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周公众号和大家对污水厂的进水实验进行简单的描述。在污水厂中进行实验是很多污水厂的工艺人员使用小费用和低难度的小范围内,得到更精准的数据来佐证和评估自己的思路和想法的正确性的一种手段,但是实验往往局限于更小的范围(实验室)和更优化的外界环境条件(人为模拟环境条件),这样可能就会出现实验的数据和实际运行的情况的差别的情况。
污水厂内如何开展实验?(上)
比如污水厂的深度处理段,是使用化学药剂PAC,PAM联合投加来进行二沉池出水的SS和总磷的去除,而药剂的投加量,或者说药剂的质量的把控,是作为污水厂运行成本管控的重点。通过多个厂家的药品比选,确定最佳的投药配比和投药量,可以有效的控制深度处理单元的药剂成本。但是运行人员不能通过大量的药剂投加到深度处理的构筑物内进行对比,那就需要进行实验室的烧杯实验来检测混凝剂和絮凝剂的反应效果,在联动的多个烧杯的对比下,非常容易看到不同的药品、不同的加药比例下悬浮物的絮凝和对比效果,如果需要延伸的话,还要通过一定时间的反应后,检测总磷的去除效果,这样可以得出不同的药剂投加比例下的去除效果。通过实验室的精确计量,我们可以得出最优化的投加比例和投加量等实验室数据,但是要注意这里是实验室数据,并不能代表实际投加时候能做到这么优化的数据。这是因为在实际的工况中,深度处理段的水处理构筑物内不断流动的污水的水力干扰,搅拌设备的不同的运行工况药剂和进水的混合均匀程度的影响,设施内水力死角区域内造成的药剂沉淀,二沉池出水水质的实时的变化等等因素,都会使实地投加的结果和实验室数据出现偏差,这种偏差是不可避免的,无论厂内如何进行更好的工艺调控,设备调试等工作,我们需要的是认真面对这种偏差。这就带来一个问题,如果实地投加一定会和实验室实验数据有差别,我们做实验又有什么意义?
污水厂的实际运行,其实受到污水的进出水水质、水量;污水处理构筑物;污水处理的设备;化学药剂的质量;活性污泥的性状等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较大,很多影响因素是不可预测的随机变量,这些随机性出现的变量会不断的影响着污水处理的药剂的投加效果。实验室的数据结果我们说,定性表达的意义远远高于定量表达,实验室的检测结果对于不同种类的药品效果有定性表达,通过烧杯实验的沉淀和絮凝效果,我们能够遴选出适合深度处理段单元的PAC和PAM,以及一个实验室的最佳投加量。在实际应用中,可以使用实验室检测的最合适的药剂,以实验最佳投加量为基准进行实际投加量的调控,是实验结果的最优化应用的方式。这一点来说,污水厂一定要明确实验结果的应用方式,定性选择和定量基准,是药品实验结果的最佳应用。
对于一个实验来说,实验目的、实验设计、实验数据、实验器材等等是构成实验的基本要素,这些要素在污水厂的应用中要结合污水厂的实际运行实际,综合污水厂具备的优势来进行。在污水厂中进行实验,最便利条件是两个,一个是实际的污水进水,一个是大量的本厂内的活性污泥。这两个基本的条件在实验设计中就要充分的进行考虑,利用独有的大量的资源进行实验性的研究工作。
比如在污水厂中,遇到水质超标的情况时,工艺人员需要考虑和排查的因素和环节非常多,往往很难真正找到较为合适的解决方案。特别是对自身活性污泥能不能快速恢复产生不确定的怀疑,但是又没有复杂的检测手段来判断活性污泥中降解微生物的情况,这时就可以利用实验室的基本条件来检测厂内的活性污泥的处理能力。通过实验室内采集生物池的活性污泥,与进水混合后,进行曝气,在经过曝气不同时间后,检测水质的变化情况,基本就能判断出活性污泥还有无去除能力。污水厂过量排泥、低溶氧、有毒有害物质等情况,通过这种实验室定性的检测,是可以得出基本的判定的。当曝气一定时间后,发现指标都有降低的趋势,这就说明活性污泥的性质没有发生特殊的变化,处理水质的超标,应当与工艺调整和变化相关,这就需要排查工艺方面的原因,采取相关的调整措施来进行水质的恢复。但是如果曝气一段时间后,发现各项数据仍然保持不变,那就要考虑污泥中毒或者抑制的问题了,需要的就不是工艺调整了,而是要整体更换污泥了。这就是利用污水厂自有的污泥,结合一些简单的实验器材就可以完成复杂的活性污泥中的生物群落的活性判断的实例。
所以,污水厂的实验是要因地制宜,结合污水厂的实际情况,做好合理的设计,充分利用合理的资源,切实解决污水厂的实际生产问题,这才是污水厂开展实验的目的和方法,通过实验来检验工艺人员的思路和想法的准确性,降低实际运行风险和投入,都是污水厂实验的应用,也希望通过这两篇公众号文章和大家共同深入发掘污水厂内实验的必要性和扩展性,欢迎大家持续关注并参与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