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时期,我国环境保护要瞄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在日前召开的2016中国循环经济发展论坛上,中国矿业报记者就十三五时期环境保护战略与循环经济发展,采访了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副院长吴舜泽。吴舜泽,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全国十一五污染减排先进个人,全国

首页 > 大气治理 > 综合 > 访谈 > 正文

吴舜泽解读“十三五”时期环境保护战略与循环经济发展

2016-07-27 16:20 来源: 中国矿业报 作者: 赵京燕

“‘十三五’时期,我国环境保护要瞄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在日前召开的2016中国循环经济发展论坛上,中国矿业报记者就“十三五”时期环境保护战略与循环经济发展,采访了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副院长吴舜泽。

吴舜泽,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全国“十一五”污染减排先进个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财政学会常务理事,国家重大科技水专项河流主题组专家、流域专家组专家。长期从事国家/区域/流域环保规划调查研究、编制评估、实施支撑等理论、技术、方法和实践工作。组织全国首次地下水环境基础状况调查、环境功能区划和环境容量测算核定,建立危废建设项目技术复核方法标准、城市环境总体规划技术方法体系,技术牵头完成的国家环保“十一五”和“十二五”规划、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十二五”规划、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华北平原地下水污染防治方案、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水十条”)等20项成果均转化为规划、标准、工程建设规范等。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环境保护部环境科技进步一等奖、全国优秀工程咨询成果一等奖在内的多项奖励。

记者:我国环境保护的现状如何?

吴舜泽:目前我国环境保护的现状为四个特点:第一是容量超载。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我国的资源环境已经超过或者接近承载能力,这是我国国情的一个重大判断。由于环境容量超载,才有我们今天的循环经济快速发展,才将环境保护治理的问题提到显要位置。

第二是质量较差。2015年,全国338个地级以上城市全部开展了PM2.5的监测,但只有73个城市空气质量达标,只占到21.6%。这与我们的标准相比,与老百姓的期待相比,与发达国家相比,都有很大差距。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我国历史长期累积形成的环境问题比较突出,污染严重,生态受损大,生态风险高,环境质量已经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短板。

第三是区域分异。从我国单位国土面积上能源的排放数据可以看出,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之间的差异,在某种情况下跟国际上相比还很大。正是因为我国资源环境禀赋的差异,工业发展阶段水平的差异,导致了环境问题区域分异特别严重。所以,需要对各地进行精细化、差别化的实测,环境保护改善的难度越来越大。

第四是稳中趋好。从长周期来看,无论是水还是大气,我国的环境质量还是稳中趋好。特别是十八大以来,绿色城市建设高速推进,空气污染治理初见成效,大江大河的污染状况明显改善。

这四个特点决定了我们对未来进程的判断。首先,我国的快速工业化进程造就了经济快速发展,而环境保护则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环境质量改善进程可能滞后于经济发展20年左右。其次,到“十三五”末,与发达国家同期相比,我们的差距还会比较大,在2020年的时间点想追平国际先进水平的难度比较大。因此,“十三五”期间既是机遇期,又是窗口期,环境质量改善具有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的特征,搞好了就有可能给未来奠定比较好的基础,搞不好的话就有可能错失良机。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把握的是不断地积小事为大事,不断地积量变为质变,推进环境质量不断改善。

“水十条”明确:到2020年,全国水环境质量得到阶段性改善,污染严重水体较大幅度减少,饮用水安全保障水平持续提升,地下水超采得到严格控制,地下水污染加剧趋势得到初步遏制,近岸海域环境质量稳中趋好,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水生态环境状况有所好转。到2030年,力争全国水环境质量总体改善,水生态系统功能初步恢复。到本世纪中叶,生态环境质量全面改善,生态系统实现良性循环。

主要指标是:到2020年,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淮河、海河、辽河等七大重点流域水质优良(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总体达到70%以上,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均控制在10%以内,地级及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总体高于93%,全国地下水质量极差的比例控制在15%左右,近岸海域水质优良(一、二类)比例达到70%左右。京津冀区域丧失使用功能(劣于V类)的水体断面比例下降15个百分点左右,长三角、珠三角区域力争消除丧失使用功能的水体。到2030年,全国七大重点流域水质优良比例总体达到75%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总体得到消除,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总体为95%左右。

从“大气十条”里可以看到,到2020年的目标是:逐步消除重污染天气,空气质量明显改善,所以这5年是我国环境问题改善的攻坚期。到2030年环境问题基本解决,开始解决生态系统的问题。到2050年解决健康问题。这是基于现在、未来和中长期的把握。

记者:“十三五”期间环境保护工作应从哪几个方面着力?

吴舜泽:“十三五”期间抓环境保护工作的基本考虑主要是:绿色发展、全面小康、质量核心。第一,绿色发展,包括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我们的必由之路。而通过生态环境的改善,能够实现2020年战略节点上把生态环境的短板加快补齐。

2015年《环境保护法》修订后出台,包括它的严格实施,使企业牺牲环境换取发展的基本现象得到了遏制。把生态产品纳入发展的内涵,加强自然资本的管理,让生态环保成为经济做加法的一个手段。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从长周期看,十八大提出的“五位一体”,包括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新五化”,都是解决怎么样在经济、政治、文化,新型工业化、农业化、城镇化的过程中解决生态环保的问题,也就是融入的机制最重要,只有实现了融入,才有可能破解发展和保护的矛盾,实现人民富裕、国家富强、中国美丽。

第二,全面小康。“十三五”期间实现全面小康有两大短板:一是扶贫,二是生态环保。所以生态环保怎么加快补短板,让老百姓感受到生态环境治理的成效,这是十分重要的。

我们越来越清晰地感觉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环境要求有四个特征:一是环境质量,老百姓不关心治理过程,只关心治理结果、目标导向。二是阶段性,尽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提出来的,很有人文特色,但是我们还有后小康,更高水平的小康。三是环境要求,不是说达标,也不是总体评价,而是一个底线性的标准,类似于扶贫的最低下限水平,绝大部分人、团体要高于这个水平。四是民生性,群众喜闻乐见的指标是感官性比较强的指标,“十三五”期间环境保护的重点治理方向应该有所调整,主要就是“好差两头、大小并重”,包括呼吸的空气和饮用水的底线指标要保留。“十三五”期间,让老百姓能感受到环境治理的成效,必须聚焦重点调整方向,集中在饮水源、空气优良天数和达标天数、黑臭水体、灰霾等指标,也就是补短板兜底,底线倒逼,改善老百姓身边看得见、摸得着的一些生活环境质量问题。

第三,质量核心。“十三五”期间,我们的环境约束性指标第一次出现了环境质量的概念,这是一个重大转型。“十三五”期间,我们对水、大气的环境质量都提出约束性指标,同时提出了一些分区域、分行业的差别化质量指标。但是“十三五”期间要把环境质量的指标落实,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包括信息公开化、绩效评估考核、政绩考核等等。

记者:您提出的问题都是比较尖锐和实际的,如何能够实现这些目标呢?

吴舜泽:我们提出了四个方面的重大举措:第一是宏观调控。优化和调整绿色发展,加强源头预防,要把资源能源节约、源头预防工作、保护空间做得更实,把这些做成一个硬任务,而不是保障措施。在这里,我们特别强调宏观调控、空间优化、资源能源的协同控制,包括产业和绿色消费的问题,希望通过循环经济绿色发展、创新驱动的方式,把五大发展理念进行相融。真正实现创新驱动,使资源的生产效率有大幅度的提升,资源的产出率循环率都有好转。这样的话,从资源驱动到效率驱动,再到创新驱动,那个时候环境保护的春天就会真正地到来。在这个情况下,也需要推行绿色消费革命,能够倒逼企业实现绿色生产,加强绿色循环低碳产业的发展。

我们希望能够发展一些绿色投资,把节能环保产业发展上去。所以存量的绿色化在某种意义上和增量的绿色化同时重要,必须把这两个绿色化同时做好,才有可能把整件事情做好。

第二是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十八届五中全会进一步强调“加大环境治理力度,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这是党和国家面对严峻的环境形势,确保生态环境底线不被逾越,用制度保护环境,从根本上推动生态系统保护和环境质量改善。我们理解的“最严格”,是以最严格的制度建设本身,提高治理能力,形成治理体系现代化,其中最要紧的是三者,即政府、企业、公众,形成多元共治的环境治理体系。

十八大以来,最大的特征就是把政府的主体责任逐步落实,这里面有四个环节:第一个环节就是把全国的环境监测网络全部上升为质量监测网络,上升为国家事权和省级事权,把资源的资产负债表建立起来,把数据基础建立起来。第二个环节是搞省以下环保机构的检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在组织体制上摆脱地方现行以块为主的体制化问题。第三个环节是综合运用督察形式,用监督检查领导干部自然资产的手段把责任落实,然后进行责任追究、考核奖惩,环环相扣实现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实质追责、终身追责。第四个环节是落实企事业单位的主体责任,包括用“胡萝卜+大棒”的各种方式,围绕环境司法、损失赔偿、排污许可、信息评价和激励机制这五个环节,把企事业主体责任落实,不能形成企业赚钱、老百姓受害、政府买单的不利局面。同时,把一些市场机制构建起来,形成政府理则、企业守法、社会监督、市场良性驱动的制度体系。

第三是加大治理力度。打好“水气土”三大循环战役,逐步推进三大区域的环境质量改善进程,与环境质量的约束性指标相匹配。目前,我们正在开展的工作是:把总量指标和质量指标分解到各个省、各个城市,让每个单元、地区都明白自己的定位。包括水,把全国1940个控制断面的水检测指标全部上升为国家的事权,由国家进行监测、考核。全国国控的水检测指标最早的时候是457个,后来是750个左右,“十二五”期间是900多个,现在一下子上升到1900多个,全部由国家出钱进行检测,考核每个省的质量,这个机制体制变化非常之大。

第四是综合治理。十八届五中全会和“十三五”规划中,都比较强调重大工程、重大政策和重大项目。其中提出一个“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计划”,要求我们做好区域性VOC、总磷、总氮的减排工作,还有基础设施、农村环境的专项治理,按照山水林的方式,把生态保护和环境保护的协同治理的效力进行强化,同时要特别强调一些风险的防控。

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里面提出了一批重大工程,环境保护在里面有六大工程,生态保护有十大工程,将来会进一步细化成水、气各方面的治理工程。这些工程的推动,对于改善环境质量将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原标题:实施创新驱动 迎接环保产业的春天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