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诏安县垃圾处理场自建成投运以来,始终坚持以“强化环境理念,促进全民健康”为宗旨,严格垃圾处理程序,狠抓环境保护工作,同时加大生态治理,高标准建设园林式场区,取得了明显成效。曾经的垃圾处理场恶臭熏天、让人避之不及,而如今,一座新型的园林式垃圾处理场已初具规模,垃圾过磅、转运,场内雨污分流、渗滤液实时监测,中转站密闭除臭,垃圾处理场目前已形成了生活垃圾收运处理标准化管理模式。
据垃圾处理场工作人员介绍,垃圾处理场始建于1992年,占地面积212亩,曾经的垃圾处理场作为诏安城区生活垃圾填埋处理场所,虽按标准填埋场建设,但管理不规范,填埋区的垃圾没有分层覆土,渗滤液处理设备日处理能力仅30吨,雨污分离的排洪沟建设不完善,导气设施配备不到位。2016年垃圾处理场被列入全省49座非正规垃圾填埋场之一,纳入中央环保督查重点跟踪问题整改项目。
下决心,转变垃圾处理方式
诏安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2017年8月起,垃圾处理场停止垃圾填埋处理工作,仅作为生活垃圾外运处理的中转站,负责全县各中转站生活垃圾的收集和转运,并启动垃圾回挖外运焚烧处理,以每吨87.68元的运费和处理费运往漳浦圣元垃圾焚烧发电厂焚烧。
腾出来的空间做什么?工作人员介绍,回挖外运启动后,垃圾场完成了填埋库区的堆体规范整形、表面覆土覆盖,增设了气体导气排管,对雨污分流系统进行完善,对场内道路进行硬化,建设一座垃圾中转站和办公楼,场内环境焕然一新,2018年2月,省环保厅解除了垃圾处理场内部督办。
有信心,31.95万吨陈腐垃圾全部清零
自2017年启动回挖外运后,在确保日产日清的情况下,已直接挖运焚烧17.263万吨,而场内经年的陈腐垃圾里边的有机质在露天堆放的过程中会产生甲烷等有害气体,在高温条件下,会自燃甚至爆炸,无法进行直接焚烧,为加快处置进度,2020年4月,诏安县垃圾处理场启动陈腐垃圾筛分整治项目,项目可基本满足陈腐垃圾中可燃物和不可燃物的100%分选,通过垃圾筛分的可燃物统一外运至垃圾焚烧发电厂作焚烧处理,筛下物则直接回填,实现存量垃圾的无害化、资源化、减量化处理。
至10月13日,共筛分陈腐垃圾14.687万吨,外运焚烧5.397万吨,筛下物9.29万吨则严格按照经专家论证的修复方案进行规范回填、封场作业,自此,垃圾处理场31.95万吨陈腐垃圾全部完成处置,项目总投资4000多万元。
再细心,污水变清再利用
垃圾处理场里的渗滤液调节池中,池水黑如墨汁,水面浮着一层白沫,这就是从垃圾中产生的渗滤液,陈腐垃圾没清运之前最多一天能产生上百吨渗滤液,而日处理能力仅30吨的设备显然是力不从心的,为此,垃圾处理场投资900多万元对渗滤液处理设备进行了扩容提升,扩容后的渗滤液处理设备可日处理120吨渗滤液,这些渗滤液经过收集池、提升泵、两级AO型MBR膜、纳滤、反渗透一系列严格的工艺流程,直至规范化排放口排放出来,颜色由黑变棕,再到淡黄直至透明,出水时达到排放标准,成为场内绿化的免费水源,绿地、洗车、道路冲刷、降尘用水都用得上它。陈腐垃圾清运后,垃圾处理场的日产生渗滤液仅10余吨,与此同时处理场安装了渗滤液污染物在线监测设施,实现与省、市环保部门监测平台实时对接联网,保障渗滤液处理质量。
秉恒心,困难立地变绿色
走进垃圾处理场,不远处一排平整的绿色山坡吸引了人们的眼球,旁边一排排小花干净鲜活,转变了许多人心中对于垃圾处理场又脏又臭的认识。陈腐垃圾清运完成后,垃圾处理场在原地进行场地综合整治,增设一套渗滤液收集管道、16根导气石笼,采用“复合排水管+土工布+土工膜+复合排水网”的方式进行场地覆盖,覆盖后的场地上再填入80厘米的绿化土进行绿化种植,同时增设智能饱和雾化治污解毒除臭系统消除了中转站场内气味。
如今,已完成垃圾清理后的场地都已加厚覆土,经过改良土壤、地形微整后,以建造“园林式”垃圾处理场的标准完成了绿化,陆续种下的黑麦冬、红三叶已让垃圾山披上绿衣,大花扶桑、三角梅、蟛蜞菊、蜘蛛兰、马尼拉草、蔓花生等耐盐碱、耐水湿、抗风能力强的花草乔木点缀其中,到处开着星星点点的小花,场边开得正艳的是三角梅,转变后的垃圾处理场俨然成为了国道边的一道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