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要点:环境保护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拼图。从我国宏观经济形势来看,去杠杆取得阶段性成果,而今年基建投资出现了一定下滑,地产、棚改政策收紧,增速也恐难以维持,出口在中美贸易摩擦背景下也存在不确定性。为了保证经济的可持续增长不致失速,且在不重走放水刺激老路的前提下,可通过扩内需、调结构

首页 > 环卫 > 市场 > 正文

深度报告|农村环保现状分析:补短板 如何撬动基建投资

2018-08-14 15:42 来源: EBS公用环保研究 作者: 光大公用环保团队

本文要点:环境保护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拼图。从我国宏观经济形势来看,“去杠杆”取得阶段性成果,而今年基建投资出现了一定下滑,地产、棚改政策收紧,增速也恐难以维持,出口在中美贸易摩擦背景下也存在不确定性。为了保证经济的可持续增长不致失速,且在不重走“放水”刺激老路的前提下,可通过扩内需、调结构及补短板促进实体经济发展。三农、环保既对我国经济具有一定拉动作用,也契合精准扶贫、污染防治两大攻坚战的政治任务,有望成为未来政策或财政定向支持的领域。

农村环保的“加与减”:因地制宜,空间广阔。当前我国农村环保基础设施严重不足,我们通过测算得出市场空间:

1)居民方面:乡镇及农村污水处理设备约2086亿、管网约1546亿元市场空间,但需根据城镇化、居民分布平衡管网投资规模与分布式设施的占比,水源地治理需以源头整治维护为主;固废环卫,通常以城乡环卫一体化方式即“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推广,农村环卫设备空间约3011亿元。

2)农业方面:化肥、农药严格实施减量化,畜禽禁养搬迁与粪污资源化并重;节水灌溉“十三五”约1115亿元设施空间;土壤修复空间约3.6万亿,可通过提质改造后的耕地占补平衡等模式推进。

3)能源方面:“煤改气”虽好,但由于“气荒”原因,2018年将趋于理性,增速难维持;而今年村级光伏扶贫电站受光伏政策收紧影响不大,规划规模约1500万千瓦(200万贫困户),正常推进。

不可忽视商业模式困境,从财政补贴到生态产业共融。村镇财政支付及中小公司信用能力一直是涉农模式的诟病,当前仍以中央财政补贴、地方配套资金为主要方式: 2018年中央财政补助专项扶贫资金增加较快,超过1000亿;环保专项基金截至2017年中央财政累计专项资金435亿元,完成整治村庄约12.9万个,“十三五”基本维持在约60亿元/年。2017年7月初,发改委出台《关于创新和完善促进绿色发展价格机制的意见》探索农户建立污水、生活垃圾收费及农业水价制度,逐步摆脱政府补贴,有望成破局之势。此外,通过农村土地流转及生态与农业、产业共融也可实现附加值提升,推动农村环保项目的实施。

投资建议:维持环保行业“增持”评级。农村污水处理推荐:国祯环保、博世科、碧水源;固废环卫推荐:盈峰环境、启迪桑德,建议关注:龙马环卫;环境监测推荐:先河环保;秸秆综合利用建议关注:光大绿色环保:农业节水建议关注大禹节水、京蓝科技;土壤修复建议关注:高能环境。

风险提示:商业模式、地方财力、技术实用性及政策进度等风险。

投资聚焦

研究背景

从我国宏观经济形势来看,“去杠杆”取得阶段性结果,而今年基建投资出现了一定下滑,地产、棚改政策收紧增速也恐难以维持,出口在中美贸易摩擦背景下也存在不确定性。2018年7月17日,根据发改委新闻发布会,《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已于近期由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实施。

三农、环保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短板,作为两大攻坚战“精准扶贫、污染防治”,有望成为未来政策及财政定向支持的领域。

我们通过本篇深度报告,全面分析当前农村环保现状以及未来的投资机会。

我们区别于市场的创新之处

1. 从宏观经济状况出发,结合乡村振兴、污染防治两大攻坚战部署,分析农村环保的必要性。

2. 从农村、农业、能源三个领域全面地分析了整个农村环保的现状、特点、问题以及未来的趋势和市场空间。

3. 全面分析了农村环保商业困境的原因,分析并总结未来相对可持续推进的项目模式。

投资观点:

农村环保的“加与减”:因地制宜,空间广阔。

(1)居民方面:乡镇及农村污水处理设备约2086亿、管网约1546亿元市场空间,但需根据城镇化、居民分布考虑管网投资规模与分布式设施的平衡,水源地治理需以源头整治维护为主;固废环卫,通常以城乡环卫一体化方式即“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推广,农村环卫设备空间约3011亿元。

(2)农业方面:化肥、农药的严格实施减量化,畜禽企业禁养搬迁与粪污资源化并重;节水灌溉约1115亿元设施空间;土壤修复空间3.6万亿,通过提质改造后的耕地占补平衡推进。

(3)能源方面:“煤改气”虽好,但由于“气荒”原因,2018年将趋于理性,增速难维持;而今年村级光伏扶贫电站受光伏政策收紧影响不大,规划规模约1500万千瓦(200万贫困户),正常推进。

不可忽视商业模式困境,从财政补贴到生态产业共融。

2018年中央财政补助专项扶贫资金超过1000亿;环保专项基金每年基本维持约60亿元。2017年7月初,发改委出台了《关于创新和完善促进绿色发展价格机制的意见》探索农户建立污水、生活垃圾收费及农业水价制度,逐步摆脱政府补贴。而通过农村土地流转及环保与农业、产业结合可有效实现生态环保脱贫。

维持环保行业“增持”评级。农村污水处理推荐:国祯环保、博世科、碧水源;固废环卫推荐:盈峰环境、启迪桑德,建议关注:龙马环卫;环境监测推荐:先河环保;秸秆综合利用建议关注:光大绿色环保:农业节水建议关注大禹节水、京蓝科技;土壤修复建议关注:高能环境。

风险分析:商业模式、地方财力、技术实用性及政策进度等风险。

1环保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拼图

乡村振兴是宏观经济重要着力点。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2018年7月17日,根据发改委新闻发布会,《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已于近期由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实施。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短板,而农村的环保问题更是“短板中的短板”。

从我国宏观经济形势来看,“去杠杆”取得阶段性结果,而今年基建投资出现了一定下滑,地产、棚改政策收紧增速也恐难以维持,出口在中美贸易摩擦背景下也存在不确定性。为了保证经济的可持续增长不致失速,且在不重走“放水”刺激老路的前提下,寻找扩大内需(教育、医疗、养老等)方法或通过重点扶持科技等方面的经济新动能将是国家的重要政策着力点。2018年7月20日,人民银行发布《关于进一步明确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指导意见有关事项的通知》。同一天,银保监会、证监会也陆续发布了征求意见稿。从降杠杆到稳杠杆,总的来说是一个信用上的边际放松,有助于缓和金融市场前期的信用恐慌。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于7月23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更好发挥财政金融政策作用,支持扩内需调结构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确定围绕补短板、增后劲、惠民生推动有效投资的措施。

三农、环保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短板,既对我国经济具有一定拉动作用,也较好的契合精准扶贫、污染防治这两大攻坚战的政治任务,有望成为未来政策及财政定向支持的领域。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扶贫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从1978年到2015年,农村贫困人口减少7.15亿,贫困人口年均减少2647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91.8个百分点。2016年9月,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名单》:全国共592个贫困县,其中中部省份217县、西部省份375县,排名前五的是云南(73个)、贵州(50个)、陕西(50个)、甘肃(43个)、河北(39个)。

我国农村人居环境状况很不平衡,脏乱差问题在一些地区还比较突出,这是基础设施落后,环保监管不及时、不到位,居民环保意识欠缺等因素的集中体现,也是社会发展难以逾越的阶段。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具有高度的政治性,符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任务和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


“美丽乡村”战略在“十二五”就已提出,主要的目的是希望通过政策的扶持在一些地方可以开展试点,通过探索出有效的模式,把乡村建设成宜居宜业、生态环境良好的地方。总体上看是以中央帮扶为主,但不同地方的农村的产业基础、民俗文化都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在进行工作的时候地方上还是希望拿到资金的同时结合当地的情况,深入的做一些模式的探索,形成经验便于其他地方借鉴推广,这也是国家较为看重的。

在政策和机制方面也需要有些创新,如一直考虑在水价上能有一些突破,并推动一些好的节水模式等;技术上的差异也是考虑的问题,比如南方和北方发展阶段有差异,夏天冬天情况也不一样。

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方面,包含几个大的方面的内容,我们通过产业图谱的形式加以呈现。农村居民层面:供水、污水、水源地治理,固废环卫以及能源方面的光伏、散煤替代等问题,都比较重要;农业层面:如化肥、农药的减量化、畜禽粪污的治理、秸秆“五料化”、节水灌溉以及耕地的修复等。

2农村:环保基础设施严重不足

2.1、因地制宜是农村环保最核心要素

我国现行行政体制其实是五级:中央、省、市(地区级)、县(县级市)、乡(镇),村级是群众自治组织。根据《中国城乡统计年鉴》,2016年我国镇(乡)、村庄户籍人口为9.53亿,其中村庄户籍人口为7.63亿,占当年我国人口的69%和55%,乡村人口依然占据我国总人口的重要位置。

从数量上看,2010-2016年我国乡镇总数变化不大,2016年建制镇个数为1.81万个、乡个数为1.09万个,从趋势上,建制镇逐渐增加、乡逐渐减少,从侧面说明我国的城镇化正在逐步推进。

我国的村庄统计分为行政村和自然村。2016年我国行政村为52.6万个,自然村261.7万个。在污染防治方面,“十二五”、“十三五”我国均出台了针对行政村(建制村)的环境治理规划,政策优先在农村居民相对聚集、监管相对较强的行政村落地,而自然村600人以下组成的村庄个数较多,具有较强的分散性,监管不足等问题,治理思路也不能生搬硬套,环境治理难度较大。

建制镇和乡一级因为人口聚集相对较高,提升城镇化率和增加基础设施建设是较村级区域更易实现且效果相对更好的方式;而村级区域由于居住分散,人员进城务工的等原因,采用分散式处理方式或者城乡一体化的方式更为可取。

乡镇环保现状

乡镇较村庄行政级别更高,居民中包含更多的非农业人口。我们统计了市政公用设施建设情况:公园绿地面积、环卫车辆、公共厕所、排水管网长度5年复合增速均基本在个位数,虽然数量上能大体匹配人口的变化,但横向比较起来,难以和城、县发展相媲美,整体质量改善依然处于较低水平。


建制镇和乡级供水普及率相对较高分别为84%、72%,但污水处理匹配度不高,只有53%、11%,集中处置率更低,这将导致污水乱排等问题,进而引发水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因此,污水管网的铺设,污水处理能力的提升将是后续工作的重点。需要提示的是,镇、乡一级居民相对集中,考虑距离等因素管网的铺设成本部分尚在可控范围,跨度稍远的辅以分布式处理一般可以解决问题。

垃圾环卫方面,垃圾无害化处理程度较低,建制镇和乡级分别为47%和17%,说明无害化处理设施如焚烧厂、填埋场依然有较大缺口,也说明城市或县一级的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并未很好囊括乡镇一级的产废范围。因此,一方面需从设施的补足入手,另一方面说明了推动城乡环卫一体化的必要性。


村庄环保现状

村级区域的统计数据并不全面,我们根据《全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十三五规划》:截至 2015 年底, 中央财政累计安排农村环保专项资金(农村节能减排资金)315 亿元,已经支持全国 7.8 万个建制村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占全国建制村总数的13%。各地设施饮用水水源防护设施 3800 多公里,拆除饮用水水源地排污口 3400多处;建成生活垃圾收集、转运、处理设施 450多万个(辆),生活污水处理设施 24.8 万套,畜禽养殖污染治理设施14万套,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和畜禽粪便年处理量分别达 2770 万吨、7亿吨和3040 多万吨,化学需氧量和氮年减排量分别达 95万吨和7万吨。


农村环保基础设施仍严重不足:我国仍有40%的建制村没有垃圾收集处理设施,78%的建制村未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农村环境“脏乱差”问题依然突出。38%的农村饮用水水源地未划定保护区(或保护范围),49%未规范设施警示标志,一些地方农村饮用水水源存在安全隐患。


在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及随后出台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中也重点指出了:要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以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不懈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推广适用不同地区的农村污水治理模式,实施乡村绿化行动;持续推进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建设。

2.2、小型化污水处理设施具备市场空间

(1)乡镇:污水处理方式可采用集中式(污水处理厂)和分散式(污水处理装置)结合的方式。根据城乡建设统计年鉴数据,2016年全国建制镇共有污水处理厂3409个,总处理能力为1422.7万立方米/日,平均单个污水处理厂处理能力为4174立方米/日,而平均单个污水处理装置处理能力为838立方米/日,所以单位处理规模均不大。

从单位投资额上来看,根据出水标准、工艺、处理体量的不同而异,总体来看,投资额在2400-5200元/吨,略比城市或县级污水处理厂价格要高,其原因在于虽然处理体量缩小但仍需“五脏俱全”。


我们以国祯环保在安徽省巢湖流域乡镇污水厂(含湿地)DBO配套管网工程为例进行介绍。该公司在肥东、肥西、巢湖、庐江县乡镇污水工程,规模分别为6200、18750、14350、22100 m3/d,含有8个建设的小型污水处理设备、4个分期建设的项目和2个建设生态处理设施,具体项目情况如下表。


巢湖流域污水处理污水厂总规模7.04万m3/d,投资约6.3亿元(含湿地),单位投资8949元/m3,污水厂配套主干管总长约258公里,投资约7.1亿元,单位投资275万元/公里,支管网投资1.2亿元,合计约8.3亿元。该项目建设规格较高,因为含有湿地保护,单位投资处于较高水平。DBO(设计-建设-经营)模式是一种广泛采用的商业模式,甲方(政府)出资,乙方(公司)负责建设运营,这种模式在政府财政较为充裕的情况下是一个非常好的模式,也减轻了公司融资压力。


(2)村级区域:若居民集中居住,且管网工程较为完善的区域,可采用污水管网收集进入乡镇污水处理厂统一处理的方式进行处理,但村级区域更为常见的则是居民居住分散,通过耗费资金和人力修建较长的污水管网收集较小水量是不现实和不经济的,在这些区域通常污水直接排入水体或者沟渠中。结合现实情况,村级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可以采用分布式,并结合工艺可靠稳定、运行费用少、操作和原理简单等原则。


分布式污水处理设备,最大的问题在于运营。农村污水治理通常采用EPC的商业模式,而政府财力有限,政府能力一般,维护经费也难以保障,运营方后期维护人员较少、低成本较难,专业性不足,导致很多环保设施都在“晒太阳”。


价格机制正在破局:农村问题涉及民生,其环境治理长期依靠政府补贴,环境改善并不明显且行业整体发展较慢。2018年7月2日,发改委出台了《关于创新和完善促进绿色发展价格机制的意见》逐步探索农村污水处理收费制度,是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环保治理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有助于农村环境改善和资金保障。我们认为,这则政策是未来解决农村环保问题的破局之举,虽然最终落地速度不会那么快、而且存在一定的征收阻力,但单一靠中央扶持、地方补贴的农村环保模式势必难以走远、走快。

三方运营具有优势:分散式污水处理方式,可以由村镇管理与三方运营等方式,通常情况下前者管理专业性和履责意识欠缺,而采用三方运营模式可以权责分明、关系明确、也可通过规模效应降低成本。因此,在后续的发展中,如何能够低成本将村镇污水运营好将是重中之重,该模式正在探索之中。

技术工艺选择要因地制宜:污水处理技术相对成熟,如何根据气候、发展程度、村落分散性、居民生活习惯最终选择合适、低成本的技术却是一门学问,因此,我们认为技术的实用性也是后续推广关键,对从事相关业务的公司的研发实力要求较高。


我们根据统计年鉴公布数据,并予以合理假设,进行了农村污水处理市场空间测算,分为处理厂(装置)和管网系统。其中建制镇、农村市场空间相对较大分别为,616亿元和1470亿元,乡级因为人口较少市场空间为157亿。而对于管网系统,我们只进行了估算,因为管网的铺设需要分析城镇化程度、人口村镇的分布情况,这些数据难以精确把握,从国家规划以及地方财力也有自身情况的考虑,所以我们根据和污水处理装置配套比例进行估算。一般来说城市污水处理投资:管网投资=1:1-1.5,由于村镇人口更为分散,管网铺设距离加大,成本更高。


2.3、环卫: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

村镇垃圾乱扔、乱堆的现象较为普遍,严重影响了水土环境及人民健康。该问题的核心原因是农村垃圾收运体系的不健全。当前国家倡导城乡环卫一体化,即是将城市与农村的环卫工作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通过统一规划,统一安排,建立“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模式,通过“政府投入、项目整合、社会帮扶、群众自筹”4个结合破解资金投入问题,在村设立垃圾集中收集点,乡镇配备垃圾运输车,县区建立垃圾处理场,减少垃圾污染。因此,在乡镇一级,垃圾运输车,垃圾收、储设备将是未来投资的重点。

在价格机制上,根据2018年7月2日发改委出台的《关于创新和完善促进绿色发展价格机制的意见》逐步探索农村固废处理收费制度,通过倡导“农村垃圾分类制度”和“谁污染谁治理”意识,逐步建立起可循环的政策,以保障执行效果。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农村环卫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进展将会逐渐加速。


前已有部分地区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或通过政府投资,或通过与大型环卫公司共同建立“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的城乡环卫一体化垃圾收运体系,例如:

(1)辽宁盘锦市与北京环境卫生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合作,将全市城乡垃圾一体化收运处理实现常态化,全市农村日平均垃圾转运处理量为200吨左右。此外,该模式在辽宁全省推广农村垃圾处理设施也逐步完善,已建成垃圾收集池10.1万个、收集箱15.7万个、垃圾中转站1316个、垃圾处理场(点)1848个。(资料来源:辽宁日报,2017.5.25)

(2)安徽省芜湖市无为县,采用“户分类投放、村收集中转、乡镇统装管理、县统一运输处理”的运行机制,全县20个乡镇共配备环卫工人2532名,投放垃圾桶4万余个,垃圾清运三轮车2100辆,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基本实现无害化处理。(资料来源:农村日报,2017.4.21)

(3)山东省平邑县共投资4600万元,建设20吨生活垃圾中转站22个;投资656万元,配备三轮、四轮钩臂车55辆,25吨大型专用钩臂运输车10台;投资1005.93万元,配备3立方移动垃圾箱1603只;投资525.38万元,配备240升垃圾桶2602只,120升垃圾桶23351只,其他垃圾桶31823个。(资料来源:琅琊新闻网,2014.10.14)


金华市在前期垃圾收运、处理过程中出现两个问题:(1)现有填埋场使用寿命急剧缩短,但新建填埋场的选址越来越难。(2)垃圾处理成本日益提高,财政负担越来越重。而后在2014年后,金华探索出了“两次四分法”的分类方法、“垃圾不落地”的转运方法、阳光堆肥房就地资源化的利用方法,探索出了一个长期可持续的农村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模式。2016年12月22日,建设部印发《关于推广金华市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经验的通知》。

经济性:(1)单村阳光堆肥房建设投资大概在10-15万元,财政奖补形式对开展分类减量的行政村一次性补助建设费用;(2)按在册人口人均20-60元不等的标准补助配套设施建设,如配置分类垃圾桶、垃圾车;(3)农户每人每年缴纳10-30元,商户每年200-500元。金华市全部推广该方式后,每年可减少清运和处理费用大约2亿元。设施建设的一次性投入完全可以在今后8-10年的结余中收回。(资料来源:环境司南)

村镇环卫设施完善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农村环卫设备市场逾3000亿。我们根据“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的城乡环卫思路进行了设备需求的测算:即通过在村级设置垃圾桶、保洁车,再通过小型垃圾车运输至村镇的垃圾中转站,而后通过中大型垃圾车将压缩好的垃圾送至填埋场或焚烧厂,但需要指出的是,各地仍会因地制宜采取各类的处置方式(如金华市),测算是基于上述的假设,结果如下表。

3农业:“三不、两零、一全”中的加与减

除了农村居民生活对环境的污染,农业活动的污染物产出依然不可忽视。2017年9月30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关于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意见》,明确了“三不、两零、一全”的总体目标:指的是耕地数量不减少、耕地质量不降低、地下水不超采;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秸秆、畜禽粪污、农膜等农业废弃物全利用。同时,从资源利用、产地环境、生态系统、绿色供给等方面,将总体目标细化为到2020年的具体目标和到2030年的远景目标。《意见》还首次明确提出农业绿色发展的任务、体制机制安排。

3.1、农业生产增效,节水措施势在必行

根据《2016年中国水资源公报》,2016年,全国水资源总量为3.25万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3.1万亿立方米,地下水0.89万亿m3。中国当前水资源现状不容乐观,是干旱缺水严重的国家;人均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是全球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然而,中国又是世界上用水量最多的国家,扣除难以利用的洪水泾流和散布在偏远地区的地下水资源后,中国现实可利用的淡水资源量则更少。


从全国水资源分布来看,呈现具体表现为“东多西少,南多北少”的特点,从东南至西北逐渐缺水。西北因为地广人稀影响程度不是太严重,但华北地区是我国工业、农业及人口的聚集区,受缺水影响较为严重。我国已拥有数个重要的跨流域调水工程:如南水北调东、中、西线工程,引黄入晋、引黄济青、引滦入津、引滦入唐等工程,使情况略有好转。


从水资源供需平衡来看,农业无疑是用水大户,历年总体占比均在60%以上,其中2016年为62.4%,从区域上来看,北方6区、南方4区和长江区农业用水为最,分别达到2089.6、1678.4和 968.3亿立方米。


我国农业发展,“土渠输水、大水漫灌”式的粗犷农业灌溉方式依然较为普遍,2015年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为0.53,说明1立方米水仅有0.53立方米被农作物吸收利用,而发达国家这个数值为0.7-0.8,差距依然很大。从区域上来看,中西部地区利用效率更低,这与经济及科技发展水平有关。

在2014年的中国节水灌溉状况新闻发布会上,时任水利部副部长李国英介绍了我国进一步发展节水灌溉的目标:

(1)加大已有灌区的节水改造力度。到2020年基本完成全国434处大型灌区和2157处重点中型灌区节水改造。在水土资源条件具备的地区,建设一批节水型新灌区。

(2)规模化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全面实施东北节水增粮、西北节水增效、华北节水压采、南方节水减排等规模化高效节水灌溉。山丘区因地制宜建设“五小水利”工程,发展集雨节灌。大力推广水稻节水控制灌溉技术。

(3)建立节水灌溉倒逼机制。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实行灌溉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农业水价合理形成机制,以此形成有利于节水灌溉发展的绩效考核和经济调节倒逼机制。

(4)建立节水灌溉激励机制。积极探索民办公助、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等实现途径,鼓励和引导农民、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和新型农业经营者成为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和管理的主体。通过完善价格、税收、金融等优惠政策,吸引社会资本投入节水灌溉。探索建立节水灌溉节约水量使用权交易和政府回购机制。

(5)建立节水灌溉长效运行机制。积极推进节水灌溉工程产权制度改革,明晰工程所有权和使用权,建立管护运行责任制。加强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加强灌溉试验和成果应用,科学指导节水灌溉。提高节水灌溉专业化、社会化服务能力和水平。


水利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农业农村部、国土资源部于2017年1月26日联合印发了《“十三五”新增1亿亩高效节水灌溉面积实施方案》,“十三五”期间全国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亿亩,其中管道输水灌溉面积4015万亩,喷灌面积2074万亩,微灌面积3911万亩。到2020年,全国高效节水灌溉面积达到3.6亿亩左右,占灌溉面积的比例提高到32%以上,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5以上。确定了分省建设任务,其中新疆、河北、内蒙古、山东、河南、甘肃、黑龙江、云南、广西、山西、吉林、辽宁等12个省(自治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设任务在300万亩以上。


我国喷滴灌面积占总灌溉面积比例很低,2016年不到20%,而发达国家喷滴灌占比较高一般为50%,我国依然有很大发展空间。而根据科学测试,滴灌对节水及增产均具有正面影响。


节水灌溉产业链:节水灌溉产品为PVC/PE管材,上游是炼化化工企业,下游地方政府及农村合作社、农业企业、节水灌溉企业。

在商业模式上:(1)设备及工程招标采用政府补贴方式主要是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和地方配套资金;(2)打包成PPP为农户提供用水服务、水利工程管护、征收水费,灌溉水费作为合作收益,按投资比例分红。

行业壁垒方面:主要是资金和资质。前者即前期需要垫资,所以企业需要有一定资金实力;后者需要有水利及农业相关等资质约束。

我们根据在《“十三五”新增1亿亩高效节水灌溉面积实施方案》的要求,测算“十三五”节水灌溉:“十三五”节水灌溉新增投资为1115亿元。


3.2、化肥、农药零增长,耕地修复市场渐开

土壤污染具有隐蔽性、多样性;修复难度大、成本高,当前我国土壤污染已经达到非常严重的地步。2014年《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数据显示,我国耕地污染超标率为19.4%,以18亿亩的耕地总量计算,中重度污染耕地约为5220万亩、耕地总污染量为3.492亿亩。


2016年5月28日,国务院印发了《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简称“土十条”,该计划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根据“土十条”进度,2018年底土壤污染详查将完成,可关注土壤污染防治法立法的落地情况。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目前土壤修复商业模式仍然有缺陷:现阶段,工业场地修复以污染者责任延伸制度进行划定,资金来源较为明晰确定,而农业或其他污染地块修复单纯依靠政府补贴,则会有一定的资金缺乏。该问题或可通过耕地提质达占补平衡、土地增值、产业附加的方式加以解决。

耕地修复的“加、减法”:减法即通过削减化肥、农业使用量,并尽量使用低毒性产品进行。从2016年我国化肥施用量情况来看,总体较2015年已经削减了38.5万吨,农药使用量也已经逐渐消减,但从绝对量上看,目前我国化肥使用量依然较高,农药利用率也较低。对标国际:2013年,我国化肥施用量是美国的2.6倍,欧盟的2.5倍;农药平均利用率仅为35%,欧美发达国家的这一指标则是50%-60%(农业部《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因此,在环保监管施压下,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仍将逐渐下滑,所以这两个行业需求逐年降低。

耕地修复的“加法”即通过土壤修复技术实现耕地提质。

耕地修复技术上:主要适用的技术有热处理、稳定/固化技术、植物修复技术,前两者较为常见但成本较高;植物修复成本最低、操作简单,但周期较长。因此,客观来讲在耕地修复技术上仍需一定的探索时间。

商业模式方面:2016年,7月25日国土资源部出台《关于补足耕地数量与提升耕地质量相结合落实占补平衡的指导意见》:明确了改革举措的核心,即在补足耕地数量的前提下,通过对现有耕地提质改造、以补充耕地与改造耕地相结合方式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其他方式如通过土地增值、产业附加的方式也可进行推进,单纯通过政府补贴由于资金有限,修复推进速度将减慢。

土壤修复空间3.6万亿:我们根据2014年《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通过污染程度的占比测算污染面积,最终得出相应的治理成本。但需要指出的是,“土十条”发布后,国家开始进行新一轮的调查,数据可能会更新,同时,技术选择也需要因地制宜。


3.3、畜禽粪污、秸秆、农膜实现资源化

(1)畜禽养殖:

养殖业环保治理是从2014年兴起的,此后各种政策频出。纵观各种政策,我们总结出养殖行业的环保主要体现以下特点:

一是“禁”:在集中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重点地区,包括一些教育、科技园区等,划定禁养区;

二是“限”:对南方一些水网密集、养殖量比较大的地区,承载力不够的地方禁限养;

三是“转”:把生猪养殖向环境承载容量较大的地区转移;

四是“治”:采取生态养殖、资源化利用等方式治理畜禽粪便、治理环境污染;

五是“奖”:对养猪补贴遵循“规模越大补贴越多”的原则。

2015年“水十条”规定2017年底前关闭或搬迁禁养区内的畜禽养殖场(小区)和养殖专业户,2016年5月畜禽养殖禁养区划定技术指南明确规定禁养区划分依据;2016年11月“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再次重申2017年底依法关闭或搬迁禁养区内的畜禽养殖场(小区)和养殖专业户。


目前大部分省市均出台了禁养区搬迁的时间列表。除四川、湖南还未公布明确完成时间,以及广西壮族自治区预计于2018年底完成,其余各省市自治区基本要在2017年底前完成禁养区畜禽养殖场(小区)关闭、搬迁。


畜禽养殖产业集中度会提升。2010年前,畜禽养殖污染治理达标率很低,基本不足40%。随后几年虽然有所进步,但农户特定的分布及行为状态、政策强度不足,治理达标率的提高仍然存在一定困难。而今,通过强制性方式,划定禁养区强制搬迁、严格规范兽药、饲料添加剂的生产和使用、达标要求提高,有助于整体行业绿色发展。同时,新建规模化生猪养殖场环保设施的固定资产投资占比一般高达30-40%,倒逼农村散养逐步关停,行业会趋于环保做得比较好的龙头企业。


“土十条”提出要强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畜禽粪污排放已经成为农业的首要污染源,畜禽养殖业排放物化学需氧量达到1268万吨。农业农村部要求到2020年,规模化养殖场、养殖小区配套建设废弃物处理设施比例达到75%以上。而对于粪污综合利用,2017年8月,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农业农村部联合印发了《关于整县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工作的通知》,计划到2020年,完成200个以上整县推进任务,项目县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100%。


根据图30和表16的数据,如果以肉牛、猪、家禽为测算基准,全口径计算我国每年产生的畜禽养殖废水约61亿吨。畜禽养殖污染防治需要建立一套体系,从减量化、无害化到资源化,预防及末端治理并重,而不是单一的排放处理或采用常规简单粗暴的处理方式,如下图31。


当前资源化链条并没有建立起来。当前环保部联合农业农村部正在研究一些政策的扶持措施将畜禽养殖粪便到农业肥料打通,加强畜禽粪便综合利用,在部分生猪大县开展种养业有机结合、循环发展试点,鼓励支持畜禽粪便处理利用设施建设,这将是一个很好的方向。

(2)秸秆“五料化”:

2016年5月,国家发改委、农业农村部共同组织各省有关部门和专家,对全国“十二五”秸秆综合利用情况进行了终期评估。2015年全国主要农作物秸秆理论资源量为10.4亿吨,可收集资源量为9.0亿吨,利用量为7.2亿吨,秸秆综合利用率为80.1%。

从“五料化”利用途径看,秸秆肥料化利用量为3.9亿吨,占可收集资源量的43.2%;秸秆饲料化利用量为1.7亿吨,占可收集资源量的18.8%;秸秆基料化利用量为0.4亿吨,占可收集资源量的4.0%;秸秆燃料化利用量为1.0亿吨,占可收集资源量的11.4%;秸秆原料化利用量为0.2亿吨,占可收集资源量的2.7%。


发改委、财政部、环保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工作的通知要求》,力争到2020年,全国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5%以上;秸秆焚烧火点数或过火面积较2016年下降5%,在人口集中区域、机场周边和交通干线沿线以及地方政府划定的区域内,基本消除露天焚烧秸秆的现象。推动产业化发展,完善高效收集体系、建立专业化储运网络、提高秸秆农用水平、拓宽综合利用渠道。

具体的利用方式包括:秸秆-牲畜养殖-能源化利用-沼肥还田、秸秆-沼气-沼肥还田等循环利用,加大秸秆机械化粉碎还田、快速腐熟还田力度,鼓励畜禽养殖场(户)和小区、饲料企业利用秸秆生产优质饲料,引导秸秆基料食用菌规模化生产。采用秸秆代木、纤维原料、清洁制浆、生物质能、商品有机肥等新技术。

燃料化中的生物质发电领域具有较为详细的统计数据。2018年6月28日,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生物质能产业分会发布《中国生物质发电产业排名报告2018》 ,截至2017年底,农林生物质发电五年装机,共有701万千瓦。


(3)农膜处置: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膜产量世界第一,农膜覆盖量世界第一,棚膜面积目前已达2.6亿亩。农田白色污染严重,现行农用地膜易碎裂,回收难度大、成本高。在塑料加工技术创新暨中国塑协农用薄膜专业委员会2017年年会上,中国塑协农膜专委会主任曹志强表示,2016年中国农膜行业年产量达到288万吨,其中棚膜产量130万吨,地膜产量158万吨。

我国每年农膜使用量约80万至100万吨,而每年遗留在田间的残膜至少占总供应量的10%,累计存量已达百万吨。从分布区域来看,整体比例无明显变化。并且华北区域农膜产量占比接近50%,其中河南省与山东省是全国的产膜大省。


农膜产量巨大,残留地膜对土壤造成的污染状况不明,亟需对残留地膜展开全面监测。目前,农业农村部已在农膜污染较重的17个省份,建立了210个农膜残留国控监测点,对农膜残留情况进行监测评估。

“土十条”指出要加强废弃农膜回收利用。建立健全废弃农膜回收贮运和综合利用网络,开展废弃农膜回收利用试点;到2020年,河北、辽宁、山东、河南、甘肃、新疆等农膜使用量较高省份力争实现废弃农膜全面回收利用。此外,修订农膜标准,提高厚度要求,研究制定可降解农膜标准。

4能源:核心在于散煤减量替代

4.1、农村煤改气、煤改电将趋于理性

根据《中国散煤综合治理调研报告 2017》:2015年,全国散煤消费量在7.5 亿吨左右。民用生活散煤:指城镇和农村地区居民家中采暖、厨炊、热水等散烧煤;农业生产散煤:是指农村地区农作物大棚、养殖、烤烟、制茶等散烧煤。农村生活散煤2.2亿吨,占比29%,农业生产散煤0.26亿吨,占比3%;农村散煤占民用散煤总量的 94%。农村散煤中,炊事及热水用煤约 0.2 亿吨,采暖用煤约 2 亿吨,占民用散煤的 91%,占散煤总量的 27%。


2017年,“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大气十条”)进入关键的一年。即到2017年,京津冀区域细颗粒物浓度将下降25%左右。“大气十条”的第一条就是“去煤化”。加快推进集中供热、“煤改气”、“煤改电”工程建设即是重要措施。

环保部在2017年3月制定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017年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包括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8市、山西省4市、山东省7市和河南省7市(简称“2+26”城市)。针对治理难点——冬季燃煤问题,《方案》提出,“2+26”城市要实现煤炭消费总量负增长,全面加强城中村、城乡接合部和农村地区散煤治理。

“煤改气”分为工业煤改气和居民煤改气,而与农村密切相关的是居民煤改气,政府制定标准,以补贴的形式推动改造进程。在煤改气产业链中,为了不给农村居民增加负担且按时完成既定任务,政府在接驳、壁挂炉及使用上均予以一定的补贴。另一方面,在集中改气的区域,政府也通过一些管网铺设、供气保障等措施保证冬季不缺气。


根据煤改气相关公司公告:在2017年,(1)中国燃气共获得210万“煤改气”订单,(2)华润燃气共获得129万户“煤改气”订单,两者是订单大户。其他如新奥能源获得20万户订单、港华燃气获得20万户订单等。

2017年冬季,煤改气提速华北地区出现“气荒”。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煤改气如火如荼,保供压力最大的河北省于2017年11月28日拉响全省天然气供应橙色预警(Ⅱ级预警状态),同时LNG价格暴涨。2017年初至当年12月9日,河北共完成煤改气、煤改电253.7万户,其中煤改气231.8万户,煤改电21.9万户,但计划是180万户。煤改气超预期是因素之一,另一因素是天然气峰谷差高、天然气调峰设施落后。


“煤改气”虽好,2018年将趋于理性。2017年12月4日向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下发《关于请做好散煤综合治理确保群众温暖过冬工作的函》特急文件。文件提出坚持以保障群众温暖过冬为第一原则,凡属没有完工的项目及地方,继续沿用过去的燃煤取暖方式或其他替代方式。因此,“煤改气”是长期趋势,今后将更加重视气源和管网协同建设。短时的“气荒”起到了警醒的作用,但环保压力下的“煤改气”进程将继续进行,同时将更加重视气源和燃气管网的跟进。

2018年7月18日,河北省印发《河北省2018冬季清洁取暖工作方案》坚持以温暖过冬,以气、电定改等为目标,拟安排180.2万户(其中煤改气145.1万户,煤改电31.9万户)。可以看出进程实际上已经降速。2017年,全国共完成煤改气、煤改电578万户,其中仅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8个城市就完成394万户。2018年,北方地区清洁能源改造工作预计将完成煤改气、煤改电400万户。

“煤改气”项目增加了市场调峰需求,但未来调峰压力依然较大。虽然目前储气服务价格和储气设施天然气购销价格已放开,但在实施上存在着极大障碍:1. 建设调峰设施的成本难以合理收回,大家缺乏积极性;2.地下储气库对地质条件要求很高,靠近消费中心的建库资源有限。


对于“煤改电”,由于成本相对较高,需要的政府补贴也较多。一般来说,煤改气:煤改电改造数量占比约为4:1。2017-2018年,北京地区“煤改电”用户将达百万户,北京将成为全国电能替代示范。其实北京“煤改电”之所以能够顺利开展还要得益于政府大力补贴,在其他地方的适用性其实有限。

4.2、光伏下乡是扶贫另一重要抓手

在农村能源替代方面,因地制宜的增加清洁能源如光伏、沼气、地热等的使用量也是一种很好的扶贫策略,可通过能源结构转型使农民增收。2015 年,全国农村累计推广太阳能热水器 4571.24万台,太阳灶 232.71万台;太阳房 29.04万处;全国沼气理论年产量约 190 亿立方米,其中户用沼气 4193万户,理论年产量约140亿立方米,规模化沼气工程约10万处。

光伏扶贫,广义上说是利用农村可以利用的闲置资源开展的光伏项目建设,作为一种能源扶贫模式,能使贫困户在光伏发电项目中实现增收、就业,甚至参股分红。自2014年10月光伏扶贫推出后,光伏扶贫、农村光伏就开始逐渐展开。具体的形式有“光伏入户”、“光伏+农业灌溉”、“光伏+生态恢复”、“光伏+养殖”、“光伏+渔业”、“光伏+大棚”等。

光伏扶贫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效果,得到了能源局和地方政府的重视。截至2018年1月10日,全国已经有17个省份将光伏新增建设指标全部用于或部分用于光伏扶贫,累计规模多达962.6万千瓦,占各省总指标的59.75%,已为全国150万农户提供了精准扶贫服务,每年为每户增收3000元以上,相当于提供了45亿元/年的扶贫资金。2018年3月7日,能源局发布的《2018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指出,年内计划下达村级光伏扶贫电站规模约1500万千瓦,惠及约200万建档立卡贫困户。


农村光伏项目商业模式较多,核心在于前期一次性投资结构的多样性。其来源有中央、地方财政、光伏企业及农户,财政分为扶贫基金和配套资金等,也有部分项目是企业捐赠的。由于光伏对旧有能源的节省,正常运营的项目收益还是相对稳定的,具体设计要根据当地政府以及农户的情况而定。


(1)安徽省合肥市光伏下乡扶贫工程(300万元):政府全额出资(市级200万元、县级100万元);

(2)山西临汾光伏扶贫项目(80万元):扶贫资金(50万元)+地方财政配套(10万元)+企业垫付模式(20万元);

(3) 苏盱眙西湖村(261万元):扶贫资金(9万元)+农户贷款(90%-95%)。电站自发自用和余电上网部分优先享受到国家、省、市度电补贴,收益全部归贫困农户所有。

4.3、躲不了的财政,离不开的补贴

煤改气和煤改电如果从一次性购置设备及安装总成本上来看,成本确实较高,而煤改电一般是煤改气的2倍还多;在后期运营耗气、耗电方面,每年也是需要付出一定的成本。政府为了推进进度,予以一定的补贴,使农民煤改气或煤改电后的取暖支出尽量靠近每年使用散煤取暖的成本,以说服用户进行改造。


财力较好或污染较重的地方“煤改气、电”补贴强度较大。2017年是“大气十条”的终考年,地方压力都比较大。“2+26”通道城市煤改气的补贴标准并不一样,核心在于如何让农村用户温暖过冬、并加快改造进度,也会考虑各地自身财政补贴的总篮子以及大气污染状况的整体均衡情况。


煤改电主要体现在设备及用电补贴,各地设备补贴比例不同,整体上看要比煤改气的设备及运营要高出一些。

光伏补贴财政补贴有缺口。光伏项目因为是一种能源替代,理论上来讲项目是有收益的,所以在初期投资结构上可以更为灵活,但在补贴方面则开始出现一些问题。由于近年来光伏发展过快,截至2017年底,累计可再生能源发电补贴缺口总计达到1127亿元,其中光伏补贴缺口455亿元(占比约40%),且呈逐年扩大趋势。随着光伏发电的迅猛增长,一些地方也出现了较为严重的弃光限电问题。


光伏急刹车,但对光伏扶贫依旧支持。2018年6月1日,发改委、财政部、能源局联合发布的《关于2018年光伏发电有关事项的通知(发改能源〔2018〕823号)》提出:暂不安排今年普通光伏电站指标、分布式光伏指标为10GW、发文之日起新投运的光伏电站标杆电价和分布式度电补贴均下调5分钱。符合国家政策的村级光伏扶贫电站(0.5兆瓦及以下)标杆电价保持不变,并及时下达“十三五”第二批光伏扶贫项目计划。

5模式:从财政补贴到生态产业共融

5.1、模式种种,财政均是核心

党的“十九大”提出: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2018年国家又进一步加大了扶贫的力度。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易地搬迁安置、生态保护脱贫、教育扶贫脱贫、低保政策兜底。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地区发展相对滞后。为支持农村贫困地区开发,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作为农村建设的重要资金来源,中央财政大力加强对农村扶贫开发的支持力度,自2001年起逐步加大历年资金投入。“十二五”以来,财政部门贯彻执行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组织纲要(2011-2020),扶贫资金投入规模大幅度提升,财政的扶贫基金更加针对的是农村的贫穷家庭。尤其“十三五”期间,为坚持贯彻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实现贫困人口和贫困县如期脱贫。2018年中央财政补助地方专项扶贫资金超过1000亿,力争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纲领政策,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改善和保障民生。


农业作为最大的生态系统同时又是重要的污染来源,农村环保是当前环保工作的重要环节。为提升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效果,2008年起,中央财政设立农村环保专项资金,以“以奖促治,以奖代补”的方式,安排5亿元支持700个村镇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示范建设。“以奖促治”主要是事前中央财政给予资金补助扶持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以奖代补”主要是事后给予财政资金奖励,促进达市级生态示范标准的“生态乡镇”、“生态村”的建设。

随着政府对环境整治重视程度不断提升,与“十一五”相比,“十二五”期间,农村环保专项资金支持范围进一步扩大,突出重点区域和优先地区。为深入实施“以奖促治”政策,持续加强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工作,农村环境保护专项资金规模大幅提升,中央财政每年农村环保专项资金投入维持在60亿元左右,有利地解决农村突出环境问题,全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取得明显成效。

作为生态文明的建设深入期,“十三五”计划新增完成13万个建制村环境综合整治的任务,重点治理南水北调沿线、三峡库区和“问题村”的饮用水水源安全、农村污水垃圾处理、畜牧养殖污染防治等问题,推进新一轮农村环境集中连片整治。截至2017年底,中央财政累计安排专项资金435亿元,完成整治村庄约12.9万个,有效地促进了农村生态环境持续、健康发展。


5.2、商业困境与价格改革机制

1. 农村环保项目的核心痛点在于利差与杠杆的博弈与平衡。

环保产业尤其是农村环保产业面临的困局是利差太小,无法调动市场参与者的积极性,但企业又迫于政策和企业自身生存的压力不得不投身其中,为了放大收益而大举杠杆,并寻求提前退出。

未来的解决方法可能在于国家成立专项产业基金或者定向的财政政策给予的有针对性的支持,以调动企业和各方的参与热情。


企业、政府、金融机构和农民作为不同的市场参与主体有着不同的利益诉求和行为特点。政府以扶贫和改善生态环境为目标,依靠政府信用为项目做背书,凭借政府公信力引入企业、金融机构以及农民完成项目;农民有着提高生活质量和生产效率的真实需求,但客观上受限于经济实力和教育水平不能提供大量的资金支持;金融机构一直以来对农村环保项目的热情不高,其主要原因在于农村整体征信体系的不完善和对应项目的低利润率,导致了金融机构对于农村环保项目的支持力度普遍不大。企业作为项目的运作方主要提供相关的技术和设备,其盈利水平的高低关键在于利差和杠杆的大小。


判断一个项目是否可以落地的核心是项目的后续运营收入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后,是否能有效覆盖前期一次性投入。如果项目合理、技术可靠,并可以有效打通全产业链,进而回收项目成本,此类项目就可长期持续开展。如果不能打通产业链,企业可能会利用出售技术和设备的获利提前退出,项目无法落地。因此,我们提示无法贯通产业的项目存在风险。

2. 价格改革机制:破局之举,逐步摆脱政府补贴。

2017年7月初,发改委出台了《关于创新和完善促进绿色发展价格机制的意见》。指出到2020年,基本形成有利于绿色发展的价格机制、价格政策体系,促进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成本内部化的作用明显增强;到2025年,适应绿色发展要求的价格机制更加完善,并落实到全社会各方面各环节。

坚持问题导向:农业农村污染治理等标志性战役之一。坚持污染者付费:按照污染者使用者付费实现生态环境成本内部化,使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成为市场主体的内生动力。

具体措施上:

(1)探索建立污水处理农户付费制度。在已建成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的农村地区,探索建立农户付费制度,综合考虑村集体经济状况、农户承受能力、污水处理成本等因素,合理确定付费标准。

(2)探索建立农村垃圾处理收费制度。在已实行垃圾处理制度的农村地区,建立农村垃圾处理收费制度,综合考虑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农户承受能力、垃圾处理成本等因素,合理确定收费标准,促进乡村环境改善。

(3)深入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试点地区要将农业水价一步或分步提高到运行维护成本水平,有条件的地区提高到完全成本水平,全面实行超定额用水累进加价,并同步建立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机制。完成农业节水改造的地区,要充分利用节水腾出的空间提高农业水价。2020年底前,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等省份,农田水利工程设施完善的缺水和地下水超采地区,以及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项目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要率先完成改革任务。

政策的核心还是探索如何通过价格改革机制,提升未来运营收入的厚度,弥补政府支付能力不足的问题。

5.3、农村土地流转与生态产业脱贫

1. 农村土地流转

农村土地流转本质上是农村土地使用权的流转:在保持农村土地所有权归属和农业用地性质不变的前提下,农村家庭承包的土地通过合法的形式,将土地经营权从承包权中分离出来,转让给其他农户或经济组织。

土地流转和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大量人口和劳动力离开农村向城市转移,农民土地承包权和经营权分置的现象愈加普遍,农村土地流转规模不断扩大。2016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并开始实施的《关于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的意见》首次将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最大限度保障农民利益,实现农村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优化配置。


农村土地流转模式的核心在于:土地改造、改良增值后,取得流转溢价收益以及开发后经营收益。

案例分析:沙县当地劳动力匮乏,全县范围内土地流转的需求非常高,其土地流转模式是一种政府主导的“流转+信托”双平台模式。2006年沙县开展土地流转试点,通过县、乡、村三级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及专门的交易场所和信息服务平台,集中土地经营权并进行连片开发,然后将经开发的土地流转给相关经营机构。

2011年沙县建立信托平台,信托对象为土地承包经营权,信托机构对土地集中治理开发,对于土地改造、改良所产生的增值部分,农户将得到溢价部分60%的二次收益,另外40%归信托发展基金。(资料来源:新浪财经)2013年,沙县土地信托流转升级为土地股份化,农民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变为股权,参与土地股份合作社收益分配(收益分配制度延续信托流转时的统一分配机制)。

2. 生态农业、农村

建设美丽乡村,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需要纳入多层次的市场参与者,实现政府、市场、村民的多元共治模式。农村环境保护是一个工程量浩大的系统性工程,不能过分依赖政府这一单一模式,要充分调动各层次市场参与者的积极性,共同探索环境产业的价值产出和放大的新路径,实现从政府补贴到新农业和新农村的跨越式发展。


路径一:政府财政补贴依然是建设美丽乡村的核心推动力。以政府为主导的农村环境质量治理模式一直以来都是解决该问题最有力的抓手,而财政补贴是这一路径的核心。但是农村环境问题一直以来都存在着区域广、污染源小和居住分散等特点。如果只依靠补贴,只能解决个别污染的问题,无法形成以点带面的局面。此外,面对整体农村环保产业万亿级别的体量,当前的财政补贴规模也显得杯水车薪。在此大背景下,为了实现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目标,践行“金山银山就是绿水青山”的科学论断,财政补贴更应当发挥政府的引导和示范作用,引入更多的参与者共同建设美好乡村。

路径二:大力发展新农业是农村环保产业的破局之路。农民是农村环境保护的真正主体,只有让农民切实感受到环保产业为农民所创造的价值和生活水平的提升才能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实现农村环保的自治。新农业即在传统农业上做加减法,减法是利用市场机制倒逼农户转变发展思路,放弃污染大、经济附加值低的传统农业,使其知道不整改将具有很大的机会成本;加法是通过引入现代化的设备,提高生产效率,实现节水、节电,并减少污染源排放。一些地区还创造性地将生态环境建设及绿色生态产业与扶贫相结合,走出了一条生态建设扶贫,生态产业扶贫的道路,为农民创造了经济附加值,同时放大了环保产业的价值产出。


路径三:以新产业为发展方向是新农村环保建设的可持续发展道路。随着乡村人居环境的改善和生活质量的显著提高,以乡村生态旅游业为代表的农村新产业成为了未来农村环境建设的持续动力。乡村生态旅游借助着乡村振兴的战略优势,促进了乡村环保意识的觉醒、绿色产业的复兴和自然生态的恢复,有着与环境保护的天然契合点。以旅游业为代表的新农村新产业为我国的农村环境建设加上了“绿色杠杆”,使得乡村生态环境成为了农村发展的宝贵资源库,真正将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有机的结合在了一起。

6投资建议

维持环保行业“增持”评级。三农、环保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短板,作为两大攻坚战“精准扶贫、污染防治”,有望成为未来政策及财政定向支持的领域。

根据我们对污水处理、节水灌溉、环卫等细分领域的市场空间测算,万亿体量的农村环保市场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推动和财政的定向支持。继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提出推进生态宜居和环境治理共同发展后,《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行动计划》等顶层设计和实施细则文件在近日先后印发,充分体现出中央对农村环保问题的重视程度。

我们认为下半年积极财政政策有望在农村基建和环保市场上有所体现,环保板块中在农村环保各细分领域提前布局、具有相应战略的公司有望受益。

6.1、农村污水处理类公司

6.1.1、国祯环保

◆抓住行业机遇,实现快速增长

国祯环保是我国生活污水处理行业市场化过程中最早提供“一站式六维服务”综合解决方案的专业公司之一,目前涉足水环境综合治理、工业废水处理、小城镇环境治理三大板块。公司业绩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在于公司抓住PPP快速发展机遇,聚焦流域治理及村镇污水处理。2017年公司在黑臭水体、流域综合治理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先后中标阜阳市城区水系综合整治(含黑臭水体治理)PPP项目(总投资51亿)、长垣县防汛除涝及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东区以及南区工程PPP项目(总投资11.96+15.3亿元)等,体量快速增长。同时公司聚焦空间广阔的村镇污水处理,通过BIOVAC技术不断进行项目拓展,2017年以来签订村镇污水处理项目涉及总投资约28亿元。

◆以运营为核心的技术型水环境综合治理公司

截至2017年底,公司已在全国拥有近百座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规模达到446万吨/日,公司已投入运营的污水厂处理规模350万吨/日,在建项目17个,运营规模96万吨/日;托管运营33个项目,运营规模181万吨/日;公司拥有管网规模3305公里,拥有泵站125座,其中托管运营2042公里,在建管网783公里。公司拥有丰富的水务运营管理优势,运营毛利率始终较为稳定,2017年为38.5%,并能够通过精细化管理节能降耗、提高运营效率,通过建设及并购扩展规模,可使运营模式快速复制到新项目。同时,水务运营资产是环保行业较为优质的资产,即可提供稳定的现金流,亦可通过资产证券化等方式进行再融资。

◆工业废水领域细分市场技术优势,研发实力强

国祯环保于2016年以3.69亿元收购了麦王环境技术股份有限公司72.31%的股份。麦王环境的工业水处理技术与经验使得公司得以进入工业水领域,在零排放、废水处理、回用水处理等方面均拥有完备的技术体系,在钢铁、食品及化工等行业工业污水处理方面,具有良好口碑。2017年,麦王环境取得了TPCO Rolling Mill No.2 Package项目、中粮生化(沫河口工业园)污水改造EPC及托管运营项目、松原新创生化废水处理系统技术改造项目。未来随着污染防治、“水十条”及提标改造深入推进,工业污水不规范以及技术问题会不断被解决,公司也将迎来进一步发展。

◆盈利预测、估值与评级

公司项目储备充足,可转债发行后,业绩受融资环境影响相对较小,且中报预告业绩表现较好,我们上调盈利预测,预计公司2018-2020 年净利润为2.90、3.86及5.10亿元, EPS为0.53、0.70、0.93元。考虑到公司是以运营为主且具有专业技术能力的水环境治理公司,在安徽省及周边拓展小城镇污水及流域治理项目,可实现内生增长,考虑受金融去杠杆影响使环保板块估值承压,给予公司2018年22倍PE,对应目标价11.66元,维持 “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

融资成本维持高位导致项目开展速度进一步减缓;人工及材料成本维持高位致项目毛利率持续下降;宏观系统性风险。


6.1.2、博世科

◆技术见长,工程+服务,另辟蹊径布局农村污水。博世科是拥有核心技术的综合环境服务商,业务领域重点为水处理、生态修复、清洁化生产、固废处理、大气治理、新能源及绿色产品开发等,服务范围覆盖环保全产业链。公司具备多年的技术沉淀,其自主研发的ACM生物反应器在乡镇污水处置上具有占地面积小、能耗低、投资低、维护管理方便等优势,另一款MCO电源污水处理系统则拥有运行稳定,安装方便,组成灵活等特点,适用于农村独户,连户的分散污水处理,通过由点到面、自下到上的方式实现在农村污水处置领域的突破。

◆以专利技术驱动,借四轮全面发展,助力公司18年加速前进。公司的核心专利技术一直是公司发展的驱动力。截止2018年3月31日,公司及下属子公司已取得专利119项,专利成果转化率达70%以上,技术成为公司持续拿单的绝对竞争力。公司紧跟政策引领,目前聚焦流域治理、农村环境治理、土壤修复和环境服务等四个细分领域。流域治理是公司目前的核心业务,随着政府对生态保护关注度的日益提升,公司南宁市城市内河、心圩江等大体量项目有望加速落地,给公司带来可观收益。农村污水治理市场潜力巨大待开发,公司另辟蹊径,针对性研发小体量村屯的处理技术,有望自下而上实现突破。土壤修复领域,公司国内国外全方位发展,通过对加拿大瑞美达克土壤修复服务公司的收购,提前布局油田污染处置及地下水修复领域,未来有望和流域治理形成协同发展态势。公司以环评业务为引,全产业链为平台,全面拓展环境服务业务领域,通过工程+服务的一体化模式,着力打造综合性的环境管家,为公司发展创造新的平台。

◆再融资工作进展顺利,质量资金双保险确保PPP项目落地。公司已完成4.3亿人民币的可转债公开发行,募集资金将全部用于公司南宁市城市内河黑臭水体项目,该项目同时也是财政部的第四批PPP示范项目。加上以上项目,公司共有5个项目成功入围,涉及水处理、黑臭水体治理、环境综合治理等多个方面,投资金额35.6亿元。公司在项目获取上的高标准,辅以募集资金的有效应用,在目前PPP正本清源的背景下能保证较高的落地率。

◆ 盈利预测、估值与评级

我们维持盈利预测,预计公司2018-2020 年净利润为2.92、3.99及5.36亿元, EPS为0.82、1.12、1.51元。考虑受金融去杠杆影响使环保板块估值承压,且公司业务是以工程为主,未来可能受益于宽财政等政策支持,给予公司2018年20倍PE,对应目标价16.40元,维持 “买入”评级。

◆ 风险提示:

融资成本维持高位导致项目开展速度进一步减缓;人工及材料成本维持高位致项目毛利率持续下降;宏观系统性风险。


6.1.3、碧水源

◆提前布局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市场,水处理龙头占得先机。碧水源致力于通过膜技术解决“水环境污染、水资源短缺、饮用水不安全”问题,现以污水处理整体解决方案、市政工程和净水器为核心业务,涵盖水处理全领域,拥有膜技术的完整产业链,包括 MBR膜系统、DF膜、UF膜以及 RO膜等核心专利技术,为环保行业及创业板市值最大的企业之一。公司作为最早一批布局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市场的企业之一,在2017年E2O发布的村镇污水治理优秀企业榜单的村镇小集中运营总规模、村镇分散式总规模等6项小榜单中名列前三甲。

◆MBR+DF双膜法,行业龙头显实力。公司依靠强大的科研实力,自主研发 MBR膜系统和DF膜技术,占据国内70%的 MBR市场。公司通过 “MBR+DF”技术工艺,可以对MBR出水进行深度处理达到地表水Ⅱ、Ⅲ类以上的水,以解决国家水污染、水资源短缺问题。该技术已成功运用在北京翠湖新水源厂,同时公司利用该技术承担新疆塔城、山西阳泉、江苏盐城及西安渭北等多个项目,发展潜力巨大。

◆“城市之光”为公司上半年最大亮点,未来静待融资环境好转。公司日前发布2018年半年报,公司城市光环境解决方案业务实现营业收入11.59亿元,同比大幅增长743.24%,收入占比超30%成为收入重要增长点,是公司多领域布局战略成功的充分体现;市政工程业务则受制于外因(融资环境恶化)和内策(公司战略性放缓),营业收入同比减少54.05%。但从长期来看,公司拥有健康的“订单-融资-业绩”的滚动盈利模式,18年上半年公司新增订单量(145亿元EPC+165亿元BOT)、质(16个PPP项目在库,农村、雄安布局领先)均有所保证,下半年可能的信用边际缓和和宽松的财政政策将带动公司重回增长轨道。

◆ 盈利预测、估值与评级

我们维持之前的盈利预测,预计公司2018-2020 年净利润为27.52、34.24及40.49亿元, EPS为0.87、1.09、1.29元。考虑受金融去杠杆影响使环保板块估值承压,且公司业务是以工程为主,未来可能受益于宽财政等政策支持,给予公司2018年17倍PE,对应目标价14.79元,维持 “买入”评级。

◆ 风险提示:

融资成本维持高位导致项目开展速度进一步减缓;人工及材料成本维持高位致项目毛利率持续下降;水厂项目拓展进度不足;宏观系统性风险。


6.2、农村固废环卫类公司

6.2.1、盈峰环境

◆环保平台助力公司增长,18年业绩可期。公司通过收购已构建集监测、水处理、烟气治理、固废于一体的综合性环保平台,截止2018年6月新增各类环保订单4个,总投资约6亿元。监测始终是公司的核心业务,在宇星科技的技术和产品优势的基础上,公司持续加大对环境监测产品和技术的研发投入(2017年研发总投入1.64亿元,占营业收入比例3.34%),成功搭建了集智慧环保及海绵城市于一体的立体监测网络平台。水处理方面,公司以城镇农村污水处理为基础,以“六位一体”流域综合治理为核心理念,聚焦我国水环境治理中农村污水和黑臭水体的两大核心问题。公司先谋划、早布局,已成功占领上述细分领域的可观市场份额,2018年可实现进一步发展。烟气治理方面,公司利用监测和运营的优势,成功开拓VOCs治理市场,通过加强研发投入和渠道建设,进一步提升其产品竞争力和拿单能力。未来公司强围绕监测设备及治理、水处理、固废三大领域继续强化协同性,随着在手订单的逐步落地及执行,业绩长期增长可期。

◆垃圾焚烧为引,环卫装备为媒,固废全产业链雏形已成。公司通过控股绿色东方70%股权打开固废处理市场,利用绿色东方已有垃圾焚烧项目,在提供稳定现金流的同时,进一步开拓潜在市场。同时,公司控股股东盈峰控股通过股权受让方式成功控股中联环境。作为环卫装备市场的龙头企业,中联环境的环卫产品市占率连续15年稳居全国第一。公司于2018年7月31日发布公告,拟以152.5亿元收购中联环境100%股权,收购完成后公司将完成固废全产业链覆盖,同时中联环境19年预计高达12亿的归母净利润将极大增厚公司业绩。

◆“定增+激励”,双保险助力公司发展。公司于2018年1月2日以8.53元/股的价格募集资金净额6.1亿元,用于建设寿县垃圾焚烧发电、环境监测全国运营中心项目。此次定增落地,为公司外延并购的发展提供了稳健的资金支持。公司两次实施员工股权激励,累计授予对象175人次,激励总数3259万份,核心员工利益与公司利益高度绑定。两次激励计划有助于进一步激励员工,为公司发展提供长足动力。

◆盈利预测、估值与评级

受制于市场融资环境,公司部分项目推进受到影响,我们下调对公司之前的盈利预测,预计公司2018-2020年净利润分别为4.01、4.50、5.15亿元(暂不考虑收购中联环境带来的业绩增幅),对应EPS分别为0.34、0.39、0.44元;若考虑收购中联环境并在2018年实现并表,参照业绩承诺,2018-2020业绩分别为13.98、16.8、20.1亿元,对应EPS分别为0.44、0.53、0.64元。

在中联环境于18年顺利实现并表的情况下,由于环卫设备业务现金流相对较好,同时受益于环卫市场高速增长,给予公司2018年20倍PE,对应目标价8.80元,给予“买入”评级。

◆ 风险提示:

各子公司业务整合及协同效果不佳;环卫车市场竞争激烈致销售及毛利率不及预期;环卫市场化运营项目拓展不及预期。


6.2.2、龙马环卫

◆传承龙马精神,打造环卫全产业链龙头企业。公司是我国环卫装备制造和环卫服务运营的优质供应商,公司借助其在环卫装备上的领先优势,借市场化东风布局环卫服务,成功实现全产业链发展。公司紧跟行业发展趋势,在环卫需求从城市向乡村扩展之时精准布局,利用公司标杆项目的差异化组合有效拓宽服务运营能力边界,充分实现环卫服务运营一体化方案的异地复制,2018年已先后在江西、广东、福建等省市的县城获取数个环卫一体化服务订单,完成“城市+乡村”,“装备+服务”的多维度覆盖。

◆智慧环卫平台,提升环卫服务管理效率。2017年6月公司购买的智慧环卫平台已投入使用,平台结合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实现人员、车辆、环卫设施、垃圾分选的高效管理。2017年12月公司定增募集7.3亿资金后,将投入约1亿元用于升级智慧环卫平台。大量资金投入将使公司拥有更先进的智慧环卫平台,成为公司增强环卫一体化服务竞争力的核心优势。

◆新能源+异地复制,装备服务双翼助公司乘风而起。公司积极培育新能源环卫装备,多达10余种新能源环卫车可满足客户多元化需求。新能源装备营业收入在环卫装备总收入的占比稳步提升(从2014年的0.9%至2017年的5.7%),未来将成为公司新的利润增长点。公司经过多年的运营和培育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结合公司在龙华区环卫PPP项目的成功示范作用,使得公司顺利复制和推广环卫一体化PPP项目模式,并成为公司重要的收入来源。

◆ 风险提示:

环卫车市场竞争激烈致销售及毛利率不及预期;环卫市场化运营项目拓展不及预期。

6.2.3、启迪桑德

◆固废老兵为解决“垃圾围村”再出征。公司是我国固废处置龙头企业,长期致力于废物资源化和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发展,2002年登陆资本市场。2017年8月16日完成定增,募集资金46.5亿,大幅增强公司资金实力,有效促进后续业务开展与各版块协同,公司正向着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综合环保服务商迈进。公司通过新能源环卫车+互联网环卫技术+前端收运末端处理一体化模式,有效的建立了农村环境治理长效机制,在2017年度内新增城乡环卫一体化运营服务合同235个,在全国范围内解决“垃圾围村”的困境。

◆环卫业务增长强劲,2018年1季度再获突破。公司作为环卫行业细分领域龙头,借行业市场化推进东风,增长势头强劲。2018年一季度环卫行业再次迎来高速释放期,全国市场共招标2658个项目,总合同累计512亿元,公司获得合同额累计55.87亿元,年化合同额累计7.13亿元,10.91%的市场占有率仅次于北京环卫集团排名第二。环卫订单增长强劲,今年公司环卫业务高增长依然值得期待。

◆再生资源业务应收账款预期减少,公司两网融合是未来最大亮点。日前生态环境部公布了2018年度部门预算,一般公共预算拨款中的政府性基金预算拨款约36亿元,全部为提前下达的废弃电子产品回收处理费用补贴资金,较2017增加27.56亿元。该类补贴资金的大幅增加有助于公司再生资源业务回款,减少应收金额,优化资产负债表结构。公司凭借环卫业务优势,可以较好地控制住渠道,通过互联网环卫云实现再生资源+垃圾分类的两网融合,为公司后续再生资源业务开展打下坚实基础。

◆ 维持“买入”评级

我们维持盈利预测,预计 2018-2020 年净利润分别15.40、18.39、22.06 亿元,对应 EPS 为 1.08、1.29、1.54 元。当前,环保板块估值受市场风险偏好影响,整体受压制。下半年,公司再生资源业务财政基金有望部分回款、环卫设备和运营项目持续推进占比提升,有助于公司应收账款及现金流改善,同时有望受益于政策如宽财政、乡村振兴及污染防治等方面的定向支持,公司估值有望得到一定修复。给予公司 2018 年 17 倍 PE,对应目标价至18.36 元,维持“买入”评级。

◆ 风险提示:

融资成本维持高位导致项目开展速度进一步减缓;人工及材料成本维持高位致项目毛利率持续下降;固废项目投入运营后盈利能力恶化;再生资源业务财政回款进度延缓;宏观系统性风险等。

6.3、农业节水类公司

6.3.1、大禹节水

◆节水龙头与农村水利建设共同发展。公司成立于1999年,原专业从事节水灌溉装备制造和工程设计施工,是节水灌溉的龙头企业。公司经过近20年的发展,至今已成为集节水灌溉、智慧水务、污水处理、水生态修复产品技术研发、制造、销售与工程设计、施工、服务为一体的大型综合现代化企业集团。公司紧跟农村发展振兴,在聚焦主营节水灌溉业务之外,抓住农村安全供水农民污水治理业务发展的新机遇,利用原有平台拓展至相关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农村环保、农村安全供水业务板块业务,18年半年度业绩预增90-120%,今年有望继续随农村振兴而高速发展。

◆以科技创新为基础,实现水利水电工程产业链全覆盖。公司坚持节水灌溉技术方面的研发创新,目前拥有专利376项,其中“农业精量灌溉装备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入选国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公司亦是唯一一家拥有入选示范项目的节水灌溉领域企业。在此基础上,公司逐步获得各项专业工程承包及设计资质,从原本的节水装备制造商发展为水利产业服务商,其显著的集团专业化工程承接和组织施工优势可以为客户提供全面系统化解决方案,龙头优势凸显。

◆坚持“三农三水”产业定位,PPP业务稳步增长。随着乡村振兴上升至国家战略高度,公司坚持的“三农三水”产业定位于国家产业政策导向高度契合,公司从高效节水出发,聚焦安全供水和污水处理问题,借助PPP模式转型成功打通农村用水全产业链,2018年公司PPP中标总金额已超过20亿元,各项目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稳步落地,为公司今年的业绩提供有力保障。

◆ 风险提示:融资成本维持高位导致项目开展速度进一步减缓,乡村振兴政策推进力度不及预期。

6.3.2、京蓝科技

◆水生态为引,物联网为芯,节水灌溉再升级。公司是国内领先的节水灌溉企业,在近年的发展过程中以水生态为纽带,以生态环境治理和修复为基础,以物联网云科技为引擎,通过较强的研发和自主创新能力实现内生式增长,辅以高质量的并购进行外延式扩展,内外结合推动公司不断前进。公司积极响应国家绿色发展、生态优先的思想指引,始终立足于乡村振兴的关键一环——节水灌溉领域中,利用公司在传统节水领域的领先地位,投入1.02亿研发生态智慧云平台,利用“互联网+农业”概念成功打造“智慧生态节水运营服务”并不断完善升级,截止目前在手节水订单10余个,投资金额约60亿元,未来空间广阔值得期待。

◆节水灌溉保持领先,生态修复加速放量,水生态完成“全覆盖”。公司在智慧生态节水运营服务业务的基础上,在2017年完成对北方园林的收购正式进军生态修复行业,借助北方园林在园林绿化、生态修复领域的技术优势,将公司业务领域拓展至河道综合治理、生态修复等与传统节水灌溉业务关联度较高的相关领域中,生态修复类在手订单20余个,投资金额近百亿元,成功的实现了在水生态领域的全面业务覆盖。

◆七大板块协同发展,生态环境大管家未来可期。公司在保持传统业务优势的基础上,坚持多元化发展战略,目前已打造“智慧生态节水运营服务、环境园林科技服务、清洁能源科技服务、水利工程科技服务、物联网生态云、生态产业投资、企业级创新孵化器”为一体的多业务战略板块,并致力于成为国际领先的“生态环境领域解决方案供应商和投资运营商”未来发展值得期待。

◆风险提示:融资成本维持高位导致项目开展速度进一步减缓,乡村振兴政策推进力度不及预期。

6.4、农村秸秆综合利用

6.4.1、中国光大绿色环保

◆背靠光大国际,造就农林生物质发电领先企业。公司于2017年5月正式于港交所挂牌上市,由中国固废龙头光大国际持股70%。公司涉足生物质一体化(生物质发电)、危废处置、光伏风电业务,未来的主要方向是生物质一体化及危废处置。生物质发电可利用多类农林牧业固废(农作物秸秆、禽畜粪污、林业剩余物等),建设生物质能利用设施可提高农村生活水平,促进工业化、创造就业机会,公司通过独特的生物质收运体系,通过经纪人网络与众多独立农户直接对接,与个体农户建立互惠关系,辅以独有的生物质及垃圾发电一体化模式,成功实现弯道超车,在投运生物质项目总装机容量市场份额排名中从2016年底的第八一举跃升至2017年底的第四,生物质发电量和上网电量更是冲到第三,并有望在2018年实现更大飞跃。

◆治雾霾促生物质行业快速发展,严监管促危废处理量价齐升。政策支持叠加空气污染治理需求,生物质业务已迎来快速发展。公司规范的管理及独特的生物质供应网络有效解决行业痛点,生物质+垃圾发电一体化业务模式降低成本并提升竞争力,已在业务拓展方面展现出显著的竞争优势。我国危废产量大、有效产能不足,处理需求迫切。执法加严、处罚力度加大叠加环保督察提升监管强度,促进空间打开,行业已迎来量价齐升。公司能够处理危废名录中所列46种危废中的42种,危废处置总设计能力达50万吨/年,位列中国第三,更是抢占华东这一危废处置核心区域的第一,未来将充分收益于环保督察提严。

◆围绕三大业务管理中心,新业务、新区域、新技术寻求突破。公司的清洁能源管理中心、固废管理中心、环境修复管理中心,分别瞄准美丽乡村及清洁供暖、工业园区固废综合处置、土壤修复及环境修复市场、2018年公司的生物质天然气、土壤修复业务有望实现突破,固废业务有望实现危废综合利用和一般废弃物处置业务拓展。公司坚持创新引领发展,在生物质天然气、土壤修复及危废处置等技术方面有望实现突破。此外,公司积极开拓新的地区,并在18年2月取得浙江丽水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处置项目,成为公司在浙江省的第一个项目,标志着业务拓展再下一城。

◆风险提示:项目进度不及预期,电价或增值税返还政策调整。

6.5、环境监测类公司

6.5.1、先河环保

◆技术为根,监测为源,打造生态环境综合服务商。公司成立于1996年,精耕环境监测领域,通过持续不断的研发投入保持技术领先,逐步发展为集环境监测、大数据服务、综合治理为一体的集团化公司,业务涵盖生态环境监测装备、运维服务、社会化监测、环境大数据分析及决策支持服务、VOCs治理及农村污水治理六大领域。公司精准定位,提前布局,通过自主研发的小型光伏生活污水处理系统针对农村污水分散处理的市场,随后收购渝凡实业和广迈公司获得污水治理业务相关资质,由点到面进军农村污水治理市场,该项业务有望随乡村振兴大潮成为公司新的营收增长点。

◆网格化监测业务强势推进,18年维持高增长。截止2017年底,公司大气网格化业务已覆盖全国14个省、70个城市,其中“2+26”通道城市中已覆盖16个,保持行业领先者地位。随着《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的印发,北京、河北等省市亦先后出台专项行动计划,公司覆盖地区必将迎来精度要求更高、范围覆盖更广、管理督察更严的监测需求。公司作为网格化监测的龙头企业,2018年上半年已中标项目十余个,中标金额总计约3亿元,下半年新签订单量有望随着政策发布迎来新一轮增长。

◆管理咨询+VOCs治理,协同成果逐步显现。公司利用网格化监测业务作为切入口,通过专业的监测设备打入区域市场后,利用大数据应用技术与传统监测有机结合,为客户提供差异化专业化的管理咨询服务,17年已与新乡、鹤壁、安阳、廊坊等十余个“2+26”通道城市签订管理咨询服务合同,成功打通监测上下游产业链。公司积极开拓VOCs治理业务,在包装印刷、整车喷涂等多个领域实现VOCs治理项目落地,为打造VOCs治理行业品牌及进一步拓展市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盈利预测、估值与评级

公司主营业务包括环境监测系统、运营及咨询服务,以及新开拓的农村污水处理等其他业务。公司2017年底大气网格化环境监测系统已覆盖全国14个省、70个城市,环境监测业务从导入期逐渐过渡为成长期,18-20年增速将有小幅回落,维持在15%左右;运营及咨询服务则会在监测系统大范围覆盖的基础上维持高增速;农村污水治理业务会随着乡村振兴大潮快速增长,预计18-20年增速为50%、40%、30%。

我们预计公司18-20年营业收入分别为13.56、17.21、21.34亿元,毛利率分别为51.8%、52.4%、53.0%。


我们预计公司18-20年净利润分别为2.55、3.23、4.04亿元,对应EPS分别为0.46、0.59、0.73元。考虑到公司的核心业务为监测,我们选择监测行业代表公司聚光科技、雪迪龙、以及汉威科技作为可比公司。可比公司2018年PE均值为20倍。考虑到公司是网格化监测领域的龙头企业,农村污水治理、管理咨询、VOCs治理等业务的多业务拓展有望给公司带来新的业绩增长点;同时公司现金流充沛,在当前市场情绪下可享受一定的估值溢价。给予公司2018年22倍PE,对应目标价10.12元,首次覆盖给予“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网格化监测业务发展不及预期,农村污水运营业务拓展不及预期。


6.6、土壤修复类公司

6.6.1、高能环境

◆土壤修复龙头,农村土壤污染修复业务18年再发力。公司是国内最早专业从事环境污染防治技术研究和应用的高新技术企业之一,业务领域涵盖环境修复、工业环境和城市环境三大板块。公司环境修复板块在17年新增订单略有下降,在手项目精耕细作,毛利率提升至27.55%。18年随着《土壤污染防治法》的出台,截止2018年6月,公司环境修复板块18年中标8个项目,合同金额6.43亿,其中农村相关项目5个,中标金额达4.11亿。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进一步落地实施,公司凭借其在土壤修复领域的深厚技术底蕴,订单量有望持续增长。

◆工业环境(危废):产能快速提升,经营有方营收持续增长。17年公司继续实行危废外延并购,新增阳新鹏富、中色东方和扬子化工,现有危废牌照量近30万吨,已形成以资源化利用为主的危废处理处置体系。2017年阳新鹏富、宁波大地、中色东方均实现扭亏为盈,分别实现净利润4471、764和511万,显示出公司强大的运营能力。目前内蒙古科领环保已进入试运营,宁波大地1.6万吨将于18年扩建完毕,另外,2017年新德环保完成扩建,扬子化工于8月正式获得危废许可,加上新并购贵州宏达8万吨/年含锌废渣综合利用,我们预计18年危废营运收入将继续快速增长。

◆城市环境:在手项目逐渐步入运营期,18年业务增长无忧。公司城市环境业务包括垃圾焚烧、医废处置及污泥处置。目前公司在手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合计垃圾日处理能力达到 5800 吨;医废处置领域,桂林医废项目和贺州医废项目进入稳定运营阶段;污泥处置领域,西宁市污泥集中处置工程已进入运营阶段,邵阳市污水处理厂污泥集中处置工程 BOT 项目进入项目实施阶段。城市环境业务17年新增订单10.68亿,与16年基本持平。加上17年部分项目进度低于预期将在18年加快推进,18年公司城市环境业务增长无忧。

◆风险提示:公司环境修复订单增速不及预期;危废运营及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受内部管理、投资等多方面因素影响,未来业绩兑现不及预期。

7风险分析

1. 商业模式风险:项目的责任主体不明晰导致资金运转出现障碍;各项服务(水处理、环卫、厕所等)的价格形成机制建立缓慢或设置不合理,导致公司运营入不敷出;收费机制市场化进程过快导致使用方付费困难,过慢导致政府补贴压力过大无法及时支付。

2. 地方财力风险: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地区的地方财政补贴不到位;债务问题相对严重的地方政府偿债能力进一步恶化;上一级财政补贴因地方政府原因延迟支付。

3. 技术风险:分布式污水处理装置在北方地区寒冷天气下运行问题;农村垃圾渣土含量过高致使垃圾处理成本过高;耕地修复后产生的二次污染风险。

4. 政策风险:乡村振兴政策落地进度低于预期的风险;各细分领域实施细则类政策出台进度低于预期的风险;财政定向支持乡村振兴政策可操作性较低的风险。

原标题:农村环保:补短板,如何撬动基建投资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