矿山遍体鳞伤,遗留下了大量地质环境问题亟待治理。
让企业主动参与治理
2011年,红古区被确定为全国第三批25个资源枯竭型城市之一,由于资金有限,大部分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没有解决,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十分必要。为改变这一局面,兰州市国土资源局编制了《兰州市红古区2012年闭坑小煤矿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总体规划》;2015年,又委托专业技术单位编制了《兰州市2014~2015年度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将这4处的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排上了日程。该项目根据现状地形条件,以项目区已有的几处相对平缓的场地和矿山道路为基准,将项目区划分为几个相对独立的片区,根据各片区的实际地形情况,以已有平台高程为设计参考高程,推荐分片放坡整理+坡脚局部挡土墙+截排水渠+生物措施+路面整修的治理措施。放坡完成后,在放坡区平台场地进行覆土,植树绿化。治理区域面积达1.2平方千米,总投资767.62万元。
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需要大量资金,向上争取资金毕竟有限,如何让企业主动参与到环境治理中来?近年来,该局要求所有持证矿山编制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方案,并按规定签订合同,约定按标准缴交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全区编制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方案11份,已有的11个持证矿山全部缴交了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征缴面达100%。保证金按照开采面积、开采方式等要素综合确定数额,采用有进有出的循环机制,即完成了一定的治理工程内容,经验收确认后就退回一部分保证金。比如一家企业预交了300万元的保证金,对照方案,如果治理用了200万元,通过验收后,即退还剩余的100万元保证金。
强化监管再现秀美山林
为切实落实矿山企业生态环境保护的主体责任,近年来,按照“谁开发、谁治理,谁受益,谁恢复”的原则,该局督促矿山企业按照《矿山生态恢复治理方案》年度治理计划,分步实施治理。将废弃矿山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交由参与治理的企业和个人承包经营,引导企业和个人参与废弃矿山治理工作。全区所有矿山企业均实行边开采、边治理、边恢复生态环境。如花庄镇引导当地村委会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对存在安全环境隐患的超深采石凹坑进行回填开发利用,已回填采坑3处,消化建筑垃圾9.8万立方米,治理面积1.1万平方米。海石湾镇还利用本村村民旧房翻建的建筑废料,并运来4万多立方米的泥土填平3个废弃采石坑,恢复生态环境。通过科学的管理,截至今年4月,已种植各类树木9.2万株,达到植被连片,成活率高。
为强化矿山企业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工作的监督检查,该局将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方案实施情况、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缴纳情况以及矿山企业实行边开采、边治理、边恢复情况作为矿山年度检查的主要指标进行监管。对不认真实施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方案和未实行边开采、边治理的,督促企业加以整改;对欠缴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的,不予通过年检。同时,对各镇(街)开展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工作目标责任进行年度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上报区政府,作为对各镇(街)落实《环保责任书》的参考依据。有效组织实施治理项目,促进矿山生态环境稳步改善。
矿山生态环境的恢复,受益的不仅仅是当地村民,矿山企业也在治理中尝到了甜头。通过不懈的努力,截至今年第一季度,全市累计治理“青山挂白”16处、治理面积13.08万平方米,封闭治理废弃矿井、采坑13处。通过有计划地淘汰落后的矿山开采产业,全力开展“青山挂白”和废弃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消除了“青山挂白”现象,重现山体绿色自然景观,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使乡村变得更加美丽。
原标题:昔日废弃矿山 今朝绿衣盛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