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专项全称叫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专项。要说清楚什么是水专项,首先得解释一下什么是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大家有没有感觉,2020年下半年科技成果频出?
其实那是因为国家重大专项都到了收官阶段。北斗系统、嫦娥探月等之前吹过的牛都实现了。
这些都是国家早在15年前就开始的布局。
2006年,国家颁布了《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从中选出一批重点领域,在15年的时间里,在各自领域培养自主创新的代表,在2020年前后追上世界领先水平。
最终国家选出了十多个重中之重的项目——高端芯片、探月工程、基因工程等位列其中,当然还包括了水专项。能跟其他高大上的项目一起入围,说明了水专项在国家决策层眼中的重要性。
大家现在能看到成果频出,却很难体会当年的困难,而且有同事私下里会戏称咱们做的是“水”专项。
作为一枚博士生,我觉得有必要更正一些误解:水专项无法像其他大工程那样飞天入海,它更多是润物细无声,在不知觉间改善我们的生活质量。
水专项从2007年正式启动,如今已经走过14个年头,总经费约三百多亿元,支持了500多个项目。
它的目标是要在2008到2020年这段时间里多个水环境问题找到解决方案,包括:
· 将污染大户变成绿色工厂
· 让黑臭水体变成碧水清流
· 提高饮用水的水质
目标很清晰,但现实很艰难。借中国工程院曲久辉院士的话说:“水环境治理犹如治病,就是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
治理过程注定是漫长而艰辛的。
既然急不来,专家组就制定了"点、线、面"三步走的战略方针,将工作分到十一五、十二五和十三五三个阶段完成。
点线面三步走,听起来都懂,但执行起来,并非易事(毕竟我国国土辽阔)。
起初专家组选出了三河、三湖、一江、一库” 作为重点流域来开展研究工作。到了十三五,集中精力到京津冀和太湖两大流域做综合调控研究。
咱们来看看专家组的成绩单。
在过去十多年里,其实出台了不少和水相关的重要法规,例如水污染防治法的两次修订、水十条的出台等。这些法规的实施都离不开水专项工作的支撑。
觉得立法简单?好吧,那再看水质治理状况。
数据统计显示,淮河、太湖、滇池的水质都有明显改善。起码跟劣五类水说拜拜了。
多项水质指标在水专项期间也有显著的提高,例如地表水的优良率从2006年的40%升至2019年的74.9%;
劣五类水从2006年的28% 降到2019年的3.4%;
城镇饮用水达标率、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和黑臭水体治愈率等指标也都有很大的提高。
除了各地水质的改善,水专项也孵化了一大批技术成果的应用——钢铁、造纸、制药等传统污染行业纷纷推出污水资源化技术;很多的高新材料和精密仪器设备也逐渐实现国产化;综合调控技术也已相继落地。
如果硬要再拔高一点,水专项更深次的意义在于推动了行业的科学家做工程,让工程师想科学,这一做就是15年。
希望水业同行现在相信水专项的钱没打水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