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工业化和农业生产的现代化的飞速发展,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成为了环境污染中亟待解决的一部分。土壤重金属污染不仅会直接造成土壤退化、使农作物减产,而且会间接引发一系列的问题,给人类的生活带来潜在的威胁,如人类生存环境逐渐恶化和地下水的污染等[1]。由于重金属污染土壤具有范围广、隐蔽、长期性、积累性与地域性、不可逆性、难以控制性等特点[2],因此,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治理也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难点和热点课题。针对土壤污染的严峻形势,在不同的原理与方法的基础之上,开发出了一系列的修复技术,可分为化学修复、物理修复、生物修复[3]。化学方法需要在污染土壤中添加相应的化学试剂,将重金属转化为低毒或者无毒,从而达到修复的目的。
如吴烈善等[4]利用不同的钝化剂来稳定土壤中的重金属,发现在这几种钝化剂中,对于单一材料,2% 石灰的稳定效果最佳; 在复配材料中,2% 腐殖和 2% 的石灰,对于四种不同的重金属( Pb、Cu、Cd、Zn) 均有较好的稳定效果。化学修复尽管操作简单,但额外加入的化学物质会使土壤质量下降,造成二次污染等环境问题[5]; 生物方法是一种绿色、低成本的土壤修复方法,对环境也更加友好。唐欢欢等[6]研究了 5 种草本植物对于矿区废渣地重金属的吸收和富集作用,结果表明这几种植物对于矿区重金属污染的土壤均具有一定的修复效果。但是由于植物生物对于重金属的富集比较缓慢,修复周期相对较长,并不能大规模推广进行[7]。鉴于上述方法应用的缺陷,国内外的研究者对一种物理修复———电动修复技术进行了大量修复污染土壤的试验研究工作,在实验中取得较好的效果。但是要应用到实践中还需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克服更多的技术障碍。因此,本文首先系统地阐述了电动修复的基本类型、基本机理和最新进展; 其次就螯合剂在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中的作用机理进行分析,最后着重探讨电动-螯合联合技术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应用现状以及需要改进的问题,同时就其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原标题:电动 - 螯合技术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现状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