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国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即将召开之际,昨日北京市北苑邮电局在委员驻地北京会议中心的服务点,启动"服务两会,每天一个主题活动",主题是《治理雾霾助力环保》。
霾究竟从哪来呢?
霾主要由细颗粒物PM2.5造成,其来源复杂,既有直接排放,也有二次转化。中科院科研人员目前确认,我国大气污染由煤烟型污染、机动车尾气污染及其他污染相叠加构成,工业排放、居民面源和交通源三方面的控制是关键。
数据显示,京津冀地区工业和燃煤排放的年均值占PM2.5来源比例为1/3以上,扮演了非常关键的“催化”作用。
中科院“大气灰霾追因与控制”专项首席科学家贺泓说,一些污染源比如汽油车,虽然尾气的颗粒物浓度不高,但在大气中反应后产生大量二次颗粒物,成为城市PM2.5的重要来源之一。研究表明,在我国中东部地区二次颗粒物对PM2.5的贡献率常高达60%,在成霾时二次颗粒物所占比例往往更高。
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重点区域污染物浓度持续改善。京津冀区域PM2.5浓度为71微克每立方米,同比下降7.8%。长三角区域PM2.5浓度为46微克每立方米,同比下降13.2%;珠三角区域PM2.5浓度为32微克每立方米,同比下降5.9%。那为何市民却没有明显感受到大气改善呢?贺泓说,这是因为在很多大气污染事件中颗粒物浓度降低还远未达到能见度显著改善的拐点。
那霾究竟如何治理呢?
源头减排仍应是我国治理大气污染的重中之重。由于我国灰霾防治问题涉及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和控制技术与社会经济成本等诸多问题,在短时间内较难实现产业和能源结构的重大调整,因此空气质量根本转变还需一个较长过程。
加强多污染物的协同减排,大力防控农村和城乡接合部散煤和秸秆燃烧导致的季节性霾污染;一线大城市应把机动车尾气污染控制放在突出位置,城郊乡村重点治理“小散乱污”企业。
中科院研究团队对灰霾的成因作出分析,提供预警模型,在发出重污染预警后,监管部门可以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削减相关污染源排放。
居民又该如何应对重污染天气?
首先,儿童、老年人和患有心肺疾病的易感人群,重污染天气应尽量留在室内,保持门窗紧闭。确需外出应采取防护措施,减少活动的时间或强度。
第二,避免吸烟、烹调等室内来源的颗粒物污染,居室清扫宜采用湿式清扫法。重污染天气结束,及时开窗通风。
第三,科学合理地佩戴口罩。建议佩戴符合我国国标(GB/T 32610-2016)的产品。保持口罩与面部紧密贴合,使用时间不能过长,避免形成二次污染。特殊人群(如呼吸系统疾病患者)佩戴口罩时,建议在专业医师指导下使用。
第四,科学合理地使用空气净化器。建议选用符合我国国标(GB/T 18801-2015)的产品,尽量选择具有高洁净空气量、高累计净化量、高能效值、低噪音的产品,并注意根据产品使用要求定期维护。
延伸阅读:
人大代表周洪宇:雾霾治理体系亟待完善
雾霾的主要成分是啥?为何我们觉得空气越来越差?
原标题:治理雾霾助力环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