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笔者对北方地区几个县的农村污水治理情况进行了调研,发现当前的治理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有一些问题不容忽视。
有的地方前期调研不扎实,工程规划不科学,存在一定盲目性。如某山区小县,市里下达的任务是建设13个村的污水处理站,表面上看都是人口上千的行政村,但实际上有一半以上的行政村下辖多个自然村且相距较远,并不具备建网建站的条件。
有的地方本级配套资金不到位,上级给多少钱就办多少事,把集中处理设施建成了污水收集池。如某县3个建制镇的污水处理站建设,仅完成部分管网和污水收集池建设,污水需转运至县污水处理厂,平均每吨费用30元。由于相关转运机制不完善,污水得不到及时转运,时有污水溢流直排入河现象发生。
有的地方为了出政绩,搞几十个村的集中连片治理,投入巨额资金,管网拉得很长,投资和效益不相匹配。有的地方重建设、轻运行,或者出水不达标,或者只收集不处理,不仅是“晒太阳”工程,还是“黑臭水体”制造工程。某县的一个建制镇投资1000多万元,却只建站不建网。还有的地方工作统筹不到位,新农村建设的各方面资源没有进行很好整合。如某个全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的生活污水一直未收集处理,在其村口“示范村”的石碑下,直接排放的污水形成百余米的黑臭水带。
通过实地调研,笔者切实感受到,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图数量不如图质量,要把实事求是当作第一原则,注重提高污水达标治理率。
务必因地制宜,有序推进。客观分析各地气象地理条件和群众生活习惯,认真进行全面摸排,以是否形成地表径流量为主要指标,把需要建设污水处理站的农村拉出清单,实行分类式台账管理,逐步有序推进。干旱少雨地区群众的节水意识较强,很多人口不多的农村不会形成径流,可不必建设污水处理站;有一定径流量但对环境影响不大的,能采取简易设施处理,就没必要建设完整工艺的污水处理站。
务必突出重点,把好钢用在刀刃上。农村污水处理主要依靠财政资金投入,必须把有限的资金集中起来,在点上发力,撒胡椒面式的拨款干不成大事。设置考核断面的重要河流沿岸农村,是当前的治理重点,有污水直排的要优先治理。人口稳定、经济发展快的农村,污水处理站的规划和建设可适度超前。
务必灵活多样,建站建厂不是唯一形式。人口少的村即使污水形成径流,量也很小,特别是山区农村管网建设难度大、投资多,完全可以只建收集池,实行“分散收集、定期转运、集中处理”。
务必高度重视运行维护,认真解决“晒太阳”问题。农村污水处理站规模相对小,本就“身体弱”,决不能只管“生”不管“养”。要有钱运维,将项目建设资金与后期维护费用同步安排、同步保障。上级资金补助模式也应改进,既要针对污水处理站建设,也要针对运行维护费用。要有人运维,可把多个农村污水处理站的运维打包交给专业公司,确保达标排放。
务必加强绩效考核,坚决杜绝形式主义。坚持结果导向,建立资金投入额度与污水收集处理量相对应的绩效评价体系,严格考核,严格奖惩。对那些只为完成任务的假、大、空项目,甚至把污水处理项目搞成制造“黑臭水体”的政绩工程,要严肃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