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四川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技术创新研究所卓想,四川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技术创新研究所所长岳波,四川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技术创新所副所长李珂,四川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技术创新研究所闫惠,四川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技术创新研究所陈明希在《规划师》2017年第5期撰文,当前,海绵城市建设

首页 > 水处理 > 综合 > 评论 > 正文

小城市海绵城市规划实践——以四川省华蓥市为例

2017-07-20 09:11 来源: 规划师杂志 作者: 卓想 岳波 等

作者:四川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技术创新研究所卓想,四川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技术创新研究所所长岳波,四川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技术创新所副所长李珂,四川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技术创新研究所闫惠,四川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技术创新研究所陈明希在《规划师》2017年第5期撰文,当前,海绵城市建设已成为新时期城市内涵式转型发展的新途径,但我国海绵城市规划实践集中于特大城市及大城市,以中心城区水系治理为主,缺少与城市周边山、水、林、湖、田的“大海绵”空间格局的衔接,且往往采用总体年径流指标控制的方式,对于详细规划引导相对不足。文章以四川省华蓥市海绵城市规划为例,基于“大海绵”视野,从“面要素—线要素—点要素”三个层级构建小城市“大海绵”空间格局,并提出分区建设指引与管控、完善城市水系统、建立动态监测平台等规划策略,以期为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的海绵城市建设提供新思路。

“大海绵”视野理念产生的背景与内涵

传统城市规划以经济为核心发展目标,采用粗放式的土地扩张模式,在快速实现城市化的同时,也造成了生态环境的破坏,因此对河流水系、自然山体和农田湖泊等生态要素的保护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2005年,俞孔坚等人提出“反规划”的思想,将城市中被侵占、被忽视的植物、河流和山体等自然景观作为严格保护、适度开发的对象,确保城市生物的多样性,避免传统“摊大饼”的发展模式对城市生态环境的破坏。“反规划”的思想在浙江省台州市规划中得到了应用  。2009年,在北京市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中,俞孔坚等人通过区域层次的生态要素分析,提出了保障北京市生态安全的土地利用格局和实施战略。2011年,在杭州市城市生长边界划定中,李咏华提出通过划定区域林地、湖泊、水库、重要风景区和农田等源斑块,并采用资源评价和分级赋值的方式进行权重分析,从而划定城市生长边界,促进城市建设与区域生态保护的协调发展  。2015年,谢映霞提出,海绵城市的建设需要从区域的角度出发,既要考虑山、水、林、田、湖的“大海绵”格局,又要考虑低影响开发设施的“小海绵”建设。由此,“大海绵”视野理念被正式提出。

与传统城市规划相比,“大海绵”视野下的城市规划的核心内涵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以区域视野为切入点,突破传统城市规划过分局限于中心城市建设的不足,通过构建区域的“大海绵”基础,保障城市“小海绵”的建设,促进城市建成区与其周边生态环境的相互协调;另一方面,以资源承载力为核心,通过严格划定区域层面的山、水、林、田、湖等生态要素的保护范围及制定相应的保护策略,有效避免传统盲目式开发所造成的资源浪费,促进城市的健康发展。

“大海绵”视野与小城市海绵城市规划的融合

(一)以区域生态为本底的保护原则

小城市海绵城市规划不仅包括城市建成区内的居住、公共管理与服务、工业、物流仓储等各类用地,还包括城市外围的山、水、林、田等生态要素,这些资源共同成为小城市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大海绵”视野与小城市海绵城市规划的融合,借助区域生态资源的保护与控制,在构建“大海绵”空间格局的基础上,落实城市“小海绵”空间的建设,在保护城市外围生态资源本底的同时,避免城市建设区盲目开发对于生态资源的破坏。

(二)以分区引导为核心的弹性控制

小城市海绵城市规划在城市规模、功能分区和街区尺度等方面有别于大城市、超大城市,传统的年径流总量控制方式的可操作性低,并不符合小城市的实际情况。如何有效地落实海绵城市的各项指标,同时灵活地引导小城市内部各街区地块的建设,营造彰显城市文化特色的海绵空间,是小城市海绵城市建设急需解决的难题。通过“大海绵”视野与小城市海绵城市规划的融合,制定分区建设指引与分区管控制度,将总体年径流总量合理分解到各个分区,并结合各分区的雨水调蓄池、下沉式绿地和绿色屋顶等低影响开发设施指标,进一步确保海绵城市建设总体目标的实现。采用分区引导的方式,在无缝衔接下层级详细规划的同时,利于引导各地块融合自身特色进行建设,实现分区的弹性控制。

(三)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建设宗旨

海绵城市规划并非狭隘意义上的依托城市低影响开发设施的完善来解决城市单一的防洪排涝问题。通过“大海绵”视野与小城市海绵城市规划的融合,以尊重自然为原则,顺应地形特色布置行洪通道,并结合河道自身特点划分多种类型的生活河段,以最小的开发介入综合解决城市的水生态、水环境、水安全和水资源等问题,最终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延伸阅读:

全国海绵城市建设新动态 全在这儿了

暴雨不再看海 “海绵城市”大不同 四个南方典型城市案例赏析

“大海绵”视野下的小城市海绵城市规划框架

“大海绵”视野下的小城市海绵城市规划框架如下:在以山、水、田、林的“大海绵”空间格局为基础的前提下,通过分区引导、水系统完善和动态监测等策略,从“面要素—线要素—点要素”三个层级逐渐细化海绵城市的各项指标,最终落实“小海绵”空间格局的建设(图1)。


“大海绵”视野下的华蓥市海绵城市规划实践

(一)华蓥市现状概述

华蓥市位于四川盆地边缘,东与邻水县接壤,南连重庆市渝北区与合川区,西接岳池县与广安市广安区,北邻广安市前锋区。城区东靠华蓥山山体,西临渠江,内部有清溪河、蛮溪河、漩溪河以及李家沟水塘、深沟洼地、猫儿沟水库等水系和水体。城区总人口为9.06万,多年人均水资源量仅为676立方米/人,相较于国际用水紧张警戒线人均水资源量(1700立方米/人),水资源相对匮乏,故合理利用非常规水资源是华蓥市急需解决的问题。与此同时,由于城市粗放式地快速扩张,以及沿用传统不透水地面、硬化岸线等建造方式,使得华蓥市河道的涵蓄功能减弱,水生态系统被破坏,城市洪涝灾害频发。此外,华蓥市老城区仍旧采用合流制管道,长期以来,雨水未经处理就排入河流,使得水质污染严重,水环境状况亟待改善。

面对城市水环境、水安全、水生态和水资源等综合问题,四川省积极推进海绵城市专项规划试点,以期通过良好的示范效应,最终带动全省范围内的城市向内涵式发展转型。其中,华蓥市于2016年  9月成为四川省 15个第一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之一。

(二)华蓥市海绵城市规划策略

规划基于“大海绵”视野下的小城市海绵城市规划理念,依据其规划框架,构建“面要素—线要素—点要素”三个层级的分类要素,并通过构建“大海绵”空间格局、实施分区建设指引与管控、完善城市水系统、建立动态的监测平台等规划策略,解决城市现状问题。

延伸阅读:

全国海绵城市建设新动态 全在这儿了

暴雨不再看海 “海绵城市”大不同 四个南方典型城市案例赏析

1.面要素 — 构建“大海绵”空间格局,实施分区建设指引与管控

(1)构建“大海绵”空间格局。

要解决华蓥城区现状所面临的综合问题,仅仅局限于中心城区范围内的水治理策略,无非是“治标不治本”。规划首先对华蓥市市域范围内的资源现状进行综合分析,明确城区外围的河湖水系、农田林地、村庄建设、自然山体、重大涉水基础等区域水生态敏感区、区域生态空间和区域绿地资源的空间分布与规模大小(图2)。在此基础上,规划以城区外围各类要素为生态基底,构建“两河连江山、三片拱绿心、绿野拥蓥城”的“大海绵”空间格局,以协调城区扩张与外围生态基底保护的关系。其中,  “两河”为穿城而过的清溪河与漩溪河,“江山”分别指西部的渠江与东部的华蓥山,即通过保护清溪河与漩溪河的生态纽带作用,串联渠江与华蓥山,形成城市的整体生态骨架;“三片”指城市的老城片区、同城片区和广华片区,“绿核”为城市中部的绿化核心,即城市的三大片区围绕绿化核心发展,形成以生态为中心的向心式发展格局;“绿野”指城市周边的农田、山林,  “蓥城”为华蓥城市,即城市镶嵌于山林、农田中,农田、山林簇拥城市,呈融合发展的态势(图3)。



其次,为了巩固区域的“大海绵”空间格局,规划进一步制定了区域要素的分类管控策略(表  2),对山体空间、水系空间、农林空间、城镇空间、村庄空间和基础设施提出了相应的保护及开发原则,以保障区域生态承载力不受破坏,提高区域生态资源多样性,并将城市周边的自然冷源引入城区,为“小海绵”空间的建设打下相应基础。


延伸阅读:

全国海绵城市建设新动态 全在这儿了

暴雨不再看海 “海绵城市”大不同 四个南方典型城市案例赏析

(2)实施分区建设指引与管控。

依托“大海绵”空间格局,规划进一步细化目标范围,通过城区范围内的海绵城市建设适应性分析、分区建设指引与管控策略,实现“大海绵”基础上的“小海绵”空间建设。

首先,规划进行海绵城市建设适应性分析,选取综合坡度、城市建设、土壤透水性和地质灾害等因子,通过模型计算,得出城区范围的海绵适宜建设区、海绵不宜建设区与海绵有条件建设区三种类型用地(图4)。


其次,在明确海绵城市建设用地类型的前提下,规划进一步细化海绵城市管控分区,将城区分为清溪片区、蓥西片区、蓥城片区、果子坝片区、铜堡片区、杜家坪片区、明光片区和绿核片区八个海绵城市分区,并确定各分区的年径流控制率,细化城市总体年径流控制指标(图5)。


最后,为了更好地指导下层级控规单元的编制与建设,规划采用分区建设指引的方式,引导分区内的调蓄设施、透水铺装、下凹绿地和雨水湿地等项目的建设。例如,蓥西片区现状已建部分居住小区及配套中学、医院,其新建用地既需满足海绵城市建设的要求,也需完成已建用地的改造工程,故核算其分区年径流控制率为75%。在分区建设指引中,规划依据场地条件,在火车站两侧的绿地布置雨水湿地、水塘等公共调蓄设施,对站前广场与同城大道两侧的广场采用下沉式广场、下凹绿地形式,并设置透水铺装和进行相应的意象指引(图6)。又如,蓥城片区为已建成的老城区,由于管道合流制、不透水路面改造等工程,其建设难度大、资金投入高,故核算其分区年径流控制率为70%。在分区建设指引中,规划在华蓥山广场设置雨水调蓄池,在高速公路出入口东侧设置公共停车场,同时设置透水铺装、下沉式绿地等,并进行相应的意象指引。

延伸阅读:

全国海绵城市建设新动态 全在这儿了

暴雨不再看海 “海绵城市”大不同 四个南方典型城市案例赏析


2.线要素 — 完善城市水系统

规划以海绵城市面要素分类管控以及分区建设指引为前提,通过线要素的设计策略,从水安全、水生态、水资源和水环境四个方面进一步完善海绵城市建设。

在水安全方面,规划以尊重基地现状地形条件为原则,模拟分析华蓥市50年一遇降雨,并利用现状地势较低的道路作为超标暴雨行洪通道,将超标暴雨直接排入城市河道,保障城市的防洪安全(图  7)。此外,规划将现状已识别的水塘、洼地等水体改造成地块调蓄池、区域调蓄池等调蓄设施,以调节城市雨水,防止局部区域内涝等问题的出现。


在水生态方面,规划通过划定蓝线与绿线,明确线性要素的保护范围,同时结合城市各分区功能,梳理水系功能定位,将现状河道水系分为城市生活段、休闲娱乐段、工业发展段和自然郊野段四种不同类别的特色河段,并分别提出相应的建设要求(图  8)。其中,对于城市生活段河道,应结合绿地建设,打造城市滨水景观,在增加场地亲水性的同时,为居民营造更多的活动场所;对于休闲娱乐段河道,应结合景观游憩功能,完善公园节点空间,为居民提供趣味的、丰富的空间体验;对于工业发展段河道,由于其主要位于工业发展区,应控制工业污染物进入河流,并对工业区开发中的水系景观进行打造,协调上下游水景观;对于自然郊野段河道,由于其位于城市外围的郊野地区,主要考虑生态环境的保护,控制农村面源污染,尽量减少河道的开发利用,保证水系生态环境不受破坏。

延伸阅读:

全国海绵城市建设新动态 全在这儿了

暴雨不再看海 “海绵城市”大不同 四个南方典型城市案例赏析


在水资源方面,规划依据已建成区和新建区,将城区划分为雨水资源渗透利用区和雨水资源综合利用区。其中,雨水资源渗透利用区的已建成区主要通过透水性路面的方式渗透利用雨水,雨水资源综合利用区的新建区可采取绿地公园、绿色屋顶和透水性路面等多种方式积蓄雨水(图9)。同时,规划将现状废弃的生活污水处理厂改造成中水处理厂,进一步回收及处理雨水、污水,提高城市水质。


在水环境方面,规划依据已建成区与新建区,将城区划分为合流制改造及污染控制区、分流制建设及污染控制区。对于合流制改造及污染控制区的已建成区,规划逐步进行雨污分流改造;对于分流制建设及污染控制区的新建区,规划则严格按照雨污分流的要求进行建设(图10)。


延伸阅读:

全国海绵城市建设新动态 全在这儿了

暴雨不再看海 “海绵城市”大不同 四个南方典型城市案例赏析

3.点要素 — 建立动态的监测平台

通过面要素与线要素的规划策略,实现了从“大海绵”空间格局的建立到“小海绵”空间的建设,但海绵城市建设实则是动态变化的,并非简单地按部就班、一蹴而就。为了更好地监测海绵城市建设的各项指标,客观真实地评价海绵城市建设是否达到控制径流并缓解内涝的目的,规划通过建立集液位、流量、悬浮物、温度和雨量于一体的在线监测平台  ( 图 11),进行海绵城市建设动态情况的数据采集和远程传输,并依据动态数据分析,不断弥补海绵城市建设的不足。



对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的启示

(一)思路:从“小海绵”建设到兼顾“大海绵”协调发展的转变思路

城市外围的山、水、田、林所组成的区域“大海绵”相较于城区部分的“小海绵”,经济价值不高,且由于疏于管理,往往成为污水任意排放、水污染严重的灰色地带,在保护与发展中一直备受冷落。目前存在的“小海绵”建设与“大海绵”保护脱节的现象,导致海绵城市建设仅仅局限于城区部分,与周围环境隔离现象严重。借鉴华蓥市经验,在海绵城市规划理念层面,需要转换固有视角,以生态承载力为核心,注重区域生态要素的分类管控,制定区域“大海绵”空间格局的保护策略,在为“小海绵”空间建设奠定基础的同时,最大限度地维持区域生态资源的多样性,实现中心城区建设与外围生态本底保护的协调发展;在海绵城市监测管理层面,需要以动态的眼光审视其营造过程,建立动态的监测平台,成立专业化的管理机构,以负责收集、储存相应数据,同时培养专业的服务人员,规范其资格认证,实行准入制度,确保海绵城市建设的高质量。此外,在海绵城市建设的全过程中,应注重海绵城市理念的宣传与普及,通过专业的人员服务,增强居民对于海绵城市各项措施的理解,推动海绵城市在社区层面的具体落实。

(二)方法:从粗放式总体径流控制到精细化的分区建设引导

目前,传统的总体年径流总量控制方法并未考虑城市内部各功能组团的特色,“一刀切”的方式不仅在实际工程建设中难以落实,还使得城市多样性的特色文化消失,城市建设呈现出“千城一面”的现象。借鉴华蓥市经验,在海绵城市目标管控层面,应结合城市控规编制分区的可能性,同时兼顾城市的排水分区及功能组团定位、建成区或新建区改造的难易程度、自然生态资源等实际条件,核算并分解总体年径流控制目标,制定海绵城市各分区管控目标及建设指引措施,有效地指导下层级控规单元的编制及实施。

(三)建设:从人工安全防护到“最小介入”的低影响开发

面对洪涝灾害,传统的防洪堤工程不但资金投入巨大,而且造成不可逆转的生态破坏。借鉴华蓥市经验,在海绵城市实际建设层面,应尊重生态条件,以“最小介入”为原则,依托城市地形特色,充分利用现状洼地及水体等自然资源,设置超标暴雨行洪通道、雨水调蓄池等设施,将建设开发对生态的影响降至最低,避免资源的浪费,推动海绵城市建设的集约化;在海绵城市文化特色层面,应结合河道自身的生态条件及城市地块的功能,划分水系功能分区,并通过相应的策略引导,突显河道自身的特色及海绵城市的文化特色,避免单一的河道治理方式对城市多样性的破坏。

延伸阅读:

全国海绵城市建设新动态 全在这儿了

暴雨不再看海 “海绵城市”大不同 四个南方典型城市案例赏析

原标题:小城市海绵城市规划实践——以四川省华蓥市为例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点击空白区域关闭图片,
双指拖动可放大图片,单指拖动可移动图片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