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伸手不见五指的白天,我们更愿意待在屋子里,刷着防雾霾口罩哪家强的文章,去淘宝再剁一单。这些年,PM2.5这么冷僻的科学术语居然在普罗大众间流传开来,不得不说,是雾霾的功劳。让知道告诉你,雾霾是如何走进民间话语和官方话语里的。2016年12月20日,摩天大楼顶部俯瞰北京CBD。(东方IC/图)2016年

首页 > 大气治理 > 综合 > 评论 > 正文

雾霾是如何走进民间话语和官方话语里的?

2016-12-22 10:10 来源: 南周知道 

在伸手不见五指的白天,我们更愿意待在屋子里,刷着防雾霾口罩哪家强的文章,去淘宝再剁一单。

这些年,“PM2.5”这么冷僻的科学术语居然在普罗大众间流传开来,不得不说,是雾霾的功劳。

让“知道”告诉你,雾霾是如何走进民间话语和官方话语里的。

2016年12月20日,摩天大楼顶部俯瞰北京CBD。(东方IC/图)

2016年还不到十天结束的时候,全国各地受到了雾霾的严重侵扰。华北地区持续雾霾,其中河北省石家庄市空气质量指数多次出现爆表,甚至有检测点PM2.5和PM10一度双双突破1000微克/立方米。北京、天津等地雾霾也极其严重。

雾霾的侵扰让人焦虑,而人们的焦虑也传达到了政府。正如南方周末在《那些年,官员治霾都说过哪些“狠话”》一文中所说,“如今,治理大气污染已成为最政治正确、最能凝聚共识的话语资源”。这说明,雾霾如今终于成为公众关注和讨论的最核心议题。而在过去,关于雾霾的议题,也曾有过一段回避的时期。

小时候的雾是霾吗?

“我小时候没有霾。”

关于什么时候有雾霾,人们的意见不一,上至政府下至民间,都曾进行过关于中国是否存在雾霾的一场大讨论。最初,雾和霾是难以区分的。初见雾霾时,一些人并不承认霾的存在,理由是,天灰蒙蒙很正常,你怎么知道那是什么?

一些语言学家建议用“灰霾”,或者干脆就是“霾”,用意就是将其和雾气分开。霾这个字,写法上就很形象,意指空气里不干净。但即使如此,还是过于抽象化,你只能怀疑空气里有灰霾,但无法以简洁的方式证明这个怀疑。直到有一天,PM2.5来了。

微克,质量单位,符号μg(英语:microgram)。1微克等于一百万分之一克。(作者供图)

PM2.5是一个科学话语,它是指细颗粒物,与此对应,PM10叫做可吸入颗粒物。(PM值的单位是毫克,万分之一克的意思)今天,很多人知道PM2.5是什么,但2010年底时,这基本上还是一个学术界的词汇。大多数国家开展空气检测时,最低标准时检测PM10。可以说,这个科学概念被引入公共领域,对中国环保的推动力绝对不能小觑。

终于,人们找到了更为科学、微观的表达方式。这个词汇引入公共话语,直接促使成了政府的积极应对。比如《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于2011年11月16日起征求二次意见时,就直接将PM2.5、臭氧(8小时浓度)纳入常规空气质量评价。2012年两会,它直接出现在了《政府工作报告》中。

雾霾成为政府重视的议题

在福柯那里,话语是一种微观的权力(power)。PM2.5起到最大的作用,就是让政府必须要置身这个语境里,解释为什么这样、要怎么办才好。当初雾霾的时候,反对看法可以轻易跳出这个语境,现在,职能部门必须直面这个现实。

话语经常结合在一起的一个词汇叫修辞。修辞的核心意义是什么?两个字:劝说。

延伸阅读:

“吹啊吹啊我的雾霾放纵”:中国每年释放的5亿多吨“原始霾”就是它!

数字是一种话语,图片也是一种话语。在雾霾这个词汇合法化的过程中,视觉修辞的力量也起到很大的作用。比如,在这次重度雾霾里,你经常传播或遇见的一张图片:

视觉是一种强有力的修辞。它有助于传播,又直接明了地表达看法。它和文字不一样,因为文字容易识别,形成传播拦截;但图片可以跨越障碍,配上文字“你懂得”,起到话语反抗的效果。

雾霾初时,一些领导干部喜欢豪言壮语。2014年初,北京投入7600亿治霾,时任北京市长王安顺说:“领导和我开玩笑说,完不成规定的治理大气污染任务,提头来见。”

当这个话语和大气污染概况图放在一起时,这个视觉上的修辞效果,就一目了然,它暗指的意思是:我们需要更多实际上的改善。

北京空气状况改善效果最为明显的时候是2014年APEC会议召开期间。2014年11月3日上午8点,北京市城六区PM2.5浓度为37微克每立方米,接近一级优水平。网友们纷纷晒起图片,有的直接是蓝天白云,有的是街道见闻,以表示政府所做出的不懈努力。更重要的,APEC蓝代表了网友的一种朴素愿望,就是希望这样的天气可以天天有,每天都可以享受到。

“也有人说,现在北京的蓝天是APEC蓝,美好而短暂,过了这一阵就没了,我希望并相信通过不懈的努力,APEC蓝能够保持下去。”2014年11月10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APEC欢迎晚宴上说。就这样,一种民间生产的话语被官方认可,也彰显了国家治霾的决心。

民间话语和政府话语的相互融合,表达了相互的理解和认可。就此,雾霾完成脱敏,走向公共议题。

治霾成为全民共识

从雾霾走向治霾,还需要更精确的共识。

把PM2.5作为预警指标,把预警信号调整为更细致,这都是政府对于治霾的现实回应。还有“大气十条”颁布,财政部发文质疑治霾资金挪用,充分表明了一个信息:治霾正成为同心同力应对的议题,已经没有避讳可言。政府也极想在短时期内把霾的问题治理好。

不过,“治霾靠风吹”“天价雾炮车”“挪用专项资金”之类的舆论表达,依然在指向一个问题:治霾成为共识理所当然。但治霾不能靠喊口号,而是要真作为。

在成为治霾共识的时候,一些地方并没有意识到雾霾的难治之处,因此屡屡放出豪言壮语,立下军令状;但在过去一年,一个明显的事实是,关于治霾的乐观话语正在减少。这是因为,官方也意识到,治霾是一个真正需要钻进去的问题。这个话语方式的转变,也可能意味着一种改变:治霾从口号和共识,并为实际行动和效果,正变得可以有期待。

时下,朋友圈铺天盖地的晒图和晒数据,依然在表达一种意义:这种治霾认识和实际作为,还是要尽早到来。而网络上流传的口罩购买方法,逃避策略等,也正是一种集体话语的狂欢,意味着“等不起”,督促着“新蓝天”。

如今,民间话语更直接的表达方式和官方话语从高调承诺转向低调行事的趋势,这很有可能意味着一个治霾新时期的到来。

延伸阅读:

“吹啊吹啊我的雾霾放纵”:中国每年释放的5亿多吨“原始霾”就是它!

原标题:雾霾如何成为一种正确的话语?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