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环保网获悉,日前山西省农业厅、山西省环境保护厅、山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联合发布了《山西省培育发展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农村污水垃圾处理市场主体工作方案》,该方案提出,完善农村污水、垃圾收集处置体系。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等形式,吸引市场主体加大对农村生活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长效运行维护的投入。实施垃圾前端分类、减量和就地资源化处理。健全完善“村收、镇运、县(区、市)处理”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体系,以保洁员队伍建设和落实村庄日常保洁制度为重点,推进村庄环境卫生长效管护机制建设,完善提升垃圾转运和终端处理能力,逐步实现转运和终端处理全覆盖。落实土地、电价等优惠政策。各市、县(区、市)政府要优先保障农村污水垃圾处置、畜禽废弃物处理利用、秸秆加工收储、废弃农膜回收利用等设施建设,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依法办理土地审批手续,符合《划拨用地目录》的建设用地采取划拨方式供地。对符合固定资产投资审批程序的生活垃圾发电项目,积极落实国家可再生能源发电价格政策,落实沼气发电执行生物质发电电价政策。
山西省农业厅山西省环境保护厅山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印发《山西省培育发展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农村污水垃圾处理市场主体工作方案》的通知
各市农委、环境保护局、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委):
为贯彻落实《环境保护部农业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培育发展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农村污水垃圾处理市场主体方案〉的通知》(环规财函〔2016〕195号)和省委、省政府贯彻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部署要求,结合我省实际,研究制定了《山西省培育发展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农村污水垃圾处理市场主体工作方案》。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附件:山西省培育发展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农村污水垃圾处理市场主体工作方案
山西省农业厅
山西省环境保护厅
山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2018年7月10日
山西省培育发展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农村污水垃圾处理市场主体工作方案
为贯彻落实《环境保护部农业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培育发展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农村污水垃圾处理市场主体方案〉的通知》(环规财函〔2016〕195号)和省委、省政府贯彻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部署要求,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领会中央文件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安排部署,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乡村振兴战略为指引,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质量为目标,以市场化、专业化、产业化为导向,坚持资源化利用优先,构建有效的激励政策体系,创新农业农村环境治理体制机制,营造有利的市场和政策环境,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农业农村环境治理,培育各种形式的农业农村环境治理市场主体,发展壮大农业农村环境治理产业,形成政府、企业、社会三元共治格局,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和美丽乡村建设。
(二)基本原则
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创新农业农村环境治理供给机制,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强化发展规划、市场监管、政策扶持职能,培育和壮大企业市场主体,促进社会资本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公共服务供给质量和效率。
分类指导、精准施策。根据畜禽养殖废弃物、农作物秸秆、废弃农膜、化肥和农药使用等农业面源污染来源,以及农村垃圾污水处理领域的不同特点,在建立投资回报机制、创新技术模式和商业模式、制定优惠扶持政策等方面,予以分类指导,精准施策。
示范引领、渐进推广。统筹考虑农业农村资源环境特点,因地制宜开展试点工作,循序渐进扩大示范推广范围,总结可推广、可复制、成熟可行的农业农村环境治理模式,辐射带动农业农村环境治理和市场主体培育工作加快推进。
齐抓共管、协同推进。培育农业农村环境治理市场主体涉及环保、农业、发改、财政、科技、国土等多个部门,关联政府、企业、村民和农业生产者等不同主体,各方面要通力合作、多措并举、协同推进。
(三)主要目标。到2020年,农业农村环境治理市场主体规模明显扩大,社会资本投入显著增长,培育形成农业农村环境治理企业,农业农村环境治理产业产值年均增速快速提升,增速达到国家要求。市场化水平显著提升,市场环境逐步规范,市场主体培育引导政策相对完善,社会资本投资回报机制基本健全,市场监管进一步加强,农业农村环境治理设施长期稳定运行。
二、落实农业农村环境治理责任,增强培育市场主体合力
(四)落实地方政府农业农村环境治理主体责任。各级政府特别是县(区、市)政府,要切实履行改善本行政区域内农村环境质量的责任,统筹做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规划,加大治理资金投入,完善投资运营机制,规范市场秩序,吸引各类市场主体进入农业农村环境治理市场,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发展壮大。要按照《山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山西省生态文明建设实施方案》、《山西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山西省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山西省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等文件要求,按期完成2020年农业农村环境治理目标任务,充分释放市场需求。
(五)明确村民和农业生产者的环境保护义务。村民和各类农业生产者是农业面源污染和农村污水垃圾的产生者,都有保护农业农村环境的义务,要遵守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发挥村民自治作用,配合实施各项环境保护措施,维护农业农村环境。
(六)强化部门环境监管职责。各级环境保护、农业、住房城乡建设等相关部门要切实履行农业农村环境污染防治统一监管和行业监管的职责,督促各市、县(区、市)人民政府履行环境治理责任,确保环境治理市场公开透明,保障社会投资者合法权益。加强农业农村环境监管能力和乡镇环保机构建设,加大农业农村环境执法力度,积极推进环境综合执法。
(七)落实市场主体环境治理约定责任。市场主体承接市、县(区、市)人民政府、企业、村民或农业生产者委托的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农村污水垃圾处理任务,应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适用环境标准和合同要求实施环境治理,承担约定的环境治理责任。切实发挥市场主体能动作用,研究适合本地农业农村环境治理的适用技术,不断提升环境治理能力和效率。
三、创新农业农村环境治理模式,激发市场活力
(八)完善农村污水、垃圾收集处置体系。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等形式,吸引市场主体加大对农村生活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长效运行维护的投入。
鼓励城乡统筹、厂网一体、建管一体、供排水一体、授予开发经营权等方式,吸引市场主体投入。鼓励以整县(区、市)或区域为单元连片推进农村污水治理,实现规模经营。加强行业管理和指导,因地制宜,梯次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处理。
实施垃圾前端分类、减量和就地资源化处理。健全完善“村收、镇运、县(区、市)处理”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体系,以保洁员队伍建设和落实村庄日常保洁制度为重点,推进村庄环境卫生长效管护机制建设,完善提升垃圾转运和终端处理能力,逐步实现转运和终端处理全覆盖。
(九)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1.严格落实规模化畜禽养殖企业污染治理责任,推动畜禽养殖废弃物第三方治理。畜禽规模养殖场要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法、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等法律法规,贯彻落实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切实履行环境保护主体责任,建设污染防治配套设施并保持正常运行,或者委托第三方进行粪污处理,确保粪污资源化利用。加强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建设,新建畜禽规模养殖场和未配套建设粪污处理设施的规模养殖场,要按照本场条件选择适合的畜禽粪污处理工艺,配备必要的粪污收集、贮存、处理、利用设施。粪污处理设施不符合要求的规模养殖场要加快对现有畜禽粪污处理基础设施和装备进行改造升级。
2.保障市场主体获取合理投资回报,合理确定补贴标准。农机购置补贴按照《山西省2018-2020年农业机械购置补贴实施方案》执行,对畜禽粪污处理和资源化利用装备实行敞开补贴。省市县财政部门要将畜禽粪污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列入财政预算进行专项扶持,对规模养殖场、第三方处理企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建设粪污处理设施、散养密集区建设粪污处理中心、农民使用有机肥等给予补助。
3.构建种养循环发展机制。以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促进果菜质量效益提升为目标,以果菜优势产区、核心产区、知名品牌生产基地为重点,支持引导农民和新型经营主体积造和施用有机肥,实现节本增效、提质增效。鼓励沼液和经无害化处理的畜禽养殖废水作为肥料科学还田利用。探索通过支持在田间地头配套建设管网和储粪(液)池等方式,解决粪肥还田“最后一公里”问题。按照以县(市、区)为主、规模适度、合理布局、方式多样的原则探索建立“企业投资、政府补贴、市场运作、保险联动”的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厂和收集体系建设运行模式。
(十)推进农作物秸秆和废弃农膜综合利用。
1.培育秸秆加工龙头企业,示范推广秸秆综合利用技术,推进秸秆肥料化、饲料化、燃料化、原料化、基料化利用。推广秸秆综合利用机械。各县(区、市)加大招商力度,在引进秸秆综合利用项目上下功夫,加快培育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企业。
2.推进秸秆收储运体系建设促进产业化利用。各县(区、市)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化运作的秸秆大型收储场,建立健全政府推动、秸秆利用企业和收储组织为轴心、经纪人参与、市场化运作的秸秆收储运体系,打通全省秸秆资源从田间到加工利用企业的输送渠道,为秸秆产业化利用创造条件。
3.逐步建立完善农用残膜回收利用体系。各地要积极开展农田残膜回收及利用,建立试点区域,试点区年度农膜回收率达到50%;试点地区要合理布局,引导建立乡、村回收网点,采取以旧换新、政府补贴等模式,鼓励农民、农民合作社等企业和个人开展地膜回收和储运,逐步建立“财政扶持、行政推动、农户参与、市场运作”的农用残膜回收利用体系;采取设备补贴、实物补贴、以奖代补等方式,鼓励企业从事废旧农膜回收及加工,进一步探索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的市场化机制。示范推广使用加厚地膜、生物可降解地膜。
(十一)推进农药减量控害与化肥减量增效。
1.建立农企合作机制,扶持市场主体开展病虫害统防统治。探索开展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推进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探索开展代防代治、阶段承包防治、全程承包防治等专业化服务。鼓励统防组织实现“五统一”作业,即统一组织、统一发动、统一时间、统一技术、统一实施。大力宣传推动科学用药,优先选用理化诱控、生物防治、生态调控,以及高效低风险农药等绿色防控措施,积极推广水旱两用型喷杆喷雾机、高效远程喷雾机、农用植保航空器(无人机)等喷雾器械,提高农药利用率。
2.深入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大力推广高效缓释肥料、水溶肥料、生物肥料等新型肥料和水肥一体化技术。鼓励农民增施有机肥,利用沼渣沼液肥田,积极探索公益性服务与经营性服务结合、政府购买服务的有效模式,扶持农化服务和机械施肥专业化市场主体,向村民和农业生产者提供统测、统配、统供、统施的“四统一”服务。推进果蔬茶叶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实现化肥减量增效。发挥种粮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的示范带头作用。
(十二)鼓励开展区域环境综合服务。鼓励有条件的县(区、市)开展整区或区域一体化农业农村环境治理PPP项目,由市场主体制定全县(区、市)、区域内农业农村环境整体解决方案,政府由购买单一环境治理服务向购买整体环境质量改善服务转变。相关转移支付资金对实施区域环境综合服务的项目给予重点支持。
四、规范农业农村环境治理市场,优化市场主体结构
(十三)营造公平公正市场环境。鼓励各类市场主体通过公平竞争方式参与农业农村环境治理设施建设和运营,清理和废除不利于公平公正的规定和做法。民营企业投资建设或运营管理的农业农村环境治理项目,与国有、集体企业投资项目享受同等政策。各市、县(区、市)政府和电网、石油天然气企业要积极采购农业废弃物资源化产品,培育扩大产品市场。
(十四)建立以效付费机制。建立基于环境绩效的付费机制,实现从“买工程”向“买服务”转变。研究制定环境绩效评价办法,合理设计绩效指标,明确考核方法及付费标准。项目运营阶段由政府或者委托第三方机构定期对运营情况、环境治理效果、经费使用绩效等指标进行评估,评估结果作为支付运营服务费用及后续委托运营的依据。
(十五)建立市场主体信用制度。引入环保“领跑者”制度,培育农业农村环境治理先进龙头企业,引领行业健康发展。积极推动农业农村环境信用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农业农村环境治理市场主体信用记录。根据市场主体信用情况实行分类分级和动态监管,对违背市场竞争原则和侵犯村民、农业生产者合法权益的市场主体纳入“黑名单”管理,在经营权、投融资政策等方面依法予以限制或禁止,对严重违法失信主体实行市场禁入及联合惩戒措施。对诚实守信主体在经营权、投融资政策等方面给予更大支持。
五、强化政策引导,加大对市场主体扶持力度
(十六)发挥财政投入引导作用。加大各级财政资金投入,优先支持采用PPP模式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项目。优化各级涉农专项资金使用方式和方向,推进专项资金从“重建设”向“建设和运营并重”转变,从“前补助”向“前补后奖”转变,允许专项资金用于购买服务。统筹推进城乡环境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立各级财政资金、村集体资金、村民和农业生产者付费相结合的费用分摊机制,存在差额的部分由县(区、市)级财政兜底解决。
(十七)落实土地、电价等优惠政策。各市、县(区、市)政府要优先保障农村污水垃圾处置、畜禽废弃物处理利用、秸秆加工收储、废弃农膜回收利用等设施建设,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依法办理土地审批手续,符合《划拨用地目录》的建设用地采取划拨方式供地。对符合固定资产投资审批程序的生活垃圾发电项目,积极落实国家可再生能源发电价格政策,落实沼气发电执行生物质发电电价政策。
(十八)落实税收优惠政策。提供符合条件的农村污水处理、农村垃圾处理等资源化综合利用劳务的纳税人,可按规定享受增值税返还、所得税减免等有关优惠税收政策。
(十九)创新绿色金融产品与服务。各市、县(区、市)政府可运用财政贴息等多种手段和措施,鼓励山西省金融机构在市场化、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的原则下加大对从事农业农村环境治理的市场主体的信贷投入;引导政策性金融机构在国家批准的业务范围内,对社会资本参与的农业农村环境治理工程提供资金支持;鼓励融资担保积极向采取符合国家PPP项目库管理要求的PPP模式、第三方治理的农业农村环境治理项目提供服务。同时,创新抵押担保方式、优化业务办理流程,提高中小企业贷款可获得性。加强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政府采购环节的规范和监督管理。对于采用符合国家PPP项目库管理要求的PPP模式农业农村环境治理项目,各市、县(区、市)人民政府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规定的程序,将购买服务资金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并向银行提供相关文件,确保信贷资金合规使用。
(二十)支持先进适用技术开发。聚集农业科技创新,打造科技创新平台,实施科技创新项目,高标准建设山西农谷。鼓励市场主体自主研发适合不同地区、不同领域、不同条件的农业农村环境治理先进适用技术。通过国家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统筹考虑支持符合条件的相关科技研发工作。
六、健全法规,夯实市场主体培育基础
(二十一)完善地方法规标准。修订有关农业农村环境的法规,紧扣农业农村环境治理及市场化培育的法律条文,不断完善相关地方法规,提高法律的可操作性。
(二十二)完善价费制度。综合考虑各地水污染防治形势、污水垃圾处理成本、村民意愿和经济承受能力等因素,有条件地区可积极探索制定污水垃圾处理收费办法,完善财政补贴和农户付费合理分担机制,按程序报批,合理确定收费标准。推行畜禽养殖污染处置市场化付费机制,委托第三方处置的养殖小区和散养户根据养殖规模向第三方支付一定的污染处置费。
七、加强实施保障
(二十三)加强部门协调联动。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各有关部门依法履行职责,把培育农业农村环境治理市场主体的有关要求纳入行业发展规划,加强监督管理。探索建立省有关部门培育农业农村环境治理市场主体工作的联动机制,按照职责分工,统筹研究推进培育农业农村环境治理市场主体的重大问题,落实促进市场主体发育的政策措施,切实推进市场主体培育有关工作。
(二十四)开展农村环境督察。将农村环境治理和市场主体培育目标实现情况纳入环境督察范围,有关督察结果向全社会公布,并作为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对于落实主体责任不到位的市、县(区、市)政府,追究有关人员责任。
(二十五)推进试点示范。鼓励先行先试,充分发挥国有企业集团、上市公司、大型民营企业等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发挥一、二、三产联动和协调发展的优势,完善利益联结机制,选取合适的地区和项目开展试点示范,积极探索农业农村环境治理新模式,创新投资回报机制,及时总结试点示范经验,指导后续相关工作。
(二十六)加强宣传引导与信息公开。市、县(区、市)政府要加强舆论引导,做好政策解读,稳定市场预期,充分调动社会投资积极性。建立统一信息发布平台,及时向社会公开农村环境治理项目需求和实施情况等相关信息,确保公开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