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水处理始终是应对传染疾病保障公共卫生的重要环节
十八世纪以来,由于工业革命带来人口集聚,几次重大传染病的暴发使得大量新兴工业城市面临巨大的公共卫生危机,“污水处理”应运而生。污水处理厂逐渐成为城市发展的标准配置,也正因如此,这门学科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仍被称作“卫生工程”(Sanitary Engineering)。2003年,美国工程院评选出20世纪最伟大的十项创举,“排水系统和污水处理厂”位列其中,排在“互联网和电子技术”之前。
二十一世纪初,非典和新冠肺炎两次流行病风暴,唤醒了人们对“公共卫生”的关注。通过对比非典和新冠肺炎这两场公共卫生安全事件,我们再次感受到人类与病毒之战的此消彼长。此次疫情暴发规模大大超过非典,可以看出人类与传染病斗争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
二、新冠肺炎阻击战,“关口前移”带来行业新挑战
2003年非典疫情时,我国医疗污水处理设施和管理制度尚不能满足防疫要求。当时,医院污水处理率极低,仅有少数几个大型医院具有污水处理设施。城市污水处理厂仅有500余座,处理率约为25%,污染防治管理制度也不完善。在非典疫情之后,国家推动疫情防治技术指南、标准和规划等多项制度的制定,逐步构建起医院-医院污水处理-城市污水处理厂三道防线:
1.病房内源头分类,将排泄物等进行消毒处理,与其他废物一起进入医院危险废物处理体系;
2.在各级医院,特别是传染病医院建立医院污水处理设施,根据排放标准制定了工程技术指南和监管体系;
3.医院污水处理达标后,排入下水道进入城市集中污水处理厂,根据卫生指标设置了不同类型的消毒设施。
从此次应对新冠肺炎来看,医疗污水处理整体反应迅速、运行有条不紊。在疫情防控早期,笔者参与生态环境部组织的医院废水防疫工作相关技术指南论证制定。技术指南关注医院废水源头管控、污泥消毒和污水厂人员防护,甚至特意加强饮用水源地的毒性监测、以防上游消毒剂投加过量,基本实现了全链条覆盖。
新型冠状病毒传染性相较于非典病毒有了数量级上升,防控难度超出预料。经过三个多月的发展,已成全球蔓延之势,疫情防控措施也会较非典发生较大变化。此前,我国疫情防控体系已由“分散隔离—定点收治—集中治疗”体系,升级成为“集中隔离—方舱医院集中收治观察—重症患者定点医院治疗”,新的防控体系给污水处理的各个环节提出了新的要求。
随着医疗废弃物、废水排放量迅速增长,新的医疗机构紧急建设运行,客观上对原有三级防护体系造成了冲击。截至2月17日,本次疫情的定点医院共2737家,其中不少是非传染病医院改建而来;全国5968个集中隔离场所,多数为临时征用的酒店、校舍等,短期内建设独立得污水处理设施难度较大。疫情期间,接收定点医院污水的城镇污水处理厂达2125座。事实上,已经将城市污水处理厂由最后一道防线变为第一道防线。对于近万家临时定点医院和集中隔离点,环保部建立台账,共有300多个问题得到解决,逐个销号。
随着防疫工作进入关键时期,水处理行业也面临快速变化的形势和需求。从处理、收集、运输设备,到消毒药剂、防护物资的保障,从达标排放、检测监测到有效监管,防控链条上的多个环节均面临严峻挑战。
为阻断病毒的可能传播途径,广大环保企业响应国家号召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污水和固体废弃物基础设施运营商加强处理力度,提升管理水平,发挥技术优势,阻断了城市公共卫生系统的“粪—口传播”路径。针对以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和方舱医院为代表的临时定点收治医院和隔离医院,多家企业积极发挥在工程建设、装备制造方面的优势,较好解决了医疗废水废物的处理问题。
三、完善环境应急体系迫在眉睫
依靠非典疫情以来我国建立起的医疗废弃物废水处理体系、城市供水饮水系统,此次疫情防控期间总体上顶住了压力、完成了任务,但也暴露出部分短板和不足,突出表现为:环境应急信息不通畅、相关物资保障不足、产业界响应缺乏有效调度等。此次疫情是对城市治理能力、风险防控的一次大考,更加突显了环境应急管理体系和物资库体系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
2月14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召开第十二次会议,对完善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做出全面部署,强调要着力健全统一的应急物资保障体系,把应急物资保障作为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从产能保障、调度机制、储备体系各个环节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和应急预案,实现“集中管理、统一调拨、平时服务、灾时应急、采储结合、节约高效”的目标,确保应急物资保障有序有力。
作为疫情防控的重要关口,保障环境应急处理设施设备及时到位、安全运行,是有效防范病毒扩散、遏制二次污染的重要工作。根据此次疫情防控的实践经验和现实需求,今后我们要推动将环境应急装备纳入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加强统筹规划,完善环保应急物资管理体系。
原标题:王凯军:面对疫情,我国污水处理体系面临大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