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宝贝,这一点也不假!可一直以来,让人们对号入座式的处理垃圾,却遭遇了“马拉松”。有些地方正在积极探索新模式打破瓶颈,有些城市已经有“大动作”,让全民“动起来”。日前,在由天津市人大城建环保委、天津市委宣传部等部门组织的2016年津沽环保行活动中,记者深入采访,了解到垃圾分类处理工作的“美丽”与“哀愁”。
分类曾遭遇尴尬
无用之物都称为垃圾,一扔了之即可,为何还要这么麻烦进行垃圾分类?据了解,垃圾分类可以回收宝贵的资源,同时减少填埋和焚烧垃圾所消耗的能源,降低污染。比如,废纸被直接送到造纸厂,用以生产再生纸;饮料瓶、罐子和塑料等也可以送到相关的工厂,成为再生资源;家用电器可以送到专门的厂家,进行分解回收。由此看来垃圾分类乃有益之举,但它曾经遭遇过尴尬。
2000年6月,北京、上海、南京、杭州、桂林、广州、深圳、厦门被确定为全国8个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城市。经过十几年的“马拉松”,百姓对垃圾分类的意义有了普遍认识,但是对“分什么”、“怎么分”懵懵懂懂,相关部门对于“分类之后怎么处理”的路径和技术问题还没有达成共识。
近年来,各大城市似乎意识到了垃圾分类效果不彰,已正式将垃圾分类置于整个社会层面,上升到环境保护的高度。杭州等城市实施“史上最严”垃圾分类地方法规,就在上周,重庆市第一部生活垃圾分类的行业标准--《重庆市生活垃圾分类设施设置及标识导则》出台。
“真爱”是一种习惯
天津市也在尝试多种方式推进垃圾分类处理工作的进展。日前,记者跟随津沽环保行采访团深入天津滨海新区和天津市和平区,看到了百姓的生活垃圾被处理得井井有条,政府正在努力打破传统习惯的顽固,克服垃圾分类工作的艰难,弥补民众教育方式匮乏的不足。
中新生态城是天津市首个在设计建设之初就融入垃圾源头分类处理理念的城区,垃圾无害化率达到100%。住在这里的居民,早就养成了垃圾分类的好习惯。 “居民将垃圾按照属性被分成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大件垃圾等5类,可回收垃圾又被粗分成塑料、瓶罐、玻璃、纸张等类。居民所要做的就是将垃圾”分别对待 “,投放到各自的归属之地,比如指定垃圾通道、垃智能圾回收系统以及各色垃圾桶。在这个过程中,居民还可以获得积分,兑换生活用品。”天津生态城环保有限公司运营部副部长杨永健说。
在老城区和平区崇仁里社区,记者看到,作为天津市垃圾分类试点小区,小区的东面和西面各设有一处垃圾分类收集点。每个点位都有绿色、红色、黑色和蓝色四种垃圾箱,分别用来收集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其他垃圾和可回收物。每个参与垃圾分类的居民都领取带编号的小桶,家里的厨余垃圾在倾倒时按照小桶编号,每倒一桶餐厨垃圾,就到居委会指定登记地点登记,积累次数也可领取奖品。
杨永健告诉记者:每天进行垃圾分类和回收,不仅是百姓应尽的责任,也有利于培养孩子爱护环境的习惯和自觉性。如果大家真爱自己的家园,爱惜自己的生活环境,那么举手之劳就会成为一种习惯。
全城参与,全民行动
目前,国内不少城市正在积极探索垃圾分类处理方面新途径,垃圾分类的推广工作前景不再那么悲观。而垃圾分类应该是一个社会化命题,即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商业企业、社会民众一并参与其中。
今年2月,天津市生态环保行动促进会等组织共同启动“垃圾不落地,天津更美丽”爱心公益环保行动。倡导“垃圾不落地”,保护生态环境,减轻环卫工人负担,为垃圾减量、分类、回收、再利用创造条件。
作为天津市20项民心工程之一的“生活垃圾源头分类项目”也于今年5月启动。天津市将探索实施居民生活垃圾分类的管理机制,并在全市举办“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大讲堂100场,按照清洁卫生美、整齐有序美、低碳节能美、特色楼门美、邻里和睦美的“五美”标准,在天津市16个区县创建“生活垃圾源头分类示范楼门”1000个。
在津沽环保行采访中,记者还了解到天津市新、老城区的生活垃圾将实现分类管理模式,并于今年完成试点工作,明年将在全市内范围推广。
原标题:垃圾分类的“美丽”与“哀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