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端物料筛分设备的轰鸣声震耳欲聋,尽管新风系统不间断运转,腐蚀酸臭的味道还是包裹着整个人工分拣房。几位分拣工人戴着厚厚的皮手套,弯着腰,从一堆果壳、泡面盒、塑料瓶、拖鞋、脏纸巾、尿不湿、碎玻璃里面,将可回收物一一分拣出来,分别投放到塑料瓶、易拉罐、玻璃、鞋类等投放口,投放口下端就是手推式的料车——这就是混合生活垃圾的人工分拣现场。
工作环境恶劣,手被划伤是常事
如果没有深入垃圾处理工厂,我们普通居民实在很难对整个生活垃圾处理有一个系统全面的认识,更无法体会一线分拣工人每天在脏乱差的环境中工作的艰难。混合生活垃圾中厨余垃圾占比最多,垃圾产生的渗滤液腐蚀性很强,隔着橡胶手套, 污水和杂质还是会渗入工人的皮肤里。平时大家随手丢弃的小东西,比如牙签、碎玻璃、变形的易拉罐、烧烤的竹签,到了垃圾分拣中心就变成“凶器”,一不小心手就会被刺破。由于工人的手长时间接触垃圾,被划破后很难愈合,实在苦不堪言。
根据环境研究与教育基金会(EREF)与北美固体废物协会(SWANA)在2018年发表的调查报告显示,在美国人工回收物料分拣的刺伤率为2.7%,即每100个工人中有2.7个人会被物料刺伤。由于中国大部分地区垃圾尚未实行分类,所有生活垃圾混合在一起运到垃圾处理厂,工人在分拣过程中刺伤的可能性远高于2.7%。
混合生活垃圾分选现场
(图片来源:垃圾处理工厂现场拍摄)
前端居民垃圾分类和终端机器人分拣形成组合
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可回收物在混合生活垃圾中的占比正在逐年提高,特别是塑料和纸类。根据调研发现,三四线城市的混合垃圾工厂每天产生的可回收物量相当可观,就更不用说一线大城市了。混合垃圾如果不加分选,直接焚烧或者直接填埋,实在是对资源的浪费。
所以国家大力倡导居民前端垃圾分类,让居民先自发地对混合垃圾进行初步分类,再结合垃圾处理厂机械化+智能化分选,用机械分选设备和智能机器人相结合,进一步对混合生活垃圾中的可回收物进行精准分拣和回收,然后再对剩下的回填物进行填埋或者焚烧。这样从垃圾源头和垃圾终端同时入手,不但减少环境污染,提升资源的利用率,又能实现经济效益,真正实现垃圾处理的“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智能化”。
垃圾精准分类,交给机器人吧!
那么,垃圾分拣机器人又是如何对混合垃圾进行精准分类的呢?
我们以实际应用于国内某垃圾分拣中心的智能机器人为例,来介绍一下这种带着科幻色彩的机器人是如何工作的。据介绍,该垃圾分拣中心采用的机器人是广东弓叶科技有限公司的产品,型号Picking ∙Ai™。
图片来源:弓叶科技网站
这台机器人由计算机和传感器组成神经网络,能够像人脑一样对信息进行高效辨别。视觉系统相当于它的眼睛,工业云端大脑相当于它的大脑。当垃圾经过时,机器人会将垃圾进行快速分拣,将瓦楞纸放进纸类回收框,将矿泉水瓶放进PET回收框,将洗涤剂瓶放进HDPE回收框,将一次性餐盒放进PP回收框。据现场工作人员介绍,该垃圾分拣机器人的成功分拣率超过90%,而且在今后的使用过程中,机器人将能够自我学习和自我调整,以不断提高智能化成都,几乎不需要人工干预。
图片来源:弓叶科技网站
这样的机器人是不是很酷?更酷炫的是,工业云端大脑还可以对部署在全球各地的垃圾分拣机器人进行大数据收集、标注,甚至可以对物料的品牌进行识别,并按照来料价值高低进行优先级排序。因此,具有决策能力的机器人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可回收物分选的纯度与效率,也直接性的提高了企业利润率。
结论
实施好混合生活垃圾分类的基础和关键是末端处理能力,否则只能是前中端分开、后端又混合,重走回头路。换句话说,如果末端处置分类不到位,或者处理能力不足,把前端老百姓分好类的垃圾最后又混在一起处理,这对于整个环节而言,是非常大的打击,对老百姓前端垃圾分类的积极性,也是一个非常大的打击。所以生活垃圾处置以“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为目标的同时,必须强化末端处置资源化利用,设施建设中大力引入高科技技术,稳步提升处置能力。
引用
RoboticWaste. (2018年9月10日). WASTE ROBOTICS – MARKET NEWS. 检索来源: Waste Robotic: https://wasterobotic.com/en/2018/09/10/waste-robotics-market-news-22/
广东弓叶科技有限公司. (2020)检索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