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国外,欧洲、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利用水泥窑协同处置固体废物(含危险废物),经过40多年的发展,水泥窑协同处置技术已发展为发达国家和地区普遍采用的成熟技术,对水泥工业可持续发展和固体废物处置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国自上世纪90年起开始实践水泥窑协同处置技术,并在过去20年间陆续出台各项相关政策,鼓励支持水泥窑协同处置固体废物。目前,我国具有水泥窑协同处置危废资质的企业大约有70家,覆盖20多个省份。在“双碳”背景下,水泥窑协同处置成为水泥行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利润点。
但同时,有意见认为,水泥窑协同处置危废会给专业的危废市场带来冲击,甚至取代危废企业。
之所以有这样的担心,是因为在水泥窑,废物可部分替代水泥生产使用的原料或燃料,其生产工艺具有无害化向资源化利用危废的优势。而且,水泥窑协同处置项目是在原水泥窑基础上进行改造,建设周期短,投资和运营成本相对专业的危废处置企业来说更低。所以,水泥企业能以绝对的低价优势在危废处置领域崭露头角,形成了与一些传统危废企业相爱相杀的格局。
为了避免危废处置价格过高或过低,近日,国家发改委发布了《政府定价的经营服务性收费目录清单(2023版)》,其中,部分主要省份对危险废物处置费进行了定价调整,各地已对不同危废处置给出了指导价。
“最终行业如何发展?可能在市场规律的影响下,危废行业的调整是必然的。”业内人士分析,在危废市场的激烈竞争中,除了水泥厂,既有老牌危废企业以及环保水务巨头企业的入局,还有地产等外部力量跨界参与,以及不少散小玩家,参与者众多,但普遍规模较小、生产能力偏弱,行业前十企业的市场占有率不到10%,能处理25种以上危废的公司仅占全国总数1%左右。
值得一提的是,并不是所有危废都适合在水泥窑进行处置。目前,水泥窑可处置的危废种类大概占60%。
据金隅冀东水泥保定区域党群纪检工作部乔永红介绍:“保定区域水泥窑协同处置危废项目获批处置范围仅涵盖八大类64小类。”
当下,危废环境管理是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方面,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要内容。早在2019年,生态环境部下发《关于提升危险废物环境监管能力、利用处置能力和环境风险防范能力的指导意见》指出,适度发展水泥窑协同处置危废项目,将其作为危废利用处置能力的有益补充。
萧瑛认为:“水泥窑协同处置危废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不能完全取代传统危废焚烧项目,适合水泥窑协同处置的废物应该满足水泥生产对原料或者燃料的基本特性要求,且不能对水泥生产过程和水泥产品质量以及环境安全带来不利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