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优先推荐符合《绿色产业指导目录(2019年版)》的企业、项目,申报国家企业技术中心、辽宁省工程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
鼓励各类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加强生态环保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对落地成都高新区的生态环保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国家级科研创新平台,一事一议给予资助。
截至目前,清新环境资产总额超二百五十亿元,拥有170余家分子公司,以及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清新环境战略研究院、技术研究院及多个试验基地,汇集节能环保行业精英近七千人,服务于中国、土耳其、
目前拥有3个试验基地、1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5个省级研发平台、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博士后科创中心、1个国家认定实验室、3个国家认定检测机构。
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国家级科研创新平台)。...一、支持条件(一)支持对象(满足以下任意一条内容)1.企业或机构工商、税收、统计关系均在成都高新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或机构;2.创新平台落地成都高新区的生态环保领域的技术创新平台(国家重点实验室、
鼓励各类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加强生态环保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对落地成都高新区的生态环保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国家级科研创新平台,一事一议给予资助。
加强以企业技术中心为核心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培育华翔、智奇等4户企业进入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公示名单;优选130项关键项目和150项关键技术全力推进;启动创新成果产业化承接基地建设,遴选具有比较优势的市(区
支持20家左右科技型中小企业强化产学研深度融合,打造一批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心,积极创建国家体育高端装备技术创新中心,争创国家企业技术中心1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8个,新增新型研发机构5家以上。
健全企业主导产业技术研发创新机制,支持领军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组建创新联合体,壮大国家云计算装备产业创新中心,在工业互联网、生命健康、虚拟现实、生态环保等领域培育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国家企业技术中心等重大创新平台
;钢铁烟气治理影响力企业;清新环境技术中心被认定为国家企业技术中心,获得“海淀区总工会授牌采有林劳模创新工作室”;“内蒙古盛鲁电厂一期2×1000mw超超临界间接空冷机组发电工程”荣获“2022年度中国电力优质工程奖
达州钢铁兴建于1958年,历经65年发展,已成为冶金行业重点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钢筋混凝土用钢热轧带肋钢筋国家标准起草单位之一,拥有“国家企业技术中心”,是国家发改委确定的钒钛资源综合利用重点企业。
二、提升绿色低碳技术创新能力(一)打造高水平创新载体。鼓励各类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加强绿色低碳创新平台建设,对落地深圳建设的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企业技术中心给予财政资金支持。
股份有限公司等五家企业技术中心入选。...近日,国家发改委公布了2022年(第29批)国家企业技术中心认定名单,安徽元琛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奇瑞商用车(安徽)有限公司、安徽艾可蓝环保股份有限公司、安徽应流集团霍山铸造有限公司、安徽天康(集团)
2022年(第29批)国家企业技术中心拟认定名单公示根据《国家企业技术中心认定管理办法》(第34号令)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组织开展2022年(第29批)国家企业技术中心认定工作的通知》(发改办高技
此外,清新环境还获得国家发改委发布认定的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同时拥有北京市第十五批企业技术中心和广东省城市水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两个省级技术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3个国家认证实验室和检测机构。
鼓励民间资本积极参与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能源研发创新平台、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支持民营企业承担国家重大科技战略任务。
二、提升绿色低碳技术创新能力()打造高水平创新载体。支持落地深圳建设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予以最高3000万元支持;支持落地深圳建设国家企业技术中心,予以最高1500万元支持。
国家企业技术中心。...目前,禾信仪器已从成立初期时仅有4人的团队发展到如今已超800人的规模,是国内唯一被sdi关注的质谱厂商,唯一以质谱技术入选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企业,国家级第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创建国家企业技术中心3个,累计认定国家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14个、国家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9个、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3个。
2022年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认定清新环境为“国家企业技术中心”。近年来,加入清新环境的深水咨询和天晟源凭借其在水环境和土壤治理专业技术实力,也获得多项国家和省市级奖项。
2项大科学装置纳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布局,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21家、省实验室9家、省重点实验室261家。累计争取获批国家企业技术中心198家,培育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57家,数量均居全国首位。
到2025年,培育一批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加快打造一批智能制造示范工厂。绿色低碳安全深入推进。
按照“大思路、大发展、大智慧、大海天”的发展战略,坚持探索技术创新,构建智慧治水能力,拥有“4+9”研发平台,获批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全国循环经济技术中心等。
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为1.61%。累计获批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10个、国家企业技术中心37家,国内外知名高校院所来渝建立创新机构、产业研究院101家。
二、重点任务(一)强化科技创新能力聚焦高效节能、先进环保以及资源循环利用等关键共性技术,节能领域支持山西天宝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中车永济国家企业技术中心等研发平台,加大研发力度,提高锅炉自动化控制、主辅机匹配优化