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海水淡化:占到全国五分之一
现建成规模23万吨/日以上,2020年有望日超40万吨正积极争取国家海水淡化规模化试点示范
青岛属于资源性缺水城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258立方米,仅为全国平均值的11%,城市用水主要依靠客水。为改善淡水资源严重不足、客水依赖度高的状况,青岛自2010年起着力推进海水淡化项目建设。
今年以来,为抢占高质量发展战略新空间,加快落实新旧动能转换“海洋攻势”作战方案相关要求,青岛积极争取国家海水淡化规模化试点示范,推进海水利用规模化。目前,我市海水淡化项目主要有青岛百发海水淡化公司和董家口海水淡化厂,设计规模均为10万吨/日,加上大唐黄岛发电有限责任公司和华电青岛发电有限公司一共有3万吨/日的规模,青岛目前海水淡化建成规模已达23万吨/日以上,占全国已建成规模的五分之一,在省内遥遥领先。
目前,我市每天实际应用淡化水15万吨/日。争取国家试点后,明年青岛海水淡化规模有望超40万吨/日。
全国共3个10万吨/日海水淡化项目,青岛占俩
“全国共有3个10万吨/日规模的海水淡化项目,青岛占俩,是青岛水务集团运营管理的百发海水淡化公司和董家口海水淡化厂,设计规模均为10万立方米/日。”青岛水务集团投资发展部部长彭忠介绍,现阶段,国内最大规模海水淡化装置为天津北疆电厂Ⅰ期Ⅰ、Ⅱ海水淡化工程,规模为20万吨/日。
记者在青岛百发海水淡化有限公司了解到,这是一家专业从事海水淡化处理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该公司市政供水工程2017年最高日供水量达10.5万立方米,成为国内首个实现满负荷运行的万吨级海水淡化项目,也是目前我国最大的市政海水淡化项目。
“海水淡化的主要工艺流程包括取水工程、预处理、反渗透和后处理等。”青岛百发海水淡化有限公司生产部运营科主任李珂介绍,从胶州湾取海水后,经取水泵站加压,再经过1公里长的管道进入厂区,进行预处理。经过前过滤、超滤系统,可去除91%以上的杂质和微生物等悬浮物。
然后进入一级、二级反渗透处理,这是海水淡化的核心工艺。“反渗透是最关键的工艺,投资占比最大、生产能耗最高、与水质质量关系最大。反渗透膜的脱盐率可达99.3%,对海水脱盐并产出淡水,我们采用的全是进口膜,使用寿命至少3-5年。一级反渗透主要是脱除海水中盐分,二级反渗透进一步脱除硼元素。青岛的淡化水,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标准。”李珂说,随后进行后处理工艺,增强产品水的稳定性和饮用舒适度。
百发海水淡化公司的淡化水主要应用于市政供水、水源地补给和企业直供(包括电力、石化、热力及“海水稻”试验基地等),实际日供水量8万吨/日。在年供水量方面,供市政用水1642万吨,农业用水2.8万吨,工业用水460万吨。
由青岛水务碧水源海水淡化有限公司运营的青岛董家口经济区海水淡化项目(一期)规模为10万吨/日,于2016年建成供水。该项目的淡化设备和流程与百发海水淡化公司类似,采用保底水量形式,保底水量为7万吨/日,年供水量1375万吨,淡化水由董家口管委统一调配使用。
淡化水成本三年下降近一半
目前,百发海水淡化公司供应淡化水的工业使用成本平均为6.18元/吨,市政使用成本为3.12元/吨。董家口海水淡化厂的淡化水价格为4.25元/吨。
据介绍,影响海水淡化成本最关键的因素为电费。“100吨海水可淡化出44吨淡水,剩下56吨浓盐水可以能量回收,作为高压力浓水提供压力。”李珂说,目前,海水淡化的吨水电耗为3.2度,山东省也出台了相关电价优惠政策,每度电0.55元,吨水处理电费不到2元。
目前,青岛居民用水一档水费为每吨2.5元加1元污水处理费,综合水价是3.5元。非居民用水价格为每吨4元加1.4元污水处理费,综合水价是5.4元。那么,淡化水与淡水相较有无价格优势?
以工业用水(非居民用水)为例,彭忠算了一笔账:“工业用水很多要求纯净水,就需要把普通的自来水净化为纯净水,2吨自来水才能净化为1吨纯净水,自来水水费加上净化等相关费用,每吨的成本在十六七元,而使用淡化海水的成本也就六七元,加上处理费用,也才不到10元,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
“近年来,自来水的成本在不断提高,而淡化水的成本从三年前的10元/吨,到目前降了近一半,具备一定价格优势。”彭忠说,还要通过节能技术和反渗透膜的改造,提升泵站效率,进一步降低淡化水成本。
明年规模有望超40万吨/日
国家“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推动海水淡化规模化应用”。国家发展改革委、原国家海洋局制定的《全国海水利用“十三五”规划》提出,到“十三五”末,全国海水淡化总规模达到220万吨/日以上。沿海城市新增海水淡化规模105万吨/日以上。
为推进海水利用规模化应用,自然资源部提出在沿海城市开展海水淡化规模化试点示范工作。相关会议上也逐步明确海水淡化试点示范的规模为30万吨/日至50万吨/日,并倾向于在青岛试点。
海洋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青岛发展的最大优势在海洋,推动山东海洋强省建设,必须把青岛这个龙头昂起来。《山东海洋强省建设行动方案》将海水淡化及综合利用列为重点推动发展的海洋新兴产业,并明确提出,“支持青岛建设国家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示范城市”。
2018年2月,市政府办公厅印发的《海水淡化产业发展规划(2017—2030)》提出,到2020年全市海水淡化产能达到50万吨/日,2025年预计建成规模70万吨/日,2030年预计建成规模90万吨/日。
“推进海水淡化,一方面是战略上保障备用,应对极端干旱天气、原水资源不足、供水能力告急状况,确保把水杯牢牢端在自己手里。对企业直供,也可以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彭忠说,同时,可围绕海水淡化发展高端装备制造,这也符合青岛新旧动能转换“海洋攻势”相关要求。
目前,众多海内外海水淡化相关企业及技术装备研发机构拟投资青岛,如以色列国家水务集团、西班牙水务公司、合肥通用技术研究院、天津膜天膜、巴安水务、鲁信集团和中信环境等企业与青岛保持密切沟通衔接。天津海淡所、天津大学水研究院、津膜科技、风生海水研究院和南京水研究院等项目现已落地。由青岛水务集团、天津膜天膜科技、上海联和科海材料科技、美国马文集团合资成立的青岛青水津膜高新科技有限公司,拟在中德生态园建设超/微滤膜生产基地。青岛水务集团联合鲁信集团成立50亿元新旧动能产业基金,以延伸海水淡化产业链。
“规划在百发海水淡化公司再扩建10万吨/日规模,正在积极争取国家海水淡化规模化试点示范,顺利的话,还计划在百发公司再扩建10万吨/日规模。加上原有的10万吨/日规模,百发公司的规模可到30万吨/日。再加上董家口的10万吨/日规模,明年青岛的规模有望超40万吨/日。”彭忠说。
原标题:青岛海水淡化建成规模占全国五分之一 正争取国家试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